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景深美术教案

景深美术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17 17:25:41

A. 摄影艺术中景深和焦深是什么意思

焦深就是指来在保持影自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沿着镜头光轴所允许移动的距离。与光圈成反比;摄距成反比;镜头焦距成正比。焦深是针对影像得焦平面可允许移动的距离而言的;景深则是针对被摄物体能被记录的较为清晰的范围而言的。焦深很大程度上与相机的制造有关,景深在很大程度上与被摄物体的再现有关

B. 如何用PS将照片处理的更加有深度,景深很远,暗暗的色调,貌似很庄重安静的感觉。

学过美术的话你应该知道,要把远景处理模糊,并把远景的颜色压暗,压冷!然后把整体的色调压灰,具体的工具就用可选颜色结合蒙版!

C. 绘画上的边缘线处理问题

轮廓线在绘画中存在,但实际空间中没有线条,画中的轮廓线表现的是回形体在特定视觉角度下延展答的最外延,换句话说就是你所能看到的物体与其后面背景的分界,这个分界有时表现为锋利的对比,有时表现为柔和的渐变,原因是1‘视觉焦距的变化在绘画中的体现 2 ,轮廓处物体向背后空间延伸的缓急(如球体与正方体的轮廓完全不同)
在复杂的自然形体中,不同的体面体积在“边界处”表现为不同的缓急转折,也就要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再加上眼睛的“景深”感觉(虚实变化),就使得轮廓线的处理千变万化,靳尚谊的变化大概是因为接触原作的原因,因为早期国内印刷品极为简陋,油画中90%的微妙变化都被遗失,(相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过去的彩印几乎无法接受),尤其是轮布朗和印象派的绘画对靳尚谊的影响最大,而伦勃朗的高质量印刷品到现在极为少见

D. 景深大小在表现影像艺术上有什么不同

紧身大小在表现性意象艺术的上面会有一些不同,它的大和小都能给人的直观世界一个不一样的感受,所以他是在艺术边上是不一样的。

E. 东方美术不画透视怎么体现景深

注意虚实关系就可以

F. 八年级美术教案

用明暗及渐变表现立体

上3节我们粗略地研究了一下立体感的构成。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亮部与阴影构成了立体感。这个感觉是感性的,我们还要把这个“黑白配”的印象继续深化。

单纯的黑白配(或者说明暗配)就能塑造出让人信服的立体感吗?——是的,但还不够。黑白能让人有光线的感觉,但从白到黑所产生的变化又是非常微妙的。

下面我们来观察一组渐变。

这些渐变都是PS自带的渐变工具制作的。大家觉得哪根柱子最立体呢?答案是最后一根最符合现实中的光线,最立体。前面几根渐变都简单,我们着重分析最后一根的渐变构成。

我们看看这个渐变的灰度变化。从左到右,一共有5个关键色。

其中最主要的是第3和第4个关键色,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黑白配”。但其他辅助的关键色呢,却是必不可少的。左边均为亮部,右边为暗部。但亮部会有亮部的变化,比如因为柱子的形状,关键是慢慢亮起来,越来越亮,到了第3个关键色,就是高光部分,然后就到了让人感觉最暗的“明暗交界线”,最右边却又因为对环境的反光而略为亮一点点(注意右边的深灰色调子)。

这就是从白到黑的光线过渡层次。有这些复杂的层次,我们才得以塑造出真实。其实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也没有办法做的这么细致。因此上面5色就会被精简到三色:高光、暗部、反光。反光一定要有,因为它提醒了我们周围环境的存在。

渐变是很机械的,但是是基本。下面我们来看看如果通过一系列的简单操作,作出复杂的阴影变化。

这是我事先画好的一个圆柱体,柱体部分使用了单纯的白-黑渐变。大家可以看到,如此单纯的线性渐变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造成的结果是阴影死板而无变化。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改进。

首先我们要重新定位一下最高亮度与最低亮度的位置。如图:

使用最基本的左白右黑渐变,如图拉出。注意白点与黑点的位置。

然后我们要制作右边的环境反光,用选择工具拉出一个矩形的选区,覆盖暗部的右边:

然后按CTRL+ALT+D,键入适当的羽化值。这里羽化10象素。为什么是这个值?——凭经验,呵呵 因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大小,我们要根据大小来决定羽化的半径。羽化,就是为了让选区的边缘“柔化”,以此来达到柔化应用的程度,产生平滑过渡的效果。如下图:

然后按CTRL+U,把明度提高,把右边的暗部提亮一点,制作出环境反光的样子。

这种做法就是我教程里典型的基本操作:选择,然后羽化,然后调整色相与饱和度(我在以前的教程,质感表现基本手法 里有详细的说明,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同样做法,把左边变暗一点,把高光提亮一点,记得要羽化。如图:

这几步熟练之后,操作起来速度很快。可能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调整渐变?渐变虽然好,但每次根据不同的光照条件去调整那个渐变条还是很麻烦的,而且效果无法得到直观的预览。而这几步的好处就是,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去表现我们需要的真实。 现在我们把两个圆柱体摆在一起看看差异(这里忽略了地面上的投影)。

左边是初始的圆柱体,右边是修改后的。显然,效果是后者好的多,对吗?

