❶ 小班美术教案我眼中的美国
设计意图:
小班阶段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探索世界是从他们最贴近的自身开始。他们通过自己周围的人际环境,特别是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的成人,如父母、老师等对待自己的态度、方式来认识自己的。为了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体验,我们预设了主题活动《我的故事》,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感知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独特的个体。
教材分析: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上学的孩子来说,家是他们认为最安全而又温馨的港湾,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通过回忆家庭中的生活情景和模仿爸爸妈妈话语,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家人的爱与被爱,体验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给幼儿美好的情感体验。
《我的家》是通过幼儿涂色的方式,让幼儿用他喜欢的颜色来打扮自己的房间,让小班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家,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们无私的爱,懂得珍惜,懂得付出。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家。
2、让幼儿感受家的温暖,以及爸妈对他们的爱。
3、引导幼儿学习颜色的协调搭配。
教学重点:
1、幼儿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爸妈对他们的爱。
2、颜色的协调搭配。
教学难点:
幼儿对"爱"的体会。
❷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案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2)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从多种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2)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具:多媒体播放工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课)故事导入:马远和夏圭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以边角式小山小水取代了北宋流行的全景式大山大水,史称“马一角”和“夏半边”,在中国山水画占有重要位置。可是,特别喜欢书画的明代皇帝朱棣却不这么看。有一次,有人称赞了几句马远和夏圭的作品,朱棣听了十分生气,遂斥之曰:“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何取焉!”同样的作品,为什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一、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要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就要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及地域性。
·时代性:是说某些题材、内容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而不可能出现在别个时代。
·地域性:是说某些题材、内容可能在这个地区不断出现,而对另一个地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美术作品的产生无论是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都受到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的限制。 案例一:问:作品产生于什么时代?哪个国家?(罗中立的《父亲》)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此画问世后,便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它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案例二:作品产生于什么时代?哪个国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案例三:问:两幅画的构图形式上有哪些差异?两画的创作相距100年,达?芬奇等大师们在文艺复兴盛期追求平衡、和谐的审美趋向。而丁托列托时代追求激烈交错的“动”感,这也是当时正在流行的“风格主义”样式美术形式也受到时代性、地域性的影响。 二、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先分析一个案例:根据《圣经》故事,大卫是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位少年英雄,因战胜巨人哥利亚的入侵成为以色列国王,因而被作为民族英雄成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争相表现的重要题材。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二座不同时代、不同雕塑家所创作的《大卫》像 两座《大卫》塑像对比给予我们的启示
·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具有了意义和价值。对一般观众而言,符合了我们对题材和图式的期待、影响面广、为大多数人认同的,其意义和价值就大,否则就小。
·多纳太罗的《大卫》在当时有价值,但到米开朗基罗时代就相形见绌。可见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受到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制约,也就有了各种判断的角度,由此产生分歧。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点呢? 三、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和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有许多角度,和许多方法,同时也可以做出许多解释。 美术鉴赏的方法
分小组一、二、三、四组讨论并回答。 1、感悟式鉴赏 欣赏《富春山居图》、齐白石的作品。问:作品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使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并小结。 2、形式鉴赏
问:形式鉴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结合图片赏析存在的特点。 3、社会学式鉴赏
画面有哪些不同?它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学生回答。 4、比较式鉴赏
两幅作品有哪些异同?请简短叙述。 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是不是任意的?
·由于评价的角度、方法、角色的不同,即使对同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都会各异。这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美术作品本身也是多义的,批评者的不同观点的相冲撞,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足。 ·但是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也不是任意的,他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集体讨论:用两种鉴赏方法来对该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吗? 课后延伸
活动建议一:尝试选择课文中所述的一种鉴赏方式,用15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蒙娜丽莎>>
活动建议二:通过书籍、报刊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用多种鉴赏方式对<<蒙娜丽莎>>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❸ 如何写美术教案我的好心情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冷暖色,体验冷暖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重点)
2、感知色彩的冷暖,尝试并喜欢运用冷暖色表达自己的心情。(难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班中开展幼儿绘画色彩日记的活动,幼儿有通过绘画表达心情的经验。
物质准备:冷、暖色调人物画像欣赏画各一幅;刚煮熟的鸡蛋、冰块一盒,分别放在两个摸箱里;水粉颜色、水粉笔、水粉纸、砂纸、油画棒、彩色泥。
【活动过程】
1、玩“勇敢者”的游戏,感受事物的温度有冷暖。
(1)出示摸箱,激发幼儿做“勇敢者”参加游戏的愿望。
(2)以儿歌的形式轮流请幼儿上前摸一摸,并说说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3)请全体幼儿轮流摸一摸两样东西,感受物体的冷暖不同。
2、感受事物的冷暖色彩不同。
(1)感受事物的冷色。
①你刚才摸到冰块时是什么感觉?你会想到什么?还有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②哪些颜色会让你有这种冷冷的感觉?为什么?
③请你从彩色卡纸中挑出这些颜色,贴在白板的雪人标志下。
(2)感受事物的暖色。
①你刚才摸到热鸡蛋时有什么感觉?你会想到什么?还有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②哪些颜色会让你有这种暖暖的、热热的感觉?为什么?
