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间舞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我国的民间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又一代代把它加以发展。《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汉族民间舞蹈中还有《腰鼓舞》、《绸舞》、《剑舞》、《狮子舞》、《龙舞》、《高跷》、《花鼓舞》、《打莲湘》、《采茶灯》、《跑旱船》、《耍灯舞》、《蚌壳舞》等,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除汉族外,有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藏族的《弦子舞》、《锅庄》;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多朗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西跳月》;壮族的《扁担舞》;瑶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朝鲜族的《农乐舞》;黎族的《打竹舞》等,都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园地里的一朵朵奇葩。
民间舞是历代人民不断创造的,在民间有广泛基础的舞蹈形式,它与人民的生活、斗争最密切。也因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自然条件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民间舞着重于内容,大多有一定的情节,形象鲜明,歌舞结合。如人们非常熟悉的《洗衣歌》,有歌,有舞,有情节,以舞为主。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藏族歌舞艺术的特点,反映出军民鱼水情深的思想主题,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尽可能的完美,深为几代观众所喜欢。还有三人舞《担鲜藕》,这是一个用民间舞蹈形式来表现新生活的作品,编导生动而准确地塑造了一位当代农村姑娘的艺术形象,在舞蹈形式美的创造上和舞蹈语言的出新上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那拟人化的鲜藕与赶集姑娘的欢快舞步,展现出当今农村新的气象,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江苏地方特色,给人以一股清新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我国的民间舞作品,还比较多地运用道具。如花伞、花扇、花灯、手帕、长绸、手鼓等。男子群舞《观灯》中那变化多端的草帽,群舞《红绸舞》中那翻飞飘动的红绸,这些道具都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多姿,生动有趣。
⑵ 能歌善舞是什么意思
意思:会唱歌和会跳舞。内在意思:指很擅长唱歌和跳舞,多才多艺。内
能歌善舞:
【拼音】容[ néng gē shàn wǔ ]
【解释】指很擅长唱歌和跳舞,多才多艺。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不论才人、美人、嫔妃、彩女,或有色有才,能歌善舞,稍有一技可见者,许报名到显仁宫自献。”
译文:不论才干人、美人、嫔妃和宫女,有的颜色有才华,能歌善舞,稍微有一种可见的,同意报名到显仁宫自献。
【感情色彩】:褒义词。
(2)打莲湘舞蹈教学扩展阅读:
反义词:
一无所能:
【解释】:什么能耐也没有。
【出自】: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定数》:“又苏州叶某者,性迂拙,一无所能,其父死,既无产业,且有逋负。”
译文:另外苏州叶我的,性情迂阔拙,一无所能,他的父亲死了,既然没有产业,而且有拖欠。
【示例】:在那里面的都是坏种或低能儿,他们除任意摧残外,一无所能,其实文章也看不懂。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⑶ 打连湘是什么舞蹈
也称霸王鞭或打连厢。莲湘用一米长的细竹筒做成,每节部分雕空、嵌以铁钱。打莲湘可由一人手拍竹板为唱,三四人手摇莲湘和之。莲湘系由一根约长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彩漆,两端饰花穗彩绸,亦称“竹签”、“花棍”。舞时可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参加。表演时,男女青年各持莲湘做各种舞蹈动作,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人数不拘,唱词多据民间唱本,也可现场编唱,亦可男女双人对打,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行进时,可打出前进、停留、蹲下等多种步法。广场上可组成十字、井字等队形,随着男女交错对击,一起一落,节奏鲜明,动作活泼,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上海著名滑稽戏老艺术家笑嘻嘻的拿手绝活之一便是打莲湘。
莲湘又叫“连响”、“连厢”。莲湘的制作工艺简单,找一节长约70厘米的紫竹,备16个铜钱、一些彩色毛线,先在蒸好的紫竹的两端各钻两个孔,孔长为两个铜钱的直径长度,每个孔内并排安上两排铜钱,每排两个,舞动起来相互撞击发出声响。用砂纸把竹节打磨光滑,刷上油漆,再在开孔的两端装上些彩色毛线予以装饰,一把莲湘就制作完毕。
相传许多年前,一群乞丐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到有钱人家的门口,手拿一根短棍又唱又跳,说一些恭维、奉承、吉祥喜庆的话,讨主人欢心,求得一些食物充饥。慢慢地,有钱人家为讨吉利,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请一些人专门到家里唱,赏些红包。后来,人们把短棍改成了竹子,并装上铜钱,敲打时铜钱相互撞击响声大,更热闹,这样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莲湘了。
转自网络 可见是传统舞蹈
⑷ 江苏民俗舞蹈有哪些
鸲鹆舞、手狮舞、飞膛、飞跋、马灯、蚌舞、串花烛、荡舞船、采茶灯、打莲湘、采莲船、跳当当、跳五郎、跳五猖、跳幡神、打水浒、打罗汉、大马灯,打连盖、高台狮子、皮老虎、脸子会……。多得很啦。
⑸ 藏族与汉族舞蹈有什么不同
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汉族舞蹈特点
