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述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1)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回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答面: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❷ 简述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关系
教育数学复与数学教育统一于数学制教育的目标上。 我们知道,数学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而教育数学则是“为了数学教育的目的,”“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数学知识。这批判,当然不是怀疑这些数学知识的正确性,而是检查它在教育上的适用性。”⑥从而为数学教育选择较优的,或最优的适合数学教育的数学知识;找到一种较优的,或最优的适合数学教育的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找到一种较优的,或最优的解题方法模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容易理解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学会数学地思维,进而经由数学学习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所以,两者统一于数学教育的目的中。 综上所述,教育数学与数学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研究教育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寻找并建立教育数学的哲学基础,这无疑对教育数学的成长、壮大是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❸ 教育与教学有什么关系
在赫尔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的观点,但大多数人都是将教育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分开来研究的。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所以,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声称:“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将“教学”概念置于从属于“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来,教育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手段应该服从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则是“教育性教学”。
2.教育性教学的作用
赫尔巴特通过自己的思想、亲身的经验以及实验,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学具有惊人的效果,通过教学获得“全面发展”的个人,将来会很容易胜任任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时刻想到明确的道德理想,能满怀欣喜地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并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断进步,实现理想。
赫尔巴特在瑞士当家庭教师时就决心不仅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实践上来证明“通过教学进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过美学和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来实现的。赫尔巴特向学生们传授了完美的语言技能以及历史、古典文学方面精湛的知识,还给学生提供深入地数学训练,甚至还通过实验向学生介绍新兴的自然科学。不过,这些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事实上他所探求的是通过刻意安排的教学作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来教育学生。文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他人情感的切身关注。而数学教学不仅是因为数学有实用价值和技术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应把数学当作训练思想集中的一种手段,即数学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性格。通过实验赫尔巴特认为数学似乎永远是在增强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径。所以他在《美学表现》一书中表明:脱离了教学,教育一般不会取得成功。那么教学怎样才能更有助于美德的培养?其关键是教学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必须适宜,避免伤害学生的个性,这些传授才能有助于美德的培养。赫尔巴特又是以其“兴趣”的心理学理论来解决教学方法的。兴趣对于教育性教学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学的中间目标,只有多方面的兴趣才能够给予意志以必要的内在自由,学生才可以用正确的观点去支配自己的行动。其次兴趣还是教育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续的兴趣才能使人不断地、轻松地开阔思维,接触世界并能真诚地与自己的同胞共命运。兴趣是教育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这样,赫尔巴特就将教育性教学相应地建立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反映了知识与道德、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强调通过教学进行德育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至今也是正确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德育与智育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教学并不是实施德育的惟一途径。在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论儿童的管理
赫尔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学、训育(即德育)。他将管理放在最前面,体现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面,是一项独立的任务,它不等于教育过程本身,而是顺利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只有通过管理建立外部条件,维持外在的秩序、执行纪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去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在教学前先进行管理?他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儿童盲目冲动和烈性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强制性的,它并不要求在儿童的心灵上产生什么目的,只是用强制性措施去约束儿童,如果对这种“烈性”、“冲动”不从小加以约束,不仅学业难成,而且有可能在将来发展成“反社会方向”。
❹ 简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复制约作制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④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❺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版”的规定性权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
❻ 简述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来有各自的自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这些共性原则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3.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❼ 论述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从活动范畴上看。教育包含知识和技术。技版术是权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第二,从依赖关系上看。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技术是教育的表现形式,是教育的成果。
第三,从功能效用上看。教育是整体推进作用,技术是具体发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