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一试卷分析范文 语文 生物 地理 政治 英语 历史 数学500字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地理学情分析
一、试题分析
1、总体评价
A、试题突出教材重点,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
B、试题难易适中,无偏题、怪题、超标准的题。
2、试题的优点:
A、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大部分考点都能达到是课本知识的再现。
B、体现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会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第四大题(世界人口分布图、三大宗教建筑图)
3、试题的不足之处:
等高线、等温线、大洲大洋、国家和地区知识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而试题中没有出现类似的读图题。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选择题分析
共有17小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高;个别学生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差,导致失分。较突出的有第14题,学生对自然增长率的换算较差;第6 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不好;第3题,学生对东西半球划分特点理解不够;第9题,对海陆气温的变化理解的错误。
2、非选择题分析
第二题:10分。
本题考察学生课本知识的易错点,得6分以上的占40%,得3分以下的占20%。答题出现问题:学生不能准确找出题干中的错误点。
第三题:4分。
本题为连线题主要考查世界著名聚落。满分占95%,得8分以上的占15%,本题是非选择题中最容易的。失分原因是有些同学不仔细看题。
第四大题:15分。
本题第一小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及其稠密的原因,并根据图形分析回答几个简单问题。第三空错误较多,原因在于学生图文结合能力差。
本题第二小题考查三大宗教名称及其建筑风格建筑,本题中三大建筑特点学生错误较多,原因在于书本对三大宗教建筑特点没做要求,在讲解中未讲解。
第五大题:14分。
本题两小题,第一题考查自然环境和聚落的关系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学生绘图能力较差,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图形。(2)语言表述能力差。第二题是一道拓展性的题目,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此类问题,学生得分情况较好。
三、意见与建议
1、改进教学方法。
A、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B、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
C、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尽量创设情景,寓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D、改进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地
理
学
情
分
析
地理组:张文昌
㈡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是什么,有什么解决办法
(1)教学目标不明确。(2)教学方法不得当。(3)课堂教学缺乏趣回味性、针对性。
解决办法:答(1)提高教师素质。(2)创新教育改革。(3)注重提高教学技巧。(4)明确教育目标。
要从根本上解决初中历史教学上的问题,就要彻底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定教学目标,为学生引导和创造思维环境,允许学生大胆发言。但是也不能逼的太紧,我们应循序渐进的引导,启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使得历史的学习更有趣
㈢ 初中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 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 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 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 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通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 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 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 了得分。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 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 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 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 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 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 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 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㈣ 历史的试卷分析怎么写
历史试卷分析(一):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6、恰当选取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带给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7、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心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构成和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透过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