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作为教师每天读书学习是提升自己、积淀内涵、丰富知识、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把握前沿理念、跟随时代步伐的良好的方法与手段。学校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文字与书籍。其中我对《我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感兴趣。认真地阅读,悉心地体会与感悟,收获甚多,感受中有几多思考,几多感动,几多信心,几多畅想,几多希望!
书中说道:完美的教学,在性质上应是富有想象力的,能唤起人们意外与惊讶的感觉,给身临其境者一种认识能力的解放感;完美的教学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具有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魅力;它是一种精神漫游,教师收放自如,学生心领神会,既有纵横捭阖的豪放,又有细处摄神的精致。”
“完美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这样激情飞扬的文字,怎能不令人感动呢?这样诗意的教学,怎能不令人感动呢?多少次哽在心头的话,竟然被如此完美的表达,反复读来,韵味不减,想想也是,作为人与人心灵沟通,共同成长的教学,作为生命对生命关照的场所的课堂,怎么能不诗意呢?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应该着力研究并实践的了,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尽可能多的具备完美的教学的特征,如何能让自己并我的学生,诗意的成长……
在肖川教授眼中的教育,是理性的教育。难忘《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更像一句口号。一句应该震撼所有教育者的口号,一句应该响彻教育界的口号。没有思想的人,是浅薄的人;没有思想的教育,是浅薄的教育。从浅薄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定然不会成长为有思想的人。因此,肖川教授提到,对于教育者来说,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思想武装自己的行为”;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肖川教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正是一个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实践者。《教育的意蕴》、《教育即解放》、《教育的力量》……他笔下的字字句句,无不显露着他思想的锋芒,理性的深邃。
肖川教授眼中的教育,是现实的教育。我们看到过很多大学教授,他们躲在象牙塔里,关着门,埋头构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想。不管现实,不问现实。虽称“理想”,实则“童话”。而肖教授不是如此,我随着他的笔,触摸到了农村教育,观赏到了美丽的大学校园。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那么的温馨……
⑵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教学能力
请参考:教育教学能力也就是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基本构成:
教师职业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一) 教师职业理想
所谓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素质的行为。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热爱教育事业。
第二, 热爱学生。
第三, 献身教育事业。
第四, 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五,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 教师职业责任
所谓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换句话也可以说,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条呢?
第一, 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第二, 对学生家长负责。
第三, 对教师集体负责。
第四, 对社会负责。
(三)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就是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呢?
首先,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第二,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第三,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
(四)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第二, 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第三, 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第四, 从一点一滴做起。
第五, 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五)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地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
那么,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
第二, 要懂教育规律。
第三, 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第四, 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六)教师职业良心
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七)教师职业作风
所谓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八)教师职业荣誉
所谓老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教师荣誉有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教师更好地履行职业义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尽职尽责;二是教育和鼓励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尊师重教,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教师必须认真履行职业素质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做出的贡献赢得社会的肯定与褒扬。
第二,教师必须掌握现良好的职业道德。
⑶ 如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
随着教改的深化,教师的素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应该说,“我们”是一个老话题,但它却作为一个新的挑战出现在我们面前。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霍姆斯小组的报告《明天的教师》中提出,教师的专业教育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把教学和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学科教育学的知识,即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人际知识”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命运和教育使命。什么是理想的教师?应该说,这个问题绝不限于教师的教育技能,而是对教师生命意义和自我命运的追问。教育是教师人生智慧和生命旋律的事业,是构成教师全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理想的教师首先是教师作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然后才是与专业素养相关的问题。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今天,我们的确应该化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教师的人生命运问题,但我们还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时代发展的新走向,把教师的价值观和理想人生放在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中思考,探讨如何转变教师观问题。今天的教师观与昨天的教师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仅从教师作为“人”的一般性上来讲教师的素质,是空洞的、抽象的,没有现实意义的。所谓教师,不是脱离了具体的现实条件的教师,而是当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师,所以“如何做教师”这个问题,只能从其现实性上来思考和解决。当然,教师观的转变,本身就是教师的人生意义问题,但我的意思是说,要结合时代需要思考教师应当具备哪些新的教育理想。
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以及如何做理想的教师,关键在于教师个人的教育信仰,这种信仰应当包命运和生命意识的信仰,有了这个信仰,心灵中就会有一个更高的东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寄托,这样才可能超越于普通人的精神境界。教育家福录贝尔极力主张教育者应当有一种所谓“上帝精神”,就是那种不断超越自身的意志和信念。事实上,无论是时代的需要,还是-个人的命运,都可以在这种理想中得到统一和实现。一个理想的教师是敢于挑战、创新、求索,不断追求卓越的教师,这既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教师精神的要求,也同时是教师作为个人理想和追求幸福的价值标准。从老黄牛式的奉献精神,转向自我挑战,这是教师人格和道德精神的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那套丛书中,专门对未来教师的道德和精神作过充分论述,提出“新型教师”的概念和口号。在他们看来,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眼花缭乱的时代,只有那种能够不断改造自己和不断自我更新的教师,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召唤,勇敢地向这个时代发问,这就是理想的教师,也是教师的理想。
