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最好是一整套的
《汉语乐园》第二课教学设计
--- 冯妍,苏莉---
一, 教学对象:
1,年龄:4-7 岁。
2,汉语水平:零起点。
3,先前知识,背景文化:未接触过中文,美国孩子。
二, 教学目标:
总目标:建立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中文以有趣事物的形态引入孩子
们 的生活.
具体目标:
1, 目标1:了解中国,中国的地理位置,文化,有特色的东西。
2, 目标2:会用汉语打招呼和自我介绍。
3,目标3:了解汉字的笔画。(捺,点,提)
4,目标4:短句的运用(你叫什么?我叫什么。他(她)叫什么。)
三,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1, 问候语。
2,他(她)区别。
3,短句的运用。
四, 课时安排:计划3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师生打招呼,生生打招呼,学习“欢迎”,“谢谢”
第二课时:学习短句“你叫什么?”“我叫什么。”“他(她)叫什
么。”
第三课时:笔画(捺,点,提)学唱《找朋友》。了解四声
五, 教学活动
1,看视频
2,唱歌
3,师生互动打招呼
4,笔画添色
5,绒毛玩具
6,卡通字卡
《汉语乐园》第二课教案设计
--- 设计者:冯妍,苏莉---
第一课时(45分钟)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学重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具 设计意图
5
分钟 复习导入 复习“你好”。“你们好”,“老师好” 在门口用汉语迎接学生:进入课堂后跟全班说:你们好。欢迎。 学生用“你好”进行回答。
用“找朋友”做背景音乐。
2,第一课《打招呼》的视频回放 用音乐,视频效果制造出汉语课气氛。
5
分钟 复练与测评 拼音,笔画 利用词卡复习。
游戏比赛。 跟读,全班说,个别说。 词卡 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词语“你好”形,音,义的联系。
15
分钟 新词语用法介绍 学习新词语“欢迎”
”谢谢“ 制造场景。一个新人小朋友(戴毛绒兔子帽子小朋友)进入小朋友之间。 学生的反应:喜欢及接受新的小朋友,说:欢迎,全体说,个人说。
表演的孩子的回应:谢谢。
孩子们轮番带兔帽表演。 毛绒兔子 用真实的场景让孩子们领会到这两个词的含义和应用。
8
分钟 新词语汉字的形态 展示给孩子们相应的中文汉字 制作卡通字卡。展示给孩子们相应几个汉字的结构。 让孩子们试着画
字。不要求准确,只是让孩子对中文字有所了解。 汉字卡通形态卡片 对中国的图画文字有粗浅的概念。
8分钟 总结和整体复习 会熟练运用“ 你好”“欢迎”“谢谢”“再见”
复习拼音歌(老师领唱,大家唱)
放映课堂相关视频。 唱歌。
看Video PPT.
CDROM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愉快地结束。
4
分钟 布置作业 了解横竖笔画 展示,分发空心字 空心字内涂颜色。 纸,笔 了解笔画
第二课时(45分钟)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学重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具 设计意图
5
分钟 复习导入 复习“ 你好”“欢迎”“谢谢”“再见” 场景活动剧简短重演 表演。 新的毛绒玩具:例如:熊猫头。 复习运用
3
分钟 复练与测评 认字、词卡复习。 展示卡片 认读卡片。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 卡片 熟悉笔画
12
分钟 学习用中文相互介绍 让孩子们掌握如何用中文介绍自己的名字。课文中原句“我叫明明,你叫什么?” 观看相关的学习视频。
老师介绍自己的名字。 观看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练习,互动。 视频 学习用中文的自我介绍。学习简单句子。
12
分钟 进一步引申学习 学习如何询问他人的名字“他”,“她”的使用
安排情景剧目, 孩子们参与表演。 深入掌握自我介绍与相互介绍。
3
分钟 了解汉字 了解BOY“他”和GIRL“她”形态上的不同。 用卡通字卡片展示给孩子们两个字画不同之处。 参与画字 卡片 了解同音字不同画法。不同含义。
8
分钟 文化导入 介绍中美名字顺序之不同。 介绍老师及几位学生名字中美名字顺序不同的实例。 同学们说出自己家庭成员的名字。并练习中美顺序的不同。 了解不同国家名字顺序的不同
2分钟 布置作业 活动手册作业 活动手册 巩固学习
第三课时(45分钟)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学重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具 设计意图
3分钟 播放歌曲《找朋友》 让学生加深对本歌曲的认识。 播放 视频 熟悉歌曲
15
分钟 复习导入 复习打招呼的形式。
自我介绍。 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做接龙游戏 生生之间互相提问 巩固和运用见面打招呼用语。
5
分钟 汉字教学。 捺,点,提,基本笔画 用多媒体演示三个笔画的书写顺序。 学生用形体模拟笔画作游戏。 多媒体 用形象的东西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10
分钟 教唱歌,做游戏。 学习此歌曲。 教授学生学唱歌曲。安排孩子们按照歌曲做游戏。 唱歌,做游戏。 视频 体会中文歌曲。调动孩子们的学中文积极性。
5
分钟 声调教学 让学生简单了解。 老师说唱四声,用手势帮助学生记忆。 跟读,模仿。 拼音挂图。 简单了解。
5分钟 总结和复习 总结一二课内容。 帮助学生复习。 学生自我设计。 活化孩子们运用简单中文词的能力。
2分钟 作业 活动手册作业。 活动手册。 巩固学习。
最好有邮箱~~~~太多~~~
2. 对外汉语面试课堂教学。求教案设计。包括一个语法点,一个词语,在10分钟内用三种教学方法讲清楚。原文
语法点——代词
词语——什么,作为疑问代词:
表疑问,买什么;表举例,厨房用具什么的、微波炉什么的;
数量代词:
没什么,有什么。
3. 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十分钟课堂设计
教学来对象是初级汉语水源平学生,以上内容无生词。
我自己挑出来的讲解点有以下几个:
1.多半儿
(这个“多半儿”是指大部分,普遍情况,还需要讲它的推测意义吗?)
