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美术 教案
美术,是造型艺术。属于视觉艺术,就像音乐是听觉艺术一样。
包括:(针对初中回以下)象水答彩、国画、手工等等都是美术的种类。
以前的分类是这样:分中国画、油画(西方画种)、版画、雕塑,建筑也算
现在可就多了。自从电脑,特别是个人电脑(PC、MAC)出现,广泛运用以后,一下子,美术的种类就多了起来:...(举例)
...
B. 小学美术教案怎么写呀
那么短的抄时间上一节课? 建议你可以教教简笔画会比较简单而且比较灵活 比如你可以教他们画一个圆,然后告诉他们这个圆加上一些东西的话其实还可以变化成很多的东西, 如人的脸啦,动物的头啦,篮球足球等等啦.. 不过这个教案可能比较适合小学,不过教这个的话,孩子们的积极性会比较强, 而且你还可以叫学生上去即兴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啦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啦,还是建议你去一些网站上去找找其它人有关的教案来参考一下比较好~~
C. 美术教案如何写
1,教学内容和目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了解石膏几何体的结回构特点,了答解光线给石膏的影响(2)怎样利用直线起大形(3)如何上色调,色调直线的长短与立体感的关系(4)最后完善处理
4,石膏几何体比较枯燥,应注意讲授过程中的趣味性
D. 中小学美术教案如何写
初中美术教案范例: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第一课: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一、教学课时:1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2、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比赛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六、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音像资料、图片、音乐)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在课前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收集、摘录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与诗词;中外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摄影图片及歌曲等。
七、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师: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它孕育着生机,萌生着希望。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诵录音和配景摄影图片
2、分组讨论,阐述春天的特点与美感:
问题(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1):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柳叶绿、百花盛开……
生(2):春游、写生、植树……
问题(2):结合课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诗歌、图片、音乐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或春天给人一种怎样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问题(1):在一年一度传统的春节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课件展示:春节时的民俗、生活图片、民乐合奏《春节序曲》
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着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比如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发为“雨后春笋”……
问题(3):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
(二)发展认知阶段
1、欣赏感受自然美与艺术美及其相互关系:
A、欣赏国画《春》(现代) 王成喜
课件展示:摄影《梅花》与国画《梅花》、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与朗诵录音
师:“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通过对比以上两组图片,谈谈画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表现春天,传递春的信息?是怎样把自然美和生命活动联系起来的?
师:梅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一探春光,其它的百花也不甘示弱纷纷赶来向春姑娘报道。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春天可以说是一个百花园,生机盎然。大家现在可以一边欣赏一组花卉图片一边构思:如果让你们用这些花卉为题材表现春天,你准备怎样表现呢?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天花卉的摄影图片和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春之歌》
板书:自然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B、课件展示:摄影风景图片《漓江》与画家白雪石的国画作品《漓江春》等。
问题:同样是表现桂林山水的题材,自然美与艺术美有何不同?什么是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又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板书:艺术美——艺术作品呈现的美。二者关系——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2、造型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表现春天的不同特色和特点:
A、欣赏墨彩画《溪》和国画《初春》
课件展示:摄影图片《春柳》与国画《溪》、《初春》、童声音乐《春》
师:“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冬雪消融,小溪潺流,碧绿清澈,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道道波纹,嫩柳生机萌动,这一切都传递着春的消息。湖滨春柳吐绿,鱼民在美好的春光里忙忙碌碌,鱼舟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呀!
B、欣赏国画《梅石溪凫图》 (宋) 马远
课件展示:Flash动画《梅石溪凫图》、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朗诵录音和解析
教学设计:Flash动画演示梅花怒放、群鸭戏水场景,点击梅花、群鸭局部放大,对比摄影梅花、鸭子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感受文学与艺术不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一组自然界蜂蝶、小鸟、昆虫迎春、闹春的摄影图片和音乐《鸟鸣》、女生合唱《春游》。
C、欣赏国画《春雨江南图》 (现代) 李可染
师:每逢看到春雨,农民伯伯总是说:“春雨贵如油”!我们要说,春雨美如画!而江南的雨景,无论是在画家的画中,还是在诗人的笔下,都别有一番情趣,意境深邃幽远。宛如苏轼《望江南》词意“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写照。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雨的摄影图片、杜甫《春夜喜雨》朗诵录音和背景音乐《春游》
D、欣赏雕塑《春风》 (现代) 张德峰
课件展示:雕塑《春风》、音乐《望春风》、艾青散文《春姑娘》的朗诵录音
师:散文中描写的“春风”与雕塑《春风》表现的春风有何不同?
