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生物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生物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1-01-05 15:28:10

① 请帮我看看这些参考文献的书写哪里不规范

是不是没写出版社啊?例如:
曾五一.统计学概论.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

② 浅谈新课程标准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备课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转变
摘 要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科学知识的更新也在加速进行着~作为科学知识、信息传播手段之一的教育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阐述一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新课标,转变,教师,学生,教学方式,评价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居于教育核心地位的课程也在发展中不断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必须与时俱进,其发展的步伐必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作为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下的生物课程也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上做出多角度的调整与变化。下面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学校及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地自我调整与适应,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对教师自身而言,不仅要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还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由过去的一言堂向引导启发式教育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满堂灌、一言堂,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标下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标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引导者、激发者和培养者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要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熟练掌握运用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渔”,而不简单的授之以“鱼”。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好”学生升华为“优秀”学生。
2、由传授知识向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知识转变:现代科学知识的数量繁多且更新速度快,由于知识的不段更新,先前正确的知识可能现在已经被新知识所替代,如果还是按照书本照搬照抄老知识的话,不仅没能将新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反而将学生带进老知识的误区。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在给学生传授知识之前必须做好自己知识库的更新,运用现在科学手段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备课时要多学多问,尽量将课前知识备准备精。课下时间里要与学生共同讨论,从学生的学习体会中收集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③ 生物制药参考文献

1 曾幼波.陈琴 抗癌新药--卡莫氟(HCFU) [期刊论文] -药物生物技术2003(2)
2 姚学清.林锋 肿瘤多药耐药和进展期大肠癌耐药细胞株建立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药物生物技术2003(9)
3 何娟.刘晓磊.彭文兴 P-糖蛋白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机制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药物生物技术2006(3)
4 Warren L.Jardillier Jc.Malarska A Increased accu-mulation of drugs in multidrug-resistant cells inced by lipo-somes 1992
5 Bennis S.Chapey C.Clouveur P Enhanced eytotoxic-ity of doxorubicin encapsulated in polyisohexyl-cyanoacrylate nanospheres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tumor cells in culture 1993
6 Cuvier C.Roblot-Treupel L.Millot JM Doxorubicin-loaded nanospheres bypass tumor cell multidrug resistance 1992(3)
7 Nermti F.Dubemet C.Fessi H Reversion of multj-drug resistance using nanoparticles in vitro:influence of the nature of the polymer 1996
8 张炎.鲁功成.张润清.陈晓春 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逆转人膀胱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期刊论文] -药物生物技术2002(3)
9 Verdiere AC.Dubemet C.Nemati F Reversion of muhidrug resistance with polyalkyle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towards a mechanism of action 1997(2)
10 廖文彬.黄惠琴.张开山.孙前光.鲍时翔 海洋放线菌HSL-6抗菌物质的发酵优化与性质研究 [期刊论文] -药物生物技术2005(4)

④ 高中生物选修1教师用书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致教师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部分?对本选修模块的说明中指出?“本模块是实验课?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广义的生物技术。而不限于?甚至主要不是?现代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四部分。”这就是说?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
《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则指出?“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这就是说?本模块并非只要学生埋头于实验操作?还要求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发展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并对选择学业?或职业?方向提供帮助。因为“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这一群体?其学业志向和职业选择还将经历复杂的分化。
《标准》还说?“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做本模块中的5?7个实验。”这就是说本选修模块的学习还存在着模块内部的选择性。
简言之?本选修模块既是一门学习科学探究的实践课程?又是一门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的STS课程?还是一门在教师指导下尊重学生各取所需、各展其长的课程。
一、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本模块的教材内容以“专题??课题”形式展开?共分6个专题?依次是?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以及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各个专题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每个专题下设2?3个课题?大体上也相对独立?以利于师生选择5?7个课题?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获得2个学分。由于所选课题的不同?其学习意义和价值也会有所差异。以下就共同的意义和价值作简要的说明。
1.较全面、真实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倡导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理念是贯穿于全部必修和选修模块之中的。然而比之其他模块中的科学探究活动?课题展现的是更加真实、丰富和完整的科学探究情景?学生拥有从选择课题?了解、分析背景知识?理顺研究思路?设计实验流程?

