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教案 > 幼儿中班音乐欣赏教案

幼儿中班音乐欣赏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15 05:13:37

1. 急需一篇中班音乐欣赏教案,最好带音乐,,,,

您好,很高兴帮您解决这个问题。
中班的小孩对童话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例如这首歌《小兔子乖乖》。可以让孩子们边做边演。
1、首先唱一遍给孩子们听
2、分角色
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
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短尾巴。
一天,兔妈妈对孩子们说:“妈妈到地里去拔萝卜,你们好好看着家,把门关好,谁来叫门都别开,等妈妈回来了再开。”
兔妈妈拎着篮子,到地里去了。小兔子们记住妈妈的话,把门关得牢牢的。
过了一会儿,大灰狼来了,他想闯进小兔子的家,可是小兔子把门关得紧紧的,进不去啊!
大灰狼坐在小兔子家门口,眯着眼睛,在想坏主意,突然看见兔妈妈回来了,他连忙跑到一棵大树后面躲起来。
兔妈妈走到家门口,推了推门,门关得紧紧的,就一边敲门,一边唱:
“小兔子乖乖,
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
我要进来。”
小兔子一听是妈妈的声音,一齐叫起来:
“妈妈回来啦!妈妈回来啦!”他们给妈妈开门,抢着帮妈妈拎篮子。嗬,妈妈拔了这么多红萝卜!
兔妈妈亲亲红眼睛,亲亲长耳朵,又亲亲短尾巴,夸他们是好孩子。
那只大灰狼躲在大树后面,偷偷地把兔妈妈唱的歌记住了。他得意地想,这回我有办法了。
第二天,兔妈妈到树林子里去采蘑菇,小兔子们把门关好,等妈妈回来。过了一会儿,大灰狼又来了。他一边敲门,一边捏着鼻子唱:
“小兔子乖乖,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
我要进来。”
红眼睛一听,以为妈妈回来了,高兴地叫着:“妈妈回来啦,妈妈回来啦!”
短尾巴也以为妈妈回来了,一边跑,一边说:“快给妈妈开门,快给妈妈开门!”
长耳朵拉住红眼睛和短尾巴说:“不对,不对!这不是妈妈的声音。”
红眼睛和短尾巴往门缝里一看:“不对,不对!不是妈妈,是大灰狼。”
小兔子们一齐说: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
谁来也不开。”
大灰狼着急了说:“我是你们的妈妈,我是你们的妈妈!”
“我们不信,我们不信!要不,你把尾巴伸进来让我们瞧一瞧。”
“好啦,我就把尾巴伸进去,让你们瞧一瞧。” 小兔子乖乖
小兔子把门打开一点儿,大灰狼就把自己的尾巴伸了进来。嘿,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一,二,三,嘭——小兔子一齐使劲,把门关得紧紧的,大灰狼的尾巴给夹住了。
大灰狼疼得哇哇叫:“哎哟,哎哟,疼死我了。放了我,放了我!”
这时候,兔妈妈回来了,她放下篮子,捡起一根木棍,朝大灰狼的脑袋狠狠地打。
大灰狼受不了啦,使劲一挣,把尾巴挣断了。他拖着半截尾巴逃到山里去了。
兔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扔下木棍,拎起篮子,一边敲门,一边唱:
“小兔子乖乖,
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
我要进来。”
小兔子们听见妈妈的声音,抢着给妈妈开门,抢着帮妈妈拎篮子。嗬,妈妈采来了这么多蘑菇!
歌词大概是这样的: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小兔子乖乖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就开就开,我就开,
妈妈回来了,我就把门开。

2.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蓝色多瑙河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记忆乐曲中第一圆舞曲的旋律主题。
2、感受这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教师自制的录像片段,画面是春天来临的景色,背景音乐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问:什么季节?表现了什么?背景音乐有谁听过?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出示曲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3)复听:歌曲是几拍子的?
(4)分段欣赏。
听赏第一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
听赏第二圆舞曲。
速度、旋律有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舞曲起个名字。
听赏第三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音区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
听赏第四圆舞曲。
这段旋律的节奏与第三圆舞曲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这段圆舞曲起个名字。
听赏第五圆舞曲。(方法同上。)
3、介绍曲作者。
4、对比欣赏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5、拓展。
6、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能在听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3.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教案《铁匠奥尔卡》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4. 如何设计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 教学设计

