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级下册美术课做陀螺作文三百字
昨天早上,我从杂货箱里找出了两个陀螺(是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那种)。我顿时乐开了花,迫不及待的找来一根跳绳用的绳子,想把它绑在陀螺上启动,可是,怎么也绑不上。因为绳子太粗了,就算绑上了,它还会自己松掉的、、、、、正在我左右为难时,外婆看见了走过来对我说:“豆,陀螺不是这样打的。你打陀螺的工具也不对。来,外婆帮你做一个打陀螺的鞭子。”说完就从木料箱里找出一根小木棒,用柴刀轻轻的把木棒分成两小半,然后找来一根扁扁的裤带。把它绑在削好的小木棒的上端,这样一根打陀螺的鞭子就做好了。可是我还是不会打啊,就对外婆说:“外婆你教我好吗?”外婆说:“好呀!首先,我们把裤带扁扁的一面一圈一圈地绑在陀螺上,注意!要顺时针方向。然后左手拿着陀螺,右手拿着鞭子,数到一二三,左手放开陀螺,右手使劲向右一转,陀螺就能转起来了。等它快要倒了,就用鞭子抽他一下。”外婆还给我示范了一下,我试着接过绳子和陀螺,一开始,陀螺被我转起来后,我一鞭子下去,打得太重了,陀螺一下子就打飞掉了!外婆看见笑了,对我说:“豆,你用太大的力反而会不好。轻轻地就可以了。就像你们小朋友,爸爸妈妈老是打你太厉害的话,你说你会不会合作听话呢?”听了外婆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就重新启动陀螺,等它快要倒下时,我轻轻地抽他一鞭子,陀螺一下子转得更快了,我又加上几鞭子,陀螺转到一个地方,飞速转动,一动不动地钉在地板上了。非常带劲!我还转动另一个陀螺让他们“斗牛”。我玩的津津有味。都不想停下来了。打陀螺的乐趣真是太多了,我真希望我们这些小朋友能传承这种古老的游戏。
『贰』 怎么设置艺术字为陀螺形形状是哪一个
『叁』 犍陀罗艺术是怎样产生的
公元1世纪中后期,在波斯、希腊和罗马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交互作用下,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发生迅速变化。在此背景下,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产生了。
『肆』 什么是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是由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回356~前323)东征中亚答、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时所带来的古典希腊文化与东方(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融合的结果。
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后来越过帕米尔高原流传到我国新疆西南部地区,为我国的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带来了希腊罗马风韵。
(4)小陀螺美术教案扩展阅读:
公元 1世纪上半叶,丘就却在大夏故地建贵霜帝国。至迦腻色伽在位期间,其国都亦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城(今白沙瓦)。他重视文化艺术事业,提倡佛教。犍陀罗遂成为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佛教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大约从 1世纪开始,艺术家打破过去艺术作品不能直接表现佛陀的禁例,仿希腊神像创作大量具有希腊、罗马艺术特色的佛像作品,后世的考古学家即以它的出土地点命名为犍陀罗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犍陀罗艺术
『伍』 Word2013怎么设置艺术字“陀螺形”形状,以及阴影设置为“阴影样式4”
1、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艺术字;
2、设置艺术字样式:选中插入的艺版术字,艺术字工具--格权式--艺术字样式,“更改形状”,选择“陀螺形”,如图:
『陆』 印度犍陀罗艺术 名词解释
犍陀罗艺术是抄由来自于欧洲东南袭部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东征中亚、南亚次大陆地区时所带来的文化与东方(中亚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融合的结果。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后来越过帕米尔高原流传到我国新疆地区,为我国的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带来了希腊罗马风韵。
