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乐创作和民族有什么区别
http://www.ccme.com/bbs13_28139.html
也谈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民族性问题
2006-9-5 阅读356次 本站网友驰骋发表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本站共同拥有,转贴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孕育着不同的音乐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作曲家一直在寻找音乐创作与民族因素的巧妙联姻,限于当时的国内环境、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对“民族风格”的理解较为偏窄和粗浅,许多作曲家曾一度在狭隘的“民族化”怪圈中徘徊。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音乐的民族共性写作显然具有民族性,但缺失作曲家本人的个性,能在国际舞台立足的作品少之又少;而1980年代初期兴起的新潮音乐,如谭盾等人的现代作品,好不容易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却又被认为失却了民族音乐的传统,引来一片叫骂声。在此,我们暂且撇开音乐创作不谈,有必要先就民族性与世界性做一个界定。
所谓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局限性,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经济条件制约下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教育、艺术以及风土人情等所有人类在精神领域里的认识和积累。在历史的长河里,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源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长远来看,它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多元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而世界性指的是开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的发展性和世界各民族广泛的参与性等方面,它可以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平等对话。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音乐才算具有“民族性”?如何才能具有这样的“民族性”呢?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技法问题可以说是首当其冲的一个。当代音乐的创作实践表明:技法只是音乐表现的载体,从来都是为音乐表现服务的,一切可以用来表达作曲家乐思的手段皆可利用,中西方音乐在技法上不存在明确的分野。
对于中国作曲家来说,技巧的范畴绝不亚于西方传统和现代音乐所涉及的各个表现层面,对异常丰富、无比生动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各种材料、形态和韵味的体验、感悟与把握,直至出神入化的模拟表述、衍生再创,都是一种无形的、更值得珍视的技巧。如果作曲家在娴熟使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共通的音乐语言的基础上,能深入开掘传统音乐和民间艺术的宝库并得其精髓,就更有可能创作出形神兼备、独具魅力和恒久生命力的作品。近20年来所涌现的一批引人注目的作曲家,其作品闪光的可溯之源大都在于此。
事实上,无论选择何种技法,任何一位作曲家的创作活动,都不可能断绝同与生俱来的母语文化的联系。民族艺术的宝贵传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无时不在滋养和教化着新艺术的创造者。于是,在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展现出的风格样式,各自都从不同的侧面透露出母语文化共生的民族属性或深或浅、或显或隐的影响。但母语文化因素的强大衍生力,并不能替代作曲家的个人创造,传统文化共生的民族风格属性,如果没有作曲家个性的点染,绝然不会放射出新的光彩。因此,作曲家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强调,在现代音乐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个性源于作曲家的遗传、性格、习惯、环境、经历、修养、志趣、悟性等因素。个性和气质的展现,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丰富多彩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即是每一位富于个性的作曲家艺术创造的共同结晶。
在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别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如果中国作曲家能从整体上体现出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在自己传统文化根基之上,以吸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进行新创造,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其看作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群体,这种群体共生的民族属性与作曲家生动的艺术个性的复合,从一个重要的侧面造就了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文化品位。因此,与其片面地强调“民族性”、“中国”音乐,还不如用作曲家的“个性”和“多元复合”来代替显得更加合适。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样一群甚至多群的多元而各富个性的作曲家群体本身就是充满民族性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即是我们所追求的“中国”音乐或“民族”音乐。强调“民族的”、“中国的”并不等于“大一统”,而是对“个性”的包容、兼容和宽容,从而造成一个容纳中国文化实质的中国现代音乐,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成为将来国际音乐中的主流之一。
作者: 周桂芬 来源:浙江文化网
B. 民间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内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容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民间音乐包含于民族文化
C. 小学音乐:《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教学设计
·孩子考学的过程中涉及乐器演奏 孩子考学的过程中涉及乐器演奏 了解了学琴市场上不同类型的老师,袁来爸爸再详细介绍一下学琴的不同授课方式。不管是钢琴、小提琴,还是其他乐器,授课方式基本相同,无外乎大课、小课及小班课(即小班教学)。因为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每个地方学琴的费用也不尽相同,这里只...·幼儿打击乐器演奏能力的发展 幼儿打击乐器演奏能力的发展 打击乐器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乐器之一,演奏时主要使用大肌肉动作,因此是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幼儿打击乐器演奏能力的发展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人们为3岁的.....·演奏乐器能加强儿童双手的协调能力 演奏乐器能加强儿童双手的协调能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指出,不要因此强迫每个孩子都去学习一种乐器,因为孩子有其自身的潜能特点和独特的兴趣爱好,如果强迫他们去学习一些潜能并不突出的才艺,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畏惧心理,甚至会产生刻骨铭心的失败体验...·演奏乐器与即兴曲 学习用乐器演奏动物走及笑声的节奏 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内容,学习用乐器演奏动物走及笑声的节奏。 2、通过探索,认识动物走路声音特征与乐器声音性质的关系,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 3、能较专注地倾听老师的指令演奏乐器。
D. 民族民间音乐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我国复的民族民间音乐制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生态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民族音乐学家,以及众多的艺术审美追求者。然而,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审美,其大都被人们作为与人交流情感和沟通信息的行为方式,它承担着传授知识、风俗礼仪、宗教活动、人际交往等多种社会功能,它是民族的“精神纽带”。多年来,当民族民间音乐从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剥离出来,进入专业学校教育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整体逐渐被划分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如乐音的音律、音阶、调式、节奏、织体等等,但是,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学科性质同时也确定了它是一门注重实际音乐生活调查,并从中吸收和积累丰富现场资料的理论课程。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调查实践?总体上,教学要从感性的材料入手,作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即用丰富的民族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培养其民族心理素质和增强其对母语文化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去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并亲自收集各种音乐研究资料,使其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科学探索。