当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表现出了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但同时也呈现出很多不足,本文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的"音乐""教师""儿童"等进行了思考,以期能对实际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音乐欣赏的内容选择、途径手段、组织形式都已很不一样,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然而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参与中,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也呈现出很多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足加以反思。
一、对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的反思
(一)主体还是媒介
目前多媒体和大量教学辅助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广泛应用,如录音、录像设备的采用,flash制作的和音乐相匹配的动画软件,配套的图片、图书等。也正是因为这些辅助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欣赏。然而,在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只专注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音乐似乎倒成丁一个背景,大有喧宾夺主之感。我在幼儿园观看了"野蜂飞舞"和"赛马"活动的全过程,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很兴奋,视觉和运动觉的参与淹没了音乐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孩子们的耳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她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而是由音乐欣赏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而引起的。
此外,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还有一个值得老师们注意的问题:即如何表达和感悟音乐。语言是思维的藕体,也是思维的工具,儿童如果不把其从音乐中感悟到体验到的情绪、想像、沉迷、留连、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音乐便不能分享,成为大家共同的依托。然而能够用语言表述可能不是音乐欣赏的最根本要求,音乐欣赏中似乎更应该关注儿童的融入、迷恋和感动,而这些可能是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这就类似伯兰尼提出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1]成人在对音乐、散文、美的感悟中,也会时时感受到语言的苍白,而且"语言一经说出,它往往会成为异己的存在"。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儿童用语言去说出他对音乐的理解,这似乎是对儿童提出的一个极大挑战,毕竟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而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认为"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方式"。[2]孩子的生活经验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哪有成人世界那么丰富。我认为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当孩子不能用语言去流畅表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更多地引导幼儿运用身体语言来反馈。

