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的开展德育教育
首先请问,在化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呢?按照我的理解,是不是想培养学生勤奋、主动、积极、热情 的性格?如果是这样,建议您可以看一本书《疯狂化学》,里面有一些化学有关的奇闻趣事,穿插到课堂中学生一定会喜欢的。还建议您看一本《哈佛教授常讲的心理健康故事》、《犹太人教子全书》,这里面有很多励志小故事,能够很好地融合到课堂中。对于学生来说,故事比道理更有吸引力,也有更强的洗 脑作用。
②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ppt.ppt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加强渗透。当前人们常常探讨教书育人,实则指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加强,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可以获得发展,成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育人的实质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化学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应是传播文化,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里应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渗透人文教育,将知识、能力、人文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不同能力的合格型人才。
一 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教育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下,通过人文学科为基准实施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提升学生在人文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素养。人文教育指在人文学科的范畴里执行,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指通过学科的形式存在。人文教育具备了以下特点:(1)人文教育不再是古典人文主义时期对精英教育的意义,也不只是通过古典教育的内容作为价值取向;(2)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3)人文教育应积极开发人的左脑、右脑。
二 初中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长久以来,受到只注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将知识教学当作教学重心。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初中化学教学较少涵盖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被不断淡化,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过于重视逻辑性、系统化及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设定,将学生对社会、生活乃至就业方面的化学素质需求过于忽略,也对化学在科技研究乃至社会应用层面上的问题过于忽略。在教学过程里,局限于加强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略了人们在情感、心愿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需求及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推崇理性,追寻规范化、统一化,忽略学生获得个性解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天虽然都处在丰富的化学世界中,但是欠缺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对周围相关现象及问题处理的能力。老师始终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当作自身唯一的教学目标,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老师就会有挫败感。可当前倡导的是令所有人都发展的教育,而非经营式教育。化学教育承担的是令所有人都具备化学素养的责任。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这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化学教学应将精力放在化学基本知识及和化学相关的人文教育方面,而非对学生而言较难的专业问题方面。
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审美教育是人们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欠缺的构成部分,美育不但可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并且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对加快学生整体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化学美属于科学美,化学在展现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方式和规律时,体现了化学范畴中具备的丰富的美育素材,所以,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
2.透过化学科学研究实验,养成学生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初中教学的人文精神中心思想为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具备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里,不但是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还是令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所经受的困苦,养成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勇敢探索、坚毅的科学品质以及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3.充分探寻化学哲理,培养学生坚强的奋斗精神及毅力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会竭尽所能地运用化学史及科学家的奋斗过程、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勇敢追求,为事业勇于奉献,从而感受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里,应将传授知识及德育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渗透。化学中富含的哲理,一线老师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
4.大量实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懂得如何合作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化学大纲中的新要求。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不断进步,国家间的经济、科技往来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十分频繁,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方式会对人际往来、生活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具备合作精神、和睦相处的品质,才可以在当前时代站稳脚跟。学生在实验中,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一定要具备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可以将实验的任务完成。
四 结束语
要建立具有现代化、高品质的社会主义人才,只加强学术能力是不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不可欠缺的。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有效地运用当前的教材,有计划地将人文因素渗透进去,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③ 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每一项内容又可具体分为许多方面。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那些世代相传、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弘扬下去。
同时,要努力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凡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经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优秀的文学艺术、文化思想以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等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吸收。
(3)化学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扩展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它是以人为作用对象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的一门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为特殊研究领域,目的就是要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变化,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化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化学史教学中,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科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常见的碱教学时可以介绍侯德榜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化学家,并讲述他的伟大贡献,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化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化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化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化学活动课和化学主题活动.例如,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化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⑤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首,居主导地位。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力和品质都得到加强,将来出社会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根据各学科、各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智育也自然得到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爱社会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的辉煌成果,我补充介绍“蔡伦纸”的造纸技术(改用便宜的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的技术推广的,直到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上到《H2 的性质和用途》时,我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在上到第六章《铁》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的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
