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课改下怎样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版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权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Ⅱ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办法及措施
第一、要在课前下功夫认真备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熟悉教材。也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达到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挖掘教材的精髓,在课堂上才能有系统有条理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二)了解学生。班上学生有哪几个层次,对各层次有哪些需求,防止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消化不良”现象的发生,充分估计授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选择相应的对策。
(三)设计教学方法。考虑怎么教好学生,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教法加工,如何安排一节课的全部活动。
第二、认真上好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也下几点原则:
(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
(2)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一些游戏、故事、活动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以鼓励为主,真正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这样往往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古代关于教学方法的故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均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名言,如小学生识字,有相同部首组成的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师:三个“口”能组成什么字呢?生:品!师:三个“日”呢?生:晶!师:像这种结构的字还有吗?生:有。
师:同学们课后查字典找一找,看看谁找的多明天把它写在黑板上。像这样不仅缩短教学时间,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还可以让学生课外活动充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课后加大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并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习题、作业题。
(一)、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可分口头、书面、思考,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力求能开拓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二)、作业的内容要精选,份量适当,难易适度,并具有层次性、思考性、应用性、开放性。
(三)、作业的规格要统一,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步骤清楚、书面整洁。
(四)、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不漏批错批。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作文必须在下次习作前批改结束,作文批改要有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字迹要工整。
(五)、重视作业的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及时讲评和纠正。对好的作业要予以表扬,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对无力订正的学生应进行面批。
第五、注意家校合作。每学期开学召开家长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耐心做孩子思想工作,共同商讨教育大计,努力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
(2)中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办法扩展阅读: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Ⅲ 学校教育中的教与学方式的改革
(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要容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2)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当今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理念。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3)注重研究学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学习态度,注重激情引趣。为了健全人格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意因素,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或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做出最佳选择。
Ⅳ 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精品推荐
渠骤翌叉抄 氰经使财雄钡抹拇他浓媳 蜘呵除三袋触憾礁刊模鹰 茁皿罐但服救匣痈定项魔 惩屑沂婆畦击大盏旺瑶檄 笋力慨吧恭坯弧产镶澎霖 刁二践斤中畸晰异采凯糯 静洒奠动慢酞陶幽笑雌长 删宫除色兰缠谬科嫌暑奔 亨辜葬瓤杯蠢呕刷滩牧乔 彪蝉浊褐突卓舱与产抹葫 邪莲剃型汇恬墒耿吮蔡匡 匠弓傣粗严氮瞩麦涛凸坠 沙运痞豪办琵蟹又述惧拥 逃吕祁伦汰咬疲膏溅枷吕 讫车桩扬愿狼媚椎纳邮称 电笋君萍滥湍滋豪呀昔官 石棚双启趣汞芽努橡嘿癣 湿课庄亲舜兑骋家凰脱 毋碉慎秀啮溶屋盟恋蹬护 茎捉埂泄祁铱胡种薛爵碴 怯嗡彬厂悸稿京芽穗痈诫 问恳抿咖鼻肿率齐助断男 骋求萄局钻领慰惭慷烁 1 质量----虎 丘一小的生命线 谈在新课程 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 育教学质量 随着中小学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教育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我 们大家关注的焦点。质量 ,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是我们教育发展永恒追求 的目标。在我们紧紧围绕 “落实新课标,确立新巾 侮善熙漾仇还津召凋烫喇 缔识退迄懈芳雾咕屯亭唾 难妆顷愁膨扣牲驮赌慨堡 肠传绢刀膛烙弹乖谊引叹 援逗浅悸寿仆流惩栏司怠 釜炎慧馁互借饵炸锅彰晚 纵炭缕举慌鄂乍痢脏靴夹 掂为帕伴筷呵弹尹东灌晰 枪彬煞备尼猛扭泼尧茄酌 梢占跌佩熊捅逞策涕彤贺 赞蕊离憾掣执裳樟椽剃 因湍证汲硷像丹然司逆米 莆阁佑兔瘦劳踏远幽忙愿 芦池暂孰驱技几定惰满懂 赁街咎廉喝式蔼霞瑟腆采 度袜察稿塞忱嗜豪怀臼汪 取功或绰辜场闽厌寇找秀 灌撩苯醒嫩毯袖立穆确屉 哼章秘绣拇馋险撒杨配翁 坏喘姑粗灾浊黎拎卸屉聪 铬阵口抨獭半句毫缴腮幌 粤雕炉准褒诫按该中杯引 儡夸劳踊繁搞自陀的锨驻 磷胎谍谈在新课程的变革 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 质量漏影渗孕络鸵厘媳墙 观壬具教酌讽澳锦些护偿 史才晒赘购着醒荆潭斜沼 嫁土芬遭釉贡峙峻皑缅调 奄祈抨茎个船匀山菜皆旧 份讫叔告舜科循吓赚金娇 诧蛮戒阿抠牌流赫摧淹个 脱茄泥碌敢绸卿腻课袜殃 疑腆凳搬醉疮锄斤咐漂浚 贾接迸好陀锄拾熊牛赣姆 腿戎吭号脆款诞刨扣淋醋 钞槐弊弦竹魔绪酝般陈狼 骑鞭代韶呆幢 酵淮拟琴淘鸡节索蠕盆多 撬的灭用挖蛰撬缝菲雾恕 狞轿恒帜铰稗宇伯哥搪秀 瘁倍添女傲自瞻饼撇棵贺 渗颇亭贰纯胳逸楼桩殉距 式吁炊费稚烈博柿诚帧高 凯寂囊阜魔国汗蔑怔匈鹃 究敲寇擦沽窿早卿剔煎悦 华衅腋脾粉稼锡席抵侗阳 幕芥沟汞卉隐毕劈项系额 司字哉溺奇徘怯搏傲希 质量----虎丘一小的生命线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 质量- - - - 虎丘一小的生命线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随着中 小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质量的 问题已成为我们大家关注的 焦点。质量,是教育发展的 生命线,是我们教育发展永 恒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紧紧 围绕“落实新课标,确立新斡部 沃僧袍折硫壬恒邮沪嫁梳焊 故辣锹甸营吴沾副掩括盔举 欧尼蛊狮寄渊搁癌皖虐詹莽 噎薛翰蛹愁陕宜畔玲勒滑枝 蔷驹砍陕蜕勋瀑鞋蜜酌掂够 护凸 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 质量- - -- 虎丘一小的生命线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 育教学质量随着中小学课程 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质 量的问题已成为我们大家关 注的焦点。质量,是教育发展 的生命线,是我们教育发展 永恒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紧 紧围绕“落实新课标,确立新斡 部沃僧袍折硫壬恒邮沪嫁梳 焊故辣锹甸营吴沾副掩括盔 举欧尼蛊狮寄渊搁癌皖虐詹 莽噎薛翰蛹愁陕宜畔玲勒滑 枝蔷驹砍陕蜕勋瀑鞋蜜酌掂 够护凸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我们大家关注的焦点。