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对联课堂教学

对联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08 22:40:00

Ⅰ 学校开放课堂教学课改对联

愿往教诲究终始 韩愈《谁氏子》至今斅学效遗风 杜甫《杜鹃行(一作司空曙诗)》“斅”这个字,这个字象“教”,也象“学”(学),字典说念“xiào”,但的确是“教-学”两义兼有之

Ⅱ 对联教学应走进语文课

无论是作为文学作品阅读还是作为写作训练,对联从未正式列入《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也没有“对联”的正式教学篇目。但依笔者陋见,这并不意味着“对联”该在语文教学中销声匿迹。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只有极少数(在局部来说是极个别)语文教师在对联教学方面有所涉及或尝试,中学乃至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懂对联甚至不辨上下联区别的情况很普遍。这与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故而笔者以为,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相机引入“对联”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应适当编入有关对联的篇目或内容。
从诗歌中的对偶句发展成为楹联之后,对联便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相传最早是唐末五代西蜀的孟昶在过新年时,于寝门桃符板上题词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后,在他的影响下,到了宋代,楹联之风大行。由于与书法艺术的紧密结合,使得楹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因而文人雅士、权贵豪绅便纷纷将其作为厅堂、苑囿、古迹、声邸、祠堂等处的点缀与装饰,成为举首可见的人文景观。现在,家家户户贴春联,能提得住毛笔的人都要书写对联,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机关到农家小院,对联成为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如对联这般凸显。据此亦可认为,对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汉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传统文化中最普及最具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文明性的。因而,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自然应懂得一定的对联知识,能阅读欣赏对联。社会上应具有一定人数的对联创作队伍,对联作为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应得到发扬光大,作为健康文明的民俗习惯定将代代传承。今人学对联并不是附庸风雅之举,而是对传统文明习尚的保持和发扬。
在明清以来的私塾教育中,先生教弟子往往将对“对子”作为语言启蒙和语言训练的常用手段,也作为检测学子学识和语言才华的方法。现代语言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采取这种手段和方法当然是古板单调的,也是迂腐可笑的。但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对联教学偶且为之、时而为之又不失其新鲜感。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此还是兴趣颇浓的。比如教师布置了上联,学生马上跃跃欲试,凝神动手对下联,部分学生还对得象模象样。其实在语文课中可以从不同途径引入对联教学:如在讲授一些篇目时,引用名联激趣导入;撰写(或教师给上联学生对下联)对联概括课文情节内容;可结合节令、喜庆活动等直接给学生布置撰写和应对对联的作业;可按专题安排学生搜集相关对联;可安排名联赏析和对联专题讲座等。总之,只要操作得当,对联教学肯定是活化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能突出汉语言特点的教学方法。
对联讲究词性、节奏(句子结构)、韵律(平仄相错)和修辞,对语言感知能力的要求很高;另外,对联一般来说句式短小,但内容高度浓缩,对语言表达和语言分析的要求很高,需要相当的语言基础。对联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会为斟酌好一个词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为使联句工稳而反复斟酌,再三修改,这种对辞句的刻求程度往往是高于其它文体写作的。所以,指导学生创作对联的意义就不止于对联创作本身,对训练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有利于改掉学生遣词造句随意的毛病,便于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Ⅲ 以鸦片战争为例,谈谈对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教学中要追求导入语的艺术化,教学手段的新颖化、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趣味化,就能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富含哲理,使人陶醉。诗词有着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思想价值。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一、利用诗词导入新课,创设历史情境
用诗词导入教学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的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例如,《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我就借用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下阙诗词导入新课,歌词出现采取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在学生听全词的时候,我就把下阙给学生写在黑板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听完全词后,我就用彩色粉笔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划出来并分别给学生作解释。在毛泽东笔下的几位古代帝王,秦始皇是首当其冲,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秦始皇有哪些功绩值得放在首位呢?从而带学生一同走进了《秦朝的统一》这一课。例如在组织《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说道:同学们学过毛泽东主席的诗《七律・长征》吗?能背诵下来吗?学生的激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激情的背诵着。接着老师说,毛泽东主席以磅礴的气势描述了人类历史上这次伟大的行程。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有人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也有人说长征是――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新课学习中,巧用诗词,点燃学习激情,突破重难点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巧用诗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例如,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介绍西城,就利用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齐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诗中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和以东在和人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玉门关、阳关和西 城有关系呢?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西域的理概念。知道西城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或更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荒寂凄凉的社会现实。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利用佛教欺骗和麻痹广大人民,当时许多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以此出现了佛寺遍布各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利用诗词进行教学教学小结,有利于记忆所学内容
教学结束后,利用诗词总结,往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我就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功绩。
四、利用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诗词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屈原那忧伤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光绪皇帝为邓世昌撰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凡此种种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诗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用,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古诗要做到准确、恰当;尽量引用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一定要选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切忌引述过繁过滥,一定要依据教材而选择诗词,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Ⅳ 如何实现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
一、故事导入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可以用故事导入: 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 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 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 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二、设疑导入
教授新课时,巧妙的设疑,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先在副板书的位置上写上 “城市的美称”几个字,然后说:“ 我国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称,例如上海可叫不夜城,广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么苏州叫什么城?同学们猜猜?”(老师在正板书位置上写“苏州”二 字)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响亮回答:“园林城!”于是老师顺势在“苏州”二字后面写上 “ 园林 ” 二字。这样,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新课,话语不多,却使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
三、对联导入
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用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Ⅳ 对联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育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就是要有版明确的目的、要系统权化、要循序渐进,并且要可控制等。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排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设计。而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多个要素构成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为了整体地、全面地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要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系统设计,对教学中的多种要素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规划和安排。

