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花鼓灯舞蹈教学设计

花鼓灯舞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06 14:27:59

『壹』 安徽花鼓灯 民间舞蹈中的特点要求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人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

『贰』 安徽花鼓灯常用舞蹈道具有哪些

徽花鼓灯常用舞蹈的道具,其实就是一些农村常用的工具,很简单的

『叁』 有一个舞蹈叫啊什么花鼓灯了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歌舞形式。相传,最早的花鼓灯只是跑跑队形,做几个简单的动作,扭两下身段。到了后来,淮河的水灾消退,庄稼丰收,人们便开始大闹花鼓灯。于是花鼓灯从自娱性向表演性方向发展,丰富了舞蹈动作和表现力。解放后,优美多彩的花鼓灯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不断的交流提高,使花鼓灯从原来的民间广场演出形式发展成为舞台表演艺术,并加以完善。
花鼓灯歌舞艺术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民间人们给花鼓灯艺人起的绰号有“小金莲”、“小白鞋”、“草上飞”等,就不难看出花鼓灯舞蹈非常讲究脚下工夫。动作溜得起,刹得住,放和收十分鲜明,既有速度、力度的对比,又有拧倾、刚柔、动静的对比。舞蹈中男子还要有精彩的翻筋斗。花鼓灯中女子叫兰花,男子叫鼓架子。男女在表演上十分细腻,手绢和扇子是花鼓灯舞蹈的表演道具,运用十分奇妙,在诸多同样道具的汉族民间舞中特别突出,使得它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活秀丽 。
花鼓灯在民间流派众多。就流传地域和表演风格上来看,大致可分凤怀两派。风派讲究男女角色的传情,动作小巧玲珑,优美细腻,怀派讲究动作轻捷,风流洒脱。

『肆』 写一篇舞蹈《安微花鼓灯》观后感。

观后感,前期可以大概写一下你看的作品是什么内容,然后根据内容你学到了什么,里面某个人物所表现出来吸引你的气质,然后说说根据他的做法你以后希望怎么做,大概就是这些

『伍』 安徽花鼓灯道具在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花鼓灯服饰道具一览表
名称 用于何种角色 形状制作及其它
球花 腊花 用红内巾或红绸从中段折成容球状花朵,固定在角色头顶两头各留二尺余,分左右坐在胸前
勒子 腊花 黑布做的勒头带,中间窄、镶嵌一枚勒花(花形亮片)两边宽,两头钉有带子。
脸羞 腊花 用珠子亮片穿成许多小串,钉在勒子上,珠串两边长,中间短,齐眉遮额。
衬子 腊花 用前低后高脚形木板钉在做好的假小脚与绣鞋(与京剧旦角足下踩的“跷”相同,演出绑在脚上,因裤脚肥长,只露假脚与绣鞋)
扇子 腊花 折叠纸扇,建国前多系艺人自制,用8根竹篾糊上桑皮纸,俗称八根柴,现均用舞蹈折扇,扇边粘有各色彩绸。
手绢 腊花 亦称手巾、汗巾。建国前用正方形彩色粗布做成,现用丝绸彩巾。
扎巾 鼓架子 亦称“头巾”,用桃花手巾或正四方形的红布、札巾的结打在前额,称“英雄结”。
岔伞 领伞的 竹子劈开一头,扎成伞形,蒙红巾或红绸。上绣花、草、鱼、龙图案,系4条飘带,伞头上外罩网子,用金黄丝结成。岔伞分文伞、武伞两种。武伞小,便于舞蹈。