上面这节对大家而言可能会感觉到有点闷。诚然,对于很多可能想在我这里找到一些效果捷径的读者而言,这部分的确很枯燥

但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只有懂得立体感原理的,做出来的东西才不会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

再拿刚刚上面的圆柱体的例子,右边的那个圆柱体,效果上已经要比左边那个完美很多了,但大家细心观察得话,就一定会感到右边的圆柱体,还是有点怪怪的。

对吗?有点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觉得怪?没错,右边的圆柱体,柱体已经很完美,但头顶的封盖还不行。应该很容易猜到,它用的还是线形渐变(怎么改善?这个也当作小练习,我想对大家而言,是很容易的事情)。

现实中的阴影不可能是完美线形的,正是由于光照强度的平方或立方的函数衰减,导致阴影深浅的非线性。

不仅仅是阴影如此,还有景深导致的模糊等等,都是非线性的。

因此,要塑造出真实感,就要避免“线性”的分布。比如刚刚我调整了渐变(以多阶段的线性渐变来模拟非线性分布),或者是利用羽化/亮度这样的操作,把原有的线性打破。

上面所说的都是一个阴影的变化。或者直接一点,我们说的是“光线在圆柱体上的分布”。但我们分析这个光线分布的时候,是把这个圆柱体本身的一个反射忽略了的。我们开始假定它是一个粗糙的无镜面反光的物体,这样有利于我们分析,究竟有哪些光线投射到它的表面上。

但如果说要研究金属表面的话,就大不一样了。金属由于光滑的表面,导致它会发生镜面反射。而镜面反射,是一种很独特的反射,我们能同时看到表面很亮,然后周围很黑——呵呵,非常枯燥吧,可以理解,但请坚持看下去……

G. 最后的晚餐的美术评论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H. 五代时期著名山水画代表人物有谁、及他们绘画的艺术特色

1、荆浩

荆浩(约850-?),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南孟州(河南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

作品还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2、关仝

关仝(约907-960),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废寝忘食。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

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北宋米芾说“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3、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

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

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

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4、董源

董源 (934-约 962 ),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5、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五代宋初画家,僧人。

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

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画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荆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董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巨然

I. 绘画元素有哪些

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

1、形体,形体里包括了:点,线,面,体。

2、明暗:西方表现体积感的重要美术语言。但国 画不强调明暗,只表现物体本身的凹凸转折起伏等。

3、色彩:西方绘画色彩是固有色与条件色结合的方式。国画只表现固有色,抛弃光,环境对物体的影响。

4、空间:西方绘画对空间的表现是用焦点透视,成角透视,空气透视等等。国画用散点构图和意向空间。

5、材质:物质材料。

6、肌理:表面纹理,也强调触觉感。

材质和肌理在绘画中,是通过笔触来表现。

(9)景深美术教案扩展阅读

绘画体系

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也有兼工带写。这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熟练,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从唐代起就有这两种绘画风格。

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兼工带写,如在一幅画中,松行用写意手法,楼阁用工笔,使两者结合起来,发挥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按世界性文化艺术进程,中国绘画广义地指传统中国画,既有狭义的相互独立,也有广义地与西方美术融合融汇,其主要表现为艺术构思和图画寓意的显著不同。

J. 什么叫景深景深与哪些因素有关简要谈谈景深对摄影艺术

景深,简单地说,就是在所调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回。要说明的是,从对焦点答向前、向后,清晰度都是在逐渐降低,直到不可接受,不是出了景深范围才突然不清晰。
影响景深大小的因素主要是三个:光圈、焦距和对焦距离(相机与被拍摄物的对焦点的距离)。
(1)景深与光圈值近似成正比关系。即光圈值越大(光圈小),景深越大。
(2)景深与焦距的平方近似成反比关系。即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3)景深与对焦距离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关系。即对焦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小景深有利于突出拍摄主体,减少背景杂乱的影响,大景深有利于表现大场面各部分的细节,可在拍摄时根据需要掌握。
希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景深美术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