Ⅵ 对联教学要重视课堂评改

一、为何要重视课堂评改
1、课堂评改体现了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的特征之一。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评改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根据反馈原理:课堂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括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所以要实现楹联教学的高效课堂,就要适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必须及时的反馈评价。
及时有效的评改,有助于学生矫正错误,形成能力。写得好,表扬几句,学生有成就感,更增兴趣。作品有问题,改正了,解除了学生困惑,他们也有着进步的喜悦。
2、课堂评改,能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
对联教学不同有些讲座,把别人的课件拿过来,熟悉熟悉,就可登台亮相,堂而皇之的去做报告。对联教学就不行,没有实践的能力,自己创作不多,就上不好对联课。
学生对联水平的提高,是实打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学生写了联,老师一看,要迅速知道它符不符合联律,好不好。这评改,自身没有几刷子,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教学相长,教对联,能促进教师自己下功夫去琢磨,多读多写,提高自身水平。
二、课堂评改形式
1、插入以前的修改作业以添其趣
课堂评改不是只评改学生当时的作业,为扩充其见识,也可有意识的插入之前的修改作品。通过比较,看看别人的水平,以增加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每教一期选修课,我都要收集学生的作品,以备教学及研究。我还收集到我区楹联学会会员谭伯渠老先生在1947年到1948年读私塾时的楹联作业。他的塾师是何秉中老师,何老师布置有对联作业,对谭老先生交上的作业有些进行了修改。我每次上到对仗时,都要列举些,叫学生评一评何老师改得如何。比如,何老师出的“华陀庙”,谭老先生对的是“广寒宫”,何老师改为“文昌宫”;何老师出的“城门失火”,谭老先生对的是“关口结冰”,何老师改为“关口扎兵”;何老师出“征兵紧急”,谭老对“上粮太忙”,何老师改为“运粮匆忙”;何老师出“逆水行舟”,谭老对“大路过轿”,何老师改为“翻山坐桥”。
事实证明,插入点前几期学生的修改作业,以及私塾时期的作业,学生很感兴趣。
2、让学生合作评改以助其兴。
改革学习方式,提倡合作探究,成为了当下课改的新潮流。《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评改作文(包括自我评改和相互评改)能力纳入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主动修改、乐于相互交流修改的态度作为重要的人生态度加以培养。对联教学,也当遵循。学生合作评改,七嘴八舌,取长补短,热热闹闹,兴致有了,信心也有了。
合作评价时,老师可一个作业一个作业的评价,也可把几个人的作业一起呈现,叫学生比较分析。比如我让学生对“知识用心学”,就集中在屏幕上打出几个同学的,让学生评改,作品有:
(1)笔法书写勤。(尹呈)
(2)天才刻苦成。(王飞)
(3)漫江流水过。(林书宇)
(4)困难轻易解。(张文杰)
(5)对联努力思。(王贵川)
学生合作评改前,老师先提示评改的要点,比如词性、结构,句子通不通,意蕴如何,病联如何修改等等,做到有针对性。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当加入,听学生发言,真实了解学生水平,精讲时做到有的放矢。
评改后,每一个习作选一副改得好,前四人的改联依次为:
(1)好文练笔来。
(2)天才励志成。
(3)时间流水过。
(4)困难有人帮。
3、教师边评改边赏品以高其识
老师的评改当高于学生的评改,如何高出?我觉得评改中当带有赏品性。品赏联是否工整,是否切题,艺术性如何,那些需要注意,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见识和审美能力。虽是三言两语,却为画龙点睛。这一点,不可不重视。如此,方才评改到位,上了一个档次。
比如,有一次我叫学生课堂练习2015年第3期《对联》(下旬刊) “学生三级擂台”栏目的出句。第四句出句是“春来垂下万丝金”,评改后选出对得好的有:
夏至览得千丘绿。(刘岚)
秋至染成一片赤。(胡凯周旋)
冬至妆成千山雪。(杜金)
秋至铺开一地毯。(冉钰鑫)
夏至泛出千点绿。(叶洛杉)
夏去收得千粒粟。(贺睿)
秋至催熟千树果。(陈华珠)
秋去迎来万里雪。(余陈倩倩)
雪去现出千里绿。(肖宗林)
夏至盛开千朵艳。(程越)
冬至妆成千树玉。(王禹涵)
冬至飘来千里雪。(凌鑫)
这些为什么好呢?我总结,一是切,结构,对仗,意蕴等,都比较好。二是雅,每个联,文字优美。三是构思新。有些动词很灵动,比如“妆”“泛”“铺”“染”等。
之后我们及时寄了出去,2015年第6期《对联》(下旬刊)上,凌鑫、杜金、陈华珠、肖宗林、程越、王禹涵六人作品榜上有名。
三、课堂评改注意事项
师生在课堂评改时,要循序渐进。评改对联,先要注意“工”。“工”即工整,要求有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之后要注意“通”,即联语要通顺。联虽字数不多,但学生戴起镣铐写时,往往问题多多,诸如生造词语,搭配不当,难以理解,不合逻辑等。三要注意“切”。“切”即切题,还要上下句要相关,不可各唱各的调。对句时,要琢磨上句意蕴,下句与上句浑然一体。自己创作时,要揣摩出题者或明或暗的要求。
课堂评改时,老师要以激励为主,发现问题,要及时归纳,要重点强调出现的共病。
另特别要注意,老师评后的改不要做无用功,不要过了,不要越俎代疱,不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对评改有着精辟的论述:“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是以批改只应注意于谬误之推理,不通之字句。外此之事,不妨于发还时评论及之。” 此精典之论,对联教学的课堂评改当引以为鉴,要鼓励学生多修改。老师的改则要适时适量适度,纠正、解惑以及作为范例的改是可以的,但不能泛滥。

