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谁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谁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1-01-04 05:44:16

❶ 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谁

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这四个命题是内在统一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是基本的命题,该命题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自然应以社会生活的形式组织起来,"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

❷ 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体现什么原则

1、无教学的教育,无教育的教学体现了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的原则;

2、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3、教学原则对教学规律的反映不同于教学原理。这种反映不是对教学客观规律的直接反映,这种反映取决于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主观认识的深刻程度,从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表现出了一种“众说纷纭”的现象:

(1)、第一,在同样的教学规律面前,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原则;

(2)、第二,由于对同一客观的教学规律认识不同,因而提出的教学原则也不相同;

(3)、第三,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彼此之间不一定是单义的联系。

(2)谁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扩展阅读

1、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则,它必然能够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和调控的作用,能够为教师提供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2、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原则确定之后,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法、手、形式的选择,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巴拉诺说:教学论原则决定教学方法;

3、选择教学方法和论证其效果有赖于作为这些方法基础的教学论原则,学论原则体系,就是对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径的总的说明;

4、科学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的教学原则在人们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灵活有效的运用,对教学活动的有效顺利地开展,对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教学原则

❸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首先,这道题选A
原话是。“行动研究”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_stenhouse)特别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如果教学要得到更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解放”的思想,认为教师实现自身解放,摆脱“遵照执行”的被动局面,回避家长制作风和极权论,必须能够专业自主。而通向解放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其次,另外三位的贡献及理论是
2 R·J·斯腾伯格(1940-)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72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分会和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兼任《心理学学报》、《美国心理学杂志》、《教育心理学杂志》、《人类智力国际通讯》等刊物的编辑。

斯腾伯格思维敏捷而且极富创新,迄今为止,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重理论。与传统的智力测量理论侧重智力的结构方面有所不同,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是一种智力的认知理论,智力的的认知理论主要关心智力的加工方面或过程方面,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信息加工成分。斯腾伯格区分了三种信息加工成分。

第一种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元成分是执行计划、实行监控,以及对个体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的高级控制过程。

第二种信息加工成分是操作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操作成分是指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执行各种策略的较低水平(与元成分相比)的过程。

第三种信息加工成分是知识习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s),知识习得成分是指学习和掌握新信息并将其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有关过程。

斯腾伯格认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三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即认知中的这些成分总是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元成分始终处于调节控制地位,只有它能对其他成分进行直接和间接反馈,也就是说,它可以指挥其他成分完成一定的活动,同时,也接受其他成分的信息反馈,从而了解这些成分的活动情况。而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同一成分中不同具体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必须以元成分为中介。无疑,斯腾伯格的三重结构理论为我们对智力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框架。此外,斯腾伯格还致力于人类创造性、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领域的研究,还提出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与概念,如成功智力理论、创造性投资理论等。

斯腾伯格著述甚丰目前已达近500篇(本),主要有:《智力、信息加工和类比推理》(1977),《超越智力、人类智力三重理论》(1985)、《人类智力网络全书》(1994)、《成功智力》(1996)、《认知心理学》(1996)、《思维风格》(1997)等。

3.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4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
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 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 "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强调说:"不存在 ,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
3、训育
赫尔巴特关于训育的概念是:"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换言之,训育是辅助教学进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惩罚。 "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坏了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谁不节制,谁就得到苦药;谁讲话,谁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种每个人都听不到他讲话的地方去;如此等等。"这种惩罚"可以起告诫与使人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和训育也是有区别的。管理所关心的是现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较严厉。而训育"将注意到学生的未来,它表现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锐的,而是延续的、不断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渐渐地停止的,使人感觉到一种陶冶的力量

❹ 孔子没有学教育学也成了教育家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观点是否正确

孔子没有学教育学也成了教育家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观点是错误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如果进了大学基本都能毕业,学生就会觉得学不学习无所谓。因此,应该建立淘汰机制,通过“宽进严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

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相信在大多数过来人的记忆中,经历过辛苦的高中生涯进入大学后,大多会松一口气,滋生出“享受生活”的强烈欲望。随着时代的变迁。

跨入大学就高忱无忧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囿于诸多因素,一些学生“混”大学,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老师“放水”,学生“快乐”学习,这样的“皆大欢喜”难免让人为大学生的质量担忧。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因此,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固然需要学生回归常识、刻苦读书学习,但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更是关键所系。

当学生们抱怨一些大学课堂太“水”的时候,老师们也在被“水”困扰和折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以及培养质量在下降,成绩放水和要求放水的问题不时存在。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考完试去和老师要分数,老师不认真讲课,考试打分时放水,学生还认为这样的老师厚道,反而抱怨指责那些认真、严格的老师。对于这种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带有世界性的“分数膨胀”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教育,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分数膨胀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在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达国家早已出现。

数据显示,1966年哈佛大学只有27%的学生获得A,到1996年,这个数字增至46%,同年,哈佛82%的毕业生成绩为荣誉毕业生。引起分数通胀的最直接原因。

包括学生参与教师评估和教师降低课程难度的投机行为等因素,而更深次的原因,则是高校降低了录取标准,同时,又为了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世易时移,今天当然不能简单照搬当年的淘汰机制,但在高等教育业已大众化的新时期,通过“宽进严出”来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属应有之义。

(4)谁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扩展阅读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

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的出处

这句话说抄的太过于绝对袭了,可以说是错误的。教学的过程确实老师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教的过程有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学结果不能只看老师一方,学生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所以很多时候应该看学生本身,看他们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如果一个学生根本不想学习,那么老师教再多,讲的再好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听,就如同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老师,家长也要对孩子们的学习重视起来,要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老师们也应该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提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❻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错,因为教育的途径不止教学一个。而且教学过程哪一部分的“四”啊,我没找到……是不是解析都有各的版本?

