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论语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论语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1-06 21:31:20

1. 《论语》中体现启发式教育思想的句子是

1、学而时习之。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

2、敏而回好学,不耻下答问。

译文:他聪敏勤勉而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

3、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教你知道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了,他的大夫的贤人的事,他的士兵的仁慈的朋友。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


2. 《论语》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一,《论语》里仁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提高人生道德修养。
第二,《论语》里孝的思专想,有助属于我们正确地处理好家庭关系。
第三,《论语》里学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第四,《论语》里和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五,《论语》里为政以德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认识。

3. 论语对自己的启发

《论语》告诉我们太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真的非常值得一看。

4. 启发式教学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启发”最早见于《论语》一书,原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来自网页,仅供参考

(1)指点别人使有所领悟。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2)指阐发,阐释。
班固《西都赋》:“启发篇章,校理秘文。”

1. [arouse;inspire;enlighten]∶开导其心,使之领悟

启发式特征码
启发人们的心灵
2. [explain]∶阐明;发挥
启发篇章,校理秘文。——汉· 班固《西都赋》
3. [open wide]∶掀开覆盖物;暴露
手足全启发。——宋· 王元之《金吾》

1. 谓开导其心,使之领悟。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启发 和帝 ,诛讨 窦氏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麟 屡进策画,启发 垂 意, 垂 更奇之,宠待与诸子均矣。”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 老李 的话,给了我启发。”
2. 阐明;发挥。
汉 班固 《西都赋》:“启发篇章,校理秘文。”《晋书·隐逸传·索袭》:“游思於阴阳之术,著天文地理十馀篇,多所启发。”
3. 谓掀开覆盖物,使暴露在外。
宋 王禹偁 《金吾》:“享年六十九,固不为夭折,考终北牖下,手足全启发。”
4. 指发掘。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嗜酒终身》:“所谓‘旅殡 岳阳 ’,安知不是 宗武 由 耒阳 启发其父的尸骨,仅运至于 岳阳 而自己病没,因而暂殡。”

5. 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学习论语,论语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

《论语十则》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版强调了独立思考与复习。权
2、哪些语句强调了谦虚?哪些语句强调了独立思考?并分别说明理由?
答: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3、《论语十则》板书设计:
谈学习态度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6. 写关于论语的启示50

粗看《来论语》,不过是一本语自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7. 学完论语后对你的启示

【仁】,这是论语的中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语录是孔子及其回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答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学而实习,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不管是哪个方面,都对我们具有教育意义。这些,都实现孔子中心思想“仁”的条件。

8. 作文 论语给我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听到这句话,大家肯定知道这就是出自我国儒学名著——《论语》。《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写的。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这部《论语》就是他的弟子将他的语录收集下来改编而成的。《论语》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问谋官求职的办法,孔子对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其中“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这六个字对我影响很大。这学期我在学校操场不慎跌伤,造成胸椎压缩性骨折,需要卧床休息两个月,并且这期间不能有坐,站的动作。一想到只能躺在床上,又耽误了功课,还让爸爸妈妈为我操心,我的心情十分烦躁。还老觉得自己是个倒霉的人,一连几天都吃不香,睡不好,人也渐渐瘦了。有时甚至因为爸妈给我喂饭不如以往自己吃着舒服而对他们发脾气,埋怨他们不会照顾人。但是自从读了《论语》这本妈妈说可以给我静心的书,我慢慢改变了,特别是读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我知道自己错了。我不再抱怨,在老师的帮助下坚持学习,还有同学的关心家人的关爱都在鼓励着我,终于在期中测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件事令我体会到了“言寡尤,行寡悔”的意义。有人说,《论语》已经过时了。而我却认为,《论语》并没有过时。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先人的智慧,它时刻激励着我们,也在时刻启迪着我……

9. 学了《论语》的启发

《论语》一书不仅是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典籍,也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库。它的许多关于教学言论,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名教师而言,它给了我以下几点启发: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叫做错过了人才;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偏与他谈,这叫做浪费了语言。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
孔子还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尔已矣。”学生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学生子贡称赞道:“学不厌,智也;新不偿.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3、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观点。
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

10.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阅读全文

与论语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