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培智生活化课堂教学总结

培智生活化课堂教学总结

发布时间:2020-12-23 16:30:01

㈠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人们处理数据、分析资料、交流信息提供简捷的手段。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越来越被世人当作一种普遍适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生存能力发展,不仅考虑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智力落后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运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其数学应用意识,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智力落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同样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智力落后学生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但大多数智力落后学生在高技能发的学习上,迁移能力很差;学习兴趣较少,学习动机水平底;学习需要不占优势;智力落后学生的需要多以低级需要为主,以满足生理的需求为主。

因此,数学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教学目的是要为智力落后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着眼于智力落后学生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独立生活的需要,对最大限度促进智力落后学生潜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对智力落后学生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条原则,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教学进行以下的研究与探索:

一、 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让生活问题走进培智学校数学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弱智学生由于智力地下、思维不灵活,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据技能时,通常需要借助更多的直接经验,认识更加具体的内容,经历更加深刻的体验,才能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针对弱智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数学的教学的要求: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无论培智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化教学方法主要有:(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与活动,把知识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根据弱智学生爱动的特点,进行了“动态教学”,如“认识数字5”时,运用课件出示<小花鸭过生日>,再现生活情景,寓教于乐。先以轻松活泼的,充满情趣的故事导入:小花鸭今天过生日,大白鹅、黑黒狗,小公鸡、胖胖猪都买了礼物来祝贺.......。接着让学生数一数故事中涉及到数字5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和诱人的礼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来,然后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进行生日宴会活动,在活动中,要给小动物们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戏中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数字5,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和研究能力,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认识“24时计时法”时,要想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用24时计时的意义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长途汽车站去实地参观,从而找出正确答案;在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千克”的实际概念,教师可以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菜场、水果摊等场所,让他们学会亲自挑选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后亲手拎一拎,亲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亲口数一数,亲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测一测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可以让学生用卷尺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长度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并能即学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学实用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穿心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设计了到超市购物的游戏,让一个孩子扮演收银员,其余孩子去购物,老师给他们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在购物的过程中,顾客要认出物品的单价,在付款的时候,收银员还要说出你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收银员的角色,让轻度智障的学生轮流去扮演。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加、减、乘、除知识计算购物中出现的找零,求商品价格之和,求商品平均价格等实际问题,模拟生活情景,再现生活画面,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个别化教学方式与走班制教学模式相结合,促进培智生的发展

每个儿童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培智学校也象普通中小学一样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按年龄编班。然而,班级授课它强调统一,要求齐步走,难以适应培智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充分照顾培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也不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培智学生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并不相符,同一年龄的培智学生由于智商不同,心理年龄也不同,并且同一类的学生的缺陷差异也是各不相同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因此,针对培智学生个别化教学的需求,可以采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走班制教学模式能够真实有效的培养培智学生,那么要考虑如何进行分班,如何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走班制教学的分班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1)充分考虑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教学得以有效运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根据培智学校的学生的生理年龄一般在7-18岁,但是其心理年龄最高只能达到8-10岁正常儿童的特征,在走班制教学中,通常把学生依据生理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低段(7-10岁)、中段(11-14岁)和高段(15-18岁)。在领域目标的实现中就依生理年龄段和相应心理特征需求选择内容并运用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加以实施。(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在《纲要》中,将技能按照其发展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低、中、高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存在着某些学生已到中段却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差异较大,认知水平又明显不同,在教授某一内容时就难以“面向全体”,无法体现“以人为本”。为此,需要根据一定的评测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归类组合分班,分为低年级(1-3年级)、中年级(4-6年级)、高年级(7-9年级)三个教学阶段。

走班制教学根据分班后的不同年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1)对低年级学生,采用综合主题教育,寓教于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分散,注意力不稳定这一实际情况,在走班制的低年级教学中采用“单元综合主题教育”的方法,在个别化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使学生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训练,充分挖掘其潜能,有效地补偿其身心缺陷,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长进。(2)对中年级学生,努力创设情境,实现“教学、生活零距离”。现实世界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脱离智力地下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是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的。基于以上认识,在构建中年级走班制数学课程时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生活。(3)对与高年级学生,变课堂数学为社会数学。数学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高年级弱智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5-18岁之间,他们即将融入社会。因此,在高年级的走班制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大培养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力度,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㈡ 如何实现培智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浅谈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苏州市平江区培智学校倪文霞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受关注,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原则也提出了要求:“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即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而且将原来的《数学》学科改名为《生活数学》,并提出要求“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要如何做到真正将生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或者说如何做到教学过程更显生活性,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要思考的方法。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师,所要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要教会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运用知识”,对于后一个要求用纯粹的书本知识很难使智障学生学会,这是他们的生理缺陷使然,但是如果把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和场景与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很快掌握其中的奥秘了。