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1、 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CO和CO2)、现象与本质(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H2—H2O—H2、CO—CO2—CO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⑥ 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组织教学
中国论文网 /9/view-3070828.htm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尽量做到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获得生动丰富的、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对观念、原理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组织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既亲切又深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时,首先让学生做碱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周期性,最后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接着给学生介绍周期律的产生和发展,及时地抓住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极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突出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真理也在实践的考验中得以验证,逐渐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理论的来源和归宿是实践,理论是否正确依实践的结果而定,从而激励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体现有时明显,有时比较隐蔽。我们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认真挖掘,才能发现和把握规律,才能得心应手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如,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化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形式和内容又多种多样。CO和CO2、SO2和SO3、O2和O3在化学成分上都相差一个氧原子,而性质不同,引起了质的变化多端Cl和Cl-、Na和Na+、Fe2+和Fe3+仅差一个电子,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浓硫酸和稀硫酸都属于硫酸,但性质不同。同位素氕、氘、氚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有机物同系物中增加或减少若干个“CH2”原子团引起质的变化、乙烯和聚乙烯的性质完全不同等都与量变有关。
在中和滴定过程中,“滴定飞跃”又是量变到质变的又一实例。当用0.1摩/升的盐酸滴定同浓度2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时,从滴定开始到加入19.98毫升盐酸时,反应液的碱性逐渐减弱,但仍为碱性,这是量变的积累阶段。当再加入一滴(约0.04毫升)盐酸时,反应液立即由碱性变成了酸性,发生了急剧质变,PH值突变,从中使学生理解了强酸、强碱间的中和滴定中为什么不用石蕊试液而常用甲基橙或酚酞试液指示终点的道理。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代的教学理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课程知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一种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在中学甚至是大学当中,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尤其是像化学这种与现实生活联系异常紧密的学科,其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储备尤为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建新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师生换位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掌握所学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化学不仅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例如,其与生物和物理等学科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更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例如,我们在讲解有机化合物烃类的时候,可以引入日常使用的塑料袋,以此联系生物中的微生物的降解和发酵问题,综合讲述微生物对化工产物的降解作用,呼吁学生减少不可降解化工产品的使用,对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我们在讲解空气成分的时候,我们可以渗透讲解物理当中的汽化和液化的知识,也可以发散地讲解空气制冷学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点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化学教育更好地发展。
⑦ 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在化学课堂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会使化学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达到智育和德育双赢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言语表达、仪表都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老师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熏陶学生的场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二、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的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无穷变化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阐明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物质永恒不变的规律。通过硫酸的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细心地去挖掘教材内容,就可以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三、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材中,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是有卓越贡献的,造纸术是我国的古代发明之一,我国的造纸工业很发达时,欧洲还在用羊皮作书写材料。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1965年我国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实践证明,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四、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目前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怕吃苦,学习上不努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对于这种现象,结合化学教材中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例如: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出生在工,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个穷乡僻壤,父亲是一位织布工人,母亲生了6个小孩,有3个因贫穷而夭折。道尔顿读完小学就因贫穷而辍学,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完农活空隙还坚持自学,后来在教学中担任助理教师。工作之余发愤读书。在学校的12年,他读的书比他以后50年的还多,也为他后来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学生学习惰性的情况,有效的学习一下化学家们的奋斗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五、在化学教学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环境问题从化学教学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初中的教材中,《空气》、《水》、《燃料与热量》以及《化学与生活》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第七章“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影响”一节中,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空气污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煤燃烧形成酸雨,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以及对建筑物腐蚀,又如《化学与生活》中涉及到的“白色污染”,实际是聚乙烯制成的塑料袋,使用量大而且难分解。在教学中,通过大量图书的对比,让学生懂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使用布袋来代替塑料袋,不践踏小草等,做好带头和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家庭甚至社会共同关注环境问题。总之,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只要我们仔细地挖掘,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
