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教中有什么不同处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
㈡ 请问上海理工大学1教和三教的教室有暖气吗最近要去考试非常着急,请大家帮个忙,谢谢!!!
上理哪个教室都没有暖气~~三教离4食堂较近,后面是上理图书馆,比较新的教学楼了,1楼,2楼中部有接热水的地方....祝你考个好成绩~~~
㈢ 什么是三教三学
“三教三学”,即实教实学、巧教巧学、乐教乐学。
实教实学,强调的是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我们幼儿园每个班级采用师徒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搭配,每个年轻教师都被分配到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班里,与老教师一起工作,这样老教师就成了新教师的师傅。每天工作中有什么不懂或不知道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询问,现学现用,对新教师的成长非常有效。而且老教师身上认真刻苦、战战兢兢的工作精神,也会被新教师继续传承下去。只有教师实实在在地成长了,孩子才能实实在在地学好了。巧教巧学,是教学能力,需要教师的智慧。当然一个老师的智慧是有限的,但很多老师的智慧是无限的,怎么把有限变无限,这就成立了“爱上课”俱乐部。每个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语言、科学、健康、数学等七个领域,组长带领组员每隔一周进行一个下午的教研活动。内容包括研讨如何在该领域发扬《指南》精神,如何上好该领域的课,还会进行一些现场教学现场点评的活动。到学期结束时,每组会把组里大家的智慧都综合在一起,由一名老师来向全园展示她们的课堂成果。经过这么一个过程,相信教师会比以前教得巧,孩子也会学得更巧。乐教乐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这需要教师以孩子为中心。爱玩,爱游戏,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结合我园的体育健康特色,为孩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无形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每天早晨中大班的孩子都可以去西山公园晨跑,既锻炼身体,又可以看看秋天的脚印,和大自然亲近,别提他们有多高兴了。另外,随着男教师的加入,一个星期有两节专门的体育课,孩子们看到男教师特别兴奋,玩得也特别尽兴,学习真的成了一件乐事。
㈣ 为什么要三教合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不能唱独角戏,而应该是大合唱。教育的光环不能只戴在学校一家头上,教育的责任也不能由学校一家来扛。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学校要开门、开明、开放、开智办学,用学校教育唤醒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在学校是学生,在家中是孩子,在社会是小公民,成长受着各种环境的影响。
(4)课堂教学三教三不教育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其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自然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称之为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
有些人会认为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事实上确有些极端的父母是蓄意把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以为可以激励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无疑人生是有比较才有竞争,但若一个人的竞争对象是四周的人,在班级内要打败其它同学,在同事当中要踩低所有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会很痛苦。
㈤ 在现带教育上说的“三教,三不教”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已会的不教
学生能学会的不要教
学生学不会的不要教。
概念、远离关键字词的内涵外延要教专
易错、易混、易忘内容要教。
教学属设计中应处理好
三不教\三教:
1、建立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不教,如:雨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文中第几部分最能体现他这方面的特点。
2、建立在生生互动基础上的不教,可以通过自己讨论解决,如:文中象声词的使用,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等
3、建立在合理取舍基础上的不教,如鲜活生动的语言风格(方言)
三教:
1、聚焦重点段落——《智斗鬼子》,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针对学生的质疑,即时生成问题即时讨论指导。
3、明确价值取向,促进认识的形成和升华,如,“英雄”是全文的题眼,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到这里,大家对英雄有了更新的认识,说说你们对英雄的理解。
《夜莺》、《最后一头战象》这样的长文,也可以利用这样方法进行长文短教。
(望采纳,谢谢)
㈥ “五体投地”“三教九流”都分别指哪些
典故: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三教:
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
一流举子 二流医 三流风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帮 五剃头 六吹手 七戏子 八叫花子 九卖糖
另一种说法是:
"三教九流"这词的意义曾经是坡为高雅的。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释、道三种教派。儒,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的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释,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道,是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另一说法
三教:
儒教 孔子(-551~-479)《十三经》
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 (-565~-485)《大藏经》
道教 张陵(34~156?)《老子五千文》《正一经》
九流:
儒家 孔子 孟子
道家老子 庄子
墨家 墨翟
法家 韩非商鞅
名家 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苏秦 张仪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氏春秋》
㈦ 三教是甚么教
1. 何谓三教九流? 解 答: 一、 三教指儒、佛、道三教。见三教条。 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见九流条。 三教九流指各种学术流派。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后亦用于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各色人物。镜花缘˙第九十九回:细细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亦作九流三教。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语辞典 ( http://140.111.1.22/mandr/clc/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37564&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九流 ) 二、 “三教九流”是人们经常遇到的词语,但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能完整表达出来的却不多。所谓“三教九流”,是指旧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划分的等级。 根据相关资料解释,其具体内容为: 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北史·周高祖记》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按传统分法又可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资料来源:http://66.102.11.104/search?q=cache:kpv24baq6ewj:www.yss-nsh.org.cn/yqyd/sjjl.htm+%e4%b8%8a%e4%b9%9d%e6%b5%81+%e4%b8%8b%e4%b9%9d%e6%b5%81&hl=zh-tw&ie=utf-8 三、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2.
