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身来边的细节出发,引导自学生思考,从而渗透德育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为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细节。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课堂举例也应该以身边的例子出发,增加现实的冲击力,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比如在初二第一学期第二课,生存环境呼唤保护中,我就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从那些遭到破坏的环境引发学生的切身体会和思考,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⑵ 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在回给我国带来巨答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等也必然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职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中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尚处于形成阶段,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更易接触到外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这就使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客观必要性。本文意在说明如何把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适应当今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⑶ 浅谈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利用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下面,我结合多年高中政治课教学工作,谈谈自己采用的几个教学策略,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教师素质,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资格、有底气教育青少年。(1)从道德认知角度看,教师要有适应时代道德发展总体趋势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苏格拉底曾说:“美德即知识。”即人的行为之善恶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知识。(2)从道德行为角度看,在新道德价值观的指引下,教师应自觉投身于现代道德风尚的建设之中。古语云:“君子自重则自威。”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处事方法、人格品性,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觉得要学生遵守的规矩,我们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利用教材德育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例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道: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自豪感。
三、营建德育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德育熏陶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教育者通过创设一定的德育情感教学氛围,让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围中展开,能使之发生审美变形,从而转变成为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高二思想政治课“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内容,我引入当地的一则小故事,然后让同学们们评论故事中主人公的一句话:“生女儿好,我本来就怕为儿女操劳,只要自己活得开心就行了。”评定的结果取得惊人的一致:这种人活着对别人毫无意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倒霉透顶。由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较大的倾向性,于是我接着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既然大家不喜欢这样的父母,将心比心,我们有何理由在将来做一个不负责任只求索取的人呢?我们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呢?”。稍作停顿引发悬念,我写上板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由于上课一开始所设置的情绪场的作用,该课的理论讲述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情达理通。情感氛围的优化能够通过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起他们强烈的喜、怒、哀、乐情感,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产生极大的积极倾向性,达到寓教育于情感的激励、陶冶之中。
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德育教育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高中政治课本有很多社会实践的内容,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还可以利用教材
⑷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怎样渗透国情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讲究“因材施教”。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育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上更应该体现出情感的渗透,否则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达到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而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单纯追求政治课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高尚道德情感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培养,这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的相违背,那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呢?本文就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情导入,以情激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交差应付,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自己所教的班级,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有一次,一个校外歹人气势汹汹地从课堂上把一名学生叫了出去。一见势头不对,老师便安排学生们看书,自己跟了上去。见那人正在打这个学生,于是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冒着挨打的危险,紧紧护住自己的学生,并据理训斥那人,直到学校保卫人员来把他拉走。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他们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说,发生了争论请老师评判。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二、全面整合,能力积淀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各阶段教育所必须渗透的重要内容。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道德观念淡化,价值观、荣辱观模糊。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把政治教育重视起来,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初中政治课中,我们需要渗透情感教育,用心与学生进行沟通。但寓情感教育于政治教学中,要注意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程度相匹配,避免喧宾夺主。要采取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通过合理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情感教育。
三、循循善诱,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都应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1.语言含情,讲活知识。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老师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老师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老师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接着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2.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老师可以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老师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纷纷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老师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的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