2.怎么……呢?
(等于“为什么…呢?”这个…省略部分需要写出使用词语的词性吗?如果需要应该是什么呢?)
3.不是……吗?
(不是太浪费时间了吗?=太浪费时间了。 强调自己的观点。 这个跟确认的反问句要一起讲吗?)
4.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田芳去哪儿了》
对外汉语《田芳去哪儿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讲解语气助词“了”及其疑问、否定形式的意义和用法。
2、讲解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3、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生词和课文内容,并能对打电话的功能项进行独立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语气助词“了”的意义和用法。
2、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三、课时分配与教学步骤:共4课时,两次完成。
第1、2课时进行正音、生词、熟读课文第一部分、讲解语气助词“了”、课堂练习,第3、4课时在复习生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第二部分,讲解副词“又”和“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预读课文(自学5分钟左右) 。
(二)学习生词(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生词,要求能够认读)。
1、放幻灯片(10分钟)之后,集体认读生词,对有问题的发音及时纠正。领读生词。请学生读生词并予以巩固。
2、重点生词讲练(10分钟)。喂:一般电话用语的开头问候语 踢:踢足球,踢皮球 接:接电话(听电话) 输:比赛输了, 赢:我们赢了,赢了比赛。 祝贺:祝贺你! 已经:30课我们已经学了。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毕业了。 考试,考:考高中,考口语,考汉语,通过考试,你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考试考得好么? 陪:我陪你去。我陪你去逛街。你陪我去看电影。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0分钟)。放课文录音一遍后,课文练习:列出课文重点语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将这些重点语句划出重音与语调。向学生提问以下问题:(1)本文中是谁给谁打电话? (2)田芳在家吗?是谁接的电话? (3)田芳去哪儿了?她什么时候出去的? (4)她为什么出去? (5)田芳回来了没有?
(四)语法讲练(20分钟)。语气助词“了” 讲解:句尾的“了”表示以前的时间,表示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例句:我吃饱了。/我走了。/你来了。句尾有“了”,说明已经说完了一个意思,后边要开始说别的内容。例句:我吃完饭了,可以去散步了。句尾有“了”的正反疑问句:“…..了没有?” 否定回答可以用“还没…呢”表示正要做的事现在还没有做。 例句:你吃饭了没有? 还没吃呢!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小组分角色将课文第一部分,表演一遍。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第一部分,下节课表演。(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3)抄写重点生词,下节课听写。(4)完成课后练习。
第3、4课时
(一)复习生词(10分钟)。重点生词听写(请同学到黑板上写):踢 接 输 赢 祝贺 已经 考试 考 陪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0分钟)。
1、放课文录音一遍。
2、课文练习:列出课文重点语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将这些重点语句划出重音与语调。
3、向学生提问下列问题:(1)田芳回来后,妈妈说了什么?(2)田芳回来后给张东打电话了没有?张东接到了没有?(3)张东下午为什么没有给田芳回电话?(4)田芳呼张东有什么事?(5)张东每星期六做什么?田芳知道吗?为什么?