⑤ 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奋斗在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人都在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在过去的生物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准,而真正有效的课堂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我想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细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实施和落实?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为例。课标对这一节的目标要求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些目标该怎样实现,又该怎样去操作和检查呢?我首先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概述”、“列举”、“举例”、“阐明”等表述,既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即在本节中要掌握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等,又要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理解这些概念,会举出相应的例子来诠释这些概念的内涵。同时又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即通过对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池塘……等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交流,来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食物链与食物网、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积累等,从而更好的去把握概念。这里面还有情感方面的目标,“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就蕴含着保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经过分析之后,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知识与能力进行分解与细化。然后,再根据内容的重点,设计一些具体任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最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看看学生学习这一节之后,在情感方面要达到什么高度。这样,我将本节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能指出生产者和消费者;3、能够正确书写食物链;4、能够说出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5、能够在课外收集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事例并且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和交流;6、说说自己将怎样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经过这样的分解和细化,我觉得操作起来具体多了,也更便于实施和落实。
对于每一个内容,我们都应该进行这样的分析和分解,将教学目标细化,使之在课堂上便于操作和落实、检查,这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帮助。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学案导学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可以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如“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及作用”等等。
有些内容适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是七年级下册的一个实验。在生活中,仔细咀嚼馒头会有甜味。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但是经过咀嚼后为什么会有了甜味呢?是不是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有关系呢?学生对此一定很感兴趣。正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则适合应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如“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发育”、“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等内容,除了采用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外,讲授法就比较合适了。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注意,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乱抢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预习、讨论、交流、消化、吸收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也不是单一运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有探究和合作,合作中也体现了自主与探究,讲授中也有自学和讨论,教师要做的就是合理、适时的应用恰当的方法,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此外,在习题讲解中,也可采用上述各教学方式,如每一小组负责解答一道题,然后由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对于简单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课、参与板书,提供学生当老师的机会,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注重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在《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中指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那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都能有所收获呢?我个人认为,课堂交流很重要,因为这种活动参与的面广,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强,学生能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要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交流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活动、观察、表达、交谈、讨论、反驳、申辩、倾听、思考、理解、探究、体验、感悟等。
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点,哪些方面可做简单交流处理,只需点拨;通过交流要解决什么问题,或突破哪个重点、难点。
问题要恰到好处,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清难点和混点。记得有一次,在教学“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时候,那次的课堂交流我至今难忘。当时,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景:小明的奶奶从种子站买回一袋小麦种子,但是又很担心,万一种到地里都不发芽,那这钱不就白花了吗?请你帮小明的奶奶想想办法。这个问题其实很大,很笼统。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交流的方式,经过深层次的思考,一步一步的去弄清测定种子发芽率的相关问题,如抽样检测、怎样抽样、抽样多少、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实验、实验几次、怎样得出结论等等,有很大的思维空间。果然不出我所料,经过一番自学讨论之后,发言空前踊跃,一个同学的回答中有漏洞,马上就有人起来质疑和补充,一个比一个深入,一个比一个击中要害,一个比一个接近目标,那些需要理解的问题在同学们的交流中一个个迎刃而解,重难点和混点都得到了解决。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得到提升。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时间过短,学生的交流还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时间过长,学生的交流得到了一致后,剩下的时间就只能是浪费。教师应洞察交流状态,及时调控,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
四、写好
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节课下来,仔细思考,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重要的、有启发性的东西马上记下来。
教学反思
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许多老师都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写教学反思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很有帮助。
记课堂上的成功之处 。如将教学过程中临时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得力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知识上的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某一误区的新突破,那些让你脑中突然一亮的小灵感,等等,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记失误之处 。我觉得这是最值得教师反思的,也是最值得记的东西。对课堂上的失误、疏漏之处进行反思、剖析,研究出解决办法,使其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记学生表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一些“出彩”的地方,有一些“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将学生的这些出彩的地方记录下来,并分析这种出彩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让我们悟到些什么。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也应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创新性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写课后反思,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犹如磨刀,不会误了砍柴;这也犹如作诗,“功夫在诗外”。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多样,任重道远。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师永远的追求。教师应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更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⑥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变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上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因为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知识、能力的提升。可见寻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而有效课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初中生物新课标的实施在中山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从事生物课堂教学五年来,我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我摸索出了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认真听他的课,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生物学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视。初中生物是初一才开始开设的学科,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如:初一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我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带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参观里面的各种生物标本和以前的学生自制的叶脉书签等。通过观察这些他们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对生物学感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 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一)、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由备课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常教学中来。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不足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四)、形成新教案。由于生物教师一般都是任多个班的教学,因此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不同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长期以往,实现螺旋式上升。