5.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内容有哪些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它是指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感受、理解、鉴赏和品评音乐艺术作品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选择恰当的作品是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究竟该如何为幼儿选择音乐欣赏作品呢? 一、有赖于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它具有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魅力,通过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来打动人、感染人。幼儿年龄小,好想像,爱幻想,因此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音乐旋律与节奏能激发幼儿的想像;同时,儿童情感外露,富有情绪感染力的音乐不仅能唤起儿童的内心感受,还能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因此,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样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情感,就会被幼儿所喜爱、理解、接受,并能唤起他们的兴趣。 具有丰富多样性。适合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单的器乐曲,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音乐童话片段,中外著名音乐作品或其中的片段。可见,幼儿音乐欣赏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它有反映社会生活、自然界的作品,也有反映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它有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等;从风格上看,它有进行曲、摇篮曲、圆舞曲等,同时还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中外优秀作品和优秀的民间音乐。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富有艺术美的音乐欣赏作品,能扩大儿童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音乐欣赏的知识与经验。 结构应当工整。在为幼儿选择音乐欣赏活动作品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该作品的比例结构是否合理。一般而言,形式简单、结构工整,且长度适中的音乐作品比较适于幼儿欣赏。而我们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优秀的中外著名作品,或是为幼儿专门创作的音乐童话,在结构或长度上有时很难符合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将作品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认真分析和节选,选择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段或节奏变化明显的音乐进行提炼,使之符合或接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金蛇狂舞》,它原本的结构是“引子—A—B—A—B—A”,经过教师的思考和节选,将作品压缩成了一个“引子 —A—B—A”的单纯的三部曲的结构,这样既尊重了作品的本身,又符合了教育的要求。 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3~4岁的小班幼儿受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此时的他们往往会对“倾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十分乐意地、自发地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并主动分辨这些声音。“倾听”是幼儿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是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开展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可以更多地为小班幼儿选择一些倾听的素材,为今后中、大班的音乐欣赏活动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小朋友散步》,让幼儿随着音乐中不同的音响变化,理解睡觉、起床、散步、听雷声、看天气、刮大风、下大雨、跑回家等一系列的感知活动,让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演模仿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他们选择一些结构单 一、形象鲜明、篇幅短小的音乐元素进行欣赏。如,音乐作品《小兔跳》以欢快的跳音和优美的快节奏旋律来表现小兔跳跃的画面;《小熊吹喇叭》通过低沉、缓慢的音乐表现手法,展现出小熊笨拙可掬的可爱形象;《小燕子》舒缓、优美、流畅,让孩子们感受到燕子自由、惬意地在天空飞翔,等等。小班幼儿虽然还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但他们会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用身体去进行模仿,去创造性地表现,来获得身心的愉悦,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为今后欣赏更丰富、更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做好铺垫。 中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幼儿到了4~5岁,他们欣赏音乐的听辨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声音的不同变化,具体表现在倾听能力、感受能力、听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此时的他们能够感受一些不同题材、性质鲜明、结构短小的歌曲、乐曲或单纯的器乐形象。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如圆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同时也可选择一些乐句、乐段之间有重复的音乐作品,比如一些AB结构的乐曲和一些简单的ABA结构的三段体的作品。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在不断发展,对音乐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的幼儿基本上能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像、联想,再用外部动作加以反映。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情感丰富、有情节的音乐作品让幼儿去欣赏,让他们初步学习运用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如语言文学、美术绘画、韵律动作和舞蹈等。 大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大班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有了更大的进步,随着他们音乐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他们能够感受和辨别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并能区别作品结构、情绪和风格上的细微差别,同时也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能力增强了,并能在音乐的变化过程中大胆想像,因此为他们选择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中外著名的优秀乐曲,以及专门为幼儿创作的器乐曲、儿童音乐剧、童话剧等,如《四小天鹅舞曲》、《梦幻曲》、《彼得和狼》、《牧童短笛》等。 三、贴近幼儿的生活和符合幼儿的兴趣 音乐欣赏作品选择恰当与否,是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的前提,因此为幼儿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善于把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引入音乐活动,以便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加以想像并用动作进行表现。当幼儿有了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如,《勤快人和懒惰人》的音乐作品讲的是厨房劳动,是幼儿比较熟悉的,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娃娃家”的经验,为欣赏活动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活动中教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可以唤起每位幼儿参与欣赏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联想和感受到:有的音乐好像是妈妈在洗菜、择菜,有的音乐好像是妈妈在切菜,还有的音乐好像是妈妈在炒菜,等等。渐渐地,孩子们在浓郁的兴趣中,愉快地欣赏了音乐,同时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和与之相符合的音乐形象结合,起到了真正欣赏音乐的目的。 我们也不难发现,生活中很多孩子对一些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经常能够随口哼唱几句。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成人世界的流行音乐同样可以作为幼儿音乐欣赏的一个题材,但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认真的思考、推敲、提取和升华,对作品进行筛选和过滤。如,前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孩子们特别喜欢,将歌曲中成人化的歌词进行幼儿化的理解,将歌曲中描写爱情的情感转化为友情的情感,这样经过升华后的作品更适合幼儿欣赏,也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走出了“流行音乐不适合幼儿欣赏”的误区。 四、紧密联系主题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目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正被各级幼儿园广泛采纳和实施。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在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主题背景下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如,在大班主题《中国娃》之《多彩的民族风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对民族

