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安徽花鼓灯舞蹈教学

安徽花鼓灯舞蹈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07 05:50:46

Ⅰ 安徽花鼓灯道具在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花鼓灯服饰道具一览表
名称 用于何种角色 形状制作及其它
球花 腊花 用红内巾或红绸从中段折成容球状花朵,固定在角色头顶两头各留二尺余,分左右坐在胸前
勒子 腊花 黑布做的勒头带,中间窄、镶嵌一枚勒花(花形亮片)两边宽,两头钉有带子。
脸羞 腊花 用珠子亮片穿成许多小串,钉在勒子上,珠串两边长,中间短,齐眉遮额。
衬子 腊花 用前低后高脚形木板钉在做好的假小脚与绣鞋(与京剧旦角足下踩的“跷”相同,演出绑在脚上,因裤脚肥长,只露假脚与绣鞋)
扇子 腊花 折叠纸扇,建国前多系艺人自制,用8根竹篾糊上桑皮纸,俗称八根柴,现均用舞蹈折扇,扇边粘有各色彩绸。
手绢 腊花 亦称手巾、汗巾。建国前用正方形彩色粗布做成,现用丝绸彩巾。
扎巾 鼓架子 亦称“头巾”,用桃花手巾或正四方形的红布、札巾的结打在前额,称“英雄结”。
岔伞 领伞的 竹子劈开一头,扎成伞形,蒙红巾或红绸。上绣花、草、鱼、龙图案,系4条飘带,伞头上外罩网子,用金黄丝结成。岔伞分文伞、武伞两种。武伞小,便于舞蹈。

Ⅱ 安徽花鼓灯舞蹈

花鼓灯《刘海戏金蟾》、《玩灯人的婚礼》、《网中情》、《新媳妇挑塘》,《新媳妇挑塘》,《游春》、《抢扇子》、《抢板凳》的剧目里面的曲子。

Ⅲ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是什么

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安徽北部。盛行花鼓灯的凤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州来邑,都与楚国有关。花鼓灯亦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武功的技艺,即尚武精深的体现。优美动听的花鼓歌,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是知音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
粗犷的农村青年形象——花鼓灯表演中所塑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农村男女青年粗犷而秀丽的形象。粗,说它的表演手法是粗线条的大笔勾勒,而不是工笔的细致描绘。犷,是说它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毫无竭绊约束,任真情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花鼓灯的表演是以男女双人的对歌、对舞为主,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因而充满了青春活力。然而既是爱情生活,会带有委婉柔媚的色彩。所以在粗犷的表演中又有温情细致的处理,从中看到秀丽和含蓄。
武术、戏曲的影响——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吸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如“挂垫子”,演员挂上“垫子”表演时,必须踮起脚用脚掌踩着木跷走路,小腿的部分较吃力,膝部比较艮直,走起路来两腿靠紧,不能窜动,有下沉感,而着地的部分又要扒住地,故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劲”,艺人们叫作“艮劲”,是花鼓灯兰花动作的主要动律。兰花使用的折扇也源于戏曲,成为花鼓灯特有的表演手段和道具。
锣鼓伴奏带来的特色——花鼓灯的伴奏音乐是在民间“锣鼓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锣鼓会是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人们多在农闲和年节时聚集活动。锣鼓敲打声,使空旷的冬季农村充满生气,带来了送旧迎新的热闹气氛,给人以鼓舞,欢欣,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往。花鼓灯用它来作伴奏,增加了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好的鼓手不仅带动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而且自己也常随着表演者情绪的起伏变化,边敲奏边舞,非常活跃。
地区的特点和艺人的流派——花鼓灯植根于农村生活,是自娱性的舞蹈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地区的风格和不同艺人的流派。颖上县的花鼓灯淳朴简练,姿态稳重,节奏较慢。凤台县的表演细腻,着重人物的刻画,动作活泼优美,花鼓歌唱腔多、音域广、委婉动听,伴奏上以锣为领奏乐器。怀远县的舞蹈性强,动作矫健轻捷,风流洒脱,人物性格爽朗,鼓架子的跟斗技巧高,伴奏上以鼓为领奏。其他也有地区风格,有个人的特点和风韵。

