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促进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案例
《怎样促进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案例
康金娥
众所周知,我校教改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其中小组合作的功劳不容置疑,小组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是多数停留在形式上,至于怎样拼弃形式,真正发挥合作交流的效果,这才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更是难点问题。以此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待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更多是期望提出宝贵意见,已解疑惑!
一、看小组合作是主动需要,还是被动接受?
[案例1]《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复习》教学片段:
A教学:
师:我们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好!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这些计算公式。
于是,每个同学都开始说起来,教室里很热闹!
……
B教学:
师:右图是老师家中客厅门的平面设计图。(图略)
老师想要油漆这扇门,除了安装玻璃部分、安装门锁部分,其余部分都将要涂上米黄色的油漆,涂米黄色油漆部分的面积该是多大呢?咱们来一个小组擂台赛,看哪一个小组最先算出它的面积?
于是,各组很快行动起来。相互讨论,分工合作……
[案例2]《平均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四人一小组(三小组为一大组,每大组分为A、B、C三小组)
班内每人手中预先分得4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的4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师:将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内交流。
B教学:
同学们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2、3、4、5等份,记住一定不能损坏小棒,现在开始,看哪组迅速。
学生开始分,但很快就有些同学皱起眉头,有些开始议论纷纷。
师:怎么?有问题吗?遇到困难了?
生1:平均分3份不能分。
生2:平均分5份更不能分。
师:这倒是,自己手中的小棒不够分,关键是又不能折断小棒,怎么办呢?
师:自己的不够,那同小组内的小棒数呢?一个大组内的小棒数呢?何不借调一下呢?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好的!再试试!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四份是怎样平均分的?上台来分享给大家!
学生是由于学习需要而自发的、主动的合作交流呢?还是被老师的安排无奈的应付呢?两种不同心态会产生很明显各异的效果。如何来激发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合作交流的欲望呢?我感觉:
1、创设的问题一定更具有思考性、探索性和合作性的必要。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必须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预设和创设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不得不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想法。案例1中的A教学中,回忆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没什么困难。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来,所以每个人都会迫不及待地说,小组中要么是只有“说”没有“听”,要么是前面一个人说过,后面的人都在重复。而B教学中,由于看平面设计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的,其间只要老师注意还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小组成员之间必有讨论甚至争论产生。案例2也是如此,将4根小棒平均分两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将4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借调,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3份、5份更是不可能的事。其间的讨论一定会很激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小组合作的真正意义”,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用组织竞争来促进组内合作。通过竞争的方式去增强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就是用外部的压力和激励共同促进内部的凝聚力。两个案例的B教学,都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特别是在案例2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时,老师关注的一定得是小组的整体观点而非个人,评价一定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小组合作是模式需要,还是教学需求?
[案例3]《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学习完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出示以下8个数:
①13.2②7.33……③9.08181……④3.1415926……
⑤4.5353……⑥12.53010203……⑦8.7676⑧5.2578……
A教学:
师:观察这些数,哪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呢?小组开始讨论。
生开始在小组内讨论。不到一分钟。
师:(拍了几下手掌)好,时间到!谁来说说,哪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
生1:……
生2:……
……
师:你们刚才说得都非常好!我们看……
B教学:
师:仔细观察这8个数,你能发现什么呢?
看哪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呢?
生1:①和⑦的后面都没有省略号,而其他各数后面都有省略号。
师:真好!象这样,还能发现其他的特征吗?把具有相同特征的数写在一起。同时思考两个问题:
⑴你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⑵你能用画图的形式,把这些数的从属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开始独立地想、写和画。
师:好!小组长组织一下,组员将自己的思路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汇聚成小组意见。等会儿我们看哪个小组取的名字和画的图最好!
小组开始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师:哪一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名字和图表……
1组代表:我们认为……
我们学校的数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是每节课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以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保证它的实效呢?我感觉不能是整齐划一的,教师只要经常深入到小组中去,都会探索出自己得心应手的路子来的。当然这几个共性方面除外
1、学生在合作交流前,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就象A教学中,要从这8个数中,看出几个数之间具有相同的特征,必须要有一段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大家都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去讨论,讨论什么呢?结果是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就说出来,而反应慢的同学在还没有思考前,就已经听见了其他同学的发言了。长期下去,反应慢的同学思维的惰性会越来越强。而且,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不一样,有的人是张扬性的思维,有人是保守型的思维,在讨论交流之前,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有助于这两种思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2、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充分的时空吗?预设或创设给孩子们合作交流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而在探索性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自由时空。象A教学中,老师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就让学生讨论这样具有一定思维要求的问题,显然是形式主义。只是让别人感觉这节课安排了小组讨论的内容罢了,而在内心中并不指望学生讨论出什么,所以在汇报交流时,也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我的想法是,要么就不让学生去合作交流,要想让学生合作交流,则至少保证有5分钟以上的时间。
3、学生在合作交流时,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吗?很多资料上指出,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比如,发言人、记录员、总结员等等,一个小组,好似一个小的社会。我总感觉其中的“形式化”太强。让小组内的发言机会平等,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序地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分工一明确,学生们的注意点在什么地方呢?记录的想着记录,总结员关注总结,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形式化的东西一旦成为关注的热点,实质性的内容就会慢慢地淡化。我赞成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小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轮换制。
三、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还是促进教学?
[案例4]《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接着案例3的B教学。讨论完分类和名字以后,讨论用从属关系的图形来表示他们。
师:用怎样的图形,可以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呢?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展示?
小组代表发言。(用画椭圆图的形式,一一表示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之间从属和并列关系)
A教学:
师:这个小组用这个大圆圈代表着所有的无限小数,然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循环小数,一部分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可以吗?
生:可以。
师:是啊!我们可以……
B教学:
师:他们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些数的关系。有道理吗?让我们请这一小组的同学来给我们解释一下,好吗?
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来个小组比赛。等他们解释完以后,咱们针对这个图形来个现场提问,谁提出的问题,这一小组的同学都回答不出,提问题的小组就加一分。但提出的问题自己要能回答,否则倒扣一分。如果没有问倒这个小组,被问小组就加五分。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开始吧!
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地提问题。这个小组的同学也极力地回答。
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和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做些什么呢?我以为:
1、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指导学生合作,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
2、在小组汇报合作结果的时候,小组代表通常都是说给老师听的,再由老师把他们说的内容抛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去思考其正确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相互辩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时很明显就是实质性的!
3、还需提及的是,学生能否很好地合作交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营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畅所欲言的氛围,真正的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
四、小组合作是教学环节,还是学习方式?
[案例5]《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即将下课。
A教学:
师:我们已经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
师:好!大家回去后,把课后练一练解答在家庭作业本上。
B教学:
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你对这段时间的学习感受怎样呢?明年这个时候,现在的二年级的同学也将要学习这个内容了,你们有什么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吗?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感受和经验用数学小报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好!老师期待着大家精彩的小报。哪组办好了,就把它贴在后面的黑板上,让我们全班同学分享。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合作学习合适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了。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也可以呀!打破知识的分界,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当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长远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自觉的、积极地、愉悦的有兴致的活动!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