6. 如何指导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重要音乐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提高教师驾驭音乐欣赏活动的能力,现以林虹教师参加市幼儿园教师教学比武,获得第一名时的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水族馆”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
一、选择适宜的音乐欣赏作品 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是进行有效音乐教学的基本条件,促进幼儿深入感受、主动表现和积极创造的前提。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 1、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教师应着重考虑的是结构单纯、工整且长度适中的音乐作品,而且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可以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出音乐中所表现形象。如,音乐欣赏活动“水族馆”的音乐选取了法国圣桑的名曲《水族馆》,整首乐曲优美惬意,曲式为A间A间B尾。在主奏乐器——钢琴晶莹剔透如流水般的音色中,犹如有许多海洋生物在游泳、嬉戏;间奏是一组渐渐下行的音阶,犹如鱼儿在吐着泡泡玩耍,仿佛让我们看到小鱼们快活地在水草边游来游去,快活地嬉戏。因此,我们选择此乐曲开展欣赏活动,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趣味性、游戏性很强,非常适合作为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材料。
 2、切合幼儿的音乐经验。艺术来源于生活,切合幼儿生活经验而开展的音乐活动有利于让幼儿借助经验发挥想象欣赏音乐作品。音乐欣赏活动前,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幼儿丰富相应的生活经验,并唤醒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为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作准备。例如,音乐欣赏《水族馆》活动中,教师事先与幼儿讨论的小鱼生活习性和动作特点,并鼓励幼儿用动作进行模仿,表现小鱼的不同生活情节。教师组织幼儿到“水族馆”观察水草在水中随波晃动,小鱼在水里游动,让幼儿观看了水族馆视频感受有趣的海底世界。活动时,由于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就使得幼儿的学习重点十分突出,将注意力集中于对音乐的听辨与理解上,当幼儿安静地聆听着时而舒缓、时而快活的乐曲旋律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回忆小鱼们快活地在水草边游来游去的情景……这样,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避免了因学习难点过多而造成幼儿注意力分配的不足。
二、教学过程应优化教学手段
 要让幼儿在欣赏音乐活动过程中始终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丰富和深化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1、听音乐的节奏、旋律,有效感受音乐的美。
对于结构工整、简单的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整体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幼儿对音乐形成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然后结合其他方式进行分段欣赏,逐步深入帮助幼儿体会音乐中表现出来的美。在“水族馆”的教学中,教师让幼儿完整欣赏音乐,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第二遍欣赏时,用合适的线条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种层层深入的整体欣赏不断加深对《水族馆》旋律美的感知。
2、看图谱理解音乐旋律,有效表达情感。
面对抽象的、转瞬即逝的音乐艺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象——将抽象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进行形象化表达。[HTK]如,大班音乐欣赏“水族馆”这个教学活动,在平缓的旋律中,教师用一条线代表音乐中的一个乐句,几个相同的乐句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乐段。波浪画得比较慢、比较大,它表现各种水草;波浪画得快、密,它表现鱼儿在游戏的状态;用圆圈代表鱼儿吐泡泡的乐句。通过这种具体、形象化的图谱,幼儿能够逐渐发现音乐的起、承、转,听出它细微的变化,音乐形象也会逐渐丰满和生动起来。这是教师根据音乐结构、内容、情绪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的音乐经验来设计的图谱。这样,幼儿能够更容易理解、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3、做音乐游戏,有效表达对旋律的理解。
 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音乐游戏让幼儿感知音乐。其形式有:一种是音乐表演游戏,是让幼儿跟着音乐徒手进行的,并有一定的情境性;一种是音乐操作游戏,是让幼儿通过操作道具跟随音乐进行的游戏。如,在幼儿初步理解《水族馆》音乐后,我们以有趣的游戏介入,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海底之中。幼儿佩戴头饰,扮演“小鱼”“水草”,游戏规则是:水草动时小鱼不动,小鱼动时水草不动的动作。当音乐缓缓响起,请幼儿听音乐并找出各自的音乐形象。幼儿很快分辨出旋律优美的代表水草姐姐,快乐活泼的是小鱼弟弟,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做小鱼和水草嬉戏的场景,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将“小鱼在和水草玩”“小鱼和水草跳舞” 等诙谐有趣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以极高的热情一遍又一遍地表演,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旋律,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的体会。
4、借助于体态动作,使音乐成为看得见的身体活动。
 音乐欣赏是听觉活动,肢体动作的配合对于幼儿感受作品是相当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肢体语言来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引起幼儿对音乐形象的关注与感受。如,《水族馆》教学活动中,B段音乐轻快活泼,律动性强,但速度很快。首次执教时教师让幼儿自由学小鱼,幼儿各学各的:幼儿跳得气喘吁吁,还是跟不上节奏;对活动进行优化后,我们在地板上贴上圆点,让幼儿自由地穿梭,用熟悉的小跑步在沿着圆点边跳,动作与节奏合拍,也能表现出B段音乐热烈欢快的效果。同时,我们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动作与水草交往,如给水草施肥、摸摸水草、对水草点头等。
5、适时的语言引导,有效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语言的手段,能够让音乐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帮助幼儿感知、理解音乐作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教师根据《水族馆》的旋律特点,尝试编制一些描述性及明确提示作用的小故事来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节奏,在A*B*段式音乐中老师是这样讲的:水族馆住着许多的水草和小鱼,水草在水里轻轻地摆动,小鱼在水草边游来游去。小鱼和水草在水里成了好朋友,手拉手在水里游来游去,好朋友抱在一起了。整个故事简单明了,突出的情节与音乐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在故事的启发下幼儿很快听辨出音乐的变化与不同,再通过幼儿集体听音乐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特点,为幼儿下一阶段的自主表现积累相关经验。
以上两个方面,是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的有效策略,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

