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护理教育学 简答题 继续护理教育的形式有哪些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获得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进展的新信息,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护理继续教育是指经过学校规范化专业培训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的护理学教育, 是扩大护士知识面、提高护士职业技术水平的必要途长,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采取不同形式的护理继续教育,也是医院护理队伍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手段,因而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当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本人从事护理工作近三十年,从临术护理、护理管理到护理教育,体验了功能制护理、整体护理、人性化护理的护理发展历程。无论是从护理队伍的宏观视野还是护理人员业务发展的微观角度都充分体现和验证了一个理念: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不仅是护理队伍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护理人员自身成长提高的重要捷径,终生教育的观念必将贯穿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
1.当今已是21 世纪,护理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因此,与时俱进,终生学习是护理人员的明智选择。
2.护理知识与技术的日益更新,促使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3.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新健康观念的提出,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是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保证护理质量的大事,对护理人员乃至医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护理知识的延伸及发展、整体护理的实施,都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人文、社科、法律、伦理、心理、人际交流等诸多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有赖于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来完善其知识结构,适应于护理发展。
5.现代护理学正在朝着专科护士向全科护士发展,由此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继续教育为护理人员的知识更新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与培训的平台。
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式
1.根据不同专科护理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将所学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先进性知识与实际的多样化、复杂化、综合化和多变的病情相转化,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判断、评估、思维能力。
2.针对护理人员结构及特点,采取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分层继续教育:护理人员是由不同学历、职称的人员组成,她们的工作经验、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不同,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对护理继续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为使继续教育保持经常化,达到人人参与,教学相长,保证继续教育的效果,须充分发挥各层次护理人员的特长和优势。
(1)对护士长、中级职称以上的护理人员,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巩固和提高她们的理论知识,并精通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培养解决疑难问题、指导重危病人护理,以及护理计划、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高护理查房、护理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在管理、教学、临床、科研中发挥骨干作用。
(2)对高年资、高学历的护理人员除了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外出进修等学习外,还应承担教学工作及参与护理科研和论文书写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参与意识,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3)护师是护理队伍的骨干力量,精力充沛,求知欲高,教育重点为专业前沿科学等,主要对其进行专科培训,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并成为本专科带头人。
(4)低年资的护士,年轻、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其教育重点应放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巩固其专业思想,抓好“三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使其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术,了解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
(5)聘用及合同护士的培训:目前大多数医院聘用及合同护士占相当的比例,对这部分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尤为重要,其教育重点应放在岗前培训及巩固在校所学的护理专业知识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逐步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术,了解专科护理理论与技能。
Ⅱ 护理教育学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有哪些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在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对各种事实性信息机概念,原理的记忆保持和简单应用,它要求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认知活动是高水平思维。问题是不确定的,复杂的,情境化的,解决问题和评级问题的方式也是多元的。这一学习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想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和反思。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传统的观念往往把学习看作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往往忽视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情境,或是至多把它看成是一种背景,而不是一个实际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竞争就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障碍。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了学习共同体,强调合作,协作性的学习过程,他们彼此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形成互助的人际关系和一定规范和文化。这一学习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首先要实现智慧的分布与共享,通过小组协助的方式对任务进行分解,探讨专题,交流与分享经验,达到共同建构知识的目的。其次是认知整合与思想改进:通过协作互动,多元化的思想在学习共同体中交流,争论,实现观念综合和思想改进,激发学生的批评性意识,发展多视角的理解,形成普遍的共识。最后,思维外显化和精致化:明确自己的 思路与观点并表达出来,并提供足够的证据,进行自我解释。促进学生的反思监控,提高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质量。
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相对于传统的学习观,概括化的知识不再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它以灵活的方式应用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建构知识,以此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这一学习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它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被人所理解。因此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就如同师徒制,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Ⅲ 护理教育学的特点是什么
护理教育学的对象特点:学生主要以青春期及成年人为主。
护理教育学是在版普通教育学基础上发权展起来的一门高度专业化的理论学科,尤其自身特点:普通教育学时以普通教育为研究对象,护理教育学是在普通教育学基础上分支出的新兴学科,它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以护理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培养各类护理专门人才的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护理人才。
Ⅳ 护理教育学学业评价的依据
教育之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教育作为一种能动行为也就有它想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行为的结果。在我国教育目的随着社会性质的不断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也发生多次的变动,最近是在1999年6月提出“实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论教育目的怎样诠释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而教育目标是用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将教学内容具体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其课程内容一定是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近50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教学目标曾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卢姆(Bloom BS)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于教育目标重点了解了有关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及其实际应用。
布卢姆及其合作者们 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1)教育的原则。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作的区分。
(2)逻辑的原则。分类学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心理的原则。分类学应与我们目前了解的心理现象相一致。
(4)中立的原则。分类应该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体系,能以比较中立的态度来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提出来的。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涉及的是一些心理及智力方面的能力和运算。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则以克拉斯沃尔为首于1964年提出,分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于1972年辛普森提出其教育目标分为七个层次: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不止有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同时还有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鲍良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梶田叡一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等。我个人认为他们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大都是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是一种预期的教学效果, 应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实现的变化, 对其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进行描述, 也可以对这些描述性的论述进行分类。通过教育目标有意义、明确的表述, 总目、细目的制定, 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目标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本身就可以灵活发展延伸,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我们有启示性的作用。在护理教育领域, 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博大精深,诸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护理教育文化资源全方位开掘本身就可以作为我们一个目标体系来研究;或者是细化到护理中的人文关怀教育:1、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文关怀的知识(认知阶段) B.S Bloom认为,认知阶段是对相关知识的记忆、领会,它是情感和动作技能阶段的前提和基础。2、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情感阶段) ,包括兴趣的培养、培养积极的态度、欣赏肯定的形成。3、指导学生在临床中实施人文关怀(动作技能阶段)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情感的培养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临床中自觉的实施人文关怀,也就是B.S 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的第3阶段——动作技能。这都是很好的实际应用代表。
以上是我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学习后的小小心得
很高兴为您解答有用
Ⅳ 护理教育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你好!
基本阶段有:
1、身体发育知识。
2、心理发育知识
3、情感特证。
联系有:
心理发育较快; 心理及情感发育滞后
Ⅵ 护理教育学应如何改革
针对于护理教学来说,现在的护理方式就已经很好,但是对于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学的一些护理知识应该有所呃,随着时代而变迁。
那么就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从而进行一定的改变。
Ⅶ 护理教育学学到了什么经验
作者们通过教育学有来关源理论的再学习和再认识,对护理教育学[2] 有关理论进行了“精练”和“重组”删去了很多描述性、评论性性的内容;特别对一些护理教育研究发展历史的有关介绍大幅删减,更适合本科生学习。其次,增加了教育学的一般概念。第三,对经典的护理教育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的教育观点精心选择和归类,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护理应用或实例加以描述。第五,将“教学评价”与“学习评估”内容整合为“教育评价”,并增加了试卷编制、分析的具体做法。采取这些做法的基本原则是使全书内容力求在突出科学性、时代性的同时,更突出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便于自学。
Ⅷ 教育教育学护理教育学这三个概念之间有何区别
教育 —— 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版类文明的传递权。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学 —— 是研究人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护理教育学 —— 是护理学与教育学交叉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规律的应用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