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
学龄儿童(
6-12
岁)
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
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
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
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
、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
、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
、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
、
1878
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
2
、南洋公学外院
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
1897
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
3
、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
,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
中学堂、
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
(
清政府
1904
年颁布了《奏
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
7
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
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
4
、到了
1912
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
四个学制
1
、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
、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
3
、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
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
、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
1949
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
、
198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
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标志着我国的
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
1992
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
、
2001
年开始了第
八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Ⅱ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如何备考
一、考情分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统一考试,通过分析历年考题不难发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六大模块的题型和分值都没有太大变化。下面就针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试卷结构、题型分布以及各考点模块所占分值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题型分布
(二)具体内容及备考建议
模块一教育基础。具体内容: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心理学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备考建议:通过对历年考题的分析,不难发现此部分的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比较大,知识点繁多,但大多数都是常规型的识记题目,尤其是在教育、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这两节内容中涉及到的人物观点、代表作等比较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准确识记做到人物、观点、著作一一匹配。重点备考的知识点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单选题、简答题的形式备考,在学校组织与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等内容考查概率较小,难度不大。
模块二学生指导。具体内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儿童的学习、小学德育、小学美育、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备考建议:在备考的时候应当以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备考,在这一模块中主要掌握个体的身心发展概述和小学德育等内容即可,这一部分的内容考查主观题的概率较大,其他做到理解识记即可。
模块三班级管理。具体内容:班级与班级管理、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备考建议:在历年考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有波动,建议在班主任这一节如班主任工作等内容以简答题形式备考,其余内容做单选题备考即可。
模块四教学设计。具体内容:文本解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板书设计。备考建议:考查相对稳定,没有较大的变化,基本上涉及单选题和教学设计题,尤其是教学设计的分值较大,在教学设计这一大题型中主要是给考生呈现6道题目,要注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模块五教学实施。具体内容:教学概述、教学过程、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实施、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备考建议:这部分比较重要但所占分数相对不多,且这部分不难理解,基本上在教学实施中常考查材料题,主要是以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为主,且材料题所呈现的案例一般都是在教学中的实例,在复习时对于此模块的内容要重点识记,能够结合相应的案例来理解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运用,以便作答此类主观题目。
模块六教学评价。具体内容: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备考建议:主要是以单选题的形式备考即可,而且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以一道单选题备考即可。
二、备考指导
对于教师资格考试,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
1.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理论体系
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采用题海战术急于求成,因为通过做题领会的知识点往往只是零散的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所以建议考生在做题前能够先将整体知识的逻辑结构掌握清楚,了解每一个章节具体讲了哪些内容,每一个知识点如何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习题的练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巩固的目的才能加深知识点的记忆。
2.摒除机械记忆,学会意义记忆
教育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很多考生在复习时容易采取机械背诵的方式进行备考,单纯背诵并不能取得较高的成绩,所以考生在复习时尽量能够通过理解记忆,并且可以总结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一个知识点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那就证明是真的理解了,所以考生不妨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给他人进行讲解,从而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并且考生在学习时还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点尽可能与生活实际相连,这样才能应对灵活多变的题目内容。