3.教具育情,形情交融。还要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的内容时,老师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
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鲜明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美好的情感渗透在理论教学和思想教育中,让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祖国的爱深深地扎根在心中,并付诸于行动。
⑸ 初中数学如何思政教育中渗透
题主的问题是数学课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吗?知识课以数学概念、公式、数学思想、回解题方法等教学为主,思想教答育贯穿于整堂课,比如导入新课时,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数学家、教育家对某知识点的贡献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原理应用时注意事项。
⑹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渗透手段,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对于不同的教材,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阵地。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品析词句,配合说练,渗透思想教育
品析词句,理解教材中的课文用词、语言,选择合适重点词句,会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并逐步感悟。学《锄禾》这首古诗时,我抓住“粒粒皆辛苦”一句中的“辛苦”这个词,师生共同讨论:碗里的饭是怎么来的?通过讨论,学生知道农民伯伯耕地、耙地、播种、施肥、浇水、锄草、收割、脱粒,最后妈妈做成饭,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从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紧接着我又出示三幅图让学生口述作文,使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一幅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正在和妈妈一起吃饭,第二幅图是小朋友把米粒撤在桌子上妈妈让他背《锄禾》,第三幅图是桌子上没有米粒了。学生看了图后就会练习口述:小朋友背完《锄禾》后,妈妈给他讲爱惜粮食的道理。这个小朋友听后想:是啊,每一粒粮食都来得多么不易!我应该爱惜粮食。于是,他把撒在桌子上的米粒一粒一粒拾起来。就这样,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受到了感染,感情上受到了熏陶。
二、创设情景,培养想象力,渗透思想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续编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堂上这样创设情景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剖析内心,培养思维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思维过程中实现的,而学生思维活动的正确展开,有赖于教师积极的引导。听《英雄爆破手》故事,“导火线快要烧完了,爆破筒就要爆炸了,陶绍文还是使劲地顶着”,讲到这儿,我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陶绍文会想些什么?通过思考和老师的启发诱导、讲解,学生理解到:当时陶绍文想:不炸碉堡,部队不能前进,整个战斗不能胜利,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也是值得的,他想到的是祖国、是人民、是战斗的胜利,唯独没有他自己。通过对人物行动思想的剖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立志向英雄学习,联系生活,开拓视野。又如学了《童年的发现》一文后,我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爱观察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自己在哪方面有所发现,写成小日记记录下来。这样的作业,把学生的胡思乱想以书本上所学知识为引子,引导学生做科学的猜想,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作业要和生活巧妙联系,还可以利于特定的节假日,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给孩子们留爱心作业,让他们做贺卡,做小制作送给亲人或老师。同时,让学生关注有益的教育类节目,如看《开学第一课》《感动中国》等也不失有好的作业形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诵读重点句,学习刻苦精神,渗透思想教育
诵读语文中有关刻苦学习的句子,进行思想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用心地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张画上都画了许多不同形状的鸡蛋”;“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聂耳把冬衣卖了,买了小提琴自己练,他拉琴时常常入了迷,忘了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这些句子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几遍,达到经常用他人刻苦学习的精神鞭策自己,从而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升思想认识。
五、展开讨论,提高明辨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当前很多老师只重视基础课,语文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听,一节课讲完了,课本往书包里一塞,万事大吉。虽然道理也听懂了,但怎样把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落实于行动,那又是一回事。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光要智育好,更重要的是品德好。如学《我的哥哥》一课,我结合课文内容,提出讨论题:“哥哥买电影票老老实实排队傻不傻?”“犯了错误,做了错事,只要别人不抓住,我就不承认,这样对不对?”“自己省吃俭用省下钱帮助别人这样是不是傻的表现?”通过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明辨了是非,作出道德判断,树立了榜样,改正了缺点,提高了认识。讨论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知识,而应是注重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应做到合理灵活运用教材,多方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不断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有用人才。
⑺ 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何谓人文精神?对此,释义者甚多而大同小异。笔者认为最为精辟的是《人民日报版(海外版)》(2001.1.2.)上一篇文章权的解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呼唤》)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已进入新课程理念之中。例如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近年来,“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摆脱“为应试而教”的束缚,立足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树立人文精神,培育理想人格,教会学生做人。那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一、积极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把知识教学纳入人文背景新课程政治教材有许多充满人文精神的内容和材料。
⑻ 如何在政治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德育来纲要》明确规定:“思想自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学科,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德育教育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德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其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根据政治课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政治课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德育目标,思想政治课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促使学生不断的认识,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初中政治课在德育中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学科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德育意义,与当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⑼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回,增强教答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