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
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
目 录
第一章 编制说明 1
第一节 编制范围 1
第二节 编制依据 1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
第一节 工程特点 2
第二节 工程概况 2
1. 通风概况 2
2. 弱电概况 2
3. 强电概况 3
4. 给排水概况 3
5. 土建概况 3
第三章 施工部署 7
第一节 施工总体设想 7
第二节 施工总流程图 8
第三节 以合同为依据,项目为中心,精心组织实施 8
1. 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8
2. 方针目标制定 10
第四章 施工现场的组织与管理 11
第一节 施工现场管理内容 11
1. 公共关系处理 11
2.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11
3. 施工现场的场容管理 11
4. 施工现场组织管理 12
第二节 管理职责 12
1. 项目经理职责 12
2. 项目副经理职责 13
3. 项目总工程师 14
4. 工程部职责 14
5. 物资部职责 15
6. 质量安全部职责 15
7. 办公室职责 16
8. 经营部职责 17
第三节 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17
第五章 施工总平面布置 18
第一节 施工现场布置 18
1. 生产大临设施 18
2. 办公设施及生活大临 18
3. 施工道路及排水场地 18
4. 施工用水 18
5. 施工用电 19
6. 现场垂直运输 19
7. 现场维护 19
8. 现场通讯 19
第二节 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设想 19
1. 施工平面图的设置原则 19
2. 施工现场的条件 20
第六章 施工总进度计划 21
第七章 主要施工方法 22
第一节 施工测量 22
1. 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22
2. 施测方法 22
3. 仪器选择 23
4. 施测依据 23
第二节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 23
1. 施工安全措施 23
2. 挖孔的注意事项 24
3. 施工工艺 26
4. 工艺顺序流程图 27
5. 施工机具 27
第三节 基础工程 27
1. 土方工程 27
2. 基础工程施工流程图 30
3. 承台梁及底板钢筋工程 30
4. 承台梁模板工程 32
5. 承台梁砼工程 32
第四节 主体工程 34
1. 结构工程施工准备 34
2. 钢筋工程 34
3. 模版工程 35
4. 砼工程 35
5. 结构工程施工流程 36
第五节 砌体工程 36
1. 施工准备 36
2. 施工顺序 37
3. 施工要点 37
4. 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37
第六节 脚手架工程 38
1. 脚手架的搭设原则 38
2. 落地脚手架的搭设 38
3. 脚手架的施工要点 39
第七节 门窗工程 40
1. 木门窗的安装 40
2. 铝合金门窗的安装 40
3. 门扇的安装 41
第八节 屋面工程 41
1. 屋面隔汽层 41
2. 屋面保温层 41
3. 屋面找平层 42
4. 屋面防水层 42
第九节 装饰工程 43
1. 概况 43
2. 室内初装修施工 43
3. 外墙装饰工程 44
第十节 楼地面工程 45
1. 防滑地砖楼地面 45
2. 质量要求 46
3. 外墙面砖、内墙瓷砖 48
4. 轻钢龙骨铝塑板吊顶 49
5. 铝合金T型龙骨装饰石膏板吊顶 49
6. 花岗岩楼地面工程 50
第十一节 安装工程 51
1. 工程概况 51
2. 施工准备 51
第十二节 给排水工程 52
1. 给排水施工工艺流程 52
2. 消防管道施工工艺流程 52
3. 空调水管施工工艺流程 52
第十三节 电气工程 53
1. 照明施工工艺流程 53
2. 防雷接地安装工艺流程 53
3. 火灾报警系统安装工艺流程 54
4. 配电动力系统安装工艺流程 54
第十四节 通风工程 55
第八章 主要施工机械及材料进厂计划 56
第一节 主要材料进场计划 56
第二节 主要施工机械进厂计划 56
第九章 劳动力配备计划 59
第十章 确保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60
第一节 保证工程质量的具体措施 60
1. 土建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60
2. 质量控制措施 66
3. 加强组织和制度管理 67
4. 加强技术管理 67
第二节 质量保证的技术组织措施 68
第三节 质量控制方面的保证措施 69
第四节 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措施 70
第五节 质量管理流程图 70
第六节 质量体系 70
第十一章 确保工程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72
第一节 对施工缝渗漏水的预防 72
第二节 对变形缝渗水的预防 72
第三节 对防水层空鼓、裂缝的预防 72
第四节 对主体工程主要渗漏部位的预防 73
1. 钢筋混凝土 73
2. 砌体 73
3. 现浇钢筋混凝土女儿墙 74
4. 图纸会审 74
第五节 对地面面层不规则裂缝的预防 74
第六节 对地面空鼓的预防 75
第七节 对水泥踢脚板空鼓、裂缝的预防 75
第八节 对地漏地面倒泛水的预防 75
第九节 对门、窗关闭渗水的预防 76
第十节 对砖墙、砼基层抹灰空鼓、裂缝的预防 76
第十一节 对纸筋灰抹灰面起泡、开花、有抹纹的预防 77
第十二节 对混凝土顶板抹灰空鼓、裂缝的预防 78
第十三节 对外墙面砖空鼓、脱落的预防 78
第十四节 对山墙、女儿墙部位漏水的预防 79
第十五节 安装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79
1. 管材及风管制作安装部分 79
2. 电气施工 80
3. 给水消防管道 81
第十二章 确保某市“安全标准化工地”技术组织措施 83
第一节 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83
第二节 安全施工过程控制措施 83
1. 装饰施工阶段的安全措施 83
2. 结构施工阶段的安全措施 84
3. 基础施工阶段的安全措施 84
第三节 安全管理内容 85
1. 施工现场的安全过程控制 85
2. 现场日常安全管理 86
3. 施工中的专项安全技术交底 86
4. 电气安全保护和防火安全 86
5. 机械、机具、电气设备的安装和使用 86
6. 施工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 86
7. 安全技术措施 87
8. 安全管理责任人 87
9. 前期安全工作 87
第四节 安全保证体系和现场安全管理流程图 87
第五节 施工安全 88
第十三章 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89
第一节 组织保证 89
第二节 质量保证 89
第三节 施工工期保证计划 89
第四节 经济手段保证 90
第五节 作风保证 91