⑦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参考文献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等等。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一点,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对差一些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毫无疑问,制定了准确、明确、有层次的目标,保证了教学的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旧知识、新知识引入、新知识传授、新知识反馈、新知识深化、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须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是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能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他们解围。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_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一种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

篇二 : 如何提高形势任务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摘要】形势任务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宣讲规划目标和工作措施,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统一思想 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的作用。当前广大干部员工正在瞄准今年的工作目标,亲力亲为,砥砺奋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围绕采油厂中心任务,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提升形势任务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员工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的工作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

【关键词】形势任务教育
一、影响形势任务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1、方式“单一化”,吸引力不足。部分单位采取开大会、学文件、读报纸等传统方式,满足于原则性的要求和一般性的号召,载体单一,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2、内容“死板化”,影响力不够。部分单位存在照本宣科现象,形式分析浮光掠影,道理说明浅尝辄止,数据冷冰冰,文字硬梆梆,空洞乏味,感染力不强,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3、办法单纯“烦扬化”只讲成绩,回避问题的是让大家嘴里道出个“好”字来。这种不符合实际的“教育”,不仅员工听了不信,而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4、风格“官腔化”,感召力不大。部分单位惯以“领导安排”、“组织决定”来开展教育,对员工的呼声置若罔闻,难以让员工感受到亲切与温暖,不能引起员工共鸣。
二、着力形势任务教育有效性的分析
1、学习问题。随着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报纸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党群人员是形势任务教育主力军,与其他员工一样,大多是在同等条件下接收信息,如果普通员工对某一问题获得的信息更多、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而党群人员了解较少,对问题无法应对,就会使员工产生怀疑,甚至对形势任务教育本身产生疑问。相反,如果党群人员做到博览信息、融会贯通,就能把上级的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从心底里信服。
2、创新问题。在形势任务教育中普遍存在“怕出力”的思想,担心“出力不讨好”,还不如做个“传话筒”,上级怎么要求,我就怎么传达,只负责“我们说什么”,而不关心员工“想听什么”。不遵守宣讲的一般规律,不照顾形势任务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分对象层次,不分何时何处,不管适不适用,不与宣讲对象交流与沟通,只知道照抄照搬文字材料,宣讲内容信息量少、针对性差,员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入脑入心,甚至还会产生反感,出现“对着干”、“顶牛”等抵触情绪。

⑧ 如何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版极不成熟,权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语言应该友善亲切。特别在中学,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态度应该和蔼可亲

⑨ 急求一篇4000字左右的生物方面论文,其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要注明。

浅谈蛋白质折叠的有关问题

[关键字]生物 大分子 分子伴侣 蛋白质的折叠 识别 结合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了解分子水平的先象的基础。没有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就没有分子生物学。正如没有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没有遗传传达传递的中心法则,也就没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分子以由第一分子进入对复和物乃至多亚基,多分子复和体结构研究。同时,过去难以研究的分子水平上的生命运动情况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而逐渐由难点变为热点。蛋白质晶体学研究已从生物大分子静态(时间统计)的结构分析开始进入动态(时间分辨)的结构分析及动力学分析。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25个专题讨论会中有一半以上涉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而“结构与功能”又强调“动力学(Dynamics)”,即动态的结构或结构的运动与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关系,以及对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贡献。