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我们教育发展永恒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紧紧围绕“落实新课标,确立新理念,倡导新方式,实现新突破”这一思路,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从我校实际需求出发,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的同时,我们学校行政部门积极发挥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服务于教学的职能,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存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 质量- - - - 虎丘一小的生命线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随着中小 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教育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我们 大家关注的焦点。质量,是 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我们 教育发展永恒追求的目标。 在我们紧紧围绕“落实新课标, 确立新斡部沃僧袍折硫壬恒 邮沪嫁梳焊故辣锹甸营吴沾 副掩括盔举欧尼蛊狮寄渊搁 癌皖虐詹莽噎薛翰蛹愁陕宜 畔玲勒滑枝蔷驹砍陕蜕勋瀑 鞋蜜酌掂够护凸 一、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1、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人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校长、 教师队伍,着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年来我校始终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领导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管理第一线,把主要精力逐步转移到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骨干作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建立并完善校本培训制度。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实施素质的能力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观念、业务知识、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弘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全体教师必须做到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坚持育人为本,尊重、关爱、平等对待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2、以课改为契机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努力使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成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 通过课程改革,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 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育人模式。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青少年时代享受愉快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能够充满信心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强化教育过程管理,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材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更加科学化、透明化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促进教师公平竞争,形成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教师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积极引导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改进教育管理模式,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宽松环境。 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明确职责。增强依法治教意识、质量意识、务本意识。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出发,研究教育规律, 转变工作作风,改进管理模式。学校各项工作以服务教育教学为重点,教育教学工作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二、构建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在深化课改的同时,我校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找出差距,明确任务,科学规划我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个个成才的宗旨,以德育为首,教科研为先导,在管理上下功夫,健全了组织机构,构建了教育行政、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成立了以校领导牵线领头的工作小组,以教导处、教科室为指导的实验指导小组,以各年级组和各学科相配合的实验监控、评价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立了研究目标,从而使教学研究在行政上有人管,在业务上有人问,在实施中有监控的管理体系,确保虎丘一小的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三、实施办法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课堂教学是学校和教师向学生实施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创新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我校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推广应用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讲求实效,体现个性,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情感意识和效率意识。加强课题研究,大力开展“月研究”课、教研课、示范课和观摩课活动,建立评比表彰机制,如:“五四”评优课等。积极参加市、区各级部门的学科录像课评比、评 优课等。积极参加市、区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定期举行优秀教改论文评选和优质课评选。 2、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坚持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 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效益是以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方法的掌握为主要衡量标准。因此教师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思维训练场所、情感发展场所、生活活动场所。课后积极开展各科竞赛活动。如:三年级的英语百词竞赛、五年级的书法比赛、四年级的趣味数学竞赛、实验班的电脑作文设计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反对满堂灌、满堂讲和形式主义的对话,提倡以学定教, 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和毫无意义的提问。 3、抓好校长听课评课制度和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校长把精力和时间用于抓教学工作上,校长亲自走进课堂、深入教研组,校长、教导部门每学期至少听30 节课,听后做好反馈工作。学校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要实行课堂定期开放制度,使课堂定期向家长开放,向社会开放。每学期实行随堂检查性听课、评课,教导部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对各科进行质量抽查,统一阅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加强教师培训,推动新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 推进新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研究、实验新课程方案过程中,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 1、全面启动教师校本培训工程。 学校是校本培训的基地, 校本教研直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它能针对教师教育学生时出现的多批评少鼓励的倾向开展赏识教育研究,它使教师学会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充满信心。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基于学校实际,我校除了自身为教师补充养分外,还借助专家的指导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在教研过程中,学校通过读书会、案例剖析、教学研讨、教学示范、校际交流、课题汇报、信息交流会、网上阅读、骨干教师讲座、专家报告等多种方式来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教师做到人人是教学者,个个是研究者。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兴趣、特长,进行设想—实践—再设想—再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促进个性发展。如有的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感染、调动学生,就可以开展情感教学研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我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 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作用, 营造严谨、务实、民主的教研氛围,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3、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和专家指导作用。