3.调整消极心态,积极应对考试
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过程,尤其是教育基础知识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内容较多,所以考生在备考时经常会出现消极抵触,甚至是学习焦虑的心理。面对考试从心理上肯定要经过积极备考、消极备考、高原期等阶段,只有突破了自己学习的高原期才能够真正获得成功。所以考生一定在备考期间调整好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考试,踏踏实实复习,认认真真备考,相信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以上简单介绍了关于《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情分析和备考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Ⅲ 考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那个重要点
都是重点。哪一科不过都不行。如果以后考教师还要考后者。所以相对而言更重要
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材料分析题怎么找答题点
一、小学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答题步骤:
1、阅读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类。
2、判断材料来回源
可利用材答料明显特征来判断,例如出现“班主任”“班会”等可分为班级管理;出现突发事件时,可归为课堂纪律;若出现教育材料当中有“班主任”此明显字眼,可以判断为班级管理类材料分析题;若是一个教育现象,一句名言,有家长等,可归为其他类。
3、回忆每类相关考点
但要时刻牢记,万能答题——新课改。
4、材料与考点相结合,寻找采分点
5、组织语言,形成答案,注意写法格式,尽量做到总分总结构,并紧密联系材料。
二、小学教师资格证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总的来说,针对采分点,我们总结了以下三种方法来进行应对:
1、整体分析法
即对材料所说的事情进行整体把握,从整体出发,发散思维,找到题目的答题点。这种方法适合题目要求比较宽泛,答案相对主观的题目。
2.关键词句分析法
抓住材料中的重点词语或语句,从这些重点词语或语句中分析出答题点。
3.逐一对应法,即逆推法
先在头脑当中对材料归属类型的所有考点进行复习,再结合材料,主意对应考点,可对应一条算一条,其他予以排除。
Ⅳ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怎么复习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是整个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中之重。在有限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复习时间内,能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紧扣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抓住考点,强化热点,是考生朋友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形成知识结构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前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设新的知识结构来帮助自己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复习时应使知识连点成线,联线成网。看书时也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先写出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纲要,然后自己在认真思考、填写各层次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范围的联系和比较,然后再看书核对、小结或者选几个典型的实例,让自己充分展开思维,最后收拢知识点。
二、简明难点
某些章节内容在最近学习中没有完全攻克或隐含的难点,随着复习时相关信息量的增大,难点暴露得更为突出。考前复习中若不着力解决,就会给未来的考试留下隐患,这期间的难点再不能精读细列,而应把难点具体化简明化、实用化。
三、拓展深化疑点
随着考前复习的深入,自己接触到的练习题多了,遇到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疑难点的问题也多了,复习中如何消除这些疑点也就显得很重要了。疑点的消除,一是拓宽知识面,消除知识间的“隔阂”,二是要深化知识点,澄清知识间的“是非”。疑点出自于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一知半解,若将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宽深化,则疑点自破。还要定期翻阅错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如果在应考复习中注意复习“错误”,就能有效地避免在考试时再犯相同类型的错误。
四、重点内容联系具体事例
考前复习中,对重点再不能够“空对空”,而应立足于整个教材,将一些凌乱的基本事实置于某一重点内容的指导之下。多侧面进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本质和原因的认识,一举两得。
五、分析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查点的设置虽无一定的规律性,但考前复习中仍可以通过分析历年来的考查点,总结出这些考查知识的形式、角度、能力层次和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等方面的规律,并且总结出解决这一考查点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应当指出的是,分析考查点不是消极地应付自考,而应以知识点的原理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对考查点解题方法的应用也应是引导自己运用原理形成思路,理解性掌握解题技巧,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套题。
六、热点变形
教师资格考试所考查的基础知识,解题思路变化并不大,只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略加改变,或因果倒置等,因此,考前复习要注意充分领会所学知识会为与适用条件和范围,特别应注意运用自己所掌握知识在新情景下解决问题。为了强化热点,适应考题变化,考前复习应认真分析热点题的演变,利用现有习题通过“改头换面”,一题多变,进行定点练习。还可以围绕热点,进行了试题变形练习,以深化和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变能力,培养发展思维能力。
Ⅵ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都考什么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版识与应用、教权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考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6)小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体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占考试题型的约27%,非选择题占考试题型的约73%。
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作答。
教师资格证考试不举办培训,亦不指定教材,考生可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下载各科目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等相关信息自行复习备考。
Ⅶ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怎么复习
制定看书计划、绘出知识结构网络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归纳过版程中,要有序地多权角度概括思考问题,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根据知识结构网络图去发散、联想基础知识点和每个知识点的基础题,首先学会自我检测。
紧紧抓住重点和难点,努力感悟和突破。所谓重点和难点其实就是老师上课反复强调和题目中经常犯错的地方。如果能集中精力把重点的内容理解透彻,熟练掌握,有助于你提高复习效率。如果你能抓住经常犯错的地方吸取教训,你就不会在考试时犯同样的错误,同样是效率很高的复习良策。
Ⅷ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什么内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多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