蛋白质折叠问题被列为“21世纪的生物物理学”的重要课题,它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生物学问题。从一级序列预测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并进一步预测其功能,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研究蛋白质折叠,尤其是折叠早期过程,即新生肽段的折叠过程是全面的最终阐明中心法则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一领域中,近年来的新发现对新生肽段能够自发进行折叠的传统概念做了根本的修正。这其中,X射线晶体衍射和各种波谱技术以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Nobel奖获得者Ernst在报告中强调指出,NMR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它能极为详细的研究蛋白质分子的动力学,即动态的结构或结构的运动与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关系。目前的NMR技术已经能够在秒到皮秒的时间域上观察蛋白质结构的运动过程,其中包括主链和侧链的运动,以及在各种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蛋白质的折叠和去折叠过程。蛋白质大分子的结构分析也不仅仅只是解出某个具体的结构,而是更加关注结构的涨落和运动。例如,运输小分子的酶和蛋白质通常存在着两种构象,结合配体的和未结合配体的。一种构象内的结构涨落是构象转变所必需的前奏,因此需要把光谱学,波谱学和X射线结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结构涨落的平衡,构象改变和改变过程中形成的多种中间态,又如,为了了解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就必须知道折叠时几个基本过程的时间尺度和机制,包括二级结构(螺旋和折叠)的形成,卷曲,长程相互作用以及未折叠肽段的全面崩溃。多种技术用于研究次过程,如快速核磁共振,快速光谱技术(荧光,远紫外和近紫外圆二色)。

一、新生肽段折叠研究中的新观点
长期以来关于蛋白质折叠,形成了自组装(self-assembly)的主导学说,因此,在研究新生肽段的折叠时,就很自然的把在体外蛋白质折叠研究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体内,用变性蛋白的复性作为新生肽段折叠的模型,并认为细胞中新合成的多肽链,不需要别的分子的帮助,不需要额外能量的补充,就应该能够自发的折叠而形成它的功能状态。

1988年,邹承鲁明确指出,新生肽段的折叠在合成早期业已开始,而不是合成完后才开始进行,随着肽段的延伸同时折叠,又不断进行构象的调整,先形成的结构会作用于后合成的肽段的折叠,而后合成的结构又会影响前面已形成的结构的调整。因此,在肽段延伸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往往不一定是最终功能蛋白中的结构。这样,三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同时进行着的,协调的动态过程。九十年代一类具有新的生物功能的蛋白,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的发现,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说的帮助蛋白质折叠的辅助蛋白(Accessoryprotein)的提出,说明细胞内新生肽段的折叠一般意义上说是需要帮助的,而不是自发进行的。

二、蛋白质分子的折叠和分子伴侣的作用

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除了共价的肽键和二硫键,还靠大量极其复杂的弱次级键共同作用。因此新生肽段在一边合成一边折叠过程中有可能暂时形成在最终成熟蛋白中不存在不该有的结构,他们常常是一些疏水表面,它们之间很可能发生本不应该有的错误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功能的分子,甚至造成分子的聚集和沉淀。按照自组装学说,每一步折叠都是正确的,充分的,必要的。实际上折叠过程是一个正确途径和错误途径相互竞争的过程,为了提高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效率的,应该有帮助正确途径的竞争机制,分子伴侣就是这样通过进化应运而生的。它们的功能是识别新生肽段折叠过程中暂时暴露的错误结构的,与之结合,生成复和物,从而防止这些表面之间过早的相互作用,阻止不正确的非功能的折叠途径,抑制不可逆聚合物产生,这样必然促进折叠向正确方向进行。(从哲学的观点说,似乎很容易驳斥自组装学说,它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试想,如果蛋白质的每一步折叠均是正确的,充分的,必要的,岂不是在无任何矛盾的前提下,完成了复杂的最稳定构象的形成,即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从无活性的肽链变成有活性的功能蛋白,这显然是违背哲学基本原理的。换一个角度想,生物进化的过程本来就充满着不定向的变异,这些变异中有适应环境的,也有不适应环境的,“物竞天择”,自然的选择淘汰了那些不适应的,保留了那些适应的。蛋白质分子的折叠不也与此类似吗?我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只是肽链折叠并形成功能蛋白的特定三维结构的内因,实际上,多肽链在形成活性蛋白的每一步,都有潜在的可能形成“不正确”的折叠,如果没有象分子伴侣或其它帮助蛋白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多肽链也永远不能折叠成为活性蛋百。)
三,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

