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的教育》里有多少种爱,分别哪些
《爱的教育》讲述了小学生恩利科的故事,那么小学毕业后的恩利科怎样了呢?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续爱的教育》叙述中学生恩利科因体弱休学后,跟随舅舅父到乡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严格的要法语使恩利科在自然环境中体味到不同于社会人情的另一种更为宽阔博大的爱令他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认识到对人格的尊重,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从舅父赠给恩利科的原稿中,我们能体会到独特的洁净与平和,同时书中像诗一般细腻优美的文字,包含着生命之爱的激情,及对理想与未来的憧憬。《续爱的教育》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多年畅销不衰,并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以不同的形式影响了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成长。 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我们除了教给他们知识,还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续爱的教育》给我们提供了素质教育的典范。恩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长,他有诗人般细腻优美的语言、哲学家那样敏锐的洞察力、生物学家那样渊博的知识、绅士般的风度与品格。他把恩利科带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娓娓而谈,循循善诱。他时而严厉,时而温和,时而兴奋,时而低沉,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爱的教育》讲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续爱的教育》则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气和的对话,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鞭挞。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本书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读本,是老师、父母、青少年必读的教育经典。 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利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这就是《爱的教育》吸引人之处和告诉我们的道理.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读《爱的教育》,有些国家把《爱的教育》作为小学生的教科书来学习。
2.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行爱的教育
由于孩子去参加夏令营了,有时在家闲着没事干,上网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昨天在上网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就是魏书生老师的,于是就打开看了看,在看得过程中,我被魏老师的讲座深深的吸引了。看了这个之后使我受益匪浅。魏书生在讲座中用精炼、诙谐的语言,有趣的实例教会我们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才能,如何在班级工作中实施爱的教育。
在教师心目中,往往会有“好学生”、“差学生”之分,但我们从来也没有注意过这些所谓“差学生”身上的优点。魏书生在讲座中提到,他曾经有一个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这名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身上是有优点的,可通过魏书生老师的关怀和点拨,这名学生终于发现了自己,赶走了自卑,在班级中成为了一名有用的人。
在我们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亦是如此。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严厉的批评,而很少有鼓励的语言。刚开始只是让学生感觉害怕,而逐渐的,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从厌倦老师,到厌倦上课,最后到厌倦这门学科。或许会因为自己一句无心的批评,就断送了这个孩子以后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
我对于爱的教育的诠释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对于孩子的关怀、鼓励。在我的教学中,曾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一节课,如果我说:“我看谁还在说话!”大部分学生都会停下来,但还有一些孩子停不下来。就像没有听讲似的,如果我说:“我看谁坐得最端正!”孩子们都会迅速地抱臂坐端。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你,生怕你在表扬的时候给拉下来似的。
由此可以证明实施爱的教育要对所有的学生宽容。我们要改变教师以往的心态“喜欢好学生,厌倦差学生”。我们要爱护身边每一个学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去帮助学生发扬自身的优点。要教育好学生,心中不只装自己,也装他人;不只装有一个个个体,还要装有整个班级;不只爱学生,也爱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
教育爱要去培养学生普遍的爱,持之以恒的爱;教育爱要造就学生主动爱的能力,有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理。
3. 《爱的教育》中体现师生之情和友情的文章有哪些
第一
始业日 十七日
今天开学了,乡间的三个月,梦也似的过去,又回到了这丘林的学校里来了。早晨母亲送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心还一味想着在乡间的情形哩,不论哪一条街道,都充满着学校的学生们;书店的门口呢,学生的父兄们都拥挤着在那里购买笔记簿、书袋等类的东西;校役和警察都拼命似的想把路排开。到了校门口,觉得有人触动我的肩膀,原来这就是我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是一位头发赤而卷拢、面貌快活的先生。先生看着我的脸孔说:
“我们不再在一处了!安利柯!”
这原是我早已知道的事,今天被先生这么一说,不觉重新难过起来了。我们好容易地到了里面,许多夫人、绅士、普通妇人、职工、官吏、女僧侣、男用人、女用人,都一手拉了小儿,一手抱了成绩簿,挤满在接待所楼梯旁,嘈杂得如同戏馆里一样。我重新看这大大的休息室的房子,非常欢喜,因为我这三年来,每日到教室去都穿过这室。我的二年级时候的女先生见了我:
“安利柯!你现在要到楼上去了!要不走过我的教室了!”