生:散文是以“春风”写“春风”,雕塑《春风》则是将无形春风、春天有形化、具体化,刻画成三位青春少女,像春姑娘一样飘然而至,似乎看得见、摸得着,但也同样充满了美妙的诗意感受。
(三)课堂练习
请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简短交流、思考后,用语言描述自己如果用绘画来表现的画面效果。例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等等。
(四)结束延趣、课堂小节阶段
课件展示:一组画家描绘的有关春天的作品背景音乐《湖上春来水沉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感受了春光,畅想了春天,同时也放飞了理想与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不仅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把握青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去学习、去创造
E. 幼儿园美术画船教案总结与评价
1、了解船的基本常识和用途。 2、运用基本型组合的方法,以绘画、制作的形式大胆表现想象中的船。 3、根据船的用途及自己的感受大胆进行想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运用形状组合的方法,大胆表现想象中的船; 难点在于:结合生活中的船及其用途,大胆进行想象并表现新颖而 美观的船。 教学准备:船的图片及...图像资料,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F. 美术教案包括哪些要素
1、教学目的
2、教学方法
3、教学过程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G. 幼儿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画章鱼》评价
绘画意图:抄
章鱼也叫八爪鱼。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美术课我们一起来学画章鱼简笔画吧。现在我们拿出纸和笔。画法很简单,小朋友要细心学,仔细画。
绘画目的:
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探索和操作能力。
绘画动物简介:
章鱼
全世界章鱼的种类约有650种,它们的大小相差极大。章鱼为温带性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下,适应水温不能低于7℃,海水比重1.021最为适宜,低盐度的环境会死亡。
绘画年龄:
托班幼儿。
绘画步骤图:
1、先画出章鱼像吸盘一样的嘴巴。如上图
2、画出章鱼圆圆的脑袋。如上图
3、画出章鱼的爪子。如上图
4、最后画出章鱼爪子上的小吸盘、眼睛和嘴巴。如上图
简单的章鱼简笔画就完成了。
小朋友是不是非常简单!
你们学会了吗?
分组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能力差的幼儿,启发能力强的幼儿。
评价展示:
展示作品,幼儿互评。
活动延伸:
将作品贴在教师展示区墙面。
网站温馨提示:
美术教育要为儿童的实现创造开放、自由、宽松、民主的时空条件。
H. 高中美术第二册《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艺术》教案或说课稿
一、 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翻开艺术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体现出时代的文明和发展轨迹。在中国,原始时代的利用泥土制作的彩陶,商代利用铜和木材的制作的青铜器、漆器等;在西方,天然的石才成为希腊雕刻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原材料。这一切都说明了材质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现成物体被当着艺术表现的材料运用于现代艺术,可从绘画大师毕加索谈起。毕加索将废弃的自行车车座、车把组合成公牛头。之后,材料被艺术家当作表现思想的媒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自然界,纤维、竹木、石子、贝壳、金属、塑料等都向我们提供了关于颜色、图案、形状、肌理、质感等方面的素材。同时,各种材质又具有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冷与暖等属性。因此,材料具有触觉和视觉的双重功能。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实践与探索空间。美术教师就抓住这个契机,以材质与肌理为突破点尝试采用实践式教学模式进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应用的课堂教学。
基本过程:
课前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广泛收集不同质地材料,并带到课堂上。在发挥材质与肌理的效果前提下,构思作品。之后进行制作和实验。最后,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与体验,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经验。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试验课题《山水》
薛夼同学想做一个具有水墨韵味的壁挂。
实验一:选择通常用的黑色、白色垃圾袋,进行裁切、粘合。结果因为粘合技术不过关,效果不理想。
实验二:选择黑白布,灰色毛线等进行粘贴组合,效果较为理想,有亲切感。
实验三:选择模板做底材,然后用沙浆、纸浆做肌理,之后涂色,效果接近真实。但沙浆牢固度、纸浆牢固度不够。
最终,薛况同学选择了麻布片作底,用布和毛线完成形象的设计与制作。
骆小华同学想做具有现代感的画面效果。
实验一: 选用塑胶板做底材,塑料管拼接,以方向的转换表现山水的走势,结果发现塑料管不能自由弯曲,局限大。
实验二: 选用金属丝和金属片制作则很灵活。最终完成设计与制作;
何采纯同学选用卫生纸、宣纸、纤维板等材料成形象的设计与制作,使作品水墨味达到及至;
苏燕玲同学选用黑白灰三色塑料管进行连接组合,作品具有马赛克味道;
苑晶同学选用立德粉与纸浆------
实验与讨论
师:通过实验相信大家都有感触。实验的成功对我们来说如同享受美味,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薛况: 通过多种实验,发现运用不同的材质,效果不同。塑料给人以冷漠感,毛线类纤维给人以亲切感,纸浆或沙浆给人以朴拙感,厚重感。
骆小华:在实验中,我发现金属丝所呈现出来的感觉是缠绕、坚硬、酷的感觉。
何采纯:老师,在您的启发下,我的思路已打开。宣纸,卫生纸是我们身边的随处可见的材料,我选择它感觉具有环保意义。
苏燕玲:塑料管很容易找到,按构成的形式去制作就产生了节奏感和错位感。
苑 晶:我选择的材料很普通,但这种材料却有一种神秘感。
----------