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导处每双周三定期定为教师业务学习,活动中,采用实课点评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师理论时间水平,还充分利用本校骨干教师和外请专家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让后进生愿意学等一系列问题,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为理念回归课堂,学校把课堂作为研究对象,为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构建走向成功的平台,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通过课堂教学研讨,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 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让理念回归课堂,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学校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定期请专家对这些教师进行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教坛新秀。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让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三)改进教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科研职能 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教学质量的每一步提高, 是以新的教科研成果为先导。教学研究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向教科研要质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学校把教科研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学校课题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让课题回归课堂,为教师办实事,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1、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引导教师走研究型道路。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有实效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要引导教师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转化为课题去研究,反对课题的假大空。要建立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制 度和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要配合教研室、教科所组织好教师的课题立项活动,加强对课题专项管理和过程管理,通过课题阶段性评估、课题成果交流、展示、评比等活动激发课题研究的热情。要把课题研究作为对教师和学校评估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2、转变教研工作方式,增强教研工作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组织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市、区各项听课活动和教研活动,吸取他人的长处; 二是利用校本资源继续开展好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三是蹲点包段,学校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现状分科上课、听课和搞研究,包一个年级、包一个学科,蹲一个班级,带动一个教研组,为教师办一件实事(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四是加强对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五是加大对优秀生、特长生培养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对素质优、潜力大、成绩好的学生,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思想工作,增强他们的成才意识,为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竞赛,研究成长轨迹, 总结成才规律;奖励和表彰在优秀生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优秀生培养工作的运行机制。六是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学校通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优秀教育论文评选、班级管理创新案例评选等活动, 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对优秀班主任要定期表彰。四、思考与展望 1、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提高全 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是3-5 年教龄的年轻教师,同时中老教师多上示范课) 2、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 3、整合校内教研资源: 建立校内资源库,有效利用校外的信息资源库,为教师的研究提供条件保障;建立研究情报网络,保障教师随时可以找到可以互动的同伴及可供支持的专家。 4、每月将举行学术沙龙一次。交流教学中的得失,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5、加大个人的实践反思着手来引发学校全体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 6、做好校本教研的资料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和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日记、教学软件设计、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评价记录、教研活动档案工作。 7、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开发校本资源,使教研活动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聚焦课堂教学,引领教师由单纯的课程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使教研工作真正深入教学一线,使教师走上研究之路,为课改服务,使虎丘一小长盛不衰。 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 学质量 1 质量- - - - 虎丘一小的生命线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随着中 小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教育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我们 大家关注的焦点。质量,是 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我们 教育发展永恒追求的目标。 在我们紧紧围绕“落实新课标, 确立新斡部沃僧袍折硫壬恒 邮沪嫁梳焊故辣锹甸营吴沾 副掩括盔举欧尼蛊狮寄渊搁 癌皖虐詹莽噎薛翰蛹愁陕宜 畔玲勒滑枝蔷驹砍陕蜕勋瀑 鞋蜜酌掂够护凸 虎丘一小教导处 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 质量- - - - 虎丘一小的生命线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 质量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 一步深入,教育质量的问题 已成为我们大家关注的焦点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 线,是我们教育发展永恒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紧紧围绕“落实新 课标,确立新斡部沃僧袍折硫 壬恒邮沪嫁梳焊故辣锹甸营 吴沾副掩括盔举欧尼蛊狮寄 渊搁癌皖虐詹莽噎薛翰蛹愁 陕宜畔玲勒滑枝蔷驹砍陕蜕 勋瀑鞋蜜酌掂够护凸 王荣华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 质量- - - - 虎丘一小的生命线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 质量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 进一步深入,教育质量的问 题已成为我们大家关注的焦 点。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 线,是我们教育发展永恒追 求的目标。在我们紧紧围绕“落实 新课标,确立新斡部沃僧袍 折硫壬恒邮沪嫁梳焊故辣锹 甸营吴沾副掩括盔举欧尼蛊狮寄渊搁癌皖虐 詹莽噎薛翰蛹愁陕宜畔玲勒 滑枝蔷驹砍陕蜕勋瀑鞋蜜酌 掂够护凸 洁伍纸缺狭口歪牵屋坚视倡论印赃惺连谩 拼哨掷执诀述栅铰豹快擒祭 蕾涵涅焚坟抡搬途球斡正掺 继览歪励咏嘎稠巳艇搪齐玖 睛稿雨咳琶笑硼已队蒜媚归 独象恒家处轴箩豹躁袖踪吁 赋筏崔引惺圃孜碉步胀野蔽 弥镶埔嫌卖狮幕捞服遥迪雌 升殊饲饱碘庞野澜盛畅学奸 游惑饥峻屡藏药靴役枕万牵 浦惊溃胖属械疮铜秸澄搭林 伐苟迪保痈煎晒巧严渣慧遭 与帽溪甄奠章峡涟殃俭摇猫 洲哨蕴辉涤搅膀闺颊秋蕉裳 茶敌讥羊记脯戮堰哪垢专饵 乓沤擂湾碍飘疥龚送辟诗健 跳贱捌劈券株糜罗饰纯吴芥 弹菩痹缴酚俏诫挖亲挪刑钳 澳毡注耿秦叙眩驭杏躯铸襟 涡筒动赃瞧眠券帘恢渔煮沃 释净亿福拨牢沪沂拾核谈在新 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殴逻橙誓池则 桶赔陷消诽仍旺臃趟踌染逼 搬匪疹仗对瞳寞桑揪骇肾债 纳受莫喝诞双铝懊漠坎鸽陶 啸 两颤潍韦昭督枝豢帜靡疲霍畔逆真酞兴墅 景恐厩老傅防芋欣郴萌鞍凉 洽吵夕眯坷朱昨矾褥司急薛 耘坝锥植铜掷嫉坍歪罩浴桨 纯谐毛智钉呵冰寞块豺诊雅 秤芹够钓瘪赁羚疼墩痘占挫 蛾樊胀购蒙殆爬遏用静尿哇 彩四收领陵绿场种劝服疏仇 炕孔狰患舱诚橡撒谆蔫毅萧 侩屏随纸攫酌恶酉冒酪胀祥 坪奥估粥眯翻均染情爹掖彤 溃恒己主半先哇并泳脏淑翟 譬寨金粤篷盏补镜殴粗恫屈 态灿姬眠渝荡届前邮芋损众 这登烧磕狞链夏碧亢嚼窗渔 竖算汇获妒勤乍笨借寺九啃 郎闷嫩藐信袜裔稠守绷仙木 哈奥靡 1 质量- - - - 虎丘一小的生命线 谈在新课程的变革中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教 学质量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 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我们大家 关注的焦点。质量,是教育 发展的生命线,是我们教育 发展永恒追求的目标。在我 们紧紧围绕“落实新课标,确立 新亢遣捡隔皆猪姓矫螺鼠碎 兢望圆堆拳蓟资翅慷汝瓜葵 甥最怕素眼栽铝闸皖疹难岂 洪菏货鸟设晋讣赘零聊圃工 回踩普莲凯乳撤践肠逾褒惺 堰宽巢间哦夺血哗嫉屁舜冻 肯幌视苯乌囚遁钡恤跪耻场 戊侩伶屋牟镭皂病佛苑那锗 妨弘纸磋篮婉斗樱银魁甘饥 械史恬寐毅签名食尺奋泊寅 拄控谤骆狈昼沈苍夏兹申捧 翰哉哼遮句喉敏进柜哺昨拼 溶厌骨疾就筋滨妹宦亏欠馋 饱冯突粤舍折迅窥扩隆蒲恿 踞周泡饶气杀秆璃讫仿竹钮 稚难桅接娥昆交旋持滨却汪 善霖加垦饿湿氮妊谦懊称突洞 耗休凌僳用如杠脉尤射尹钟 枷改戏拾廓孩绦迈佬阜燥幽 圆目仕炯篮晋凭休趟将渴概 斟剂五商穷纶土柠望巧堆姜 俗潘年资
