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所有知识点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六章 铁
1. 铁的物理性质
2. 铁的化学性质
3. 生铁和钢
4. 几种常见的金属
二. 重点和难点
1. 铁的化学性质
2. 生铁和钢的区别
三. 教学过程
1. 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能导电,能传热,铁的密度为7.86克/厘米3,
熔点1535℃,沸点2750℃,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 铁的化学性质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反应。
⑴铁跟氧气反应
①在纯氧中,铁能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并火星四射,这是生成的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被熔化并溅落。
注意:铁在空气中难燃烧
②在常温和干燥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故不容易生锈。
③在潮湿的空气中(或水中),铁跟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因此,铁生锈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生锈对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性和浪费。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有: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和干燥,在铁制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或通过化学方法在铁制品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如锯条上的烤蓝,主要是四氧化三铁)。
⑵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Fe + 2HCl====FeCl2 + H2 ↑
Fe + H2SO4 =====FeSO4 + H2 ↑
实验现象:铁逐渐溶解、有气泡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Fe2+在水中呈现的颜色。
⑶铁跟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古代利用这个反应制铜。
3. 生铁和钢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生铁含碳量2~4.3% ,钢的含碳量0.03~2% 。
炼铁原理是一氧化碳和铁的氧化物反应。炼钢是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元素。
4. 几种常见金属
锌、铝、铜、钛。
5. 杂质不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根据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纯净物)的质量比进行的,计算出来的质量也是纯净物的质量。但实际生产中,原料和产品都不可能是纯净物,而计算中必须转化为纯净物。
例1. 含Fe2O3质量分数为80%的赤铁矿5000吨,经高炉冶炼可炼取含杂质为3.5%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本题给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不纯的。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因此必须把不纯的物质的质量转化为纯物质的质量。
解:设5000吨赤铁矿炼出生铁的质量为X。
160 112
5000吨*80% X×96.5%
X=2901.5吨
答:略。
例2. 下列有关铁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B. Fe + H2SO4 =====FeSO4 + H2 ↑
C. 2Fe +6HCl ====2FeCl3 +3H2 ↑
D. 2Fe + 3CuSO4 ====Fe2(SO4)3 + 3Cu
分析:铁在常温下的干燥空气中相对比较稳定,点燃后在纯净的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三氧化二铁。铁具有可变的化合价,但在置换反应中铁通常生成+2价的化合物,因此A、C、D不正确。答案为B。
例3. 将铁片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过一会儿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A. 稀硫酸 B. 硫酸亚铁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D. 食盐水
分析:铁片插入到硫酸亚铁溶液和食盐水中,由于不发生化学变化,所以溶液质量不变。铁片插入稀硫酸中,发生置换反应,由于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大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因此,溶液质量增加,每56克铁参加反应生成2克氢气,故溶液会增加54克。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每56克铁参加反应生成64克铜,故溶液会减少8克。答案为C。
例4. 将100克的铁片插入50克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完全后,取出铁片,称量质量为100.8克。计算⑴反应完全后铁片上附着的铜的质量,⑵硫酸铜溶液中含硫酸铜的质量。
分析:反应后铁片的总质量比反应前的铁片多0.8克,是因为生成的铜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多0.8克。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硫酸铜的质量为Y。
Fe + CuSO4 === FeSO4 + Cu
56 160 64
X Y (X+0.8克)
X=5.6克 Y=16克
答:略。
② 初三下学期化学第六章总结单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溶液概念的关键词是: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是指溶液的各部分性质一样;“稳定”是指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就不发生溶质下沉、上浮等变化;“混合物”是指溶液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2.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溶剂是相对而言的,有的也是人为规定的。初中阶段可以根据下表来理解、判断和区分溶质和溶剂: 溶液溶剂溶质在有水的溶液中水其他物质在没有水的溶液中气体-液体混合液体气体固体-液体混合液体固体液体-液体混合量多的液体量少的液体 3.溶液的命名。溶液一般是依据溶质和溶剂的名称来命名的:“溶质的名称+的+溶剂的名称+溶液”,若溶剂为水时还可以这样命名:“溶质的名称+溶液”。例如: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叫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叫氯化钠的水溶液或氯化钠溶液。 4.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的事实说明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碘难溶于水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的事实说明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5.乳化现象。 油与水等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静置要分层,这种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水、植物油、洗涤剂混合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种变化。“扩散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变化;“水合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变化。溶解过程最终温度的升高、降低或几乎不变,取决于吸收和放出热量的大小。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通常有以下转化关系: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3.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4.溶解度曲线: (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③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5.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2.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3.使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时必须注意: (1)上下质量单位一致; (2)溶质是指溶液中的溶质,没有溶解的固体或析出的晶体要除外;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类型 1.已知溶质、溶剂、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求其余量。解答这类习题时可直接应用公式进行求解。三、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和联系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区别概念一定温度时,100 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任意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表示意义某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任一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条件一定温度不定温度状态饱和状态可饱和,可不饱和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四、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固体配溶液)、量取(浓溶液配稀溶液);3.溶解。</SPAN>就找到这么多了! </p> 希望能给你学习带来帮助!(*^__^*) 嘻嘻,满意的话请采纳!
③ 我是初三现在化学成绩特别差,平时考了10分,现在课程学的快,还有2个单元就学完了,前面的有6个单元
实际我初三上半期化学也不好,那是有一次老师骂了我,当时我就想,以内后绝不让他看不容起,我就抱着化学书本读上面的化学工式,上课呢,就认真听老师讲解,我记得从那以后化学就没吃过低分。所以不要担心,重点是背化学公式,因为初三的化学涉及的东西浅。说那么多,就是一句千万别让别人看不起,尤其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