7. 幼儿园音乐欣赏课教案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案——龟兔赛跑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龟兔赛跑》,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乌龟和兔子)。 2、 通过音乐故事懂得做任何的事情不能骄傲,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教学准备:《龟兔赛跑》课件、音乐磁带。教学过程: 一、活动开始师:我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是吗?(是)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为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样的动画片呢!小朋友们要仔细看,今天的动画片和以前你看过的动画片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播放无声动画片)师:这个动画片和以往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呢?能告诉我吗?(声音)师:动画片里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做什么?小兔子和小乌龟在做什么?师: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呀!没有声音的动画片,你们觉得好看吗?(不好看)好,下面就请聪明的小朋友来给小兔子和乌龟配上好听的音乐吧! 二、欣赏师:我这里有两段音乐,我不知道应该把这两段声音送给谁,你们来帮帮我好吗?(好……)谢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1、欣赏第一段音乐。你觉得这段音乐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应该送给哪只小动物?为什么?小朋友不要急,我这还有一段音乐,听过之后我们再来为他们选择。2、欣赏第二段音乐。师:这一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和上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音乐响起)应该把这段音乐送给谁呢?为什么? 3、分段欣赏两段音乐。老师总结:第一段音乐轻快、跳跃、活泼,很适合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好,那我们就把这段音乐送给小兔子吧!(兔子音乐响起)第二段音乐低沉、平稳,我们就把它送给慢吞吞爬行的乌龟吧!(乌龟音乐响起)师:小兔子和乌龟知道小朋友为它们送上了好听的音乐,可高兴了!我们来欣赏一下有声音、有音乐的动画片吧! 三、欣赏有声动画片,进行思想教育。1、幼儿欣赏动画片。2、师:动画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师:为什么跑的快的兔子却输给慢吞吞的乌龟?(因为兔子自以为了不起,骄傲自满。) 4、师:为什么慢吞吞的乌龟却得了第一?(乌龟却不怕辛苦不怕累,一直努力的去追赶、拼搏……) 5、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乌龟)学习乌龟什么?师总结:最后小兔子认识到自己错了,改正了错误,还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小朋友们做错事不要紧,关键要知错就改,就是一个好孩子。