这是对理想教师的重新定义。不过这不等于说,传统的教师理想和价值标准就失去了意义,传统教师的奉献、爱和关心,这些优秀品质,仍然是我们今天教师的理想素质,这些传统精神决不可轻易放弃。然而,仅仅有这些精神又是不够的,唯一的办法是要用一种新的教育世界观重新理解和建构这些传统价值。这是我们重新定义和解释传统教师精神和理想价值的基础和依据。教师同样需要学会爱,学会奉献和关心,但它们的价值内涵和表达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的奉献不是盲目单纯的奉献,而是保持个人价值、尊重个人意志的奉献;教师的奉献不是替他人作工具,而是要表达自己独立的教育精神。同样,教师的爱和关心,也不是从自我出发的爱和关心,而是从学生生命发展和充分尊重学生自由的爱和关心,过去那种只要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取得好时成绩,就可以把压迫和灌输也说成是爱和关心的观念,现在已经不能被我们的教育所容忍。爱和关心只能从学生的角度采解释,而不能从教育者和教育的目的角度来解释。
学会爱和关心,学会理解和尊重,再加上无私和奉献,这可以说是传统教师的典型,除了这些之外,理想的教师是能够把握自己学生的教育关系,使自己与学生处于自由和约束的最佳关系之中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在现在看来,不仅仅是学会什么“教”的品质,而是更应该学会把握自己的教师。西方学者列维纳斯提出“他者”观念,马丁·布伯提出“我-你”关系,布伯强调“大”与“他者”的“我一你”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种真诚和信赖的爱的关系之上,能让自己与学生成为在心灵上相依相偎的精神伴侣。他的思想提示我们,教师应当具有一种类似宗教一样的信仰和情怀,他不是基督,不是救世主,但却具有基督性。传统的教师哲学建立在“我—它”关系之上,侧重于“我”如何改造“它”,塑造“它”,而在“我—你”的关系中,却侧重于“我”如何处理和“你”的关系,“我”和“你”是一个“人”的人。“我”必须把“你”作为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来对待。“我”对“你”的处境深表忧虑,“我”会尽可能地去帮“你”,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你”的处境的忧虑会使我返观“我”的处境,“你”也就“帮”了“我”。这种关系不是居高临下、上下尊卑的关系,不是一种“工作”关系,而是一种以相互关爱为基础的关系。一个能够用这种新思想去理解传统中的爱和关心的教师,就是我们时代所召唤的理想教师。我们要真正“蹲下来”跟学生说话,我们甚至把教师有没有给学生真诚地道过歉,作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志。
当前,新的教师理想又不断涌现,如从“科研型”到“教学科研型”,最近又有“自我成长型”等等,这表明我们的思维视野越来越开阔。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确需要教师具有一个很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和心态,不仅在伦理价值、文化精神上应当与时俱进,而且能够充分适应网络时代、多媒体运用等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能够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使命意识与具体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技能统一起来。如何做一个好教师,这在本质上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加以解释和思考,并使哲学思考与实际需要相统一。理想教师已经不仅是一个哲学信仰和教育理想问题,从技术层面上理解这个问题同样是重要的。光有对教育事业的生命追求,却没有实现这些理想的实际素质,无疑是时代所不允许的。一个好教师,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等构成的高专业素养的教师。教师专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自教育诞生之日起就存在教师这种职业,但只有在今天,即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才真正产生教师的专业性格。对教师而言,他不仅要爱岗敬业,更重要的是把握本专业的内部规律,只有这样他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自我成长及专业发展,才会成为今天被普遍关注的教师理论,也是构成我们评价一名理想教师的重要内容。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对于教师教育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因而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由职业而发展为专业,但是教师更是一种事业作为事业,我们不能仅仅从教育内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来把握教师的素质结构,更要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文化的昌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把专业化看成是“打桩拉篱笆”的“画地为牢”。所以,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诸如教师的爱、信仰、奉献、创造,等等,依然是重要的,这不仅是对作为一种专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一种事业,也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要求,只有在事业或生活的意义上,才谈得上对事业的虔诚。当然,这些素质只有通过他的专业素质才能体现出来,可见两者实际是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这是教育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问题。每一个教师也许对这个问题,可能都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不想提供一个现成的,或者说是绝对的答案,只是希望人们从中能够有所思考,并得到启示,这也就是我们这次讨论的根本目的。同时,这个问题既是知也是行的问题,我想,看一个教师是不是一个好教师,或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不是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做。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学会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名理想的教师,这个问题的价值才能得到最终的检验。
⑷ 追求教育教学最高境界,实现理想
在人生漫漫旅途,我们还在追求什么?追求人生的完美,追求理想的清流,追求人生的回最高境界答,也许什么都有。聚散依依,聚也罢,散也罢,一切追缘而行,随缘而安。我们无由把握,我们无由理解那人生的启迪,爱的思考。
⑸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以及长期形成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数学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数学演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着手研究的问题。现就我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谈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际行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有不少学生数学成绩是很差的。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寻找根源,对症下药。为了能对症下药我逐个进行家访,结合家访,先做好家长的工作,逐个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培养信心。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因此,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
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丰富的知识吸引人,以优异的品德引导人。
二、在教学内容中贯穿德育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 育。例如,在一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介绍发明者和发明过程。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数学德育中常见:“运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句话很对,但不够,并且在实施中有很多认识误区。例如,讲数学史多讲中国的,少讲外国的;中国数学史主要讲某项中国成就比外国早多少年;中国数学史的例子集中在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上;数学史知识当作“阅读材料”,不入正文;这样一来,数学史为“简单的”爱国主义服务,路子越来越窄,实际的教育效果也很差。因此,数学史的教育应注意: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的统一;数学史上的成就不能只论迟早,不可以用比别人早多少年作为衡量数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数学史的教学应当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融入、丰富和促进数学教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内容 一个有心的数学教师,会从自己接触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出数学和现实的结合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老师,听到一位同学在闲谈中说:“《白毛女》中杨白劳借了钱为什么不还钱?驴打滚的债和复利有什么不同?”这位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到数学课上来讨论,复习和推到单利与复利的计算公式,比较杨白劳年代的“高利贷”和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引导大家从数学上考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超经济剥削”和“平等互利的借贷关系”之间的区别。这样进行教育,非常生动活泼,学生也理解了阶级斗争的含义。