(佛光教科书) 第十册宗教概说(1-20) 第十五课 佛教对三教九流的看法 儒、释、道并称为三教的说法,由来已久。释教即指佛教,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实即指孔、孟重伦理、礼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则是以贵生为主旨,含括以丹鼎、斋醮、符箓、积善、经戒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属于中国本土文化,佛教则传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论在教义思想或信仰仪礼方面,多有差异。但是,三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相互影响,继而产生三教合流之说。九流之说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记载,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墨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阴阳家流、七曰纵横家流、八曰杂家流、九曰农家流。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重要的学说流派。 九流各有所长。儒家的孔孟中心思想着重于「仁」,强调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学习六艺,堪称为知识分子。老庄道家之学,「以道为理,以德为体,以常为宗,以无为本,充其极致,乃至于无所不为」。老子力主返璞归真,顺乎自然。墨家的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自苦利人为神圣,重视勇士的精神,即令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末流遂演变为游侠帮派。法家主张积极变法以富国强兵,通过严刑峻法使万民承顺。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皆为其中翘楚,此家学说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严苛的暴政也引起人民强烈的反弹。名家是专研「名实」关系的学术派别,偏好辩说理论,对逻辑学的思惟方式饶有贡献,惠施、公孙龙等专研解析名相,不过其中含有混淆辩证的矛盾观念。阴阳家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理来解释朝代兴衰,预言未来变化,创始人邹衍提出「五德终始」之说,虽然引起争霸天下的诸侯好奇,但是最终成为谶纬迷信。纵横家有如现代的外交专家,当时游说于战国诸侯之间的苏秦和张仪,采取的「合纵对抗」及「连横和解」政策,即大大影响战国七雄与秦始皇的决策。杂家试图「兼儒、墨,合名、法」,综合诸家思想而理出一套治国方术,以秦朝吕不韦为代表人。农家为农业生产技术专家,致力于「播百谷,勤农桑,以足衣足食」。创始人许行还倡导「君臣并耕」。九流各具特色,皆因当时社会所需而衍生,然因时代的变迁,至今除儒、道二家仍然屹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列外,其余大多于春秋战国时代后就渐渐没落了。但是,若以现代观点来看「三教九流」,发现它们仍旧融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学说、法律典制、政治理论、外交公关、逻辑演算、民俗节庆、帮派教会、卜卦算命、心理谘商、农业知识等各行各业中。先秦的「九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确有着启发带动的贡献,它汇集先民智慧经验的大成,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儒、释、道三教历经时代文化的融会后,修行的立论,济世的宗旨,难免会有相互比附之处。比如:儒说「正心」,释说「明心」,道说「炼心」;儒以「治世」,释以「治心」,道以「治身」;儒近「人道」,释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众生」,道曰「清净守心,无为而治」等。不过,仔细的探本溯源,三教说理的浅深,陈义的归趣,还是迥然不同。儒教说:「未知生,焉知死。」举凡有关宇宙来源、神秘现象、生死问题皆置之不理,一切顺天由命。道教则以「一气化三清」的理念,将宇宙的生成与神仙思想结合,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这是唯物思想的体现。佛教则揭橥「缘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坏、空的因缘观,并以善恶因果、三界轮回的学说,打破人们对生死的迷惑。佛教的教义圆融无碍,使佛教能跻身于儒道九流之中,而能久远流传。 现今的「三教九流」已脱胎换骨融入社会上的各种行业中,形成崭新的风貌。更由于科技文明的日新月异,新的行业不断的出现,已非昔日的三百六十五行可以涵盖得尽。新的行业无奇不有,然好坏、正邪杂然纷陈,因此,应以佛教的正见、正命来辨别正邪,只要合乎因果业报、五戒十善等清净律仪,能自我要求、自我净化及发起自利利他的菩萨心肠,则传统的「三教九流」,现代的「百家争鸣」,都能在善美戒法的规范之下,使社会更祥和安定,世界更趋于清净美好。
㈧ 什么是"三教"
佛教、道教、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