说着,恋恋地看我。校长先生被妇人们围绕着,头发好像比以前白了。学生们也比夏天的时候长大强壮了许多。才来入一年级的小孩们不愿到教室里去,像驴马似的倔强,勉强拉了进去,有的仍旧逃出,有的因为找不着父母,哭了起来。做父母的回了进去,有的诱骗,有的叱骂,先生们也弄得没有法子了。
我的弟弟被编入在名叫代尔卡谛的女先生所教的一组里。午前十时,大家进了教室,我们的一级共五十五人。从三年级一同升上来的只不过十五六人,惯得一等奖的代洛西也在里面。一想起暑假中跑来跑去游过的山林,觉得学校里暗闷得讨厌。又忆起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来:那是常常对着我们笑的好先生,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先生。那个先生的红而卷拢的头发已不能看见了,一想到此,就有点难过。这次的先生,身材高长,没有胡须,长长地留着花白的头发,额上皱着直织,说话大声,地瞪着眼一个一个地看我们的时候,眼光竟像要透到我们心里似的。而且还是一位没有笑容的先生。我想:
“唉!一天总算过去了,还有九个月呢!什么用功,什么月试,多讨厌烟!”
一出教室,很不得就看见母亲,飞跑到母亲面前去吻她的手。母亲说:
“安利柯啊!要用心罗!我也和你们用功呢!”
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学校也不如以前的有趣味了。
好长的啊!!这是第一章,其他的不说了..
4. 爱的教育中100句优美语句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八个字,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 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25 岁那年我终于圆了教师梦.当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就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每位学生开垦出一片他们得以成长的沃土.只要我们用 “心” 执著地去爱,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我们要以真情去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要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用我们的爱心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犯了错误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宽容和信任
可见当学生犯错误本该受到责罚时,如果我们以 “假如我是学生” 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 “荒唐” ,宽容他们的 “过失” ,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我感到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不能仅仅表现为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而且还应该体现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上.我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时代气息,追求平凡中的卓越.
班主任工作八法” ,这八法是:人格感染、爱心传递、契机运用、心灵相融、潜能发现、集体凝聚、家访沟通和反思升华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师爱” 是 “师德” 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5.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爱的教育
一、用爱心温暖学生;二、用真心尊重学生;三、“严爱”结合,才是真正的爱;四、善于用心感受、观察学生
6. 《爱的教育》之中的精彩内容
如果需要的话,平时有空可以到图书馆看看哦.
这是一个真正的爱的教育哦,很久专以前买的书,我印象最属深刻的,或者是我第一个想起的故事是安利科12月11日写的日记.
"小泥瓦匠"安东尼奥.拉布科穿着他父亲穿旧的衣服,满身都沾着石灰和石粉.安利科和"小泥瓦匠"玩到四点后坐在椅上吃面包,等大家离开了椅子,安利科看见"小泥瓦匠"上衣上粘着的白粉粘在椅背上了,就想去檫,父亲忽然栏住了他的手.过了一会儿,父亲却自己偷偷地檫干净了.后来父亲在写给安利科的信里解释了原因
"安利科啊,你去擦椅子的 时候,我为什么阻止你,你不知道吗?因为如果在朋友面前擦拭,那就无异于骂他说:'你为什么把这弄脏了?'他并不是有意弄脏,而且他衣服上所粘着的东西,是在他父亲工作时粘来的.凡是工作上带来的,决不是龌龊的东西,不管它是石灰\是油漆或是灰尘,决不龌龊.劳动不会生出龌龊来,见了劳动着的人,决不应该说'啊!龌龊啊!'应该说'他身上有着劳动的痕迹.'你不要把这忘了!你应该爱'小泥瓦匠',首先他是你的同学,其次,他是劳动者的儿子."
爱的教育是一本很好的教育书籍哦.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因为有时侯连大人也会犯里面的错哦.