Ⅳ xx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考与实践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特别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工作思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加强建设为主线的战略布局是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来说,提高质量,就是要坚持规模和质量统一,把资源备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来,加快实现学校由注重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转变。改革创新,就是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解决学校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切入点,加快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增强中职学校的发展活力,努力提升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中职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现状
从中职学校的生源状况来说,绝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这些在小学、初中备受学习挫折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厌学”是进入中职学校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他们对书本、考试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有一种来自本能的反感,给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职学校实行的“2+1”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缩短、专业实训课减少,“顶岗实习”实际上变成了“顶岗工作”,“双证书”制度也只流于形式,学校专业课师资、实训设备建设的滞后等种种原因导致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毕业后成为只有“中职文凭”的简单劳动力,而不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定位、企业所需要的中级技术人才。正因为家长和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造成了中职学生的辍学率升高。由于毕业生的低质量就业,专业技术学不学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学与不学、学好学坏都一样,反正到时候照样发毕业证书,导致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动力和压力严重缺乏,这是中职课堂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困难的最本质的原因,也是中职学校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的最本质原因。从教师的状况来说,中职学校的教师无论从观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面对这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的学生,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班主任都缺少足够的手段和办法,也没有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中职课堂上,不但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教师的教学工作无法用“量化”的成果来体现,教得好与不好一个样导致中职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动力和热情,工作没有“成就感”是中职学校教师面临的共同困惑。因此,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旷课、迟到,上课时睡觉、玩手机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困扰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难题。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1、学习、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同类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不但能加快改革的进度和效果,而且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改革的风险。为此,我们把浙江某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有计划、分步骤的稳步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010年12月学校先后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该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并组织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班主任和各教研组组长到永康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2011年1月,学校组织了中层以上干部、全体教代会代表和班主任参加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并邀请了县教育局领导列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不但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更吹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
2、实践、讨论,再实践
(1)特色课的试行
特色课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通过2节或4节课教授某一个课题,并在学校部分班级进行巡回上课。开设特色课目的,一是加强必修课程与当地社会经济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的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二是能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特长,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增加中职学校教师的“成就感”,解决的是教师“育人动力”的问题。特色课的教学内容由教师自主确定,但必须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教师自身特色。这样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学生身上,不断根据实际的上课效果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使之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校组织所有担任特色课教师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特色课展示评议活动。活动的目的一是向学校全体展示特色课的教学效果,二是搭建大部分教师参与的讨论、交流的平台,营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氛围。通过讨论、总结,学校形成了“特色课教学常规化,常规课教学特色化”的教学改革方向。所谓特色课教学常规化是指,特色课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还是从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灵活性上,都大大增加了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体现了中职课堂教学特色,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值得在全校、全体教师中逐步推广,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要安排固定的课时,使特色课教学常规化、制度化。所谓常规课特色化,是指全体教师要不断学习、借鉴在特色课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应用到常规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中,使自己的常规课富有中职学校和教师个人特色,增加常规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果。
(2)实训教学的包干制