第六节 新技术保证 91
第七节 准备保证 91
第八节 准备工作保证 91
第十四章 争创某市“文明现场标准化工地”,确保文明施工、环保的技术组织措施 93
第一节 文明施工目标 93
第二节 组织管理措施 93
第三节 现场文明标化管理网络 93
1. 治安管理措施 93
2. 办公区域、生活区域的管理 94
3. 临时道路的管理 94
4. 场容场貌管理 95
第四节 环境保护措施 95
1. 环境保护认证措施 95
第十五章 承包管理、协调、配合施工措施 97
第一节 承包管理模式 97
第二节 与业主的配合、协调措施 97
第三节 对设计院、监理单位的协调配合措施 97
第四节 对电梯、动力、通讯等专业安装单位的协调配合管理 98
第五节 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措施 99
1. 对道路、管线及建构筑物的保护措施 99
2. 与当地各级管理部门的协调措施 99
3. 与周边居民的协调措施 100
第十六章 季节性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季节性施工技术组织措施 101
第一节 总体要求 101
第二节 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101
第三节 冬季施工技术措施 101
1. 砌筑工程 101
2. 混凝土工程 102
3. 抹灰工程 102
第四节 夜间施工技术措施 102
第十七章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104
自己去鲁文建筑服务网下载吧,,里面一大把
B. 建筑变形缝规范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设置条件吗
建筑变形缝规范
是在建筑变形缝设置中需要遵循的原则,一般以三本变形缝回国标图答集来遵守建筑变形缝规范,分别是:《变形缝建筑构造(一)》(04CJ01-1)、《变形缝建筑构造(二)》(04CJ01-2)和《变形缝建筑构造(三)》(04CJ01-3)。
设置原则由设计的结构师根据设计规范设置。
伸缩缝
根据不同结构见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节表规定。如现浇框架结构房屋,两伸缩缝距离不得大于55M等。
沉降缝
除了地基持力层的影响外,因素较多,见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7.3.2条各款为原则,结构师综合考虑布置。
防震缝
是相邻两独立房屋之间的距离宽度。相邻两独立结构侧向刚度不同、高差、错层等情况 见GB50011-2010或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7.3条各款。
C. 建筑变形缝需要设置在什么位置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
作法: 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断开使其分成若干段。伸缩缝间距为40~60m左右;宽度20mm ~30 mm。
沉降缝: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
作法: 从基础底部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的沉降。
设置原则: (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 (3)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 (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3、防震缝: 在地震烈度≥8度的地区,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震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
作法:从基础顶面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最小缝隙尺寸为50 ~100 mm。缝的两侧应有墙,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设置原则: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并且楼板高差较大 (3)各组成部分的刚度截然不同 规定:在地震设防区,当建筑物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统一按防震缝对待。
D. 一个楼长度超过多少的时候需要设置伸缩缝
1. 伸缩缝:为防止因温度、混凝土收缩等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
(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注: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2)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屋盖或楼盖类别 间距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5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6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50
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75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60
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 100
注:1 对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取表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有实践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时,可不遵守本表规定;2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按本表设置的墙体伸缩缝,一般不能同时防止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局部裂缝;4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5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6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证缝隙的伸缩作用。
2.沉降缝:为防止因沉降差异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下述情况宜设置沉降缝:
(1)。软弱地基,建筑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2)。软弱地基,当地基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部位;