Ⅳ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花鼓灯,又名红灯,在凤台城乡广为流传。据老艺人口碑所传,凤台花鼓灯在清光绪之前就已形
成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有了较为丰富的舞蹈和锣鼓。清光绪年间,县玩灯闹元宵的风俗很盛,规模
庞大。劳苦大众在新春佳节,通过玩灯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统治的抨击。
另外,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活动密切相连。
民国21年(1932年)至民国26年,是凤台花鼓灯兴盛时期之一。几乎在庄有锣鼓,村村有灯
班。每年春节、庙会时,茅仙洞、四顶山、赵家孤堆等地便是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抵灯)的好地方。
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鼓架子顶着腊花,边走边唱,涌向会场,以精湛的演技,华丽的服
饰吸引观众。
为提高知名度,各灯班纷纷聘请著名艺人精心培育新秀,或刻苦钻研,练出绝招。民国22年在
尚塘集一次“抵灯”中,40多个灯班连续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灯艺人参加了演出。在这五年
间,凤台花鼓表演艺术有了较大发展,传统节目《小场》的舞蹈语汇逐渐丰富,表现力更强了。腊花去
掉了“村子”(绑在脚上的道具),步法由过去碎小的“咯噎步”、“软步”发展了“上山步”、“脚跟梗步”、
“大起步”等大幅度的动作。服装由原来宽边大袖清代装束改为时装。花鼓歌〔绣荷花」、〔绣兜兜」、
〔败调」等已很完整。出现了抢手绢、抢扇子、抢板凳等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小舞蹈。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民不聊生,花鼓灯演出跃人低谷。少数艺人组班到六安、
霍邱一带以演出花鼓灯谋生,并以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参加扩军拥军活动。民国28年秋,
陈敬之、宋廷香等艺人把花鼓灯“后场”及有关戏文加以民间弦管伴奏,使群众更加喜爱,称其为“弦
子灯”。其他灯班争相效仿。民国29年至民国38年,花鼓灯歌舞逐渐被“弦子灯”所替代。
解放后,花鼓灯艺人业余编演歌舞庆贺翻身解放,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治淮和
抗美援朝运动。1952年,专业文艺工作者对凤台花鼓灯进行考察、挖掘。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得到
了政府的重视。1953年3月,凤台选派田振起、李兆叶、李学洪等10位花鼓灯艺人参加全国第一届
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传统节目《小场》和《大场》被拍成电影,成为影片《民间歌舞》中精彩的节目之
一。此后,县又培养出纪美英、郭廷英等第一代花鼓灯女演员。改变了过去腊花由男子扮演的习惯。
1955年元月,在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上,凤台县花鼓灯节目《拾棉花》、《抢板凳》
获节目奖和演出奖,詹乐廷、纪美英获表演奖。1957年3月,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参加全国第二届
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众赞誉这个节目“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1958年,凤台县推剧团演出了花鼓灯歌舞——《收棉舞》。洁白的扇子、手绢象征棉花,载歌载
舞,打破了以前的花鼓灯舞时不歌、歌时不舞的传统表演手法,塑造了新时代劳动妇女的形象。1960
年冬,董必武副主席在阜阳观看了这个节目。1964年,在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展览演出会上,《收棉舞》
获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此后,在《田头乐》及《新媳妇抢场》两个节目中,花鼓灯女主角从塑造
人物实际出发,丢掉手绢、扇子,艺术地再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这种手法被陆续
运用在《送粮路上》、《争锹》等节目中,推动了花鼓灯表现现代生活的改革进程。
“文化大革命”中,花鼓灯歌舞中的扭、晃、颤、颠、抖、三调弯等舞姿,被斥为“黄色下流”,演员与
艺术均遭批判,花鼓灯艺术活动销声匿迹。
1978年后,花鼓灯艺术逐渐恢复生机。1982年12月,陈敬之、陈永舜运用独特的颤、颠、抖动作
创编独舞《野花谣》,由吴国兰在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表演,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在华
东地区第二届舞蹈调演中获三等奖。N84年初,中共凤台县委发出抢救花鼓灯歌舞的号召,由县文
化局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艺训班得到省内外各届人士的关注,有关单位
派员摄影录相、撰文宣传,兄弟地区及有关单位派人前来学习技艺、排练节目,推动了花鼓灯事业的
发展,凤台形成解放以来新的花鼓灯热。1985年,由艺训班学生演出的《踏青》、《夏令营》、《姐弟
乐》、《小花场》、《永幸河畔稻花香几个节目,在淮南市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
演奖。安徽省电视台曾以此摄制专题片,于1986年元旦向全省播放,博得各届人士好评。
凤台县花鼓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
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已传播到日本等13个亚洲国家和法国等欧洲一
些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产生着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Ⅳ 安徽花鼓灯常用舞蹈道具有哪些

徽花鼓灯常用舞蹈的道具,其实就是一些农村常用的工具,很简单的

Ⅵ 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

花鼓灯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九亿农民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花鼓灯”的历史。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禹的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上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赶禹王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据说从此就有了花鼓灯。但花鼓灯真正有史可考应源于宋代。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 事实上,宋代以来,用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 已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应该符合宋代汉族民间歌舞的发展潮流。说花鼓灯源于宋代应当比较符合实际。
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花鼓灯流行区域逐步扩展,逐渐形成了以蚌埠怀远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二十多个市、县。特别是1932年,淮河流域人民为了庆祝大灾后的丰收,大闹花鼓灯,这一时期,花鼓灯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发展,舞蹈动作更丰富.

Ⅶ 安徽花鼓灯的流派

兰花有冯派、陈派、郑派三大流派比较受各大舞蹈院校推崇,还有杨派、唐派、王派、赵派等十几个地方性影响较大流派。鼓架子和锣鼓也有很多流派

Ⅷ 安徽花鼓灯 民间舞蹈中的特点要求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人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

阅读全文

与安徽花鼓灯舞蹈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