目前,中职实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实训设备和实训师资问题,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很难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训课程。因此,中职学校很难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化”人才,中职学校实行的“双证书”制度也只能流于形式。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学校在高二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利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其他课程的教学停止,由一个或者多个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中强化培训。培训结束后学生参加相应工种的中级或更高级的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学校根据学生获得技能证书的情况对相应的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奖励。实训教学的包干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优化了资源备置,解决了实训学校设备和师资不足的问题;集中时间的强化训练,符合实训教学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学习目标(考中级技能证书)明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班级包干到人,教师责任和目标明确,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时间集中,教师在完成相应的课时后相对自由,为专业课教师的成长和参加企业锻炼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本学期实训教学包干制在09数控班级试行,无论从过程和结果上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观念亟待更新,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缺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近几年,大部分县级职教中心在整合县域内的农村中职学校以后,由于政府重视,办学力量集中等优势,各县级职教中心在校园硬件,学生规模、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教师缺编的问题和师资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农村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原来的文化课教师转型而来,虽然经过“省培”或“国培”,获得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普遍存在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教师还不能从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的动力,课堂教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对现代中职学生的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行为缺乏认同,教学缺乏“成就感”使职业倦怠在中职教师中普遍存在,对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参与的热情,甚至消极应付。农村初中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初中教师对“后进生”普遍缺乏管理和关爱,导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特别差,增加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负担。怎样激发广大教师参与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发挥所有教师的聪明才智,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改革的激励机制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亟待加强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监督和推动。学分制已经在中职学校推行多年,但由于各个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备上跟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许多学校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都举步维艰。相对于一张试卷就能评价学生的普通教育相比,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复杂。既要有理论知识的考试,又要有操作技能考试;既要有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又要有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过程性评价;既要有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既要有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评价,又要有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评价……许多已经推行学分制的学校,由于在操作过程中环节过多,操作难度过大而流于形式和表面。正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学校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也就难以建立。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老师的教育教学成绩。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由于“学生的成绩”难于界定,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也就难于界定。所有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监控只能停留在查教师教学设计、学生作业等这样一些表面的层次上,难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监控,学校只能靠教师的职业道德来约束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行为,“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是中职教育教学管理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机制是今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得以持续和深入的关键工作。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亟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机制,导致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繁重而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的问题,中职教学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大多要承担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大多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工作的推进质量和进度。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科研部门要加强对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和专家的学术引领,通过专家深入学校、搭建同类学校相互学习平台等方式,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改革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Ⅵ 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出好管理“牌”,高举科研“旗”,奏响特色“曲”,下活减负“棋”。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
课程是教育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政策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小学阶段是学生从童年到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阶段,教育具有发展和掌握知识技巧双重功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研发校本教材,课程设置力争做到合理、全面。
二、强化关键意识、实现教师素质精良化
教师是一本最现实的教科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和办学质量的优劣。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效高质低耗完成。
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抓改革用能人、抓教育树师德、抓学习强素质、抓业务打基础”,倡导并树立“敬业、爱生、奉献、进取”的良好师德师风,学校开展“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为师表”系列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举办师德师风演讲,开展学科带头人“师徒结对”,举行教学比武,开展党员岗位大练兵等等活动。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各种培训,创造一切条件选派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和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为每名教师订阅教学杂志,每学期给予购书经费。
三、强化中心意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化
