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化教学对教育的影响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推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可以让他们早一点接触到电脑。
2. 对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在落后地区仍是个空缺,既不纳入考试科目,成绩也不列入学生的总评,并且也不列入期末考试科目,而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最终是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如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努力12年的学生,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重视高考科目,这是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原因。于是,造成了表面上的支持和重视,而思想上的不重视。经常有学生家长问,需不需要给孩子买台电脑。难道买电脑就能提高信息技术吗?买不买也不能由老师的一句话来决定。常言说道:一心不能二用。学的时候要专心,玩的时候要畅快。但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和玩的界限就不那么明显了。“玩心”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的,信息技
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以知识性的课堂灌输为主。如在这偏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即使课表上排有,也如同虚设,一些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就把这课附加在班主任或课任教师老师身上,这样信息技术课在学生的心目中自然就成了“副课”了。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面对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及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全球化及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没有必要去大力发展--副科论。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农村,不管是行政部门或学校.家长,都是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目标,对于这目标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实施,而其它的则无关紧要。以这种偏颇的目标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就会使学生单纯的去学习升学科目,而不会把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以考试的分数来评价自己,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抑制了学生全能发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如何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这里不妨提点个人的看法。就宏观而言,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应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学理论,何克抗教授把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这里强调的是学习环境,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而学习环境的设计则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这一点,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从目前看,似应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两大块。前者的教育似应从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入手,教会学生收集信息、检索信息进而运用信息的方法;后者内容更丰富,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电脑绘画,文字处理,制作电子报刊、网页等。总言之,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这就有个信息素养的问题。关于信息素养,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八方面的能力,即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当然,以上所论或许太理论化或有泛泛而谈之嫌,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个动态过程,需要实践,在此谨希望为教师们提一个参考的框架而已。
3. 信息化教学研究方向
http://www.hnlxyz.com/ReadNews.asp?NewsId=440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专和思属考
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
2、因特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与利用的研究、内
3、基于因特网教学模式容的研究
4、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的研究
5、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
6、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材的研究
7、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8、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9、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设计研究
10、新型课堂环境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1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2、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环境的研究型教学方案与素材设计研究
13、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教学的个案与评价研究
5.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怎么样
"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
全国100%高校已经覆盖网络,已有近半数的省市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地方教育网。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6. 浅谈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开题报告
你的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