8. 如何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

音乐欣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审美,因此,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应始终把握一个“情”字,使幼儿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体验情绪,表达情...意,表现情感,从而达成陶冶情操的目的。 一、以了解为前提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情绪体验应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之上。 一是了解幼儿。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如,《梁祝》是我国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其中的《化蝶》片段优美舒缓、回味无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解读,幼儿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班可以通过PPT演示,让幼儿感受蝴蝶翩翩起舞的情境,并通过模仿蝴蝶飞的动作感受乐曲优美的意境,在动静交替中达到欣赏的目标;中班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两只蝴蝶相知相伴、相亲相爱的情感,并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句的起始;大班则重点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语言、动作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是了解作品。音乐欣赏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幼儿的情绪体验也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品质和感人的艺术美,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同样以《梁祝》为例,我们一般选择《化蝶》片段,而很少选择《抗婚》片段,主要原因即在于“抗婚”所表达的奋争、无奈、悲愤交加的情绪远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难以理解和感受的。 二、以对过程的关注为要旨 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净化着我们的心灵,美化着我们的行为,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更应该重视幼儿健康丰富的情感的培养。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渔舟唱晚》中,在幼儿首次欣赏时,由教师独奏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幼儿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筝曲时而婉转柔和、时而铿锵有力的特点。第二次欣赏时,教师运用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乐曲开始部分,展现给幼儿的是日出东山、宁静的湖泊、摇曳的渔舟的动人画面,听到的音乐是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古筝的声音悠远回环,营造出清晨湖畔波光粼粼、水鸟栖息的优美场景;乐曲中间高潮部分,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渔民欢乐的生动画面,听到的古筝乐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幼儿的情绪也高涨和激动起来,似乎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欢乐;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展现的画面是归舟远去、皓月当空,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月色的幽静,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第三次欣赏时,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辨别三段音乐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节奏和不同速度的音乐营造的不同情感。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身临其境,情感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十分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渔民拉网的关注幼儿动作表现的过程。如果说“听”能引导幼儿对音乐形象展开初步联想,那么“动”则使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因此,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是对音乐逐步熟悉和理解的过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让幼儿模仿狮王威武出行和仰天吼叫的情景,幼儿会产生莫大的兴趣;在欣赏中国民乐《金蛇狂舞》时,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模仿两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循环体结构,幼儿在昂扬的旋律、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子中用动作展现龙舟竞渡的情形,对乐曲的感受更为深刻。 关注幼儿想像表达的过程。音乐的想像空间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绝对不是仅限于作品本身的内涵,而应该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过程。教师更应该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拓展幼儿的思维和想像空间,引发幼儿想像的迸发,从而将幼儿带入广袤无垠的大千世界。在小班音乐欣赏《小老鼠和泡泡糖》中,乐曲的原意是表现小老鼠偷吃泡泡糖时脚被粘住,在逃跑过程中被泡泡糖的弹性反弹回原处的情景。但在欣赏过程中,有的幼儿说:“是小老鼠在滑滑梯呢!”有的幼儿说:“是小老鼠在溜冰呢!”……幼儿的想像脱离了作品的本身,却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幼儿模仿小老鼠快乐地滑滑梯或溜冰的动作,使整个活动在幼儿自己的创作中达到了高潮,幼儿也体验到了想像和创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以情境的创设为主线 “情境”二字,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可让幼儿视、听、感、触、动的环境氛围,师幼共同分享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必须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提高、在情境中升华。一般来说,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幼儿的欣赏习惯和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在欣赏小提琴演奏的世界名曲《梦幻曲》时,教师选用了童话《梨子小提琴》来进行配乐朗诵,优美的语言将孩子们带进柔美抒情的梦幻世界,从而激发出幼儿内心世界的感受。有的幼儿说:“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小松鼠,好像要跟着音乐一起进入梦乡了。”有的幼儿说:“我感觉到月光洒到了我身上,感觉特别舒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不尽相同,语言的美与音乐的美巧妙结合起来,触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从而更加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光线创设情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能增加音乐的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能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在欣赏音乐《挪威舞曲》时,在乐曲开始部分用暗一点的光线表现森林的神秘,在中间部分增加亮度表现精灵舞蹈的欢乐场景,在乐曲的结束部分将光线逐渐变暗,营造小精灵渐渐远去、森林恢复平静的场景。在光线的辅助作用下,幼儿在模仿小精灵舞蹈时自然欢欣雀跃,在表现小精灵远去时又自觉调整动作,用轻柔的动作代替刚才欢快的舞蹈。 图画创设情境。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适当地运用图画、图谱等视觉的参与对帮助幼儿欣赏音乐大有裨益。在欣赏民乐《平湖秋月》时,教师将活动室内布置成一个以国画为主题的场景,画面上或一人举杯邀月,或二人相对而弈,月下竹影婆娑,花间虫鸟成趣,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伴随着舒缓悠扬的音乐,自由地展开想像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他们的动作也都似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般洒脱、写意起来。 桌椅创设情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桌一椅也关情,幼儿桌椅的摆放也是一种情境的营造。如,幼儿欣赏《叫卖小调》时,用桌椅摆设的变化,巧妙地设置成集市的一角,教师带领幼儿站在小街两旁模仿小贩叫卖的声音,幼儿很快找到了感觉,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一片叫卖声。在桌椅变化的集市中,孩子们玩着、乐着、感受着、体验着、创造着、评价着、成长着,平凡无奇的桌椅创设的情境产生了生动的教学效果。 音效创设情境。音效是指现代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如,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发出不同的声音,利用揉搓报纸模拟风雨声、敲击盆桶发出“雷电声”等。音效创设出的情境既能帮助教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又能

