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0-12-23 15:28:07

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统帅,是灵魂。
无论是小学和初中的素质教育,还是高中的新课程的实施,都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教书重在育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摆在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是时代赋予给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其首要任务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才,培养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抓好德育教育,其他矛盾便会迎刃而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2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方法及途径,为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探究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在学校里,我是初中美术学科的教师,更深深的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把德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和责任。美术课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拓宽知识视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因此,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德育教育。美术教学必须改革单纯的技能技法学习,注重德育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现代美术教学的任务,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下面谈一谈我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新课中的导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首先抓好“导课”这一环节。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设计海报》时,我先将事先准备的海报作品张贴于教室的橱窗中,让学生一走入美术教室就被眼前的精彩作品所吸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上课开始以幻灯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海报的由来、发展及现状,让学生了解海报艺术是我国所特有的,使学生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继承并发展这一我国所特有的传统艺术愿望。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上课之前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美术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初一年级的《春天的畅想》一课,我除了充分发挥个性潜能、激发形象思维和表现个性、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还以欣赏古今名作的形式、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和绘画的方式表现不同学生内心的体验,并根据作品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我适时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绘我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诗句,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三、在美术技能训练和作品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

Ⅱ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 要】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发展情况,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应回用现状出发,答参考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对于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75-01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则是必然趋势,这样能更好实现德育和美育教育得到发挥,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和外在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应用现状
1.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大部分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比较大,相关的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难以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学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并积极构建热烈的课堂

Ⅲ 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之教师如何备课

学本式教学模式就是课堂上关注学习的主体,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专自主探究,合作等属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类学习活动,避免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在做中学。

Ⅳ 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提起学校的德育教育,很多人认为这是辅导员的事情,似乎与其他任课老师关系不大。实际上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关键看是否能抓住有利的时机,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给教师们提出了更深和更难的目标。
一、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到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传统的英语教育割裂了英语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无法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人才的目标。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应该如何利用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在我八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与大家一起分享。
1、结合最常用的英语礼貌用语,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从最简单、最常用的口语入手。我校中级工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通常在课堂上会讲到一些最简单的英语口语。如讲到“Thank
you!”这一最常见的礼貌用语时,教师可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因为只有时刻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2、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始终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计划的加以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年的母亲节,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了一次名为“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活动课,并请家长来参加。本次活动课的目的是在练习英语口语的基础上让学生敢于大声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众所周知,中国人在表达感情的时候非常含蓄甚至是羞于表达,就算是母子之间也很难说出“我爱你!”这类字眼,借这次活动引导学生用英语简单的表达他平时想说却不敢或不好意思对自己妈妈说的话。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多的想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得到成年人的认同。不少学生家长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后也意识到作为父母有些时候也应该扮演孩子的朋友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而作为老师,这个时候我就会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及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和对方沟通。
3、巧用课文经典语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印象比较深的是在高级工使用的实用英语第一册的一篇课文中介绍到,在美国有一位老妇人(ROSE),年轻时一直梦想着要接受并完成大学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梦想一直未能实现。在他87岁高龄的时候终于有机会进入大学。老妇人像其他的年轻学生一样每天努力地学习,因为年事已高她甚至要花费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学习。通过几年的努力她终于通过各项考试顺利毕业,但是在他毕业后一个星期她却在睡梦中安详地死去。有将近2000名大学生参加了她的葬礼,在他的葬礼上很多人都回想起ROSE在一次聚会上的演讲。
“We do not stop playing because we are old; we grow old because
we stop playing. There are four secrets to staying young, being happy
and achieving success.”
“You have to laugh and find humor each and every day.”
“You’ve got to have a dream. When you lose your dreams, you di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growing older and growing up.”
“Have no regrets. We elderly people usually don’t
have regrets for what we did, but rather for things we
didn’t do. The only people who are afraid of death are those
with regrets.”
结束了这一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展开了一场热烈了谈论。有的学生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后悔,有的学生为自己一直都有梦想而感到骄傲,也有部分学生觉得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寓德于教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要坚持几条原则:(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针对一些有下厂实习经验的技校学生来说,这种德育教育更有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教育效果才能收到成效。(2)疏导原则。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从提高学生的知识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勤奋刻苦、积极向上、自觉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学识水平。(3)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教育,要求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用希望和激励等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们英语语言运用技能,也应注重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教育。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只有学习英语与提高思想素质有机的结合,学生们才能树立并发展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Ⅳ 如何让德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大脑