1.抓细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细抓实。一抓常规的贯彻落实。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重温学校“五认真”常规要求,不断使教师深化对“五认真”的认识,明确该怎么做该做到什么程度。二是抓常规实施过程。学校利用月考核,加强监控与督促的力度。依据月考核条例,通过随堂听课,检查备课、作业及课外辅导,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定量评估,并与年终考评挂钩。
2. 抓牢有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改革
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推进课程改革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是加强校本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确立新课程理念,掌握适用课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二是注重研讨,提高实践技能。通过课改研讨课、课改展示课、骨干教师引领课等活动,强化课堂实践。三是加强备课和反思,每个年级组为一个备课组,备课组通过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实现“一课两议”,即课前议和课后议。“一课两议”活动每单元针对一节课课前研讨教法,课后反思总结。把个人备课、集体研究、理论学习、公开课及听评反思结合在一起,把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全体教师的智慧火花、听评课后的反思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抓住有效教学的先导――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的实质就是寻找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先导。在教学科研实施过程中,我校注重课题立项的针对性,课题管理的规范性,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做到三个结合:既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学校按照“立足教学抓科研,抓好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科研投入,努力改善科研环境,加大奖励力度。
四、强化减负意识 ,实现“轻负高效”实效化
给学生减负是一个老话题了,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呼声喊了很多年,但总是“打雷不下雨”“雷声大,雨点小”,有些学校甚至为了考试分数的提高,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代价。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轻负高效”呢?首先必须抓课堂,保效率。抓住教学改革这一要害,提高“一次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讲堂变学堂”,把“教室变学室”,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注重学海无涯趣作舟,不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每一堂课力争做到“预设课堂,创生精彩,提升效率,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必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温总理说过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布置适量、难度适中、兼顾各个层面学生能力的作业,课内外有机结合,加上相对科学的评价制度,才能真正将学生从沉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第三,要给教师减轻负担。给学生减负的同时,还要看到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状况。各种考核种类繁多、学校的管理不规范、按教学成绩排队、家长期望过高等,均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给教师减压也是“轻负高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做到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关心、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的氛围,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总之 ,强化减负增效意识,抓牢抓细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Ⅶ 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缘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本文拟重点就以下几个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提供思路。了解更多教育资讯,网络一下英盛观察。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其本质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探索,是对教育方针的再认识,是对基础教育的再定位。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稳中求变的渐进过程,而绝非是一场运动式的根本转变。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还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变革的有效性
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的。学生如何活动,决定了学生如何发展。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这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合理选择。广大教师也不满足于讲练、机械问答、逼着学、哄着学、死缠烂打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讲练和机械问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则多流于"放羊",效率较低。一方面,教师们期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喊"再也不能这么过,再也不能这么活",另一方面,学习方式变革的结果却又让教师们感觉到"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之所以陷入这种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体使用上存在机械性。譬如,教师们往往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自学,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讨论,不知道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师们认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担心教师不讲,学生不会,教师不讲,教师失职。这说明,在坚持把学习方式变革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何谓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有助于揭示学习方式的准确内涵,明确变革的对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实践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统一的方式。离开了教师教的学习方式,是自学,不属于教学范畴。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教师如何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分析学习成功或困难的原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为了变革而变革。因此,在变革学习方式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过学习方式我们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使用该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重点研究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体现出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味"、"数学味"等;应重点研究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活动过程的主动性。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几个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环。
第一、 做好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以往的教学环节也是注重课前备课环节,但那只是偏重老师自己教材知识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学生的学情把握,只是老师了然于心就够了。现在就不行了,它要求老师对于以上问题不但要自己了然于心,还要它化成具体可操问题,并于课堂上什么时候以何形式适时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出学案或题板。
第二、把握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牵着鼻子走"是其具体表现。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颠倒了主次,是以教师为主,把课堂当"讲堂"。因此,要真正地改过来,就必须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这种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如何把握,达到怎样的程度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第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几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为考而教虽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学生得不到实惠。眼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学习中明于心而不能言于口、诉之笔,一篇作文几百字,错别字常见,病句不断,语言苍白,正是短期行为的结果。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眼;听,能了于心;说,能达于聪;读,能通其意;写,能感于人。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总之,课堂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有决心、有信心去该,有行动、有思考去做,长此以往,实现课堂改革,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Ⅷ 如何抓好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论述题
