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舞蹈的基本手位有哪些
基本手位如下:
1、位手
手自垂胳膊肘手腕处稍圆些,手臂与手椭圆形放身体前面手指相并留拳距离。
2、二位手
手保持椭圆型抬横隔膜高度,(半身部腰胸位置)作程要注意保持 膊肘手指两支撑点稳定。
3、三位手
二位基础继续抬放额前,要向摆三位手象放椭圆形框。
4、四位手
左手右手切二位组四位已舞姿。
5、五位手
左手右手保持弯度椭圆形,手指尖始慢慢向旁打程膊肘手指两支撑点要保持水平面,手要放身体前面点要向打起延续双肩线条作用。
6、六位手
右手左手三位手切二位,组六位形舞姿。
7、七位手
右手左手打旁边双手相同放身体两边
8、结束
双手七位(手朝前)划半圈,手朝向两边伸胳膊肘先弯曲垂,逐渐收位结束。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
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
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
网络-舞蹈
B. 中国舞中的基本手位有哪些啊
中国古典舞男女手形、手位与舞姿
女:兰花掌
动作:大拇指与中指指节微贴,使虎口自然与手掌合拢,形成以中指为主要用力点,带动其余3指指尖上翘的形态。
男:虎口掌
动作:虎口撑开,四指自然而松弛地并拢,用力意识集中在指尖,形成指尖微向上翘,手掌成涡形的形态。
女:兰花指
动作:大拇指与中指松弛地相搭连,形成O状,同时,食指伸出上翘,其余两指松弛地与中指并拢,形成秀丽的指形,是为兰花指。
男:剑指
动作:食指与中指并拢且挺直,力贯指根、指尖,并以折腕之力使指上翘,其余三指,以拇指与无名指虚搭紧挨为形,是为剑指。
女:拳形
动作:拇指与食指相搭贴,食指与其余三指依次相握,形成拳形。
男:拳形
自食指起的四指合拢握紧,大拇指贴在食指上,手腕微向里扣,形成拳形。
按掌
以女兰花掌、男虎口掌之形,将手臂放置于胸腹之间的位置,成圆弧形、沉肘,是为按掌。
托掌
男、女各以虎口掌和兰花掌之形,将手臂向上撑直成圆弧形置于额头前上方,是为托掌。防止动作成型时折腕。
提襟
男、女以各自的拳形,手臂成圆弧形,置于身体的侧斜前方,其位置大体与身体的胯部持平,是为提襟。
10.单山膀
女:以兰花掌形将手臂成圆弧形抬至身旁,位置略低于肩部,是为单山膀。
双山膀
男:以虎口掌形将双臂成圆弧形抬至身旁,位置略低于肩部,是为双山膀。
前点步山膀托掌(顺风旗)
大掖步摊扬掌
踏步蹲冲掌(女)
弓箭步拧身冲掌(男)
双展翅
平肩手
以上17个动作,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中的常用基本舞姿,它们均是步位、手位、手形相互结合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中,构成基本舞姿。
C. 古典舞手位的手势是什么
(1)单山膀:
小踏步,身体面向1点,目视8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手顺胯向下经体侧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盖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开,至上臂与肩同平为止,身体面向2点,头转向8点。
(2)双手膀:
丁子步或小踏步,身体面向1点,目视8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眼随右手拉成单山膀,然后眼随左手拉成双山膀,眼亮相于2点上方。
(3)顺风旗:
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时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点斜上方。
(4)双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侧撩至头上,盖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8点下方。
(5)托按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体面向2点,眼亮相于8点斜上方。
(3)舞蹈基本手位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1、中国式古典舞
中国的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
2、欧洲古典舞
一般都泛指为芭蕾舞。芭蕾,系法语Ballet的音译。欧洲各国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
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称“足尖舞”。相传,芭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
3、印度式古典舞
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组成。其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动作节奏、韵律鲜明,造型性强,具有丰富内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哑语手式和细腻的面部表情。
D. 舞蹈身韵动作手位冲靠
冲: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冲出,肩与地面保持水平线,切记上身不要向前倾倒,是腰以上部分向8点或2点移出,感觉腰侧肌拉长,头与肩相反,肩向左冲,头略向又偏,眼和冲的方向一致。
手可以自然下垂,盘坐时手放在膝盖上;也可与冲方向一致的手在胸前端起,手心向下,另一只手背在后面。
靠:首先“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靠”出,感觉前肋往里收,后背侧肌拉长,要求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决不能有躺倒之感,同样是腰以上部分移出,身如向右靠,头则微向左转,眼平视放神,头及颈部略向下梗。
手可以自然下垂,盘坐时手放在膝盖上;也可与靠方向相反的手向前伸起,手心向上,另一只手背在后面。
(4)舞蹈基本手位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1、压腿:这是基本功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时要注意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胯关节要外开。刚开始压可能难度有点高,但尽量每条腿都压到,并在感觉疼痛时多控制一会。
2、踢腿:压腿虽然很痛苦,但达不到什么显著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踢腿。踢腿时要保持身体直立,脚背绷直,用脚背的力量带动踢腿,刚开始踢不好不要着急,重点是动作要标准,前,旁,后都需要踢到。
3、压肩: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
4、甩腰:腰部的柔软度是舞蹈具有美感的基础,首先左手扶把然后吐气腰部自然放松向下,做完十个之后再换右手扶把。练完要之后一定要回腰,就是蹲在地上然后双手抱腿。
E. 蒙古舞的基本手势 和基本手位 。
平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向正旁打开。
勒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开。
平的鹰式位:平手,双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鹰式位:在平的鹰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开,叉于腰间。
勒马位:勒马手呈下弧形状,向外伸出。
单手为单勒马位,双手在外称双勒马位。
(5)舞蹈基本手位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蒙古舞风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
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