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实际上就是它如何与靶蛋白识别,结合,又解离的机制。有的分子伴侣具高度专一性,如一些分子内分子伴侣,还有细菌Pseudomonascepacia的酯酶,有它自己的“私有分子伴侣”。它是由基因limA编码的,与酯酶的基因LipA只隔3个碱基,可能是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分裂造成的。而一般的分子伴侣识别特异性不高,它是怎样识别需要它帮助的对象的呢?现在只能说分子伴侣识别非天然构象,而不去理会天然的构象。由于在天然分子中,疏水残基多半位于分子的内部而形成疏水核,去折叠后就可能暴露出来,或者在新生肽段的折叠过程中,会暂时形成在天然构象中本应该存在于分子内部的疏水表面,因此认为分子伴侣最有可能是与疏水表面相结合,如硫氰酸酶(Rhodanese)分子α-helix的疏水侧面。但是只有β-sheet结构的蛋白质才可为分子伴侣识别。

最近关于识别机制有较大的进展。Bip是内质网管腔内的分子伴侣,用一种affinitypanning的方法检查Bip与有随机序列的十二肽结合的特异性,结果发现,Hy-(W/X)-Hy-X-Hy-X-Hymotif与Bipj结合最强,Hy最多的是Trp、Leu、Phe,即较大的疏水残基。一般来说,2-4个疏水残基就足够进行结合。还有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分子伴侣识别所谓熔球体结构(moltenglobule)。另一方面,分子伴侣本身与肽结合部位的结构分析最近也有些进展。譬如,PapD的晶体结构表明,多肽结合在它的β-sheet区。GroEL中,约40kD的153-531结构域是核苷酸的结合区。

分子伴侣作用的第二步是与靶蛋白形成复合物。非常盛行的一种模型认为分子伴侣常常以多聚`体形式而形成中心空洞的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已经观察到由二圈层圆面包圈形组成的十四体GroEL分子和一个一层圆面包圈的七体GroES分子协同作用形成中空的非对称笼状结构(cagemodel),推测靶蛋白可以在与周围环境隔离的中间空腔内不受干扰的进一步折叠。但是不久前一个日本实验室发现GroEL的一个亚基,甚至其N端去除78个氨基酸残基的50kD片段,已经不能再组装成十四体结构,都有确定的分子伴侣功能。由此,我想:也许环状分子伴侣并非每个部位都是有效的结合部位,也就是说,该二层圆面包圈组成的十四体GroEL分子只有一个或若干个部位能够与疏水残基或所谓的熔球体结构结合,而其余部位起识别作用,就像一个探测器一样,整个十四体GroEL分子以圈层或笼状结构”包裹”在多肽链的主链上,以旋进方式再多肽链的链体上运动,一旦环状多聚体的某一识别部位发现疏水结构或所谓的熔球体结构等新生肽链折叠过程中暂时暴露的错误结构,经信号转导,多聚体的结合部位便与之结合,生成复合物,抑制不正确的折叠。以上完全是我个人的猜想,是基于上述两个试验现象的矛盾而试图作一番解释。至于为什么假设以旋进方式在多肽链上运动,我并没有相应的根据,只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作了一番狂妄的假想,另外,我觉得也许可以用X射线衍射来探测一下分子伴侣GroEL和GroES组成的笼状结构,看看它的a×b×c是否足以容纳多肽链的某一段,或者它的内部和外部的疏水性质和其他一些物化性质如何,也许可以找到支持或驳斥上述假设的证据。