希望对你有帮助
7. 《爱的教育》中有哪些人物
1、安利柯 —— 本书主人公。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纪的意大利小男孩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的引导和教育,纯真善良,学习勤奋,待人诚恳、友善。
2、卡隆 ——— 安利柯的同学、好友。一个高个子的男孩,是非分明,敢于和邪恶抗争,常常保护弱小的同学。
3、代洛西 ——— 品学兼优,担任级长。他待人和气、活泼、可爱。
4、泼来可西 ——— 铁匠的儿子身体瘦弱,学习十分用功。原来常遭受酗酒的父亲的打骂,但只是忍气吞声,不愿让同学知道。后通过努力获得过赏牌,也使得父亲发生改变。
5、可莱谛 ——— 柴店主人的儿子,很小便为父母家务。学习刻苦,就连干活时也在默记功课。他性格活泼,很懂礼貌。
6、克洛西 ——— 卖菜人的儿子,略有残疾,父亲曾坐过监牢。
7、斯带地 ——— 长相不太好看,有坚忍心,学习刻苦,爱读书,自己买了很多书,在家设了个小小的图书馆,曾带安利柯去参观过。
8、勿兰谛 ——— 调皮鬼,喜欢嘲弄人,欺负弱小,捣乱,偷窃,有许多恶习。他不爱学习,屡教不改后被学校斥退,还被送进感化院。
9、华梯尼 —— 出身富裕家庭,骄奢横溢,目中无人。好嫉妒。
10、诺瑟斯 —— 富家子弟,十分傲慢,从不团结同学,还常常嘲讽人
8. 爱的教育里有什么故事写三个
1、开学第一天,我们的老师
开学第一天我开始上三年级,我们的班换了新教室和新老师,可是我还是很怀念从前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佩波尼先生叫我们默写,他看见有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问他有没有发热。一个学生乘着先生没注意,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默写完了先生教育我们要用功,要规矩。放学后,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请求饶恕,先生原谅了他。
2、少年鼓手
库斯脱扎战役打响。我军遇到敌军的疯狂反扑,只好躲进那所房屋里。大尉命令少年鼓手送求援信件到驻扎在远处草地的部队。这位少年鼓手义无返顾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料,他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但是他一点也不畏惧,向目标一瘸一拐地快速前进。最后,他终于到达了目标,完成了任务,使这一战役得到了胜利。而他,却付出了失去左腿的代价。
3、班上来了新同学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有一个来自卡拉布里亚的意大利男孩来到安利柯的班级里。老师告诉同学们不管在哪所学校,同学们都应该亲如一家,不应该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就歧视他。因此,在班长德罗西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赠送礼物个那位新生并和谐相处。
4、同班同学
班上的同学我已经认识了不少,班里个子最高大的是我的好朋友卡隆,有一个身体虚弱的叫耐利,还有一个衣着讲究的同学叫华梯尼,还有“小石匠”和他的同桌卡洛佩,还有很多有各样特点的小同学们。
5、爱国少年
一位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卖给了戏法班子,饱受困苦。又辗转法国、西班牙,后来逃出来,得到意大利领事馆的帮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一些旅客给了他一些铜币,少年起初很高兴,后来他听到那些人辱骂他的祖国,他毫不犹豫地将钱砸还给他们,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9.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1、走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原本对老师就有敬而远之的感觉。这就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不可逾越。正是这种障碍阻隔了师生之间交心的桥梁。使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学生不能把自己课堂内外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教师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使得课堂教学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去走近学生,用善意的目光,入微的问候,亲切的交谈,关爱的抚摸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设身处地去为学生着想,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和友谊的桥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淡忘师生的角色差别,主动和教师交流,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2、学会微笑,用心灵去搭建桥梁
“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要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感到失落时,要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误时,要会用微笑送去宽容。因此,要用微笑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笔者想说:当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这不仅是你自信的反映,同时还能够给学生一种温馨、舒畅的学习环境,也为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奠定了心理基础。因此说,微笑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它使师生间的距离一下缩短,从而使师生之间容易沟通、交流,情感易于融洽、共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微笑教学是沟通师生之间感情桥梁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学生的关键,是师生情感交融的粘合剂。
3、以身作则,树学生学习的典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故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表率。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笔者身有体会,而且效果很好。譬如:教师教态大方自然,衣着朴素得体,语言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动听,行为彬彬有礼,板书整齐有序,讲解条理清楚,作业批改认真,待人热情周到,有错及时改正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悄无声息的,也是很有效的。有句话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足以说明这种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教师不能光用严格的要求来约束学生,而对自己却疏于要求,我行我素。那么你的语言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学生就不会信服,也就不可能自愿去接受。最终只能是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育实效,不利学生身心发展。