❼ 如何理解“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

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来是互为基自础的关系,两者也是相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就像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就是这个意思。

❽ 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体现什么样的教学规律

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特别重视智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著名理论。他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做同一个过程,认为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所以应该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兴趣”是学生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学生如果有多方面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追求知识,一心钻研课业,达到教学的目的。他把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根据这些兴趣,赫尔巴特为普通中学拟订了庞杂的课程体系。



(8)谁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扩展阅读

教学具有教育性,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是一条重要的规律。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明确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就是说,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这一有组织的认识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怎样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认识最有效地转化到新生一代个体的认识中去,教学过程是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之间重要的联系环节和纽带,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简约的。

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环境到认识的活动等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❾ 谈谈你对下面一句话的理解:“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是互为基础的关系,两者也是相统一的,谁也离不开内谁的,就像容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就是这个意思。

❿ 梳理"教育"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涵义(详细点,拜托!)

教育概念的综述
(一)西方历代教育学家对教育含义的理解
夸美纽斯认为, 人人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 但这种子却不能自发地生长, 需要凭借教育的力量, 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人。他没有给教育直接下定义, 但很明显, 上面的话是对教育的一种解释。这里面包含着宗教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天赋是上帝创造的, 知识、德行和虔信三个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的身上, 教育则使这些种子发芽生长。他的学说可以称之谓“生长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则主张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是白纸, 通过教育能使儿童掌握知识和德行。是谓“白板说”。
法国教育家卢梭则提倡自然教育, 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归于自然, 培养自然的人, 自由的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他说: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 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 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德行”, 同时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他认为,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教育中, 学校、负实际责任的教育者和教师是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是无意识的教育, 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都是教育者。他认为:“完善的教育可能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
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 主张“教育即生长”。他给教育下过一个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0。杜威的教育观也是“生长说”,但与夸美纽斯的“生长说”有所不同。杜威把教育建立在儿童的经验上, 虽然他认为儿童的经验是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上的,但又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1]
(二)中国古代对教育的理解。
1. 在先秦古籍中教和育不连用,常用教来表述教育的现象和活动。
2. 春秋战国末期《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中庸》称:“修道之谓教。”
4. 战国时期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5. 战国时,孟子最早把教育二字合为一体作为一个新词使用,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6.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教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三)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定义
1、列举教科书式的比较权威性的定义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
(2)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 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大辞典》)
(3) 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狭而言之,则唯有目的,出以一定方案者,始云教育。此中亦分二类:对象及限期有定,其功效有可以明确表出者;反是,前者指学校教育,后者指社会教育。(《教育大辞书》)
(3)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
(4)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培养。(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
(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6)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
(7) 吴宗璜为首的“ 主客体关系学” 研究课题组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 试图用主客体关系的理论来论述教育问题。他们认为,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 总是力争生存和发展的, 要生存和发展, 就要趋利避害,因此“ 教育属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活动”,“ 人的教育, 或者狭义的教育, 应该定义为‘ 智能的积累遗传’, 这是人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的教育的‘ 本质’”。作者认为,当今的教育, 由于对思维——智力的机制和规律还没有像对基因遗传的机制和规律那样已经被揭示和掌握,所以认识教育只能停留在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外在行为的教育(传授)水平上。作者断言,“ 当今人的教育, 本质上还是动物式的教育”; 传统教育是“ 传授知识——接受知识” 的教育模式, 新型教育模式应是“ 开发智力——培养创新” 的教育。
(8)鲁洁在《教育: 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一书中对教育作了一个界定性的表述:“ 教育实践的出现,表明人决心要按照他的目的———人的理想存在来改造人的现实存在, 改变人在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结果, 为此, 教育过程的人的发展是一种人的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运动过程,由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创造物, 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人工对象” 。 鲁洁的文章强调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使人在已有规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自己的新的规定性来”,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2]
2.对认可度较高的教育定义的分析理解。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3]
上述的描述性定义中,教育有三层含义,即广义的、狭义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这目前在我国国内是通用的。
(2)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 [5]
这个定义中:(1)“人”指各种年龄的受教育者;(2)强调“有意识的”,是为了把教育与其他并非有意,但可能对人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区别开来;(3)“目标”前加上“直接”二字,有两层意义:不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不属于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除影响人身心发展外,还有间接目标,如推动社会发展。
作为名词的“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上述为广义教育的含义,而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的教育。
“教育”作为动词,表示教育活动进入行为状态。
(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6]
这个角度的定义点明了:首先,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并非偶然的、自发的活动。其次,教育是有背景条件的:是在一定的人类社会背景下,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并非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 再次,教育包含着规范、引导、限制等语义。
教育等同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朗特里将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正确态度的过程。单纯从社会角度定义将教育曲解为外在强制过程,忽略个体的需要。而且过于宽泛,几乎是生活的同义语。单纯从个体角度定义,又会忽视社会要求在教育中的巨大影响。
理解这个角度对于教育的定义,就要理解两个耦合过程: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将个体培养成具有一定态度、技能、知识情感的社会人;另一方面,把各种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内化到素质、需要、兴趣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形成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人。

[1]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999(1).
[2] 叶菁,王健. 关于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2) .
[3] 《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4] 叶澜主编:《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5] 王守恒,查啸虎,周国兴主编:《教育学新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6] 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 .2010.1.

阅读全文

与谁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