以上谈的都是蛋白质的分子伴侣。不久前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DNAchaperones”,DNA分子伴侣,这种分子伴侣是与DNA相结合并帮助DNA折叠的。在这种复合物中,DNA分子包围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既是高度有序的,又是在一定程度上结构已有所改变的。DNA与蛋白的这种相互作用对DNA的转录,复制以及重组都十分重要;或如在核小体中,对DNA的包装是必须的。DNA在溶液中的结构有相当的刚性,必须克服一个能障才能转变成它的蛋白复合物中的结构,分子伴侣的作用就是帮助DNA分子进行折叠和扭曲,从而把DNA稳定在一个适合于和蛋白结构的特定构型中。这种结合是协同的,可逆的在形成复合物之后便解离下来。因此,不论是DNA分子伴侣还是蛋白分子伴侣,都与DNA和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基因调控有关,看来,分子伴侣确实与最终阐明中心法则当前主要问题有密切关系。

四、分子伴侣和酶的区别

与分子伴侣不同,以确定为帮助蛋白质折叠的酶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disulfideisomerase,PDI);另一个是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cis-transisomerase,PPI)。以PDI为例,众所周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与新生肽段的折叠密切相关,对维系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也有重要作用。PDI定位在内质网管腔内,含量丰富,催化蛋白质分子内巯基与二硫键之间的交换反应。同时,它是目前发现的最为突出的多功能蛋白,除了二硫键的异构酶的基本功能外,它还是脯氨酸-4-羟化酶的α亚基;又是微粒体内甘油三酯转移蛋白复合物的小亚基,还是一种糖基化位点结合蛋白()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有与多肽结合的能力,可以结合具有不同序列,长度和电荷分布的肽,特异性较低,主要是与肽的主链相作用,但对巯基尚有一些偏爱。按照分子伴侣的定义,一般认为PDI和分子伴侣是两类不同的帮助蛋白,但是我国上海生物物理研究所最近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也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

蛋白质分子中天然二硫键的形成要求这些在肽链上往往处于不相邻位置的巯基,首先通过肽链一定程度的折叠,才能相互接近到可以正确形成二硫键的位置。肽链的自身折叠是一个慢过程,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催化蛋白质天然二硫键的形成却是一个快过程。另一方面,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具有低特异性的与各种不同肽链相结合的能力,在内质网中以极高的浓度存在,又是是一个钙结合蛋白,是一个能被磷酸化的蛋白,这些都已经符合了分子伴侣的条件。因此他们推测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很可能首先通过它与伸展的,或部分折叠的肽段的结合,阻止错误的折叠途径,促进正确的中间物生成,帮助肽链折叠是相应的巯基配对,从而是正确的二硫键得以形成;然后催化巯基的氧化或二硫键的异构而形成天然二硫键。他们认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酶活性与它的分子伴侣功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密切相关,协调统一的。分子伴侣与帮助新生肽链折叠的酶之间,大概不应该,也不能够划一条绝对的分界线。我想:酶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催化生化反应,分子伴侣的主要作用是与新生肽段的错误构象结合,从而阻止肽链不正确的非功能的折叠途径,促使其向正确的折叠方向反应,这难道不可以理解成间接的催化肽链的折叠吗?从表观上看,抑制不正确的折叠途径等于加快了正确反应的速度。所以,我本人也很赞成他们的观点。最近的试验已经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很好的证据。PDI明显抑制变性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复性股过程中的严重聚合,有效的提高它的复性效率,与典型的分子伴侣GroE系统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复性的效应极其相似。
五、分子伴侣的结构

目前唯一解出晶体结构的分子伴侣是E.coli的PapD,帮助鞭毛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还有HSP70的N端结构域,即ATP结合域也以有晶体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已经清楚的看到了GroEL的十四聚体和GroEL的七聚体的四级结构,象两个圆形中空的面包圈叠在一起,用NMR以及各种溶液构象变化是研究分子伴侣作用机制的有效手段。

六、分子伴侣研究的实际应用

分子伴侣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大大加深我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一定会增加我们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和自身生存的能力。由于分子伴侣在生命活动的各个层次都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突变和损伤也必定会引起疾病,因此可以期望运用分子伴侣的知识来治疗所谓的”分子伴侣病”。另一方面,利用对分子伴侣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成功率,也必将对大幅度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李宝健主编,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93-104页

2.郝柏林刘寄星主编,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29-58页

3.中国生物物理代表团,从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生物物理学报,1999年第十五卷第四期:826-827页

阅读全文

与生物课堂教学参考文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