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傣族的民族舞蹈是什么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祭祀性三大类。
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1. “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2. 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舞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样,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独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丽县的艺人,他们以模??作,形成丰富的舞步;瑞丽县半职业艺人较多,如瑞板、贺费、毛相、约相、旺拉等人,他们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全省。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景谷县的孔雀舞属歌舞剧表演,边舞边唱,舞蹈步伐较简单,以走步和碎步为主,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罕打孔雀
元阳县的傣族村寨流传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动时,以鼓为伴奏,师娘在祭台上边唱边舞,群众在台下自由舞动,动作较简单。石屏县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龙舞”),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由他们带头起舞,村民们合着节奏参与舞蹈。时而全体围成圈,时而二人对跳,没有固定形式和队形,舞者随心所欲地变换位置,只求情绪高昂,庄重热烈。舞蹈动作简单,步幅小,双膝随步伐做小幅度的韧性颤动,双手上绕半圆,在左右腰侧打鼓与摇环。
新平县还有送葬时跳的“狮子舞”,跳时用唢呐和锣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围棺而舞、棺前开路等。该舞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与汉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汉、彝族舞蹈音乐的明显痕迹。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明代《百夷传》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则妇人祝于尸前,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群聚,击碓杆为戏,数日后而葬。”祭祀舞蹈场面,现也只在新平县的傣族居住区还可见到:在吊丧的第二天,必须请吹鼓班子为死者跳舞(即跳狮子舞);妇女结伙与男人打闹。说明明朝时存在的丧葬活动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过简化了。
武术性
傣族另有一类武术性舞蹈,产生的年代也很久远。傣族经历过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成年男性,平时是农奴,战时是士兵,必须学会一些舞弄刀、枪、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备用于防身和参加战争。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以此表现自己的勇敢与机敏。但如今他们习练的刀枪棍拳,已融进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缅拳、泰国拳等不同风格流派,表演时还用鼓等进行伴奏,发展成为舞蹈化的武术了。
其他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舞蹈特点
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B. 怎样学习简单的民族舞(傣族、蒙古族、藏族、维族、壮族等)
其实,民族舞的动作都很好学,但是要跳出民族舞的感觉就要靠你自己的自身领悟。傣回族舞其实是比较答柔美,它的特点是柔中带刚,动作差不多都以“三道弯”为主;藏族舞体现的是一种奔放的感觉,蒙古舞表现的是种豪爽。。。。。。其实,想要学习某种民族的舞蹈,要了解舞蹈的背景和那个民族的舞蹈特点。这样你所跳出来的舞蹈才会更有味道,才会更吸引观众.民族舞还是挺容易的,多练练就好了,还有多听下你所选的舞蹈的音乐,这样你就会慢慢将你的舞蹈融入到了音乐中。最后,祝你成功.
C. 谁知道一些舞蹈民族民间舞傣族(花腰傣)的资料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 性情憨厚、 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就是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与缅甸、 老挝、 越南 、泰国接壤。在云南傣族主要聚居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 、景谷 、普洱、 元江等县。其中德宏 西双版纳傣族人口最多。根据汉文资料的记载,其先民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汉晋时期称作滇越 、掸 、的古民族。唐宋时期,由于他们喜用金、银箔装饰门齿和文身,所以有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百夷;清代以来称作摆夷。但这些都是他称,历代的这些称呼都是根据该民族的形体装饰和服饰特点来称呼的。傣族自称,一直是“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傣族属于汉藏语系。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属于印度婆罗米字母体系。
傣族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四季如春,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适宜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傣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该地区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别有一番南国田园的景象。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哺育出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中浸润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傣族普遍信仰的是从印度传入的小乘佛教,但至今依然保存着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傣族还有这样一种传统习俗,男子未成年时,要到佛寺识字、读经,过一段僧侣生活。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很多,如修功德“作摆”的佛会,以及原始遗存的插秧、收割时的祭祀等。这种宗教观念使傣族民间舞蹈有了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形成“三道弯”体态的各种文化因素。