⑧ 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一定要把握住同学们的需求,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其次,一定要照顾到青年学生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同学们一届和一届之间的变化、差别也非常大,现在的大学生的素质比以前要好,比如说,在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的活跃、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个人发展的关注等等很多方面都比以前的学生要好。当然,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着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说中央16号文件里面提出的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的精神薄弱,团队精神欠缺等等很多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伴随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一些问题,所以,一定要照顾到同学们的特点,采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当前的社会实践、军训,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再次,以情感人,真心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因为孩子们在大学阶段远离父母,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上各种诱惑很多,所以他们的困惑会很多,困难也很大,这个时候十分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支持,如果能真心地去关心他们,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解决,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利益。目前咱们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欠缺就是缺乏很好的针对性,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照顾到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比如说,现在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够仅仅靠说教,中央16号文件也提出来,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利益,注重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说我们漠视学生的利益,那么我们教育的效果就只能流于说教,根本谈不上效果,根本得不到广大同学的信任。
⑨ 化学课堂落实德育教育有哪些效果
化学课堂落实德育教育有哪些效果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著名论题。他不承认没有教育的教学,也不承认没有教学的教育。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尽管赫尔巴特以教学代替复杂的教育过程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但他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指出:“教学与教育是相互渗透的,教学具有教育意义,而教育的许多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爱因斯坦的论点则更清楚,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杜威致力于改变粗暴直接的德育方法,而代之以那种渗透到各学科和整个学校生活中的间接德育法。
回顾有关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论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1] 。区别在于是用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态度、情感影响学生,还是用消极颓废、情趣低级的不正确思想、内容、态度和情感影响学生。我们平常所说的教书不育人实质上是指后者。
二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学科不断分化、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被划分成教学、科研、政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条条块块。这种分工原本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但分工所产生的副作用却滋生了部门之间的狭隘思想观念,整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受到了削弱,以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作了份外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种作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2] 。”显然,教学分工是为了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份内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师所说的:“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
⑩ 如何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智慧教育观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加强渗透。当前人们常常探讨教书育人,实则指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加强,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可以获得发展,成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育人的实质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化学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应是传播文化,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里应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渗透人文教育,将知识、能力、人文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不同能力的合格型人才。
一 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教育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下,通过人文学科为基准实施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提升学生在人文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素养。人文教育指在人文学科的范畴里执行,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指通过学科的形式存在。人文教育具备了以下特点:(1)人文教育不再是古典人文主义时期对精英教育的意义,也不只是通过古典教育的内容作为价值取向;(2)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3)人文教育应积极开发人的左脑、右脑。
二 初中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长久以来,受到只注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将知识教学当作教学重心。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初中化学教学较少涵盖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被不断淡化,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过于重视逻辑性、系统化及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设定,将学生对社会、生活乃至就业方面的化学素质需求过于忽略,也对化学在科技研究乃至社会应用层面上的问题过于忽略。在教学过程里,局限于加强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略了人们在情感、心愿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需求及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推崇理性,追寻规范化、统一化,忽略学生获得个性解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天虽然都处在丰富的化学世界中,但是欠缺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对周围相关现象及问题处理的能力。老师始终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当作自身唯一的教学目标,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老师就会有挫败感。可当前倡导的是令所有人都发展的教育,而非经营式教育。化学教育承担的是令所有人都具备化学素养的责任。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这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化学教学应将精力放在化学基本知识及和化学相关的人文教育方面,而非对学生而言较难的专业问题方面。
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审美教育是人们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欠缺的构成部分,美育不但可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并且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对加快学生整体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化学美属于科学美,化学在展现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方式和规律时,体现了化学范畴中具备的丰富的美育素材,所以,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
2.透过化学科学研究实验,养成学生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初中教学的人文精神中心思想为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具备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里,不但是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还是令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所经受的困苦,养成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勇敢探索、坚毅的科学品质以及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3.充分探寻化学哲理,培养学生坚强的奋斗精神及毅力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会竭尽所能地运用化学史及科学家的奋斗过程、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勇敢追求,为事业勇于奉献,从而感受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里,应将传授知识及德育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渗透。化学中富含的哲理,一线老师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
4.大量实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懂得如何合作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化学大纲中的新要求。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不断进步,国家间的经济、科技往来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十分频繁,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方式会对人际往来、生活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具备合作精神、和睦相处的品质,才可以在当前时代站稳脚跟。学生在实验中,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一定要具备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可以将实验的任务完成。
四 结束语
要建立具有现代化、高品质的社会主义人才,只加强学术能力是不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不可欠缺的。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有效地运用当前的教材,有计划地将人文因素渗透进去,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