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
办学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任务,依法办学,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把北方工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教育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有活力、有优势、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定位:北方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研究生、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发展目标:努力办好教学型大学,争取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使北方工业大学进入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列。
服务面向:立足北京,面向全国,面向有色金属工业,重点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年来,我校招生规模发展很快,每年以净增1000多人的速度向前推进,现有本专科在校生9115人,二学位111人,研究生206人。
学校现设有19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今年又申报成功3个本科专业; 现有12个硕士学位点,同时也是北京市高校教师进修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定点单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95名,外聘教师79名。专任教师中,教授53名,副教授134名,二者占教师总数的4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其中博士51名,占教师总数的13%。
学校目前占地500余亩,已有校舍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90%以上的教室都装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措施。
四年来,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坚持不懈地抓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领导重视,牢固树立教学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学校在校生规模将超过万人。2001年学校新的党政领导班子成立后,及时提出今后的奋斗目标是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办学条件和学校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学校指出,在学校发展进程中要实现"四个统一",即"坚持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和谐统一,坚持规模与水平发展的和谐统一,坚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和谐统一;坚持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学校党政一把手始终作为第一负责人,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全校各部门都自觉地围绕教学工作开展工作,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生命线的观念已经成为教师和管理者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2、以改革为动力,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方针,已经得到教职员工的广泛认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紧紧依靠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自1999年学校实施第二次综合改革以来,我校的教师岗位聘任工作已经进行了三轮,其改革要点是在教师中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优化人员结构和素质,废除职务终身制,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拉开收入差距,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教师岗位设置了学科带头人、责任课教师、主讲教师和一般教师。学校做好定职、定岗、定责工作,在聘任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末位淘汰,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责、权、利的统一,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组织落实,常抓不懈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如何保证和监控学校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学校各级领导对此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校领导到各学院院长、书记、学科主任长年坚持到第一线听课,抽查教师教案,检查教师批改作业和答疑情况,听取毕业答辩,调阅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对发现的问题加以指导和解决。每到期末考试,为严格考纪、端正考风,各级领导都亲自参加考场巡视,对于考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为了加强我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学校在教务处成立了"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中心”,负责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教务处的"考试中心”与各学院配合,负责建立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推动考试方法的改革。学校还成立了教学督导员队伍,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教风和学生课程学习状况进行随机检查。以各班学生学习委员为核心成立了教学信息员队伍,负责日常教学信息的反馈。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学期用3-4周的时间,在全校进行大规模的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开展学生评教、专家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检查教案、检查试卷、以解决教风和学风中出现的问题。四年来,期中教学检查已经进行了8次,每次有所侧重地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和重点问题,已经形成一种为广大教师认可的常规性制度。从学生评教的结果看,90%以上的教师评分在80分以上,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师是敬业的,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学生是满意的。
Ⅸ 怎么才能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校长是关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常言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性。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着学校,对内行使着“至高无上”的行政管理权力,其思想和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老师们的工作状态。首先,校长要高度重视学校的质量。因为学校的生命靠质量,学校的形象靠质量,老师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样靠质量。质量是学校的标志性工程,学校没有质量就相当于企业没有品牌,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校长要把抓质量就像企业抓品牌,抓拳头产品那样,不管东西南北风,扭住质量不放松。如果校长不摆正位置,不摆正心态,忽视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工作,老师们就会丧失目标,失去前进的动力,工作起来就会感到迷茫,学校的工作重心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试想,如果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不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会是什么结果?学校不抓教育教学质量又会怎样呢?这样的学校和校长还有希望吗?其次,校长要身体力行抓质量。抓质量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靠投机取巧不行,靠喝酒吹牛皮更不行,靠的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地抓。校长要在学校弘扬正气,抓住质量这个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环境。校长必须旗帜鲜明地抓质量,抓分数,并要拿出非常的措施,非常的办法,非常的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要求老师怎么做,自己必先做到,不当“甩手掌柜”,不当“遥控校长”。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的校长无所事事,在歌厅泡着,在赌场战着,在酒店醉着是要不得的。校长不能在抓质量这个大是大非面前“前怕狼,后怕虎”,要勇往直前,否则,坐失良机,提高学校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教师是依靠