9.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谁的尾巴最好看

活动目标:
1、学唱问答式歌曲,用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内容。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征。
3、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课件《谁的尾巴最好看》音乐,动物头饰及相应的尾巴若干,找朋友音乐,游戏音乐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
1、师弹"谁的尾巴最好看"音乐,幼儿随音乐唱"啦"或"啊"的音2、复习歌曲《小动物怎样过冬》
二、欣赏歌曲感受问答式歌曲轻松欢快的情绪。
1、 看课件欣赏歌曲提问:歌里唱了哪些小动物,并学学它们尾巴的样子。
2、发现歌曲中问答式的歌曲特点:引导幼儿听辩出歌曲那几句歌词是提问的,哪几句歌词是回答的。
评:通过完整的欣赏,让幼儿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熟悉歌曲旋律,初步了解节歌曲所表达的意思。孩子们听后思维很活跃,把歌里唱的所有小动物都说上来了,也运用已有经验,表现了他们尾巴的样子。对问答式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 学唱歌词,表演唱歌曲
1、游戏:找尾巴出示贴有猴子、兔子、小松鼠、鸭子、公鸡、孔雀及它们的尾巴贴绒的黑板,师引导:小动物们遇到大麻烦了,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幼儿操作:将相应的尾巴贴到小动物身边。
2、问答式的学歌词老师问一句,孩子答一句,如师说"谁的尾巴长"幼答"猴子尾巴长";老师三句三句问,幼儿三句三句答。
3、集体跟音乐唱歌曲师引导:小朋友把小动物还有他们尾巴的特征都记住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音乐来唱一唱歌曲《谁的尾巴最好看》吧指导幼儿演唱休止符前面的音符时要收的果断4、 和幼儿一起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5、幼儿自选头饰及相应的尾巴戴好,随音乐"找朋友"找到自己的同伴站一起,围成圆圈来表演歌曲。表演时,唱到谁,谁就走到圈里扭扭小屁股,晃晃小尾巴。
评:幼儿看着贴绒图片和有趣的问答形式学习歌词,在随音乐演唱时,孩子们都能很熟练的大声唱歌词,表演时也很活跃,主动创编动作大方表演,收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四、游戏揪尾巴,
巩固幼儿对尾巴的认识师:我们来玩个揪尾巴游戏吧,每个小朋友从别人背后揪一条尾巴,然后快速跑回做位好吗?
幼儿随音乐玩揪尾巴评:幼儿快乐地玩着游戏,揪到尾巴的小朋友快速跑回座位,高兴地举着战利品。然后请孩子们说自己拿的是什么小动物的尾巴。
五、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尾巴特征自编歌词演唱,启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1、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尾巴,是什么样的,怎么知道的?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尾巴的特征自编歌词演唱。如(谁的尾巴像小板凳,啄木鸟的尾巴像小板凳。谁的尾巴像最有趣?袋鼠的尾巴最有趣,乌龟的尾巴最有趣)等。
小结:不同的小动物有着不同的尾巴,请小朋友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来和大家分享。
六、1、画尾巴师绘画一些小动物,幼儿添画尾巴2、 尾巴配对幼儿可将动物和尾巴配对,也可将特征相似的尾巴放一起3、唱尾巴4、幼儿戴头饰自由表演唱歌曲

阅读全文

与幼儿中班音乐欣赏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