“教之道,德为先”,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向自然界的水学习,用渗透、体验的方式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合二为一才是上策.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课前准备与课堂活动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更要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相适应的德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的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设计和实践活动.《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这四种观察、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的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2.课后整理 一节课结束后,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前面六节课几乎每节课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中使用过的水完全可以留起来在第三课“水结冰了”、第四课“冰融化了” 和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中继续使用.实践证明,与其在世界水日或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大声呼吁“我们要节约用水”,还不如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和细节教育学生,其效果肯定会比口头说教好得多.关注水如此,关注其他材料或用品也要如此.课堂之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空间,这时学生会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言行举止也不像课堂那样规矩了.此时,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放松大意,头脑中要有德育先行意识,注意听学生的话语,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在宽松、友好、平等的氛围中教育学生.3.科普宣传 平时与学生交流讨论,少不了要聊到最新科技进展、科普知识或科技新闻.小学生喜欢发问,喜欢讨论,然而由于年龄尚小,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科学也有道德规范,科学家也是公民,同样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要肯定的告诉学生文学、艺术、魔术等不是科学;要提醒学生注意“ 脑白金”、“核酸保健品”、“深海鱼油”等商业骗局;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而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4.科学兴趣活动 科学课外兴趣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这些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表达能力强、表现欲和求知欲超出普通学生很多,但他们本身又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我们对此不能当作没看见,而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师爱非常伟大,而大爱无痕,它要像水那样一点一点滋润、浸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许没法非常充分的体现出来,但是在这些兴趣活动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气氛里,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教育效果最优化.总之,要学水之柔情,以无私的师爱关心学生;要学水之刚毅,以严格的要求激励学生;要学水之韧性,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放大视野,我们更多关注课程标准,为的是能有源头活水;在每一堂课中尝试自己的想法,以实际行动震撼学生,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或者感动学生,激起学生心田的阵阵涟漪;在与学生更多接触的课外活动中践行,进行德育而不留痕迹,追求高效而不走过场.

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各地也是吧的与驾驭作为学校最基本的常规来实现,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学校的德育教育定位,摆在主要的位置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 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调研目的、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涉及每一个家庭,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公平,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的核心问题之一。 《甘肃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危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实现均衡,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现象;全省累计有30个县市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永昌县就是这30个县市区之一。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国家、省、市、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好迎接2015年省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基础工作,全面分析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特开展此项课题研究。 二、调研内容、要点 调查了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状况,并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具体调研,重点开展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调研。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为主,分析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调查了解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举措的实际成效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方案、策略 (一)调研方法 通过数据采集、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全面调研。 1. 考察调研学校,分别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座谈会,要求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学生、家长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2. 召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负责人座谈会,现场考察以外的学校负责人参加,并有广泛代表性。 3. 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领导、村主任等。 4. 采集义务教育学校8项指标数据,分别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 (二)调研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3年9月底完成调研,并上报调研报告。 每个调研点选取调研学校:优质、一般、薄弱小学和初中学校各1所。 (三)组织与实施 1. 课题组成员分工。 2. 调研工作开始前,召开调研点有关人员和调研人员会议,统一调研要求,部署调研工作。 3. 调研工作结束后,课题组成员撰写专题调研报告,总结调研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最后形成总调研报告。

Ⅷ 如何打造理想化的德育课堂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品德与社会课似乎难与语数英相提并论,但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形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同时提高学生认知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不容忽视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学生才能喜欢并爱上这门课。
如何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一、 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念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模式是照本宣科,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讲授者,学生呢,则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可想而知,这样子的课堂气氛是沉闷、压抑而紧张的,学生根本没有民主可言。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主导而非主体!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会引导。师生只有平等对话,呈现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彰显,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二、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社会就是大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学素材。要想学好品德与社会课,就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本和生活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
首先,要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到深化。比如说在讲授交通标识时。我带领孩子们来到学校最近的一个小十字路口进行观察,这儿没有红绿灯,是交通事故的频发路段。正是上班高峰期,学生们发现,机动车、自行车、行人互不相让,争抢着过路口,短短的半小时内,居然还出现了一起电动车与自行车相撞的事故。接着,我们又来到有红绿灯的大路口,感觉情况已经完全不同,虽偶有行人、自行车闯红灯,但机动车过往则井然有序。当我们再次走进课堂,看到书上的那些交通标志时,孩子们都说感到很亲切,因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
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外多实践。比如说在教授《做一名地球卫士》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自由结合成小组,利用周末到周围去寻找污染现象。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触目惊心的现实,更使他们增强了保护地球妈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Ⅸ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应该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汲取精神素养的精华,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Ⅹ 怎样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有:
1、结合教材内容德育教育渗透。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
2、结合训练内容透,德育教育。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编选作业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3、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实施德育教育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
4、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课堂教学采用老师先讲解,然后示范性的操作,最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实践这一过程。
5、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教师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样。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作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各学科教学大纲中都渗透了德育教育:热爱祖国、人类文明、传统美德、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等等方面,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设计,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那么英语学课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大家知道英语学科授课时主要使用的语言不是母语而是英语,而且也不可能像思品课那样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接受教育。我的做法是适时地、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教学常规,培养学生有礼貌、互相关心、谦虚等好品质。如在课堂组织教学中,每节课前的师生问好就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Glad to meet you! Nice to see you,boys and girls!等语句的使用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告诉了学生见面应打招呼,有礼貌。在Daily talk中,采用的对话也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如Is everyone here? How are you today? 通过回答,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同时也明白了应该关心、善待他人,这就是学科德育的一种方式。
再者,我认为激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因此我常常用榜样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同学表现好,老师发奖券或奖品鼓励时,要求全班都表扬Good! Very good!得奖同学应回答:Thank you,teacher.对于受表扬的同学来说,是种鼓励,下次会争取更好,培养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这就是个榜样,通过表扬学习榜样,勉励自己要向好同学一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鼓励和表扬这种形式,进行了德育渗透。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老师鼓励性的言语,对他的正面评价,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树立自信心的因素。
当然,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在于教材,还在于教者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感化。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