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课堂改革后,课堂教学有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一: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B. 课堂教学改革有何作用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C. 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异同点是什么
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都属于教育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个人行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任课教师,他变革的是自己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
课程改革是集体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国家行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材编写者,他变革的是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
D. 概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其专根本目的是增大属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标。
E. 课堂教学哪些方面需要改革,如何
课堂教学在以下方面需要改进:
1. 角色的转变
2. 课堂操作的转变
3. 课堂用语的改变
F. 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1)新理论、新政策指导下的改革。经过较长时期的规划和专家论证,形成改革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此种改革往往在一个国家或较大范围内进行。
(2)实验性改革。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某一地区或学校进行整体或单项改革试验,取得数据,积累经验教训。
(3)推广性改革。对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优秀教学经验或改革实验成果进行精选、优化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较大地区和范围内推广。
(6)课堂教学变革什么扩展阅读:
课堂教学历史沿革: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教学的尝试。
如法国的居耶讷中学,分为十个年级,以十年级为最低年级,一年级为最高年级。在一年级以后,还附设二年制的大学预科。德国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分为九个年级,还设一个预备级,为十年级。
与此同时,天主教设立的耶稣会学院,也实行班级教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部:初级部又分为五个年级(其中五年级为两学年),共六学年;高级部一般为三个年级;还在章程中详细规定了每月、每周的教材内容和每天的时间表。这些都是班级教学的萌芽。
17世纪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1632)中,加以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
此后,班级教学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逐步推广。中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型,是始于同治元年(1862)清朝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以后,逐步地在全国采用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
G. 教学理念的变革有哪些
课堂教学改革要切合发展生产力的实际,根据施国宝名著《知本论》,知版识并不都是知本,许权多儒墨道法的知识是毒品或毒药,没有济世强国的正能量,不是知本论所说的知本,教学改革首先要不断更新教材,将无实无用的知识淘汰掉
H. 课堂改革应该怎样做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标。因此,课堂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如何!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新课程、新理念”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的词语,如何全面把握“新”、“旧”理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似乎是觉得司空见惯,可又一时说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观念简单谈一下我的观点:1、怎样备好课(1)备好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师生契合点,真正把教育与结合起来;(3)过去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呈现,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今天着眼于学生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3、教学转向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学本质的转向。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6)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7)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4、实现教学转向应把握好哪几个关键(1)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2)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3)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5、进行教学课堂变革,首先弄清教学的结构是什么 教学结构不清,自然是盲目乱改、乱变,无的放矢。简单的说,教学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三个部分。知识结构包括同化结构和顺应结构(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教材、教法;认知结构是指内化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变革就是对教学的构成进行合理摆布、优化、改造,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这是大家谈得最多的问题,几乎把新课程理念局限在了这一方面(其实,学校把握教什么,老师研究怎么教,这就是学校实现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向以课程管理中心转变)。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方法”是研讨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绎而不是归纳;“手段”是组织而不是指令。 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实现两个转变:(1)从教师行为转为学生行为——不是老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2)从感觉效应转为运动效应——体验才有价值。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一句话,开展“行动研究”。从一个一个的教学课例开始,不断积累。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就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实践新课程,老师是主体。因此,实践新课程需要老师们创新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必须全心全意相信老师、理解老师、依靠老师。 教育需要三个东西:知识掌握、思维训练、经验积累。从总体上讲,我国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四个基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温总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新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1、精讲多练 本学期我们文科组基本改变了以往“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的现象,“讲”为“学”服务的意识有所提高。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本学科的要求,确定出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实用性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2、优化练习 我们结合洋思经验及杜郎口中学模式,改革了课堂上的“精英”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预习内容、学案及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掌握,影响到本节课目标的达成率。所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先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之间互相研究、探讨,写出心得。最后,由各年级主备人负责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得出各学科不同课型分层设计练习的模式,并根据各学科模式进行尝试,教师围绕本节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 3、生命课堂 开学初,我们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了分析,出台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要求》,分学科制定出了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结合改革内容,自己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如语文课堂上努力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氛围,教师们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课堂测试等,让学生感到“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通过测试,既可以了解、掌握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改变课堂拖拉懒散的现象,同时还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4、激励性评价传统的教育在于局限,僵化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模式,致使教师、学生、家长一古脑儿围着学生的成绩转,常常“一俊遮百丑”,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特长的发展。我校针对这一现状,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开设了闪光奖,让每一位孩子都树立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除了设立“三好学生”奖外,还设立了一些素质奖,如乐于助人的学生发给“爱心奖”,学习、劳动等各方面进步明显的学生发给“小孔雀奖”、“金画笔奖”;学习刻苦,作业认真的学生发给“好学奖”,讲卫生,服装整洁的发给“形象奖”,我们还设置了十星级评选活动。 总之,我们要以课堂改革为契机,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立足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有限时间里充分发展自己。
I.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培养会学习的人才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主要表现有教师独霸课堂,以 “灌输”为主。教师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不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设计被动学习,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主体性逐渐丧失,学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激发。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三维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上,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很少,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和学生的差异,只关注书而不关注人,普遍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激发。
3、只注重习题训练,忽视能力培养。教学重点没有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没有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而是简单使用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答题的机器,却没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科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即使教研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教研组,所研究的也仍然是浅层次的教什么。而没有深入到深层次的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更有甚者,某些备课组只是简单地交换教案和课件。
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模式——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
“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1、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所谓立体式就是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将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小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瀛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倡导全体参与体验;所谓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2、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三者的辩证关系是:预习包括知识构建、储备、搜集信息及情感体验,初步形成三维目标,它是展示课的基础,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绝不进行展示,预习具有基础性。展示是对学生预习的延伸与检测,目的是通过全员合作学习,提升学习质量,让同学们得到成功的体验,具有激励性。
反馈,是对展示过程中的死角进一步解决,保障人人达标,具有保障性。预习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是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是“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预习模块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
展示环节是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学生先就自己的预习展开交流,接着确定目标,然后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这里的分配任务就是立体式教学的体现,原来一节课是在教师主持下,从头至尾的“一条鞭子”教法,全体学生同时考虑相同的问题,打个比喻,就像学生食堂的打饭窗口一样,一个窗口,一排好长的队伍,如果多开几个窗口,不就是提高效率了吗?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的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者在某小组展现时受到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由一条线变为立体式的网络。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完成及展现提升,课堂容量加大。由于立体式教学,不仅课堂容量加大,而且教学进度加快。学生们的理解、掌握、体会,更深、更透、更快。
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反思总结。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弱者掉队,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全面、全体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鼓励较弱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主动向优等生拜师学艺,可以是同组的,也可以是他组的。
3、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即教师口述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内,一般每组只完成一项即可;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就构成了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