4、发现亮点,找回学生丢失的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要从欣赏学生的角度同学生交谈,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愿意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吐露内心秘密。学生也在被爱护与尊重中感到老师的理解与真诚。老师从而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激励教育的最好契机。发现亮点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其树立自信。苏联教育家苏可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抬起头来”就是信心的体现,而能让他们“抬起头来”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肯定和赞扬。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如果每天面对的都是指责、批评,他就会得到一种,也是唯一的信息:我不行。久而久之,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心理就会压抑,情绪就会低落,随之而来的就会自卑、孤僻、自甘落后。而时常赞扬滞后生,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就能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这样,他们就会肯定自己,发现“我也行”,进而树立起“我一定行”的信心,就会自觉自愿投身集体,大胆参与,就会增强责任感,自勉自强,努力向上。
5、创设机会,予学生充足的空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得大方、自信、健谈。大量的实践、体验、感悟机会的提供,将使孩子们变得眼明、心灵、手巧;丰富的学科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将使孩子们变得活泼、合群、坚强。就说语文课堂吧:根据教材的类别,通过图画、音乐、道具,创设出形象可感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游戏”中读读、演演、说说;凭借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读读、画画进行创造性的介绍、复述;引导学生自觉挖掘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研究探讨。同时立足“合作教育学”理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走在发展的前面。在课堂上,教师真实体现出了学习的穿插者和组织者这一身份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合作,进行观察、思考、探究、议论,得出自己的发现,做出自己的阐述,获得自我的感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习活动成了多项的信息交流,学生在于自己能力各显差异的小组成员交流中得以能力互补,共同获得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充分体现自由空气的无穷乐趣。
一句话,在课堂教学内外,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爱伴随教学左右,你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10. 关于爱的教育(生活中父母对孩子)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
《爱的教育》这本风行全球,脍炙人口的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而争相翻译出版。
《爱的教育》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良书,是为人父母者,为人是师长者,为人子女者在一生中务必一读的经典。
为什么全世界不管看过或没有看过的读者都知道这本书?
为什么这本书就像所有不知名的圆舞曲一样让人难以忘怀?
夏丏尊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动。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文,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成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庭中早已是二子二妇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教鞭的教师。平时为人父为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得流泪。”
《爱的教育》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人公恩里科的日记;他的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小故事。
因为我们的主人公是个小男孩,而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所施行的是男女分校制;所以也许女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有受了冷落的感觉: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男的。这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27/1/class022700005/hwz183068.htm
2.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之所以吸引我的是这特别的书名,是那加在“教育”之前的定语——“爱”。是啊,用饱含着爱的教育来给予孩子,那么孩子们得到的这种教育必将转化为对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一定会明白如何去付出爱。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循环啊!
也可以这么说,这本书的书名也可以改为:一个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一学年只纪事。就是说,此书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语气、日记的形式来写的,其中也有他父亲的修改以及佳人的附言,还有孩子入中学后重读此册的感受深入其中。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别指出。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每一天都会有一个小标题,让人感觉又似乎像一个个小故事,平凡、幼稚、不乏有趣,而且耐人寻味,可以引发一大串故事之外的感觉。
整本书围绕这小男孩安利柯而展开。安利柯就好像是一个邻家小弟弟一样生活在我们周围,很亲、很近,他也会对去学校产生恐惧,他所喜欢老师离他而去他会伤心落泪,两天的休假之后他会觉得似乎好久没见好朋友卡隆,他会和姐姐吵架,会……总之,当我们在哪个年龄时,与安利柯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与其说主人公是三年级生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
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作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不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
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病房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
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办事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
还有许多可爱善良的孩子们,他们正学着相互关爱,是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读完整本书,不仅明白了如何去给予爱,更明白,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爱的教育”,现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