『陆』 花鼓灯的风格特色

花鼓灯的舞蹈是艺人们长期深入观察生活,运用比、兴的手法,充分表现自身思想感情的舞蹈语言。例如从鸟儿在枝头喃喃细语的形象中创作出的凤凰三点头,有感于春风杨柳而创作的凤摆柳等,都是从生活现象中提供升华成为优美的舞蹈动作。
演出特点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的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
歌唱部分统称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
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人数一般为单数,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为“伞把子”,其余“鼓架子”、“腊花”各占一半。表演量,“武伞把子”舞罢,奔至上场门,高喝一声“唉”,引出群舞演员。“腊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动着扇花、手绢花,或做各种造型姿态,在狂欢般的锣鼓声中鱼贯而出。
演出中,“伞把子”一把岔伞指挥全局,“鼓架子”和“腊花”联接转换各种图形,表演热烈、奔放的集体舞蹈,并穿插各人擅长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跌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演到激烈处,众“鼓架子”伴着锣鼓点节奏,常常吹起高亢悦耳的口哨。传统的“大花场”队形,先跳“走四门”,再跳其它图形,有“五朵梅”、“蛇脱壳”、“两堵墙”等20余种。“大花场”舞罢,全体演员在“伞把子”带下跳出场。
“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男女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情景。“小花场”也有文武之分,文场以唱为主,舞次之,武场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为主,唱次之。“小花场”的歌唱以“腊花”为主,“鼓架子”帮腔、陪衬,内容多是即兴编唱。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员招手,煞住锣鼓,二人站在场中唱,结束后再起舞。在怀远县还流传一种双花场,为两个“腊花”和一个“鼓架子”的三人舞。其中,有“二女争夫”的情节,有戏剧矛盾,表演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盘鼓”是舞蹈结合杂技、武术等技巧表演。“地盘鼓”为地面上的双人技巧表演。“中盘鼓”,一种是“腊花”站在“鼓架子”腿上,做“射雁”、“斜塔”等各种造型姿态;另一种是双人配合的跟头技巧,如“过山”等。“上盘鼓”是“腊花”站在“鼓架子”肩上,做出各种造型姿态,如“坐肩”“鸭子凫水”等,还有三人以上的造型,如“老鹰叼小鸡”“双挎篮”等等。
花鼓灯歌唱部分统称灯歌,主要唱调有“慢超牛”、淮调、“卫调”等十余种。曲调抒情、缓慢,而舞蹈则节奏强烈、急速,因而歌的时候不舞,舞的时候不歌,灯歌唱词的基本句子形式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结构,最常见的铺陈、对比、问答和重叠;灯歌曲调跳跃多,演出现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并使用滑音进行修饰,灯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为:无论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结尾由锣鼓敲出匡匡1令匡一令1匡01的过门,然后再接着唱。较流行的曲子有《伞把子调》《小鼓架子调》、孟姜女等。
花鼓灯锣鼓班子至少要有7人组成,使用的乐器以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配以小锣、小钹、脆锣。花鼓灯锣鼓音乐的节奏型式多变、欢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气呵成。它的基本节奏型是四二拍,如:押条鼓2/4∣匡匡次次∣,长槌2/4∣匡令匡令∣,撞四2/4∣匡匡∣匡匡∣令匡一令∣匡O∣,以及“凤凰三点头”等等。鼓的演奏技巧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击、轻打,忽而用“压锤”“捣锤”,突然又打响鼓边,充分调动音响、音色效果,造成声音效果上的差别,有效地发挥锣鼓音乐表情性的特点。
后场小戏有《小圆房》、《小货郎》等。一般是两人或三人情节简单的生活小戏,有的是有情节的对唱,演完小戏,演出告结束。

『柒』 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

花鼓灯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九亿农民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花鼓灯”的历史。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禹的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上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赶禹王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据说从此就有了花鼓灯。但花鼓灯真正有史可考应源于宋代。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 事实上,宋代以来,用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 已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应该符合宋代汉族民间歌舞的发展潮流。说花鼓灯源于宋代应当比较符合实际。
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花鼓灯流行区域逐步扩展,逐渐形成了以蚌埠怀远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二十多个市、县。特别是1932年,淮河流域人民为了庆祝大灾后的丰收,大闹花鼓灯,这一时期,花鼓灯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发展,舞蹈动作更丰富.

『捌』 《花鼓灯》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间舞蹈

《花鼓灯》是我国安徽省的民间舞蹈。

『玖』 安徽花鼓灯舞蹈

花鼓灯《刘海戏金蟾》、《玩灯人的婚礼》、《网中情》、《新媳妇挑塘》,《新媳妇挑塘》,《游春》、《抢扇子》、《抢板凳》的剧目里面的曲子。

『拾』 花鼓灯划圆动律要领

安徽花鼓灯的话。学习安徽花鼓灯的时候老师强调说四个素。“倾”“拧”“逗”“圆”。主要是肋带动的上下、划圆动律,这些基本上都是靠腰部发力加上身体控制做的。一般舞蹈里面都是靠腰部,腰部也被称为中缎,是力量的发力点,也是身体的支点,做所有的舞蹈语言都离不开的。

在拿道具时,上身划圆的时候有肩膀也有在发力。再配合上呼吸。如果在初步学习的时候,先按一些步骤来,上课细心听老师讲课,下课后自己练习的时候可以慢慢来,觉得那里不对的时候在多想想,慢慢的就熟练了。

(10)花鼓灯舞蹈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一,花鼓灯角色分工

花鼓灯的角色繁多,分工也较为细致。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根据分工的不同,“鼓架子”又可分为“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和“伞把子”。

“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盘鼓”中的叠罗汉,俗称“底座”;“小鼓架子”主要表演“大花场”和“小花场”;“丑鼓”类似于戏曲中的丑角,演出时身青花鼓,善于即兴演唱,表演滑稽诙谐;“伞把子”又称“领伞的”。

负责全场演出的指挥和调度,其中,“文伞把子”主要负责领唱和对唱,“武伞把子”以舞蹈为主,调整队形,掌控节奏。“兰花”以折扇和方巾为主要道具,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执扇,通过步法及姿态的变换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花鼓灯舞蹈组成

花鼓灯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奏和后场小戏组成,而舞蹈又是花鼓灯的主要组成部分。花鼓灯的舞蹈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三部分。

“大花场”是大型的集体情绪舞;“小花场”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多为两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具有简单情节的抒情舞;“盘鼓”没有固定的表演形式,是舞蹈、武术与技巧表演的结合,同时又具有造型艺术的特征。

三,花鼓灯表演流程

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花鼓灯形成了自己的演出套路:开场锣敲响过后,“文伞把子”或“丑鼓”首先出场,接下来是“武伞把子”上场,然后依次进行“大花场”和“小花场”表演,最后是“盘鼓”或后场小戏表演。虽然有大体的表演程序。

但由于表演是即兴的,所以也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某一部分可以重复多次,直到观众满足、演员尽兴为止。也正因为如此,花鼓灯的演出常常是通宵达旦,从晚上持续到天明。

阅读全文

与花鼓灯舞蹈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