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在经济运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创造力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强调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
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的孩子, 如果整天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训练和简单重复,很难想象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一、 理论思考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能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②能够针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③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即参与学,又参与教.④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
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学习目标的方向性更强.②具有较强的生活实践性.③研究手段的多样性.④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的操作.
概括起来讲,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倡导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
我们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其理论依据是:
1、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20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一种“非指导教学”、“自由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等教学观点.之后,美国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源于“以学生为本”,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和尊重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2、学会学习的思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部影响巨大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是向全世界教育机构发出的警告.随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把“学会求知”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3、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导学研究的基本收获
我校所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导学研究这项课题,包括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方面.目前,重点对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就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操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阅读教学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典型课例,研究学生的需求,总结以往的经验,强调教师的反思,重视导学策略研究,力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服务,初步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导学策略:
师生合作再现情景.自编自导,创设情景;师生互动体会感情;自主设计朗读方式;还原情景亲身体验.
设身处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讲《难忘的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我们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当时的感受,在课本上,一笔一画地书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发现空白,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空白之处,根据课文的前后联系,通过想象,补充空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启发、引导,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
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为大家提供本课的学习思路,并且监督学习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
分组合作,达成目标.在团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展开比赛,一个大组根据学习目标谈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大组进行概括总结.
自编自导课本剧: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再现课文内容,用表演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
围绕课文焦点,展开辩论.教师或学生找着课文的焦点,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探究问题的学习结果,学生设计辩论方式,并监督辩论的过程.
根据学习内容适当拓展.按照学习目标,学习完课堂内容,如果有必要形成完整的认识或引申训练,在补充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训练.例如,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让学生欣赏相关的诗歌,再如让学生自编歌谣等.
拼拼画画.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比较形象直观的认识,达到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的画面,可以画课文,也可以画课文的部分,也可以画想象,使学生通过拼、画的形式进行学习.
生生互动,出谋划策.先确立学习目标,一方同学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可先让另一方同学为自己出谋划策,然后筛选学习策略,达到学习的目的.
对比探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教师有目的的选用另外一种写法的语言片段,和课文中的语言片段形成对比,在学生讨论中,比较写法的优劣,效果的差异,达到训练的目的.也可以允许比着课文的片段,自己用另外的方式来写,体会效果的不同.
装装糊涂.例如,让学生为老师出主意想办法怎样朗读;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请同学们帮助解决等.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导学研究,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教学、知识、业务水平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更高了,对教师本身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
(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一种新型课程.它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1、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知识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需要深入社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生成调查研究报告,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②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能力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实践当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体现了由学习到运用,有运用到学习,螺旋上升的发展进程.③语文学习的探索性、活动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探索活动,其形式丰富多彩,它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设计、独立策划、独立展示等过程.④学习过程的合作性、评价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具有很强的合作性,从确立专题、调查研究到成果展示都需要大家的合作.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在于学生单个作品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我们格外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整过程,重视学生的合作态度,重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
2、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帮助学习选择题目,打开思路,学生自主形成调查研究提纲方案.②组织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研究,积累第一手素材.③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完善、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④做好展示准备,形成策划方案.⑤展示汇报专题研究的成果,力求形式多样.
3、主要专题:一年来,我们主要确立了以下几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广告与生活;百部好书向你推介;走进鞍山;新城风采;“变”在我们身边;走近名人;中国的传统节目趣谈;话说成语;议莲咏荷;我的动物朋友;秋的收获.
通过进行综合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已掌握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有了新的挑战;各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达到了一种新的学习境界.