『柒』 竹片、萝卜、美术刀、吸管怎么做陀螺
通过制作竹片陀螺探索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制作竹片陀螺,并学习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的原理
『捌』 马图拉艺术和键陀罗艺术的区别
区别:
1、两地的风格截然不同,犍陀罗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希腊因素影响,而马图拉艺术则来自印度原有的风格。
2、造型艺术分别明显。
菩萨像是犍陀罗艺术中最爱表现的雕像之一。雕像眉毛下垂,眼睛大睁,薄唇紧闭,唇上有胡髭。头上缠印度王子攒花头巾,佩戴项圈、臂钏、手镯、戒指。袒露肩膀,左手叉腰,右手施无畏印。下身着衣裙,质地厚重,似罗马长袍。
马图拉的佛像雕刻艺术与犍陀罗艺术不同,马图拉佛像雕刻艺术更多地表现出印度本土的特点。如圆脸大眼,螺状肉髻;薄衣贴体,凹刻衣纹,袒右肩袈裟;裸露而充满力量的肌肉等。
3、产生地点不同,分属印度的两个地区,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
4、雕刻材料、艺术风格不同。
犍陀罗艺术雕刻材料采用青灰色片岩;造型高贵冷峻,衣褶厚重,风格倾向于写实主义,强调人体解剖学细节的精确。
马图拉艺术雕刻材料采用白绿色石灰石,造型柔美活泼,肢体细长,风格介于古风与古典主义之间,并透露出巴洛克风格的征兆。
除此之外,两者在许多方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犍陀罗美术的外来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贵霜王朝都城布路沙布逻(今白沙瓦)的迦腻色迦大塔的佛塔寺院多已倾圮,大量遗存的是装饰佛塔的佛传故事浮雕。
(8)小陀螺美术教案扩展阅读:
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同一时期,南印度的阿默拉沃蒂的佛教雕刻自成一派,与犍陀罗、马图拉并为贵霜时代的三大艺术中心。贵霜时代的艺术处于佛教艺术的繁盛阶段,总的风格趋向于从古风风格向古典主义风格过渡。
阿默拉沃蒂是南印度与贵霜王朝对峙的安达罗国萨塔瓦哈纳王朝的都城。阿默拉沃蒂美术比马图拉美术的印度本土文化传统更加纯粹。
阿默拉沃蒂大塔和那伽尔朱纳康达、贾加雅佩特等地的雕刻,都属于阿默拉沃蒂风格。雕刻材料采用白绿色石灰石,造型柔美活泼,肢体细长,风格介于古风与古典主义之间,并透露出巴洛克风格的征兆。阿默拉沃蒂式的佛像曾传至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诸国。
『玖』 它的最主要的绘画特点是什么犍陀螺艺术
犍陀罗造像艺术
所谓犍陀罗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专有名词。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进入印度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世纪,殖民地的欧洲人后裔,与原来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rou)人一起,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定都犍陀罗(今马巴基斯坦白沙瓦与阿富汗东部地区)一带。贵霜帝国的第三代君主迦腻色迦开始提倡佛教,并将希腊雕刻神像的手法用来雕刻佛像,于是,犍陀罗艺术产生了。由於希腊人对神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天国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观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在当地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下,自然地与佛教的精神相交融,产生了最早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犍陀罗深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当地的造像风格略带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强调自然的写实性,外观上则是高鼻,深眼、卷发、嘴上有八字胡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会表现肌肉线条。