关于古越人的遗风,众多学者考察后得出,“傣”的字源来自古越的“越”字,傣族是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滇越的后裔。还有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通、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这些特征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诸多古越人的遗风在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与审美中依然保存着。傣族人认为“水”是圣洁的,他们喜欢水,爱洁净,由于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使人们对水有了更加深切的情感。傣族有许多关于水的节日活动,在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傣族最具代表的节日“波水节”,都是古越人“习水便舟”习俗的延续。关于蛇鸟的图腾,让我不由的回想到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三道弯”的造型。像水波一样柔软的臂部动作,以及孔雀舞优美的各种形象,虽然这些和信仰小乘佛教有关;但其根本原因则还是在于两千年前先民的鸟、蛇图腾的崇拜和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
从古越人的蛇、鸟图腾到今天傣族的孔雀与大象的崇拜,是多少年来民族生活和心理发展的结果,由于该地区是热带原始森林,繁殖着孔雀和大象等多种珍禽异兽和生长着许多奇珍植物,正因为是这样傣族人民才能够更仔细的观察这些动植物,其中大象和孔雀是傣族象征吉祥幸福的动物。因此,模仿吉祥动物的形态、神态、动作是构成傣族民间舞的主要成分之一。
还有人们认为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出,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刚好是“三道弯”。傣族民间舞的手势、手位、手臂的动作也多是对孔雀形态的模仿。傣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自娱自乐性、表演性和祭祀性。其中最具代表和我们熟悉的是表演性舞蹈孔雀舞。因而对孔雀的崇拜造就了傣族民间舞“三道弯”体态的发展,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是“三道弯”的形象。如傣族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在体态上运用修长、柔韧的手臂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换,尤其是运用了手臂各关节魔术般有节奏的律动创造出高洁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每一组动作无不体现了“三道弯”。傣族舞蹈律动中不仅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还有大象漫步森林的和缓、稳健的步态。
“水”被人们陈为生命之源,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滨水而居,爱水对水有着更为特殊的情感。只要一提起傣族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联想到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说:“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也有史书将傣族描绘为“一日十浴”也许一点儿也不夸张。水,被傣语称为“喃木”;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在空气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东西。“泼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时间大约在清明后十日,具说在泼水节的这几天人们都盛装打扮,人人都手拿着可以装水的容器,然后再大街小巷见人就往身上泼水,泼的水越多越吉祥。还有70年代之后,东方歌舞团演员刀美兰,表演的傣族舞蹈《水》,表现了傣家姑娘在水中随波逐浪的形态,以优美抒情的舞姿表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的意境。因此傣族又被称为“水的民族”也是“水”造就了傣族民间舞柔美、纤细的三道弯体态的风格。
三、傣族民间舞“三道弯”与敦煌舞“三道弯”的区别
“三道弯”是我国民间舞中常见的一种舞蹈体态。由于各民间舞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及其部位的高低,律动与风格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同样是“三道弯”,在不同的民间舞中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三道弯”的体态并不只限于傣族舞蹈中,在敦煌舞姿中也可以见到,而且他们多曲线的雕塑般的舞姿在印度舞中也可以见到。
“三道弯”可以说是佛缘的典型姿态。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舞蹈也多以扭腰、出胯、掖腿、十字交叉、吸腿、双臂曲张等象征性的形体动作强调它的审美性。
敦煌舞讲究眼神和呼吸的配合,印度舞也注重眼神的训练,但敦煌舞的眼神不像印度舞蹈有那么丰富多变的眼神内涵,敦煌舞的眼神只有“端庄高雅、温婉妩媚的抒情眼神”和“有力,活泼跳跃的眼神”。再加上形体构成的多曲线的独特风格。
给你一点资料,你自己整理一下
D. 跟傣族泼水节有关的民族舞蹈是什么
泼水节"舞蹈":象脚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内然少不了舞蹈。容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