2. 结合自己学习与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和怎样才能实现有实际意义
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回答和思考老师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更加了内解学生的容性格,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智力来教育。
至于互动交流那就需要老师根据班级总体特征来定论了。如若这个班级够活泼那交流就很方便,但大多数班级的同学都不愿发言,那就的看老师个人的教育魅力了。
3. 读《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心得体会
本人顿开茅庐,受益匪浅。对观察教学课堂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观察教学课堂对教师的重要性。本人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有明确的目标者性,计划性。课堂观察与记录是让我们听课者和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明白了这点,对今后的评课有了明确的引领,有了很大的作用。 二、反思课堂教学观察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1.教学活动,过程,课型特点;2.活动时间与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时间长度;3.学生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其使用的主要学习策略;4.教师提问的类型和学生回答的机会,内容与方式;5.同伴、小组活动的方式,所作回应,所作语言,小组的活动;6.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关系等。通过学习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本人认识到今后要由观察他人课堂中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从感悟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然而,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忽略了探讨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如投入学习或非投入学习);课堂观察不清,很显然,由于听课目的不明确,加上课堂观察的技术或策略不明确,更无法有效进行听课活动。,而课堂观察要求我们更多是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有四十分的过程,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的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课堂效率就相当低。课堂的学习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注意观察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应是否积极,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积极的交流,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堂上是否有人在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等负面情况。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再从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所以在观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记录教学环节的层面上,更要记录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练就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自觉,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敏锐起来。 总之,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增进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习成效;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要积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进行分析与反思,善于观察教学课堂,使自己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 二年级推荐 《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阅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要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转移给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文字转化成意境,从而与作者沟通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准确体会文章情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一、分析文题,把握情感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是点睛之笔,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题目首先弄清题目的意思,判断出题目的中心词和关键词,再看看文章是如何围绕题目记叙内容、展开情节的,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从题目得到体现的。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从题目分析,泸定桥是地点,飞夺是事件,这就概括出了全文内容。而“飞”字体现了速度快,“夺”体现了战斗的激烈。教学时,教师首先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是什么,然后理解“飞、夺”的含义,指导他们理解为什么飞,怎么夺?让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与作者在心灵产生了共鸣。再如某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紧紧围绕课题组织教学。课始,围绕课题设疑:这“风筝”承载着怎样的“理想”?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是什么?课中,紧扣课题感悟,教师借助课文中重点句段,出示刘老师仰望天空的风筝的句子,问学生:注视着自由翱翔的风筝,刘老师心潮澎湃,他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他将风筝想成谁?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情感上进了一层,通过想象、感悟,明白了这自由翱翔的风筝,有刘老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刘老师对这学生的殷殷期盼,就是刘老师的理想(扣题“理想”),这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理想的风筝。课尾,圈点课题提炼,这位老师抓住文章结尾处提到的“理想的风筝”,品读它深刻含蓄的内涵。这位老师对课题如此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文本的中心。二、反复诵读,领悟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说明“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在阅读中,让学生读出文章中回肠荡气的韵味,慷慨磅礴的气势。把文章情感化成声音移入学生耳际,以声传情,让学生随着作者那跌宕的情感,心潮起伏,形成于作者一致的心境。教学《夹竹桃》一文时,在引导学生重组教材第三、四节中的相关语句,来形象具体地理解“无不奉陪”后,我对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一句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不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就做足了文章。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我分三次读春夏秋三季里其他花的语句:①师:每年春天,迎春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②师:到了夏天,五色梅、石竹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③师:一到秋天,菊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通过对比引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这一句话,使夹竹桃的韧性带给学生的冲击一次比一次震撼人心,确实有一唱三叹的力量,使整节课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感。有一位老师在讲《鸟的天堂》一文中,“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那歌声真好听。”这两段课文时,先找一名朗读好的学生读,其他同学配合鸟的出现,当这名学生读到“看到一只大鸟时”教室里突然出来一声清脆的鸟叫声,然后就是几声,伴随着“到处是鸟声”教室里真的热闹起来,鸟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真有如临其境之感。然后这位老师又让男女声交错着读,他们那高度低错落的声音,唤起学生“应接不暇”之感,而女生那悦耳的朗读又使人仿佛看到了画眉鸟那迷人的神态,听到了那悦耳的叫声。琅琅的书声形成了学生的兴奋,愉快的心境,似乎真正与作者一起坐在小船上畅游、欣赏。叶圣陶先生说:“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朗读、感悟,“美读”,读出美文的“音美、情美、意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让朗朗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的升华和提升。