犍陀罗(梵 Gandhara, Gandhara, Gandha-vati ),又作健驼逻、干陀卫。意译香行、香遍、香风。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犍陀罗国的领域,经常变迁,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时,它的都城在布色羯逻伐底,约在今天巴基斯坦白夏瓦东北之处。公元一世纪时,贵霜王朝兴起于印度北方,渐次扩张版图,并有喀布尔河一带。迦腻色迦王即位时,定都布路沙布逻,就是今天的白夏瓦地区。王去逝后,国势逐渐衰微,至寄多罗王,西迁至薄罗城,以王子留守东方。
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前后七、八百年间,佛教曾盛行于此国;阿育王派遣布教师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罗的发端。此国原是上座部,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中心,但后来国内的僧众吸收了大众部的学风,因此大乘思想也曾风行一时。迦腻色迦王统辖广大的领土,当时犍陀罗是他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会的枢纽之地。国王后来皈依佛教,在都城广建寺塔,造立佛像,开启了著名的希腊式犍陀罗佛教艺术。大致来说,犍陀罗属小乘有部教派,世友、法救、胁尊者等,都是犍陀罗有部的杰出论师。公元四、五世纪,世亲造《俱舍论》三十卷,这部论书将有部繁琐的教义予以整理、统一、批判,历来被视为有部学说集大成的论着。
世亲之兄无著,出家于犍陀罗国,先在化地部修学,后转赴东方,受教于一位罗汉,研习小乘空观,但仍不能满意,于是前往中印度学大乘空论,在阿逾阇国入禅定三昧,上升兜率天,会见弥勒菩萨,学习《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大乘经义,回到人间后,为大众广说妙理,又教化其弟世亲皈依大乘。世亲回小向大后,专研大乘教法,遍历憍赏弥国等中印之地,宣扬大乘教,又作大乘论书百部,亲炙受教的弟子约有一千多人。
无著、世亲之时,犍陀罗也奉行大乘,但小乘教是主流。东晋的法显、宋云等人都曾到过此国,称道该国国民崇敬佛教,好读经典。宋云曾把在犍陀罗等地的见闻撰成《宋云行纪》。在宋云返回洛阳三十多年后,有犍陀罗国人阇那崛多来到长安,在四天王寺译出《金色仙人问经》二卷、《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颂偈等三十九部。由此可见,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间,犍陀罗佛教与中国佛教间的来往交流已经逐渐受到重视。
自公元六世纪以后,佛教失去王室护持,后虽有突厥王一时再兴,然而到第十世纪,又为回教徒所迫,佛教终于绝迹。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犍陀罗国的疆域,东西约千余里,南北有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今印度河),都城名布路沙布逻,王族绝嗣,隶属迦毕试国,市井空荒,人烟稀少。可见国力曾鼎盛一时的犍陀罗国,在七世纪玄奘大师西行之时,不但已荒废没落,且已臣属于他国。
总括而言,西域佛教自公元前二、三世纪到公元四、五世纪之间,教派多属小乘,当时盛行小乘的有疏勒、罽宾、犍陀罗等国;至于大小乘思想混合,而仍以小乘为主流的有安息、康居、龟兹等国;主要盛行大乘的则有大月氏、高昌、于阗等国。四、五世纪以后,犍陀罗因无著、世亲二位大乘论师的出世,大乘佛教遂有流行北印度的趋势。
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区,世人受婆罗门教影响,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但是,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这大不利于佛教的流传。伴随社会的变化发展,一些佛教徒改变了自己的佛教观念,他们自称大乘,而贬低早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把释迦牟尼神化,称其为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同时把佛教的神灵描绘成人形,塑成华丽的雕像。由于公元1—2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塑造了最早的佛像,所以后来的人们称早期佛像艺术为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随着佛教的流布,佛塔、雕刻、绘画等佛教艺术也因而发达,佛像多以泥土、漆灰为原料,佛画以壁画为主,样式则多为融合希腊、罗马、波斯、大夏、印度等风格的犍陀罗艺术,此外还有回纥式、喇嘛式等。七世纪以后,中国美术色彩渐浓,遗物多见于吐鲁番一带。至于取材范围,佛像主要有佛陀及观音、文殊等菩萨,绘画以《贤愚经》、《六度集经》的故事为对象。经典的编纂、书写、翻译也极盛行,仅高昌、于阗二地,就发现了中阿含、般若、秘密等二十余种。