E. 傣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爱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审美特征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种是以广场上表演片段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纸或彩绸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时双手拉线牵引雀尾以使其舞动,内容多为表演孑L雀的林间漫步,:、溪嬉戏,飞翅下山,拖翅、晒翅、尾翅、飞翔以及极为精彩的开展抖翅等。这种孔雀舞借助道具的表现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时却又影响了舞者身体动态的发挥。另一种“徒手的,孑L雀舞是·道具舞·的进一步发展。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许多外来民族舞的动作和技巧,如汉族的圆场步,蒙族的碎抖肩等。1957年他和白文芬表演的《双人孔雀舞》在苏联莫斯科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银质奖。同年由中央歌”团金明编导的群”、由崔美善等…表演的《孑L雀舞》,对原民间舞作了新的仓。作和发展,I以浪漫的色彩和写意的表情升华了作品主题,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美丽的孔雀已广泛成为舞蹈艺术家创作舞蹈的素材,女子参加表演占据了主要地位,舞台上涌现出优秀的演员和剧团。由傣族著名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孔雀舞,以深厚的艺术造‘”和优美多姿的舞技,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被誉为“傣家的金孔雀”。到了80年代,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表演的独舞《雀之灵》以出神人化的表演,摘下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的桂冠。美丽的孔雀,使艺术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姿。
傣族除了喜爱表现孔雀外,另一喜爱表现的题材是水。傣族谚语:大象跟着森林走,傣族家尾着清水走。傣族先民自古以来就是临水而居的民族。从经济上看,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民对水的感情。从傣族民族的文化风情、传说故事来看,都多与水紧紧相关。在他们看来,澜沧江是雷鸣的瀑布,傣家之所以会唱歌,是因为一个姑娘从山泉滴水的声音中得到启示,模仿山泉滴水而成歌。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要受到水的洗礼,人死去人棺前也还是要受水的洗礼。每年傣族都以过泼水节,来纪念那牺牲自己杀死魔王而造福百姓的姑娘。水是他们物质生活必需品,同时又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舞蹈中也非常喜爱表现这一题材。80年代由傣家刀美兰表演的舞蹈《水》充分体现这一点。
“嘎光舞”也是傣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傣语意为“围着鼓跳舞”,表演形式自由,时间地点不拘,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是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舞蹈形式。舞者围着象脚鼓和错锣屈膝半蹲并均匀颤动,以手部的转腕动作,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和“一顺边”。男子舞蹈时还有较大幅度的俯仰、转身和划动手臂动作。由群众舞蹈工作者加以规范的“新嘎光”,在德宏地区普遍展开。新嘎光不强调颤动,步法为错步或点步,舞姿活泼、欢快、潇洒自如,深受群众喜爱。
F. 求一份 大学傣族舞舞蹈教案
学内容:傣族舞的各种手形、手位,基本动作等。
教学目的:通过傣族舞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特点等,扩大学生舞蹈的眼界,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VCD机 电视机 卡座录音机 磁带 动作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完毕后,学生盘坐在地上。
二、 导入(5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缤纷多彩,我们的世界是欢乐的舞蹈世界,欢迎你们再次来到舞蹈课堂,我们的口号是—
生:秀出自己!
师:是的,舞蹈不仅能陶冶人的身心,舞蹈更能扩大人的眼界与见识,我们每一次民族舞的学习,就好像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因为我们都知道,学习一个舞蹈,光光模仿它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要了解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等等,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个舞蹈的理解才会深刻,动作才会饱满有灵性,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那么,今天老师又要带你们去那个民族旅行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影音文件1,时间控制在一分半钟)
完毕
师:对,是傣族,那么,从现在开始,我的身份不但是一名老师,更是一名导游,也请你们暂时的抛掉学习的压力,把自己 当作是一名快乐的旅行者,行吗?好!请大家坐稳了,我们马上出发,飞机即将起飞!
三、 新授(25分钟)
(播放影音文件2:傣族人民生活的的画面和一些傣族舞蹈片断)
在播放的同时,师:欢迎大家乘坐本次航班,我是本次旅行的导游,本次航班的起飞地是在××学校,降落点是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园,请大家系好安全带(模仿系安全带的动作),我将带大家体验一次愉快的旅行。现在,先由我来介绍一下傣族。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区,他们长期生活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区,人们在炎热的亚热带气候中劳动生活,所以他们更喜欢一种平稳、安详的节奏,无论是挑担、走路,都想在轻盈起舞,悠悠自得。傣族的“傣”字意为酷爱和平与自由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它那优美的舞姿,把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登上大雅之堂,是大都市的人们为之而倾倒!
(音乐毕)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本导游的一番介绍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太美了……
师:是的,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一个好的舞蹈应该是雅俗共赏的,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共鸣。现在,飞机已经平安降落在傣族园里,大家想不想和我学跳傣族舞?
生:想。
师:好!让我们来揭开安全带(模仿解开安全带的动作),一同走进我们的傣族园。
(让同学们站起来,并且插空站好)
师:我们学习一个舞蹈首先要从它的基本动作入手,因为本导游经常来云南,所以我对傣族舞非常熟悉,傣族舞共有7种基本手形,8种基本手位,下面让我们一块来认识一下吧!