一、用生活场景替代现有的教学环境

四四方方的大教室里,只有冷冰冰的桌子和椅子,及一些简单的墙面布置,学生每天身处在一尘不变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会觉得很无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是很不利的。我们不妨在课前多准备一些教具或课件,将生活中的场景放置到教室中来,在新鲜感的促使下进行教学,不光会让学生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会让教师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人民币的使用》时,将教室的一角分割出来变成一个“超市角”,利用区域功能将超市搬到了教室中来,将准备好的“商品”、“价格牌”、“人民币”、“收银台”等放在相应的位置,这样一个超市就准备好了。教师在准备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来参与,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实这是在帮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到自己的超市来进行一次购物之旅,同时将数学教学融入其中,让智障学生学会看价格牌、学会付钱、学会计算找零等等……一堂生活化的数学课,在师生的互动结束了,学习环境的变化会让学生变得兴致高昂,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会让其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活用知识。这种看似寓教于乐的方法很适合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学。

二、生动的生活语言替代生涩的教学语言

教师很多时候为了解释一些知识、讲明一个数学公式,会说出一些让学生完全无法理解的语言,这些语言只适合出现在书本中,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智障学生是很不适用的。当然,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语言表述时确实存在一些困难,所以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解释说明这些深奥的数学知识,用智障学生所能理解的事物来举例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用生活中的物品可以让智障学生知道什么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例如,圆圆的大饼或饼干,可用来教学生认识圆形;红领巾、三角板,可用来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再如书本、铅笔盒、尺子这类具有长方形特征的物品,可以用来教学长方形的认识等等。

由于智障学生的大脑发育不完全,所以在理解时,只能做出形象记忆,假如我们要他们去记住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来学会分辨这几种基本图形的话,对于中重度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完成的作业。所以我们只有用简单的语言来教学,如“圆圆的大饼是圆形,长长的尺子是长方形,有角的红领巾是三角形、方方的手帕是正方形”,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有利用理解,用语言描述和形象记忆来帮助智障学生认识图形,双重方法只为达到一个目标。

三、生活化的游戏替代枯燥的习题作业

数学课上完后,教师总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做,作为巩固知识的方法,但这并不是唯一方法。智障学生由于思维缓慢,发散性思维能力差,在做数学习题时,只是按着教学例题的解答方法来完成,如果题目稍有变动,他们还是会出错,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学生更是如此。这些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含义,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让他们去做习题,而忽略了他们“是否理解”这一层,那么不论学生做多少题,教师批改多少次,他们仍是不会做或总是做错。因此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时,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法——生活化的游戏。

我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利用学生经常玩的串珠游戏进行教学:给每个学生一根绳子和若干珠子,让一个学生A把9个珠子穿在线上,学生B再穿上1个珠子,这时就引出问题:学生A穿了9个珠子,学生B穿了1个珠子,线上一共有几个珠子?在知道运用加法计算的时候,学生可以再穿一次珠子来加深影响:9个珠子和1个珠子放在一起变成了10个珠子。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实物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认识:

(板书)9个珠子和1个珠子放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9个珠子+1个珠子=10个珠子

9+1=10(引出加法公式)

知道结果了,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来穿一次珠子,表面上可以说“大家一起来检查一下算得对不对?”其实是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操作练习,巩固9+1=10这个知识。在这样的反复情况之下,学生便能基本掌握知识了。利用学生对于游戏的热爱,加上他们对于比赛获胜的可望,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游戏中做到真正的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了。

四、生活化的解题方法替代公式化的解题方法

数学学科其实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但往往我们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却忘记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了解题而解题了。其实有时候我们把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可以很快的就迎刃而解。

在教学《应用题》时,智障学生因为不理解应用题的含义,变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将题目语言换成生活中的语言来提问,例如要解答这样一个应用题“小红今年12岁,小林今年18岁,小红比小林小几岁?”,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人物换成班里的同学,用他们自己年龄来设计一个题目,让他们知道如何来解答比较大小、多少的问题,再将自行设计的题目换到前面的习题,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就不会做错了!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的,我们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场景,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型的生活环境,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指导下和生活化游戏的配合下,用生活化的解题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可以让智障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件快乐的过程,纯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不能给学生带来一丝快乐的,但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自主地学习。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给智障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3、张宁生周仁来著:《同在蓝天下》,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㈢ 生活化教学法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现状是什么样

"生活化教学法"是我国最新颁布的新课改中突出强调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教师需回要在开展培智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答,时刻注意强化数学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全面化等,让教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智残儿童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阅读全文

与培智生活化课堂教学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