隋唐之际,穆罕默德在大食(si)创立回教,由于用武力传教,马蹄所到之处,佛教尽为所灭,安息、大月氏、康居、迦湿弥罗、犍陀罗、疏勒、于阗、龟兹、高昌等各国的佛教,从三国时代到明代之间,先后被祆教、回教侵略吞并,西域佛教也因而从此没落。
犍陀罗佛教艺术特征
乃印度佛教艺术之一派。又称犍陀罗艺术、希腊佛教艺术。以印度西北部犍驮罗(巴Gandha^ra,约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方为中心而发展,即亚历山大侵入印度后至贵霜王朝灭亡,盛行于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会合区域之佛教艺术。其艺术之表现,主要为宫殿寺庙之建筑、佛菩萨像之雕刻、绘画,其内容大多以佛教题材为主,而采用希腊系统之表现方法,历史性价值极大,影响广及印度、中亚、我国、日本等处。盖以印度传统艺术,吸收希腊、波斯、大夏、罗马之风格,镕为一炉而自成一派。佛像造立之起源及年代不得其详,部分学者推测为纪元前后始行于犍驮罗地方,然依史实难以确认。依道行般若经卷九、卷十载,可知西元二世纪中叶以前,犍驮罗地方已盛行造立佛像;又从法显、惠生、玄奘等之着作中,对于那揭罗曷国之佛影及布路沙布逻城之雀离浮图等之遗迹皆有描述。建筑方面,以佛教之伽蓝、塔为主,式样以印度传统建筑为基准,佛塔沿袭中印度古覆钵形式,然由其柱头可见所受罗马、希腊之影响。佛塔塔身极高大,伽蓝则大致呈方形之高墙,内有中庭,四周有房室并立,建材均以石块拼成,而不使用砖。至于雕刻方面,其题材颇多,有佛、菩萨,或取自佛传、本生谭,数量极多,乃犍驮罗艺术之中枢,多以浮雕表现,少有圆雕之作品,背面削平,身体比例不够匀称。其式样模仿希腊人之骨相,一反中印之螺发,而呈现波状发纹,面貌亦不同于印度人,高额、尖鼻、薄唇、人中短、衣褶厚重。继承此风之雕刻为现今北印度及土耳其斯坦(俄属中亚)。犍驮罗艺术越过北方葱岭进入现今新疆地方,传至中原,影响北魏佛教艺术,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显著影响飞鸟时代之建筑、雕刻。另一派则传及缅甸、暹罗、交趾等地。第五世纪中叶,印度受咽哒族之侵略,犍驮罗艺术亦因之衰颓。
『拾』 什么是健陀罗艺术
斯瓦特即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健陀罗,当时这里的佛教曾十分兴盛。出生在这个地区的莲花生大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来到西藏地区,弘传密宗教法,成为西藏的密宗祖师。藏族人一直将该地区看成是佛教的圣地。健陀罗艺术也就随之在西藏传播开来。健陀罗佛教艺术,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结合而产生的门作品的特点表现为佛陀多着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强,衣纹走向从右上往下倾斜,左手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覆盖着肉暮,鼻梁与额头成一线,凹目高鼻,薄唇,蓄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菩萨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条布,从左肩搭于右手上,颈部饰有颈圈、项链、璎络等物,形体健壮,身材粗短,姿态有力,犹如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很浓,发型翻卷,为束扎头发,头发正中有方型饰物和大花卷,宝增在脑后结为四根,在两耳侧如蝴蝶般飞舞飘扬,耳朵上有耳饰。佛、菩萨像大多有同心圆形光背,下为四方形台座,台座四周刻供养人,左右为两个狮子,中间置水瓶花叶。
克什米尔在印度西北喜马拉雅山区,公元十世纪末佛教在西藏复兴,克什米尔佛教艺术也传入西藏,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品特点表现为人物的造型脸形长圆,眼睑大开,瞳仁点在正中,似吃惊状,有的眼大无神,身躯饱满。佛像多着袒左肩袈裟,上身比例略长,通身用黄铜铸造,光滑亮丽,台座形式多样。代表作品如燃灯古佛,方屋型台座,左右两侧跪供养人,佛作说法印,神态安祥亲切,袒右肩,裂装衣褶用凹沟表现,自然流畅,黄铜铸造,光亮滑润,是难得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