传统文化的继承——秦汉、唐宋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两个高峰,璀璨夺目的汉文化不仅表现在诗词书画方面,在民间舞蹈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有关,也与帝王的出身和对民间舞蹈的爱好以及采取的措施不无关系。汉代刘邦出身农家,受儒家文化影响小,更喜爱民间楚歌、楚舞等。他的“大风歌”“鸿鸽歌”都属楚歌,其妾戚夫人更善楚歌舞。秦代和西汉管理民间歌舞的国家机构称“乐府”,东汉称“黄门鼓吹署”,专门收集各地的民间歌舞,加工改编后供宫中享乐,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唐、宋两代还广泛吸收少数民族的乐舞精华,使舞蹈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随着宫廷乐舞的提高,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在今天的民间舞蹈中仍有流传或其变异与发展。明代兴起的“俗文学”更促进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通过灯节、庙会,使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到继承并更具艺术特色。
佛、道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与道教是汉族中信奉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两种宗教。道教是在中国成长,在吸收古代巫术文化和汉、唐文化中逐渐形成,其本身无歌舞,但通过民间舞蹈在宗教活动中弘扬教义,以歌舞渲染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汉族民间舞蹈在组织活动上与道教有关,形式也表现道教故事,如“八仙庆寿”“吕洞宾戏牡丹”。与佛教有关的民间舞蹈也不少,如“跳和合”“大头和尚逗柳翠”“十八罗汉斗大鹏”等。在民间舞蹈中出现还佛、道两家相同或近似的舞蹈,如铙钹舞。宋代以后,儒教渗入佛、道之中,形成以儒教思想为中心,三教合一的格局,反映出中国人文文化的特殊性和汉文化的兼容性。
地域文化的色彩——古代文化是沿水域流传的,同一种舞蹈形式会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南北朝和南宋时期,汉族分成南、北两地而居,民间舞蹈上有共性,又形成南北不同的特性。在汉族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各地汉族的民间舞蹈更是纷繁多彩、各有所长、地域色彩浓郁。一般说:舞蹈中南方重唱,北方重舞,南方重体态,北方重技巧。风格上:南方纤巧秀丽,北方粗旷豪放。伴奏上:南方多丝弦,北方多鼓吹乐。形式上:南方偏小型、轻巧,北方多强调场面隆重、壮观。宋明以后,南方喜欢各式各样的灯舞,北方道具舞形式多,杂技性强。同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也可看出南、北方及地区艺术特色,也会有不同的名称,反映不同的侧重不同和习俗。如霸王鞭(北方)与打莲湘(南方)就是同一形式的两种叫法。前者重舞,不一定唱,后者多和唱结合。又如龙舞叫龙灯,高跷在江西叫高跷灯。南方往往也有北方色彩的舞蹈,北方舞蹈中也常有南方风韵。
⑹ 明清两代的民间舞蹈主要有哪些
明清两代广泛流传的汉族民间歌舞,大多在正月十五日灯节时演出。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会,就是将多种民间娱乐或技艺,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游行表演队伍。在这种队伍中,舞蹈如秧歌、跑旱船、跑竹马、大头和尚、狮子舞、龙舞、霸王鞭、高跷等表演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社火、走会的活动,这些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重要艺术形式,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直接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和古代传统舞蹈艺术,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加工创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戏曲剧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舞蹈遗产。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各地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如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是在采茶基础上形成的,五音戏剧则吸收了秧歌、花鼓灯的营养,花灯戏是从花灯等发展而来,台湾的歌仔戏是由从福建传到台湾的锦歌、采茶、车鼓弄发展而来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各地方戏种都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间舞蹈的传统。戏曲舞蹈在清代已经具有严格的程式,表现力强,技艺高超的特点。
⑺ 汉族民间舞蹈有哪些代表作品
我国的民间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又一代代把它加以发展。《秧回歌》是汉族具有代表答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汉族民间舞蹈中还有《腰鼓舞》、《绸舞》、《剑舞》、《狮子舞》、《龙舞》、《高跷》、《花鼓舞》、《打莲湘》、《采茶灯》、《跑旱船》、《耍灯舞》、《蚌壳舞》等,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
⑻ 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汉族有哪些民间舞蹈形式
我国的民间舞蹈,不少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又一代代把它加以发展。《回秧歌》是汉答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汉族民间舞蹈中还有《腰鼓舞》、《绸舞》、《剑舞》、《狮子舞》、《龙舞》、《高跷》、《花鼓舞》、《打莲湘》、《采茶灯》、《跑旱船》、《耍灯舞》、《蚌壳舞》等,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