(三)语法讲练(30分钟)。副词“又”和“再”的意义和用法。
1、不是….吗?这种问句不需要回答,是强调说话人已经知道了。
2、“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板书:再:常用于没有发生的事,用于过去式,关键在于事情发生了没有;又:常用于已经发生的事。
(四)课堂练习(20分钟)。小组分角色将全课文表演一遍,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在表演中不断练习各知识点以及语言能力。
(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的生词和课文。
5.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田芳去哪儿了
对外汉语《田芳去哪儿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讲解语气助词“了”及其疑问、否定形式的意义和用法。
2、讲解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3、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生词和课文内容,并能对打电话的功能项进行独立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语气助词“了”的意义和用法。
2、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三、课时分配与教学步骤:共4课时,两次完成。
第1、2课时进行正音、生词、熟读课文第一部分、讲解语气助词“了”、课堂练习,第3、4课时在复习生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第二部分,讲解副词“又”和“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预读课文(自学5分钟左右) 。
(二)学习生词(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生词,要求能够认读)。
1、放幻灯片(10分钟)之后,集体认读生词,对有问题的发音及时纠正。领读生词。请学生读生词并予以巩固。
2、重点生词讲练(10分钟)。喂:一般电话用语的开头问候语 踢:踢足球,踢皮球 接:接电话(听电话) 输:比赛输了, 赢:我们赢了,赢了比赛。 祝贺:祝贺你! 已经:30课我们已经学了。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毕业了。 考试,考:考高中,考口语,考汉语,通过考试,你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考试考得好么? 陪:我陪你去。我陪你去逛街。你陪我去看电影。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0分钟)。放课文录音一遍后,课文练习:列出课文重点语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将这些重点语句划出重音与语调。向学生提问以下问题:(1)本文中是谁给谁打电话? (2)田芳在家吗?是谁接的电话? (3)田芳去哪儿了?她什么时候出去的? (4)她为什么出去? (5)田芳回来了没有?
(四)语法讲练(20分钟)。语气助词“了” 讲解:句尾的“了”表示以前的时间,表示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例句:我吃饱了。/我走了。/你来了。句尾有“了”,说明已经说完了一个意思,后边要开始说别的内容。例句:我吃完饭了,可以去散步了。句尾有“了”的正反疑问句:“…..了没有?” 否定回答可以用“还没…呢”表示正要做的事现在还没有做。 例句:你吃饭了没有? 还没吃呢!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小组分角色将课文第一部分,表演一遍。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第一部分,下节课表演。(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3)抄写重点生词,下节课听写。(4)完成课后练习。
第3、4课时
(一)复习生词(10分钟)。重点生词听写(请同学到黑板上写):踢 接 输 赢 祝贺 已经 考试 考 陪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0分钟)。
1、放课文录音一遍。
2、课文练习:列出课文重点语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将这些重点语句划出重音与语调。
3、向学生提问下列问题:(1)田芳回来后,妈妈说了什么?(2)田芳回来后给张东打电话了没有?张东接到了没有?(3)张东下午为什么没有给田芳回电话?(4)田芳呼张东有什么事?(5)张东每星期六做什么?田芳知道吗?为什么?
(三)语法讲练(30分钟)。副词“又”和“再”的意义和用法。
1、不是….吗?这种问句不需要回答,是强调说话人已经知道了。
2、“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板书:再:常用于没有发生的事,用于过去式,关键在于事情发生了没有;又:常用于已经发生的事。
(四)课堂练习(20分钟)。小组分角色将全课文表演一遍,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在表演中不断练习各知识点以及语言能力。
(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的生词和课文。
6. 对外汉语教案
词汇讲解教案 陈雪
1. 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懂得“经验”,“不一定”,“款待”,“大包大揽”意思,并会运用。
2.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听懂小文章,并结合这些句子表达的情境,学会恰当地使用所教授的四个词。逐步学会听、说、读、写“经验”,“不一定”,“款待”,“大包大揽”这四个词。做到能够掌握这四个词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
3. 教学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小文章,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应正确理解小文章的辅垫作用,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使用。
4. 教学方法: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5. 教学对象:菲律宾、英国留学生
6. 教学过程:
(1)黑板上画上西瓜来引出小文章。
(2)导入小文章,要学习的四个词也贯穿在小文章当中。课堂主要以小文章作为讲解铺垫,来讲解所要教授的四个词。
附小文章:知道李丹丹家是做什么的吗?对,种西瓜。她帮父母种西瓜很多年,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打叉,什么时候授粉,什么时候收获等。很多种西瓜的知识她都知道,这里我们就说她很有“经验”,懂这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同时,她经常下地,对下地时的烈日,热风都“经验”过。我们说她一定能种好西瓜,不会偷吃。但是,因为天气,土壤等原因,她“不一定”能种出大大的、甜甜的西瓜。不过,我们要去她家的话,她一定会好好地“款待”我们,给我们挑最大最甜的西瓜。而且,切西瓜,还有吃完后收拾西瓜籽、西瓜皮,这些活都由她来大包大揽。就是说她把事情全都包了下来。
(3)在每讲到一个词时,除了借助小文章来讲解词义和教授应用技巧,同时可在黑板上写出词,还要写出该词的繁体形式。
7.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掌握了这四个词的意义及用法,也能够将其用在相应的情景之中。程度较好的同学甚至可以做到将其串联成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