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三弦的彝族舞蹈
彝族来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自种类繁多,每个支系都有不同的舞蹈,甚至同一支系,因居住地不同,舞蹈也就不一样。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火把犹如繁星降地,又似火龙飞舞,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节日人山人海,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Ⅱ 彝族舞蹈 体态 韵律
彝族的民间歌舞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
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种类型的彝族民间舞蹈,如剔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所作的修饰,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远古时代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可能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
崇拜有密切关系。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高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今天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高度上远远超过了汉族《高跷》,但却未能接受汉族《高跷》的舞蹈技艺。
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他们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这种人们手持器械的舞蹈,与羌族的《铠甲舞》在表现形式上大致相同。
现经加工并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红披毡》、《阿细跳月》、《快乐的诺苏》等。以跳跃欢腾的旋律表现了彝族人民生气蓬勃的生活而蜚声艺坛。
Ⅲ 彝族舞蹈《阿惹妞》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阿惹妞 简介
黎明即起,晚月犹在,静寂的彝家寨里,妹子红装,阿哥素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自古以来,有缘无分的悲情故事就格外受到艺术创作者们的偏爱。曾荣获孔雀奖表演、编导两项一等奖和中国首届荷花奖金奖的彝族双人舞《阿惹妞》正是以这般热门的传统题材夺取桂冠的。谈及题材,尤其是情节题材,往往离不开作品结构。对于结构的处理,不论是舞剧还是小舞蹈作品都越来越成为编导们患得患失的话题,因为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情节的明朗度与可信性。近年来,为大家所谙熟的A一 B一 A的结构模式似乎每每成为编导们万变不离其宗的选择,而恰恰《阿惹妞》编导也走人了画地为牢的A一 B一 A中。仅从题材与结构而言,《阿惹妞》并没让人们喜出望外,但编导与演员的高妙所在正是这平中出奇的能耐。
《阿惹妞》取材于彝族婚嫁习俗中的一项仪式—新娘出嫁要由自己的表哥背着到夫家成亲。而现实生活中的表兄妹因在同一家族长大,往往是先两小无猜后青梅竹马。这种亲情加恋情式的情感瓜葛无疑使分离成为莫大的苦楚。编导正是将创作焦点聚集到人物复杂尖锐的情感矛盾和思想冲突的内在感受方面,从而进行整体结构和语汇编排。
确见功夫的舞蹈语汇是《阿惹妞》这一作品大获成功的关键。好的舞蹈语汇大都具备准确的示意传情功能,即这样或那样的服务性,诸如为作品情节,为人物性格、心理、情绪、行为、关系……舞蹈《阿惹妞》的编导致力于“让新颖别致的动作说话,说明白话”,这点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而且其动作的示意功能无一丝一毫推i-4于简单的哑剧手势或程式语汇。《阿惹妞》首、尾A的光区重于右前—左后,在舞台上呈现一种斜线布局,编导以几组类似于芭蕾变奏中的斜线动作小节与光区相吻合,给人以“统一”的美感。其中有两组动作尤为精彩:第一,由腾空直接跪地的高层与低层空间快速转换的动作,进行反复,且动作的动势直向阿妹,在阿哥起落的瞬间跳动于舞台上的是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第二,一阵呼天抢地的迎亲唢呐把旧梦中的恋人扯回现实,阿妹木愣着走向夫家,阿哥以下后腰、双臂环套阿妹的动机将即要离去的妹子做片刻停留,种种离别的不舍与无奈从动作中呼之欲出。此外,还有诸多双人舞技巧编排得新颖合理。如结尾一段大悲大痛、浓烈激越的双人舞:阿哥托举阿妹于头顶旋转,阿妹卷后腰手足相握,如同“圆环”悬至于阿哥上方,在快速的转体中,突然男演员垂下双臂叉腿而立,阿妹呈“环”状从上套下停落在阿哥的膝部。瞬间的停顿如暴雨初歇,将两人澎湃的感情暂做收敛。而一系列的高难动作仿佛是从演员身上倾泻而出,不见斧凿的痕迹。
《阿惹妞》作为高水平的双人舞创作,其编创作风上的那种于刻意至随意当中的挥洒自如,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舞蹈创作可以凭借魅力十足的新语汇去展现生活中的一切,哪怕是俗套的单一题材。由动作呈现的视觉感受才是舞蹈创作亘古不变的话题。
该作品1997年荣获第七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会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1998年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金奖。
Ⅳ 彝族经典舞蹈有哪些
达体舞,啊斯奇。这两种都是彝族比较典型的舞蹈,一般是人多一起跳才壮观。
Ⅳ 求双人彝族舞蹈视频
古典的 男女双人舞:《赤壁怀古.周郎小乔》当代的 男女双人舞:《回家》《刑场上的婚礼》 女双:《同行》(军旅)民族的 女双:《同行》(彝族) 男双:《出走》(蒙族)先这些 不行可以再问我
Ⅵ 彝族舞蹈特点
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今天,在凉山城乡经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着手,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达体舞。达作是彝语的音译,意为踏地舞或脚踏舞,是在传统的彝族歌舞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蹈。动作简练明快,音乐悠扬流畅,乡土气息浓郁,时代色彩强烈。80年代一经形成,迅速普及全州并以大西南民族交谊舞的态势,很快向州外、省外推开。在94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上来自国内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为一家,场面热烈壮观.气氛亲切感人
Ⅶ 彝族舞蹈的介绍
彝族舞蹈是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版式丰富多彩,多权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1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2”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
Ⅷ 适合初中生跳的彝族舞蹈,简单一点 最好有教学过程,很急!最晚明天中午
你的么他的温柔
是的是的胧胧
他们在雪珂中起落,鞋面
在高空坠落
为么·他孤单的徘徊在的神中旁
Ⅸ 云南彝族舞蹈分几个片区
云南傣族舞蹈飞机片区分两大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