E. 求一份音乐欣赏课的说课教案!
音乐欣赏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说课稿
--------------------------------------------------------------------------------
发表日期:2006年5月10日 【编辑录入:风舞十天】
复旦中学 吴晶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渝中区复旦中学的音乐老师吴晶。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欣赏综合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本课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共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体裁歌曲的欣赏,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蒙古族民歌《赞歌》和哈萨克民歌《玛依拉》。《赞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是一首长、短调相结合的歌曲,曲调豪放,优美深情,刚柔并进的演唱更增添了歌曲的感染力;哈萨克民歌《玛依拉》热情奔放,富于草原风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赏两首各具特色的民歌,使学生了解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认识到在同一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和音乐风貌,从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使学生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又各不相同。所以我采用了视听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优点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从而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的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复习前课乐理知识,听赏歌曲,创作活动这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开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那你们对这个大家庭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讲讲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和看法。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兴趣(点题),问题和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引起他们倾听的愿望。接着我将采用多媒体影像播放一组少数民族风情的介绍片段,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首先我让学生欣赏《赞歌》和《玛依拉》两首歌曲的旋律片段,提问:这两首歌曲各属哪个民族?两首不同的风格民歌片段,引发学生了解各民族音乐全貌的兴趣。然后我用课件展示出中国的版图,把学生“带入”蒙古,去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吃、穿、住、行等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我将让学生欣赏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赞歌》,欣赏完后由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这样能让学生在听赏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最后与他们一起总结出蒙古族歌曲的音乐特点——旋律自然流畅,宽广。
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弛一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让学生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教他们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的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活跃起来。接着欣赏一段新疆的舞蹈片段,欣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新疆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别讲讲自己眼中的新疆,同时我会让他们欣赏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在听时,我会提示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抓住新疆民族音乐的特点,我会让他们再复听一次跟旋律哼唱,最后我运用表格对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新疆民歌的音乐特点——热情、奔放、自豪。然后把蒙古族民歌与新疆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等特点作比较,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区分出不同民族音乐来源与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文化。
最后是第三个环节创作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将播放两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说说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其音乐特点有哪些?有了前面两个民族音乐的分析过程,学生能更加熟练的抓住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然后我再让他们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进行表演创作,如:舞蹈、绘画、服装展示等等。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真正的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学生在一起创作,发挥集体精神,并进行互评。学生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了解到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也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都具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从而成为该民族的重要标志。
这堂课,我重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穿插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也变得格外生动、有活力。这一课在教学上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在课堂里巧妙的将欣赏民族音乐——探索民族音乐——表现民族音乐融合在学生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发现不同民族的特点,整个过程连贯而自然。另一个特点是教学控制,通过熟悉的音乐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加上有效的控制,使课堂真正做到活而不乱。
F. 民族音乐与民族的关系
狭义地讲,所谓中国民族音乐就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国这片内土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容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而广义上,中国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G. 音乐老师教案范文
作者单位:北京海淀实验小学 冯琳
年级:二年级1班
课题:《阿细跳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
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 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