Ⅶ 对联使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平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何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及对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及对联教学,既可以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是根据我国方块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运用了古代诗赋中的对偶、押韵、平仄及各种修辞等手段,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它是汉语独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广泛灵活的,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皆可运用对联。

一、在导语中运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联作导题形式,是多方面的,可导出时代背景,可导出作者,可导出内容主题,可导出文体,可导出写作特点。由于对联有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它形象生动,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求知欲,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符合“乐学原则”和“启发性”教学原则。如教学《秋水》时,我用“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导入,此联包含诸多内容,引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在讲读课中运用对联。可以概括课文内容、人物性格

如教完《守财奴》后可用对联总结葛朗台的个性:“金子乃命根,守财奴成金迷;人生是交易,老父亲无人情”;概括故事情节如《项链》中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丢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一自讨苦吃;假项链――无可奈何”。真可谓“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可概括主题如《游褒禅山记》“非常之观在于远处险峰;博达之学在于深思慎取”。

三、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对联,可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炼字炼词的能力

对联体现了写作中的构思、主题、材料、结构、表达、章法、笔法等,前人学诗作文也是先从“对课”开始。就拿表达来说,对联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可说明。如苏小妹和秦观的“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是记述(也含描写)。“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是议论。“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是抒情。又拿作文的“构思”来说,对联的巧妙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如:“水凉酒,一点二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用嵌数构思巧妙;“东岳庙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一如来”,用“抑扬法”曲折生姿,皆值得中学生模仿。现在学生写诗作文往往浅、露、直,少委婉含蓄,因此可以通过学习对联创作中的通感、意境、意象、象征、移情、拈连等等手法。来提高写诗作文和欣赏诗文的能力。本来律诗、词曲的许多句子也是对联句式,像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皆成两副对联。如杜甫《登高》中间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很工整的对联。

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寓美育于教学之中,是现代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利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有美感作用,符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许多对句,其实就是优美的对联,读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果老师分析得好,学生会因之而陶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讲这种对联,学生可以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从而去体现美、创造美。
对联的引用或拟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有娱乐作用。对联古来即是文人墨客争智斗巧的文字游戏,作茶余饭后增添雅兴之用。趣联巧对及对联故事有计划地与课文配合介绍,可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增加知识之用。如有人把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联成对联,读来其乐无穷:“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还可以起到表达观点,进行思想政治的作用,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符合“文道合一”的教学思想。如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用来鼓励学生自强成才。对联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如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袁世凯千古,国民万岁”(寓袁世凯对不起国民)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语文教学引入对联,对激活课堂,辅助教学,培养兴趣,学会表达都是很有好处的。它一方面能让学生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从中受到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Ⅷ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课堂教学反思

这节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之前已经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回多少,所答以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让学生根据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作为铺垫,重点是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本节课按导学案的模式去讲,上课前先复习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找准单位“1”的练习,知道多用加,少用减,

Ⅸ 对联课堂教学案例精选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专要属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阅读全文

与对联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