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或舞蹈有哪些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
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比较有影响的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几种。铜鼓舞历史最久,芦笙舞是向苗族学的,斗角舞影响最大。
------------
布依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铙钹舞、转场舞、回旋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等。
此外,布依族将明代以“军傩”形式传入贵州省的汉族《傩戏》,从舞台搬到村寨广场,改编为专门以武打场面表演历史战争题材的布依族《地戏》。
---------------
土家族的舞蹈;摆手舞、跳丧舞、花鼓子、八宝铜铃舞、社粑粑舞
---------------
彝族的民间歌舞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打歌》、《跳弦》、《罗索》、《跳三弦》、《披毡舞》
--------------
瑶族的舞蹈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
------------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
⑵ 健身房和舞蹈培训机构一般节日都会搞什么促销活动
逢年过节都会搞活动。健身房的话一般月底销售都要冲业绩,月底去办卡会更加优惠。舞蹈培训的话,一般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或者下一学期开始前都会搞活动。开学季。
⑶ 《童年》节日的狂欢中,通常由( )弹琴,( )表演的舞蹈则让大家如痴如醉。
《童年》节日的狂欢中,通常由( 雅科夫 )弹琴,( 外祖母 )表演的舞蹈则让大专家如痴如醉。
属《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⑷ 节日表演需要,求有唱歌有舞蹈的教学视频(最好是简单点的,一学就会的那种) O(∩_∩)O谢谢!!!拜托各
http:(去空格)//tieba..c(去空格)om/p/1777(去空格)182702 镜面舞蹈教学 都是韩流舞蹈 当红艺人的
⑸ 独舞蹈或一家三口舞蹈(适合在六一这个节日跳的)
找个拉丁老师编段不长的拉丁舞
一家人一个人跳都行
适合这个节日和内气氛
也可也跳容街舞式健身操
像这样简单易学的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wMzg4MA==.html
⑹ 苗族妇女最欢乐的节日跳什么舞
Ⅰ.反排木鼓舞
苗语称“Zuk niel”。贵州省台江县苗族木鼓舞,分布于全县各苗族村寨。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传,现存下来较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舞。这两种舞蹈从木鼓的制作到鼓点敲击、舞蹈动作均有区别,各有千秋。反排木鼓的制作细而长,长度约一米。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则圆而大,俗称“皮鼓”。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反排木鼓舞主要有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节。这五个章节分别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徙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刺,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而施洞、革东地区跳木鼓时,由于大多是穿盛装、戴较重的银饰(五至十五公斤),因此舞蹈时手的摆动、脚的迈开、身子旋转动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轻微踩动,动作温柔。舞蹈时不分男女老少围着木鼓或一圈或多圈轮回转舞,并有部分人边歌边舞。以此助兴。 跳时在场中央充当击鼓手的两女子一边击鼓一边唱道:“快来跳舞吧/不跳鼓(节日)过去了/鼓(节日)一时才不回来/我们很难有舞跳。”舞蹈有略梭方(四面八方舞),略丢方(本地方舞),晰地刁(抵抗外敌入侵舞),略刚点南(虫、鱼旋转舞)、略将多〔织布舞〕,略恰刚(打渔捞虾舞)等六个章节。
Ⅱ.芦笙舞
“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 芦笙舞
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Ⅲ.板凳舞
板凳舞内容健康,易懂易学,四季可跳。舞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跳板凳舞的苗族妇女,上穿无扣紫色大襟,下着紫色百褶裙。施秉苗族板凳舞,一般在正月间比较盛行,亲戚好友拜年访客,饮酒之余,微醉之际,主客即跳起板凳舞以助兴。舞蹈属纯娱乐性,场面壮观,动作大方,节奏热烈,可称为苗族的狂欢舞。还有一种板凳舞,在老人过世之后才能跳。男女用板凳相击发声,跳起欢快的舞。这种舞更为热烈,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朴实、粗犷的性格特点。舞姿既欢快而又诙谐。板凳舞跳到高潮时,有些妇女会相互拥抱,踩着点子,有些则手拿木棍、竹把等物,做出骑马、跳芦笙甚或作爱等姿态。有些妇女还两手高提百摺裙角.向左右的男子煽来煽去,给舞者增添热闹气氛。客人不注意,还被主人在脸上打上紫色“印印”(称“花猫”)。打得越多,则说明主人对客人的情意越深。客人的颈上还往往被主人挂上一串串洁白的玉米花,其景其情,妙趣横生,把整个跳舞场面推向高潮。
Ⅳ.铜鼓舞
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牯脏节”“苗年节”“芦笙节”活动中表演。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由于群众非常熟悉这些鼓点和读法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鼓手执双槌棒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例如“翻高豆”,意为“赶斑鸠”,舞蹈表现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到田里驱赶斑鸠。舞蹈动作有:在地边赶斑鸠、作抬腿赶、骑着马赶、拍掌转身下蹲甩腰赶斑鸠等4个动作。又如"平冷潘拉冬高冬",苗语意为"迎客舞",表现主人以舞蹈欢迎客人的到来。据说此鼓点是受山林中啄木鸟"笃笃"啄木声的启发而编成的。客人到来时,主人和迎客者在路边两旁,拍手欢舞,迎客人进寨。其他还有表现"获猎归来""儿童放鸭""捞虾""捉蟹",以及"吃牯脏"中表演的祭祀性"刀舞"等,都有不同的鼓点读法和苗语鼓词。
⑺ 有什么舞蹈适合青年人在节日跳
简单点的就是最炫民族风广场舞,流行点的就是骑马舞江南style,上点难度的就是拉丁、肚皮舞或踢踏舞,有个性点的就是街舞,又红又专的就是扇子舞。
⑻ 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节日中的舞蹈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汉族最为隆重和热烈的传统民俗节日。人们对于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的专祝福属,对于未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祈求,以及获得一年中唯一一次身心的彻底放松和欢乐,便把所有的时间和心力统统贯注在春节期间所举行的活动之中。
只要在汉族生活的地区,从农历的腊月下旬至新年的几乎整个正月,都可称作春节期间。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制作新衣、清洁宅院、准备祭祀供品、筹做节日佳肴到准备欢庆活动仪式、演出等倾注着百般的热情,以获得对新一年期盼的实现。冬季的正月,是中国所有农区的农闲期,为筹划、欢庆春节提供了条件。在汉族,春节民众欢庆活动,因南北方地域的不同,而分别开始于正月初三或初五,但基本都以正月十五的灯节作为活动的最高潮和终结。当然,也有个别地区,在正月二十八还要举行一次“团圆年后的再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