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有什么区别
个人觉得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比较好用,图清新.如果你是文科生,一定要买地图册书.
② 我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教学方法有来创新。不照本宣科,不满自堂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讲要抓住本质、引人入胜;练要有的放矢,调动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不但知道相关学科领域核心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③ 高中地理教学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标要改变了,新课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我们国家有很多能人,没有人地协调观,他的能力越强,造成的破坏越大。钢铁生产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太大,因为企业主没有人地协调观,政府官员没有人地协调观,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几百亿的项目,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无法收回投资的怪胎。
二、综合思维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条。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看到一个区域,先是整体扫描,说一说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矿产三大产业特点,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分析其原因。大体是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三,区域认知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组织区域:使地球表层的无限多样性变得井然有序
——教学取向:使学生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习惯。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
——教学取向:掌握和灵活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评析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得失。
四.地理实践力。我认为,地理实践力很重要,但为了安全,不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参与观摩三大产业的生产,只是在学校里培养地理实践力,有些苍白。
我把这个视频给学生播放了,学生反映,对于以后解答选择题和问答题都有启发,学会了用重要经纬度定位,学会了区域分析的方法,以新疆为例,从空间入手,解题思路要先整体扫描,然后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万事都有因果。还学会了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更深了。
课标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做出改变,在文件正式传达之前,好好学习吧.
④ 高中所有必修的地理人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有什么区别
人教版和湘教版从本质上讲差别不大,是目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两种高中地理教材。
人教版作为国家推行多年的老版本,比较兼顾各个省区的情况,体系也比较完整,思路相对清晰,排版由大到小,分属宇宙地理,海洋地理,陆地地理,人文地理。
而湘教版教材推行这些年来,由于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已经有湖南,黑龙江,广东等多个省区在推广使用。
相对而言,湘教版内容简介,注重案例教学,多活动和讨论,偏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生源的要求相对较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相对较高,因此不是很受老教师欢迎。当然,两种版本的的普遍推广,说明各有千秋,而且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基本一致。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⑤ 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认识
1. 地理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改的理念首先强调的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其次是学习对终身专发展有用的地属理。 2. 新教材特色新教材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知识表达形式上都与老教材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在知识量传授上有了很大压缩——不重视获取多少知识,而注重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3. 课改后对地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课改后改变过去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学生自主探索与师生合作交流相结合,改变“师讲生授”的传统方法,倡导交互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提出独到的见解,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观念。 4. 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且讲授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主动思考,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
⑥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整合高中地理教材(专题1拓展资料)
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学李文
一、整合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情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不能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整合教材。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教学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思想教育的扩展,只有“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新的。有许多教师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处理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而事实上,三维目标的划分虽然抛弃了过去的知识本位观,但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整合教材一定要扩展和丰富“双基”,而不可有半点削弱或轻视。
2.重视研究学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不仅是课程标准,还要根据学情。教师要重视研究学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全面性、具体性及可操作性,使用“运用……说出……并归纳……”“运用……分析……”“阅读……说出……”等行为动词,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教学目标,就要明确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依此整合教材,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又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
二、整合教材要从实际出发,兼容并蓄
1.重组教材,理顺内在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混乱,有时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同一框题中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次序,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即迎刃而解。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节课的“人地关系”是难点,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易理解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分类和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放在之后。若能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人手,引导归纳出环境问题两种类型,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导到人地关系上。这样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同时教师对教材的重组也鼓舞了学生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的意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这样在教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和落实。
2.合理删减,强化主干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以强化主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用两张典型的图片可以说明问题,就没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图片都用上;如果有更易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例子,就可以不用教材中的例子。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研究探讨如何选择城市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城市交通。如果学生已经了解了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该课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又较远,就可以舍弃。
3.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博取众家之长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在这种局面下,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各有特色。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如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上,相同点是:都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是:分析的角度不完全一样,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人教版主要从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中图版主要从原材料、运输、市场、劳动力、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湘教版集中分析了运输、土地、集聚三大因素。同样,关于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地域的类型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几个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主,吸收其它版本的精华。
4.适当补充初中内容,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高中地理学习是在初中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地理学习更顺利。高中地理课程不是区域地理,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形成的区域分析、区域比较的方法和能力应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与巩固。高中地
理中的各个案例,都应当在区域背景下加以讨论。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典型案例,更要注意其区域地理背景。因此要适当补充初中内容,逐步形成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熟练分析区域地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作为分析各种地理问题的基础。▲
⑦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答案
《高中地理教学基本要求》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一、选择题1. 2.A 3.C 4.B 5.B 6.C 7.C 8.D 9.A二、读图分析题1.(1)D C 23°26′(2)北极点黄道66°34′ (3)变大大2.(1)23°26′N (2)12月22日小昼夜等长3.(1)C (2)A (3)D (4)D (5)B (6)C (7)B第二部分一、选择题1.A 2.A 3.D 4.A 5.B 6.D 7.D 8.D 9.B 10.C11.B 12.B 13.B 14.A 15.C16.A 17.B 18.A 19.A20.B21.C 22.C 23.C 24.B 25.C 26.A 27.A 28.A29.A 30.D 31.C 32.D 33.C 34.C 35.D 36.C 37.D38.A 39.B 40.B 41.A 42.B二、综合分析题1.(1)C (2)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四川(3)震级大,震源浅,破坏性大(4)滑坡、泥石流2.(1)冰川融水(2)侵蚀,沉积(3)左(北)岸北半球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右(南)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左(北)岸以泥沙沉积作用为主3.(1)活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2)喷出岩(3)软流层俯冲(4)非洲D (5)火山喷发物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旅游观光4.(1)C (2)DEF5.(1)北(2)低压气旋(3)冷锋6.(1)A (2)C—对流层 D—平流层 E—中间层(3)C E D F(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离子态的气体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5)C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7.(1)1 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大陆上高气压,海洋上低气压(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2)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3)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比同纬度的太平洋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4)西北东北8.(1)气旋地转偏向逆(2)夏威夷(副热带) 西西北1日20时(3)狂风、暴雨(4)遇到天文大潮9.(1)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赤道低气压(3)赤道低气压全年高温多雨。10.(1)2.5 气温上升温室气体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植树造林;国际合作(2)城市热岛(3)上升盐渍化。
⑧ 高中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有什么区别
差不多的 人教版更有实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