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内容,是一个新的课题。我的做法是: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好数学上来。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兴趣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快乐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学习,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人,是没有理想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是开启其他科学殿堂的钥匙。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结合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重要性。第三,就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来渗透德育内容。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思想活动,是人类科学 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教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抽象思维的培养,科学精神的造就,这正是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使他们结合学科学习,明白很多社会道理、做人道理。这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更能起到成效。
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存在辨证因素,如:正与负、开方与乘方、微分与积分、变量与函数、方程、变化、数形集合、极值和最值等等,但是太抽象,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辩证法教育,估计不要太高,除了挖掘数学中的辩证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防止过度使用数学的逻辑演绎思维而陷入形而上学。 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数学教学所独有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多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
五、数学中美育的价值。 追求完美的数学境界,是数学思维的一个特点。我们运用数学的美学教育功能,就会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发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当中,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教书育人两不误。这样,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⑹ 《我的理想》我想当一名教师,该怎样努力,写多点
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一)教育教学权
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教师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任何个人或部门都无权干涉。
(二)学术研究权
学术研究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教师拥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三)指导评价权
指导评价权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相对应的一项特定权利。《教师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四)报酬待遇权
报酬待遇权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利在教师职业范围内的具体体现。《教师法》第七条第四款规定,教师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五)参与管理权
参与管理权是公民民主权利在教师特定职业下的具体化。《教师法》第七条第五款规定,教师拥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六)进修培训权
进修培训权是教师职业权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教师法》第七条第六款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以上是我们对教师权利的认识,除此以外,还有教师义务:
(一)遵纪守法
教师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简称遵纪守法义务。
(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教师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教师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教师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
(四)爱护尊重学生
《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规定,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项可称“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五)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教师法》第八条第五款规定,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教师履行本项义务是有特定范围的。教师应当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主要是指教师有义务制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学校工作中侵犯其所负责管理的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至于批评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主要是指社会上出现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现象。
(六)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法》第八条第六款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这项义务可简称“提高业务水平”。
⑺ 你最希望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业绩评价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多劳多得
⑻ 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理想的意见建议是什么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更有互动性。
这样教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得到更快的提升。
⑼ 如何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想的学科教学方式
一、转变学生的观念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工作方式。不同的学生观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支配下,有些教育者往往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用固定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结果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状态,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看成是有完整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感召力和人格吸引力。因此,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的重要教育观念。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传统教育是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教师传道学生接受的一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而新课程理念是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在思想教育中,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敢于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是教师要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思想上了解学生,困难时帮助学生,力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其三是教师应与学生同学习、同活动、同甘苦、同成长。其四是教师要树立无差生观,所谓差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受到不均等教育造成的,所以差生更应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关心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成长,促使全班同学共同成长。树立教师价值的体现观。教师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则应更多地体现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常言道:“只有乐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的价值体现不仅仅是体现在他知识的丰富,而应体现在知识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
⑽ 教师的教育理想
老师教导我们要有高远的志向,也就是说要有远大的木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