③请你从彩色卡纸中挑出这些颜色,贴在白板的太阳标志下。
(3)小结冷暖色名称。
①这些看起来会有暖暖的、热热的感觉的颜色就是暖色。
②这些看起来会有冷冷的、凉凉的感觉的颜色就是冷色。
3、欣赏冷、暖色人物画像。
(1)颜色不但能表达我们的感受,还能表现我们不同的心情,看看画家是怎么表现的。
(2)这两幅画中的色彩一样吗?哪幅是冷色的?哪幅是暖色的?画中人物的心情一样吗?
(3)分别介绍两幅画的创作背景,介绍画家为什么要使用冷色(暖色)。
4、绘画心情故事。
(1)你有让你一看到就感到温暖的人吗?你有让你感到温暖的事吗?你有感到不舒服,或者觉得冷冷的事情吗?
(2)你想把它画下来,和大家分享吗?请你也像画家一样使用暖暖的颜色或者冷冷的颜色,把你的心情故事画下来。
(3)介绍三组材料及使用方法。
第一组使用水粉颜色进行创作,第二组使用油画棒在砂纸上进行创作,第三组使用彩泥进行创作。
(4)幼儿自选材料组进行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5、欣赏我们的色彩故事。
(1)从冷暖色调的故事中各挑选2~3幅,请幼儿进行讲述。
看看这幅画是冷色的还是暖色的?听听小画家的故事吧!
(2)不同色彩代表着不同的心情,老师祝愿小朋友们每天都快乐。
【活动反思】
通过参加区美术课题组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使我更加关注美术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更加关注幼儿内心活动的状况及发展。
本学期我班开展了彩色心情和色彩日记的活动,幼儿每天将自己的心情进行记录,“我今天是红色心情”、“我今天是绿色好心情”……同时他们也关心小朋友的心情,有时还会相互问一问:“你今天的心情是什么颜色的?”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有了关注心情的意识,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并能大胆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发现幼儿无论是哪种心情故事,绘画色彩都是鲜艳的、丰富的,不太会用颜色表达不同的心情。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认识感受冷暖色、体会冷暖色与心情关系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并尝试使用冷暖色表达不同的心情,在丰富的画面中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变化。
活动分三个层次来体验冷暖的不同。首先是摸到的冷与暖,通过摸箱让幼儿从触觉上感受到冷暖不同的物体;其次是看到的冷与暖,将冷暖与不同的色彩进行联想;再次是将冷暖与不同的心情相联系,通过欣赏不同的名画、听画家的故事,来感受冷暖不同的心情。活动中孩子们通过逐步体验也讲述了属于自己的心情故事:“我看到妈妈会让我感到温暖。”“我看到国旗会让我感到温暖。”“我躺在床上抱着小熊看着星星我觉得温暖。”……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让我感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温情,并且运用温暖的色彩表达了出来。同时,我也感到在孩子们的心里也有着一些不那么开心的事情:没有朋友了,害怕学游泳,做了恶梦……孩子们也表达着令他们不快乐的情绪。而帮助他们学会表达,从而舒缓不快乐的心情,也是此次活动的目的之一。通过活动,孩子们进一步提高了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技能,学会了多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❹ 美术教案怎么写
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
一、活动名称
题目格式应为:x班xxxx活动设计:xxxxxxxxx(注明年龄段、活动设计的领域和名称)
活动名称要简洁明了,如果是综合活动、主题活动或半日活动,也要注明。
二、设计意图
扼要阐述活动设计主题内容选材、生成的背景,对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等。
三、活动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纲要的精神,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书写目标,可用“能”“会”“掌握”“学会”“明白”“懂得”等词语;目标不宜笼统,要具体明确,出现具体的经验,可操作,可衡量;目标数量不宜过多,重点呈现新的经验和需要重复的重要经验。以2-3条为宜;目标应直接、明确呈现经验,不需要先呈现途径和方式,(如“通过……”或“在……过程中”,)还要避免直接叙事,不直接呈现经验,(如,“让幼儿做一个小小航海家”);目标的书写按照活动经验获得的相对先后顺序排列。
四、活动准备
包括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物质准备包括围绕教学内容为幼儿提供支持其学习的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等,必要的教玩具名称,有场地布置的教学活动,需画出场地布置示意图。如需要幼儿用书,放在活动准备的最后一条。材料也不宜过多过杂,要从目标和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
心理准备根本活动需要制定,如需要心理准备就写上。
五、活动过程
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使课程的基本理念得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教学过程要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师幼互动。
活动环节中应说明教师干什么,引导幼儿干什么,每一个环节一定要有幼儿,教师的言行以调动幼儿学习为目的。
准备的材料应该环节中用上,活动中使用的材料应在准备中有交代;任何自编自创的游戏、操节、纸工等,必须说明玩法,有故事的需要附故事原文。
六、活动延伸 (不需要延伸的,可以不写这个环节)
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活动延伸;活动可向区域活动、生活活动及家庭中延伸;活动延伸可以包括重复强调和后续拓展两种类型;说明向哪里延伸、做什么和怎么做,可巩固什么经验或让幼儿得到什么新经验。
七、活动反思: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有效对策
❺ 高一美术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课件
没什么,我是个老师,你可以说话慢一些或抄一些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