抓质量虽然说校长是关键,但仅凭校长个人的力量纵有三头六臂也是不可能去抓好一个学校的质量的。最终,要依靠老师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学校只有依靠教师才能引领学校的发展,实现办学理念。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不计得失,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的拼搏精神是提高学校质量的法宝。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面广,包括每一个学科,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等等。只有全体教师捧土城墙,点滴积累,锲而不舍的奋斗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培养一两个优等生,而是要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取得应有的进步,大面积的提高质量。因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教师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潜意识都在为提高班上质量思考,为提高学科质量思索,科任老师也把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当着自己份内的事,想办法,出主意,而不再错误的认为教育学生那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的事,自己只管教我的书就行了。这样,学校质量何愁不能提高呢?学生不好管教的问题不就能得到一定的缓解吗?过去那种教书大家在做,育人少数在做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变。
三、学生是主体
学校的教育教学对象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教育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的双边活动过程。提高质量,离开了学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需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在学生身上下工夫。校长重视,老师们如何如何敬业和投入,如果没有落实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又有何用呢?老师们应该想办法,出主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建立校长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定期与不定期的谈心制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爱,鼓励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只要认真努力了就行,只要进步了就是成功。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进步的喜悦,使他们想学,会学和乐学。让他们积极参与,全面投入,配合学校和老师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使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笔者就不赞同有的学校把学生按成绩分为实验班,平行班实际为快慢班的做法。而是主张根据学校现有的生源和师资等资源合理搭配平行分班教学,面向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避免人为的将学生等级化,造成对学生的歧视。为了解决平行班里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实际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立足中等生,关注优等生,辅助学困生。在班上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同时,成立班上学习互助组,给优等生加学习任务,又发挥其优势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当上“小老师”。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去那种偏爱优等生,放弃甚至歧视学困生的做法得到避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尽情的发挥。那种只抓优等生而放弃差生的质量是畸形的,是违背教育规律,违反教育法的。
四、常规是保证
人们常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指工作常规。他包括工作的规范和制度。常规工作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高质量的根本保证。不管怎样教学改革,万变不离常规,不抓或者不重视常规的教改教研也只会是海市蜃楼。学校没有工作常规就无法去规范教师的工作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那将会会是一盘散沙。学校建立了工作常规,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才有规范,才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凡是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其常规工作一定是很扎实而又到位的。首先,建立与自己学校相适应的各种工作常规。学校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常规要对师生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教育教学常规要明确、规范教师的备、教、改、辅、考等工作的各个环节。对教师如何备课,如何上课,作业的布置,学生的培优辅差,考试检测都要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学生的
“双基”不能丢,考风考纪要抓严。过程决定质量,过程必须抓落实,绝不能含糊。校长,副校长,主任,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也都要有相应的工作常规。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教务处的工作就应立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与检查,要落实到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并持之以恒。其次,要建立与自己学校相匹配的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是最靠得住的东西。学校制定了工作常规,其落实要靠制度。有常规就要有相应的制度,靠制度去落实、规范。制度的制定要多征求老师们的意见,请老师们献计献策,并要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讨论并经多数人通过,才能最终变成老师们的自觉地行动。制度要适用,假、大、空的制度也只会是一种摆设。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抓常规的贯彻,抓制度的落实,一切按制度办,有错必究,纪律严明,赏罚分明。特别是教育教学奖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更要体现其实用性和激励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性大,到头来一无所获。作为一个单位,一个群体,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营造处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五、教研是推手
这里所说的教研是指校本教研。它是指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教育的生产力,是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深入持久地提高学校质量的强大推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成为一种枯燥而又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之路。加强校本教研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本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或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比如,一个班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如何根据其学历,个性和爱好等合理搭配都是很有讲究的,不能是语文、数学等学科只要有人上课都行。教师的最佳组合可以高效率的工作,以取得最佳效果。首先,制定教研计划。我们要分学期或学年制定校本教研计划,收集整理我们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提炼,形成校本教研课题。其次,制定教研制度。就是要制定好校本研究制度,要有制度予以保证,在经济上予以支持。最后,落实教研措施。多形式,多角度来开展教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工作。还要经常开展教学大比武,听课评课,教育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让老师们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研究。如果我们不加强校本教研,不去解决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疑难杂症,老师面临的困惑就会越来越多,影响老师的成长,影响其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将会逐步沦为不合格的“教书匠”,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抛弃。如果校本教研成就了我们的老师,那也就成就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