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和教学有什么区别
在赫尔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的观点,但大多数人都是将教育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分开来研究的。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所以,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声称:“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将“教学”概念置于从属于“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来,教育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手段应该服从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则是“教育性教学”。
2.教育性教学的作用
赫尔巴特通过自己的思想、亲身的经验以及实验,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学具有惊人的效果,通过教学获得“全面发展”的个人,将来会很容易胜任任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时刻想到明确的道德理想,能满怀欣喜地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并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断进步,实现理想。
赫尔巴特在瑞士当家庭教师时就决心不仅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实践上来证明“通过教学进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过美学和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来实现的。赫尔巴特向学生们传授了完美的语言技能以及历史、古典文学方面精湛的知识,还给学生提供深入地数学训练,甚至还通过实验向学生介绍新兴的自然科学。不过,这些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事实上他所探求的是通过刻意安排的教学作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来教育学生。文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他人情感的切身关注。而数学教学不仅是因为数学有实用价值和技术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应把数学当作训练思想集中的一种手段,即数学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性格。通过实验赫尔巴特认为数学似乎永远是在增强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径。所以他在《美学表现》一书中表明:脱离了教学,教育一般不会取得成功。那么教学怎样才能更有助于美德的培养?其关键是教学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必须适宜,避免伤害学生的个性,这些传授才能有助于美德的培养。赫尔巴特又是以其“兴趣”的心理学理论来解决教学方法的。兴趣对于教育性教学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学的中间目标,只有多方面的兴趣才能够给予意志以必要的内在自由,学生才可以用正确的观点去支配自己的行动。其次兴趣还是教育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续的兴趣才能使人不断地、轻松地开阔思维,接触世界并能真诚地与自己的同胞共命运。兴趣是教育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这样,赫尔巴特就将教育性教学相应地建立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反映了知识与道德、智育与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强调通过教学进行德育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就是至今也是正确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德育与智育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教学并不是实施德育的惟一途径。在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论儿童的管理
赫尔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学、训育(即德育)。他将管理放在最前面,体现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面,是一项独立的任务,它不等于教育过程本身,而是顺利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只有通过管理建立外部条件,维持外在的秩序、执行纪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去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在教学前先进行管理?他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儿童盲目冲动和烈性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强制性的,它并不要求在儿童的心灵上产生什么目的,只是用强制性措施去约束儿童,如果对这种“烈性”、“冲动”不从小加以约束,不仅学业难成,而且有可能在将来发展成“反社会方向”。
❷ 简述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含义,为什么教学永
“教育性教学”是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育专教学原则属.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教育性教学”的含义.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
❸ 教学具有教育性吗
有,但只是教给我们他所学,而不能教会我所知
❹ 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辨析题(共抄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袭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的关系。
2.阐述规则的时候,新教师往往是简单明了的。
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
5.学习是导致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唯一因素。
6.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7.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就是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精通。
8.教材就是教科书。
9.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10.备课就是备教材。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4.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6.简要分析知识学习的过程。
❺ 怎么理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具有教育抄性,必须建立在教学者拥有乐于助人的心态之上。如果不是以助人为目的的教学,那这样的行为,就没有教育性。以害人之心去教学,把人教坏,把人教歪,这样的教学不具有教育性,而具有毁灭性。以营利之心去教学,这样的教学则带有功利性。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以教师辅助学生的教学,才具有教育性。孔子弟子三千,而有教无类。不是因为他什么都会,什么都能教,而是把他所会的东西,用来帮助那些需要成长的人。这样的教学才具有教育性。
❻ 为什么说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
教学的教育性既是对有意义教学本质属性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诠释及肯定。
相反,当教学不再具有教育属性时,其价值和功能也将被严重地消解和限制,有可能会沦为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训练活动,教学的崇高性和文化属性会遭到极大的遮蔽。可见,教育性应贯穿“教”与“育”的实现过程。
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不论是出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考虑,抑或大学教学的育人属性,强调大学的教育性都是对其内在要求的一种实践。
(6)教学有教育性扩展阅读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由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明确提出并给予全面论证的。他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在这里,赫尔巴特提出并阐述、论证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认为教学与教育相辅相成,同时强调了道德教育即教育性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相互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道德发展和素养形成与教师教学的教育性在目的上一致,在内容上重合,可以有机统筹,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开创高校教育教学新局面,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❼ 为什么说教学具有教育性
2、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3、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内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容具有教育因素; 4、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5、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❽ 简述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含义,为什么教学永
“教育抄性教学”是德国近代著名哲袭学家、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教育性教学”的含义.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
❾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谁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回尔巴特。赫尔巴特提出了著答名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认为智育是培养道德的基础,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应以掌握一定知识为基础,“无知即无欲!”。
虽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仅把教学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学理论对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9)教学有教育性扩展阅读: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❿ 为什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抄在国家教育目的的统一指导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教学必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教学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若不进行道德教育,则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若无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的:
1、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受一定哲学观点所支配;
2、各门学科的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所学的科学知识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作风以及为人师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