揭开黑板(黑板起先都被蒙着,揭开后,上面写着几种手形手位的名称):掌形 冠形 爪形 嘴形 叶形 曲掌 鱼手
低展翅 平展翅 高展翅 顺展翅 侧展翅 双合翅 反抱翅 抱翅
每介绍一个基本动作,就把相应的动作图片贴到黑板上,便于学生形象掌握,教师在旁讲解指导。 教师讲解的时候注意:尽可能让学生灵活掌握,每一个基本动作尽可能把它得出处、动作搭配等方面的内容讲解并跟学。为下面的编创打下基础。
四、 游戏(5分钟)(用于巩固前面的内容)
师: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手形手位,我相信大家都有非常深的印象,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简单的游戏来考考大家,这个游戏叫做“心有灵犀”。
游戏规则:老师选三名同学甲、乙、丙上来,甲同学手拿事先老师准备好的卡片,每张卡片分别写着不同的动作名称,乙背对着甲,与丙面对面,丙看到甲出示的卡片,做出相应的动作或用语言加以提示,由乙来猜,在一分钟之内猜得越多越好。
这个游戏可以选两组同学进行比赛。
游戏完毕
五:实践 (10分钟)
师:大家玩得开心不开心?
生:开心!
师:通过了一番游戏,相信大家对傣族舞的基本动作一定深刻了不少,这些手形手位只是傣族舞蹈的基础部分,它的很多动作是在这些基本动作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现在呢,再交给大家一项任务:四个人一组,在不改变傣族舞蹈风格的前提下,以傣族舞的基本动作为基础,每一组编一段4个8拍的舞蹈动作,希望大家多多动动脑筋,不要单纯局限于老师刚才教的这些,你们可以大胆的创编,可以回忆一下以前电视里、或者是碟片里看过的一些傣族舞,吸收一些优美的动作为自己所用。现在师你们才艺表现的最好机会,看看哪几组表现的最好!好!赶快行动!
(学生们开始创编,播放傣族音乐烘托气氛。4分钟)
创编完毕
抽几组同学上来表演,首先予以肯定,再指出不足的地方,教师帮助其稍加修改,然后全体同学一块来跟学。
六、 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玩得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呀!我也很高兴,可惜天色已晚,我们不得不暂时的告别一下。今天的傣族之旅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们不虚此行,大家肯定是觉得不尽兴,没关系,既然我们来到了傣族园我们就多玩几天,下节课继续我们的傣族之旅!
G. 傣族舞有什么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
1、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2、旁一位手:双专手手腕蛇回来,手要属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3、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4、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5、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傣族舞的动作要柔中带刚。
(7)傣族民族舞蹈教学扩展阅读:
1、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2、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
H. 傣族舞蹈技巧
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1、象脚鼓舞特点: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小象脚鼓舞以灵活较巧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大象脚鼓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打鼓以右手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许多地方有赛鼓之风。赛鼓时,许多象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乐器是“象脚鼓”,在傣族,从3、4岁的幼儿到古稀老人,没有不会击打象脚鼓的。象脚鼓的高级演奏者,不单纯只是打鼓的乐师,同时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 因为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在恰当场合,乐师也会参与到舞蹈中来,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头、脚各部位,敲打出各种摹仿自然界多种音响的鼓声技艺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长可以将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开,再击一槌,又可将扣襻全部扣上。乐师有时身跨长约80公分小象脚鼓,边击鼓边进行舞蹈。他们的舞姿灵活、欢快,跳跃性强,是青年男子表现个人鼓舞水平和技艺的极好形式。
2、孔雀舞:傣族人喜爱孔雀,并以跳孔雀舞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性格,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孔雀舞多在节庆的日子里表演。过去表演权限男子,表演时还要身戴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舞姿摹拟孔雀的各种动作,已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有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见长,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驯、轻巧、美丽善良、婀娜多姿的特点。孔雀舞以象脚鼓、鋩锣等乐器伴奏,动作和鼓点配合严格。新中国建立后,孔雀舞经过加工改造,丰富了舞蹈情节,丢弃了沉重的道具装饰,换上了有孔雀图案的衣裙,充分发挥了舞蹈者体态的曲线变化和眼、手、腿的灵活运用,大大丰富了孔雀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孔雀舞更加活泼优美。
I. 傣族有哪些舞蹈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
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
一:孔雀舞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二:象脚鼓舞
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
三:戛伴光舞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民众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膝部的颤动较均匀,多顺手顺脚的舞动。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点步”、“弓箭步”等步伐为主。手的动作较简单,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绕腕或从腋下向上掏手。
四:双面鼓舞
傣语叫“光邦”、“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流传于傣族聚居地区,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种鼓舞。此种鼓一头大、一头小,两面均蒙有皮。小双面鼓长一尺半左右,可横挂在身上,舞时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击鼓,动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弯造型较突出。大双面鼓身筐米,直径六十七公分。需要两人用竹杆扛起来,舞者双手抡槌,做云手转身,吸腿、跪蹲等动作打鼓。有的鼓则放在地上打,鼓声铿锵有力。众人围成圈,手持鲜花或手巾载歌载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