三、推敲文字,感受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心境与画境的相谐,情与景的相融,都会使学生自然投入到文章中去。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推敲,大胆想象,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草原》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教学时,我抓住“流”让学生理解。翠色怎么能流?通过一个“流”字,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茫茫草原那无限的喜爱之情,学生似乎也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像浩瀚的海洋,风吹绿草,此起彼伏,浩浩荡荡的向天边流去。”的壮观情景,使学生形成了一个美好恬静的心境,再次与作者产生共鸣。《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一位教师在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节课文时,让学生抓住“挤”、“穿”两个字,来体会感觉,并将桌椅当做众多小艇,演示什么样是挤过去,什么样是穿过去。同时从“左拐右拐”和“平稳”两词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识,由衷的对船夫的技术发出赞叹。四、重点句段,体会情感重点句段是课文的精髓所在,如果让学生通过阅读能把握了其中的实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重点句段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一文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也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课文“爱国”和“杰出”具体事例的分析,达到了和作者一致的情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夹竹桃》一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是作者感情的主线。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作者的“幻想”是全文的中心,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这一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知道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明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情感。五、抓着细节,品味情感细节描写是指文章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作者往往不直接表达情感,而会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融入这些细节描写之中,让我们在举手投足中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文本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细节可能是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刻的词语,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但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可能是一句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的句子……只有对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发现细节,把握细节,并以细节为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教学时,锁定这些细节引发开来,会使得教学内涵丰富。某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关注了课文中的几个词,体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细细品味情感。如: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师:自由阅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生:刘老师的笑谈残腿,让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师:谁能发现我们情感变化的真正原因?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是因为 。生:“笑”是因为——刘老师很幽默。生:“酸”,悲痛,伤心。“涩”,心里不好受。师:我们心里为什么酸涩?生:笑过之后,我们想到了刘老师的残腿会给刘老师带来许多不便,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同情,一丝惋惜。师:从“泛”,你又读出了什么?生:“泛”用得很准确,写出了这种感情是“我们”内心自主升起的感情。生:“泛”真实地写出了当时学生心中轻轻涌上而散发开的惋惜之情。生:它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听了刘老师自嘲式的“笑谈腿疾”后不由自主产生的同情、惋惜的感情。师:是什么让同学们更加尊敬刘老师?生:刘老师幽默、乐观背后的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更加尊敬。……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这位老师抓住了文本中关于学生表现这个细节描写,精心研读文本,借助几个词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品悟,从学生的感情变化中感受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这堂课的教学中,这位老师还从“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中的 “浮”,让学生品读春天到来后,人们那种难以言喻、油然而生的舒展、轻松感觉;从“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中的“漾”,让学生品读刘老师的满心欢喜和乐观自信。此外,这位老师还关注了本文中的三处省略号,在教学实践中精雕细刻,由浅入深,让学生层层剥落省略号表面的面纱,学生才走进文本,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的情感意蕴。尤其是“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中的省略号,老师不仅让学生体悟了标点符号蕴含的情感,还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倾诉于笔端,表达了自己的真情。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细节”,涵咏 “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紧紧围绕文章中“情”这个中介,那么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和作者同鸣的过程,就是学生抒发情感的过程,而这种情感也就会伴随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入更强烈,更深刻。
5. 读《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心得体会
新都小学 李元花 暑假发了这本《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我细细品读,忽然发现这本书的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我觉得也许我很小的记忆里,那堂教会我会玩会学的作文课,一定有它的亮点所在,那就是我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心底的东西可以用自己内心的语言来表达。从那以后,我坚持写日记,一直到师范毕业,那一本本日记便成了我人生的记忆。 生命需要亮点,课堂更需要亮点,那个亮点是点燃学生智慧光芒的亮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对人生和知识渴求的亮点。可惜现在寻求课堂亮点的教师很少了。 听过很多课,老师们为了出彩,总是用了一个个极尽巧妙的方法,引起学生们兴趣,可是学生们见多识广,对老师的孙悟空七十二变似乎都不领情。于是纵然老师使尽法宝,课堂依然死气沉沉。 一、亮点在真情中。 很多课文,读来并不真正感人,而感人的文章,却常常不能进入教材。这也是我们新教材强调了工具性,缺乏人文性导致的结果。有时候空了我会选择一两篇让我感动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曾记得自己在阅读一篇母亲把钱省下来给上学的儿子,自己拿着馒头靠双脚走了几天几夜才回到家的场景,读到痛处,我也情不自禁为那份母爱而留下眼泪。很多学生眼睛红了,因为那就是真情。情到深处,亮点自然闪现。我想,我的学生一辈子都会记得那天的场景吧,被母爱所感动的场景。这样的课堂亮点,不刻意,却十分自然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 二、亮点在思考中。 我觉得教学中能抓住文章核心,引导学生质疑,不断推动学生探索新知,使得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开去。记得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认为一堂好课的亮点,毫无疑问地要设计出有效的关键的问题进行提问。这就是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摸透学情。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则有感而发,有话可讲,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的亮点无处不在,可以是一个,可以是无数个,如果每堂课只坚持一个亮点,那么孩子的人生将有无数亮点值得回忆。《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我想,在每个教师的心底,随时生成。但愿每堂课都能生成亮点,当然这只是我所能感悟到的。
6. 刘儒德的承担、参与课题
承担课题
1. 刘儒德.儿童网络意识与网络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SH024),2010-2013.