(3)。软弱地基,当建筑物的长高比过大时;
(4)。软弱地基,当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5)。软弱地基,在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6)。软弱地基,在分期建造的房屋的交界处;
3.抗震缝:为防止因地震原因引起的过大结构附加应力而设置,下述情况宜设置抗震缝
(1)。建筑物平面长度和外伸长度超出规范的限值,又没有采取措施时;
(2)。建筑物各部分刚度相差悬殊,采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体系时;
(3)。建筑物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时;
(4)。建筑物有较大错层时;
E. 建筑长度超过多少必须要设置变形缝
当同一建筑物的相邻部分高度相差两层以上或部分高度差超过10米时须要设置变形缝。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由于受气温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结构内部将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产生裂缝甚至倒塌,影响使用与安全。
预先在这些变形敏感部位将结构断开,留出一定的缝隙,以保证各部分建筑物在这些缝隙中有足够的变形宽度而不造成建筑物的破损。
在地震区建造房屋,应力求体形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并均匀分布,建筑物的形心和重心尽可能接近,避免在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同时在地震区最好不设变形缝,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整体刚度。
多层砌体房屋,在设计烈度为8度和9度的地震区,当建筑物立面高差大于6米,或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错层高差较大;或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应设防震缝。
气候的冷热变化会使建筑材料和构配件产生胀缩变形,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都会由于这种胀缩而出现墙体开裂甚至破坏。因此,把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设置伸缩缝分割成若干个区段,保证各段自由胀缩,从而避免墙体的开裂。伸缩缝缝宽20~30mm,内填弹性保温材料。
当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差、荷载、结构形式以及地基承载力等有较大差异或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复杂或相连建筑物分期建造时,相邻部位就有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因此,设置沉降缝把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保证每个单元各自沉降,彼此不受制约。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30~120mm。
F. 变形缝怎么设置
变形缝分为三种: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伸缩缝根据不同结构见GB50010-2010《混凝土内结构设计规范》容8.1节规定。如现浇框架结构房屋,两伸缩缝距离不得大于55m等,基础不必断开;沉降缝除了地基持力层的影响外,因素较多,基础必须断开,见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7.3.2条各款为原则,综合考虑布置;防震缝需设置在针对地震时易产生应力集中而造成建筑物结构断裂、发生破坏的部位,基础不一定断开,见GB50011-2010或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7.3条。
G. 如何设置高层建筑变形缝
高规(JGJ 3-2010)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3
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
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5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6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7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
另外超出该规范3.4.3条的时候可以设缝把建筑平面分割成规则的平面形状。、
以上仅从结构专业分析解答。
H. 建筑上变形缝设置原则是什么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变形缝,你问哪一种?设置原则由设专计的结构师根据属设计规范设置。
伸缩缝 根据不同结构见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节表规定。如现浇框架结构房屋,两伸缩缝距离不得大于55M等。
沉降缝 :除了地基持力层的影响外,因素较多,见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7.3.2条各款为原则,结构师综合考虑布置。
防震缝 是相邻两独立房屋之间的距离宽度。相邻两独立结构侧向刚度不同、高差、错层等情况
见GB50011-2010或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7.3条各款。
I. 建筑上变形缝设置原则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变形缝,你问哪一种?设置原则由设计的结构师根据设计规范设置。
伸缩缝 根据不同结构见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节表规定。如现浇框架结构房屋,两伸缩缝距离不得大于55M等。
沉降缝 :除了地基持力层的影响外,因素较多,见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7.3.2条各款为原则,结构师综合考虑布置。
防震缝 是相邻两独立房屋之间的距离宽度。相邻两独立结构侧向刚度不同、高差、错层等情况
见GB50011-2010或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7.1.7.3条各款。
J. 建筑变形缝的设置宽度和要求是什么
一般是6至12CM,是空的不能填实,建筑变形缝就是给建筑出现变形时有伸缩的余地,或不至于在变形中出现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