师:是啊,我们这样的学习与探讨,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想象力。综合材料在工艺美术与设计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关于材质的应用与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只有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并结合时代精神才能发现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片 段 二:实验课题《秋》
老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实践的同时,还配合二胡、排箫、钢琴等背景音乐。在这种情景氛围中,进行实践与制作。
实验一:邓苗同学选择树皮、纸浆、干草和树叶做成浮雕效果,借以表现具有真实感的秋天的萧杀景象。
实验二:马续强同学干脆选用多种纤维做成多层悬垂状的软雕塑,借以表现秋水伊人的景象---
实验与讨论:
大多数同学认为情景音乐能够帮助引发联想,容易进入忘我之境。极小部分人同学认为没有用,甚至有些干扰不利于静思、深思。
片 段 三:实验课题《环境与我》
老师利用教学媒体播放自然风光片,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引发联想,设计体现环境与人共存关系的艺术作品。
实验一 陈玉琴同学用一个废弃的篮球代表地球,在其表面附上新鲜的树叶片,并有规则的排列。之后用沙浆进行粘贴覆盖,绿色逐渐减少。同时,绿叶的水份也在逐渐丧失。地球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
实验二 李聪同学想设计动物与人的共存关系,结果出现想象力匮乏。这时,他借用电脑进行设计制作。灵感因此产生。最终,李聪用铁丝网、羽毛、麻绳、布等材料做成鸟与人被困铁丝网中的画面------
实验与讨论
师:这节课同学们会更有想法,陈玉琴同学的设计让人触目惊心-----
陈玉琴:老师,您在课中播放这样的片子,让我认识到我们人类的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地球对人类生存的承载力正变得越来越脆弱。我做这件作品要表达的是:当地球的树木、水、土地资源日益枯竭时,我们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李 聪: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却使一些珍贵的动物种群濒临灭绝的境地。人类的疯狂捕杀等行为必将受到生态平衡的惩罚。我的作品想要告诉人们:人类的自由是受大自然限制的------
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动手能力极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操,美术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课堂。
二、案例的几点启示
(一)先进的教学思想
本案例采用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代之以多元性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质为重。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在感觉和知觉的体验认识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体验,不断升华认识思维,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精神,值得借鉴和研究。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
本案例的创设,运用自然界中的材料与肌理进行设计制作,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自主发现和探索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充分自由。整个过程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己动手、自己构思、去实践去创新,挖掘自己的潜能。学生在成功完成一件作品后,互相交流实验体会,不断总结知识经验。实践过程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性和探究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工作室的构建;多媒体的教学辅助等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多元性、科学性的现代化的教学策略。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本案例采用实践式教学模式,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环境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以一个选题的发放,同时选用不同的材质和肌理进行设计,体现不同的设计风格。然后师生进行讨论、交流创作体会。使教学内容丰富而充实,并且外延得到扩大。
(四)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形式多采用单元制教学,是“师承式”的。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模仿或被灌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被扼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技能和基础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略。学生实践少或者根本缺失实践,动手能力差。本案例的创设以实践为主、以多媒体设计为辅,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美、寻找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本案例的实践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案例的重要亮点。这种学习方式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者思想的延伸。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往往是根据学生的美术作业好坏来评定学生艺术修养的优劣。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化。而本案例的创设则体现了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不再是仅仅关注作业的好坏,而是偏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求知、探索、研究、发现、创新的努力过程。这种教学评价是师生互动的,探讨式的。这种评价方式确切的说是一种经验总结,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能力,使教学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