2. 刘儒德.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CT-08-0068 ),2009-2012.
3. 刘儒德.1-9 年级学生数学错误概念的调查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ABA07014 ),2007-2010.
4. 刘儒德. 在北京远郊区县开展学习优势教育的实验研究. 北京教委委托课题, 2008-2010.
5. 刘儒德. A Cross Cultural Study of Wisdom. 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计划,2008-2009.
6. 刘儒德.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状况研究. 北师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群体培养计划,2004-2008.
7. 刘儒德. 中小学生学习策略训练研究. 与深圳诺亚舟公司横向课题,2008-2009.
8. 刘儒德.多媒体图表认知过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6.
9. 刘儒德.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青年专项),2002 -2005.
10.刘儒德.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专项),2002 -2005.
11.刘儒德.因特网上的学习模式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2002 -2005.
12.刘儒德.小学学科中基于问题学习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4 -2005.
13.刘儒德.学习策略与课程整合,与深圳育才一小合作项目,2008-2009 年.
14.刘儒德.基于学习优势的课题教学研究.与北京革新里小学合作项目,2009 -年
15.刘儒德.小学生学习智慧培养的研究.与河南郑州思达外国语小学合作项目,2009 -年
16.刘儒德.公共课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北师大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2009 -2010年.
17.刘儒德.学科教学中整合多元智能的研究.北京展览路第一小学,2001 -2005.
18.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与北京一师附小合作项目,2000-.
19.刘儒德.无线网络学习评价研究.北京人大附中,2003 -2005.
20.刘儒德.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过程,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1998-1 999 。
21.刘儒德.京港两地电脑辅助教育师资准备状况的调查,香港大学资助项目,1998-1999。
参与课题
1. 陈琦,刘儒德.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条件下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1996-2000 。
2. 陈琦. 信息技术在中英两国中学科学学习中的应用,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项目,1997-2000 。
3. 陈琦. 中小学数学教学软件开发,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7 -1998。
4. 陈琦. 教育心理学规律与教学改革,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九五课题,1996 -2000。
5. 陈琦. 信息技术与智能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国家教委课题,1996 -2000。
6. 陈琦. 电脑辅助教学在澳门高美士中葡中学普及和深入的研究,澳门教育司,1997 -1998。
7. 陈琦. 电脑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1996。
8. 陈琦. 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项目,1995 -1996。
9. 陈琦. 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项目,1996 -1997。
10. 陈琦. 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与儿童认知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0 -1993。
出版图书出版教材和著作1. 刘儒德. 学习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儒德. 自我激励.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 刘儒德. 自我管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 刘儒德. 高效学习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 刘儒德. 巧妙记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 刘儒德. 成功考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7.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 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 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13. 陈琦,刘儒德,张建伟.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5. 刘儒德.教学软件的选用和评价.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16. 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 翻译著作Rom Harre. 他们改变了心理学-50位杰出的心理学家. 刘儒德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 学习"注重课堂教学观察"心得
课堂抄观察的心得体会。对观察教学课堂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观察教学课堂对教师的重要性。本人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
方法,它有明确的目标者性,计划性。课堂观察与记录是让我们听课者和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明白了这点,对今后的评课有了明确的引领,有了很大的作用。
二、反思课堂教学观察的不足之处。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1.教学活动,过程,课型特点;2.活动时间与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时间长度;3.学生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其使用的主要学习策略;4.教师提问的类型和学生回答的机会,内容与方式;5.同伴、小组活动的方式,所作回应,所作语言,小组的活动;6.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关系等。通过学习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本人认识到今后要由观察他人课堂中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从感悟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