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时期如何践行新教育理念
最近我市对新教育理念进行了广泛地研讨和深入地学习,结合我校开展的“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我对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新教育理念尤其“关注人的发展”,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况”……新教育的核心是:行动就有收获。那么,我们广大教师们,作为新教育理论的执行者,该如何化力量为行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新教育理念,使新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从此踏上理想之国?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理论是行为的先导,五大理论比六大行动更重要。 新教育理念为我们描绘了五大核心理念和六大行动目标,朱永新认为“五大理念比六大行动更重要”,新教育不能只有理念,需要实践和操作;更重要的是不能埋头在过程的时候,忘记了我们的目标;起初,我对这话很不理解,经过与同事们和领导们反复研讨,并认真系统地学习了新教育理念及其他一些教育著作后,我才渐渐明白:理论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系统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行动就会陷入盲目,没有目标。新教育理论的五大核心理念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等。要想层层落实这五大核心理念,广大教师们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修养,及时的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时刻站在教育战线的前沿。 二、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创造独特的自己。 既然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做指导,那下一步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了。新教育理念是一份理想,是一场运动,更是一项行动;新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与丰富内涵的过程;新教育是有待生成的,不是预设的,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探索和创造;它是一种过程,是不断完善的,逐步深入的,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为此,新教育理念为我们指出了六大行动目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建理想课堂;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等。我认为广大教师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教师要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乃教育之需,因为教育是一门智慧型的事业,“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学生”。(2)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 。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为每个教师创造了多样化的发展机遇和可能,关键是每个教师是否做好了迎接这些机遇的准备。机遇从来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有心人。缺乏生涯规划的教师,极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没有梦想,缺乏动力和方向。要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3)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 。有魅力的教学艺术是有效的教学。变革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是体现教学艺术,展现教学魅力的根本前提。新课程特别强调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过于依赖知识传递的接受性的单一化弊端,主张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渗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也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方式最核心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构建方式。要达成思维品质优化、情感升华、价值观构建等深层次目标,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与优化。(4)做个有思想、有信念的教师 。信念是行动的指南,信念是支配行动的意志。教育是一个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教师的信念首先是学生为本的观念,其次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再次是教育本质观。作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必须有信念;作为一名有品位的教师,他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三、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新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培养和创造全面发展的人,教师们应该尽其所能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披荆斩棘、开辟道路。我们知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尤为重要。(1)尊重、关爱、激励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备的良好习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地位,比刻板的要求和无端的指责更具有感动力和感化力。教师尊重学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也是师生合作的道德前提。(2)相信学生的潜能,不断地鼓励学生“我能行”! 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行。你想毁灭一个学生,就不断地说他“不行不行你真笨”,这样,再行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笨。可见,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高峰体验”。潜能在有效开发并结出硕果之时,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新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客观地要求人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具有创新价值的知识和人才。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它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而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应使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总之,新教育理念与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它为我们现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的职能做了明确的分工,更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规划了宏伟的蓝图。祝我们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早日成功,愿我们早日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硕果!
Ⅱ 对现今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什么看法
新课标是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得到发展,发展的内涵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专与情感、态度、价属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
知识、技能——是学业上的要求,是学生以课本为本要学好的内容;
过程——是学习中的体验——是要求是愉快的、快乐的;
方法——掌握学习方法及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有益于自己的终身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形成良好的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形成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从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的,是一个终身的发展要求。
Ⅲ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实施新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的探究。
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引入新知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必须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2. 探究新知——积极思维,质疑创新的探究。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3. 巩固练习——形式新颖,由浅入深的探究。
4. 课堂总结——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教学相长的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总结,能引人深思,拓展想象的空间,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更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埋下伏笔。因此,课堂小结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整理、归纳,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和蔼、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
5. 课堂教学环节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秩序。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会以教学活动中诸要素的不同组成方式,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揭示不同的教学规律,显现不同的教学功能,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原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一般是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学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课堂教学环节也在不断变化,但并没有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建构。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动力,对人生充满向往……常言说,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从这一点上来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Ⅳ 教师个人简短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衡量教学是否失败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不要一味地赞美雄鹰,因为这样就会伤害更多的小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教师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他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之才。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Ⅳ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哪些
星云教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谢谢作者诚邀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智慧的灯塔。这么多美好的字眼都送给了老师,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老师的期望,更是对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我欣赏并推荐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老师的教育理念。
学为人师
老师的基本职责是把人类历史积累的自己所教授学科知识以及其它知识的精华经过系统消化、吸收、归纳、整理后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老师首先自己得知识渊博,对学科知识概念清晰,知识点精通,认识深刻,胸有成竹,融会贯通,才有可能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如果老师有一桶知识的话,能传授给学生的可能只有一碗,如果老师有一碗知识的话,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老师,自己平时得多读书、多钻研、多思考,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最新的教学手段,苦心钻研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解知识。
行为世范
师者,为人师表,是做人的表率,是学生的楷模。一位老师知识不渊博也许可以原谅,还可以提高,但是道德上有瑕疵,那就是人格上的污点,很难洗刷掉。
作为老师,天天在学生眼前行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进而会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说得就是老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近几年,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教师队伍的一些负面新闻,很多是有关师德的,比如打骂虐待学生、性侵学生、课堂发表不当言论、误导诱导学生等等。目前国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师德出现了污点,可能就要终生离开讲台,从事其他岗位工作。
总之,作为老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传授学生,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关注我@星云教育,一起探讨有关教育政策、教育资讯、教育理念、教育案例的那些事。
赞同81
2条评论
Ⅵ 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辨析[*]
孙亚玲¹, 傅 淳²
(1.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层次; 教学理念的表达
【摘 要】理念是学术界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本文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了理念的含义,并进而揭示教学理念的内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A Discrimin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SUN Yaling¹ FU Chun²
(1.2.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China)
Key words: teaching philosophy; the level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he statement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bstract: Idea is a concept that has been frequently used in academe. The paper analyzes its meaning from the angle of etymology, and then reveals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philosophy is an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to the law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y. It is people’s point of view or basic attitude to teaching. Teaching philosophy has three levels: theoretical level, operational level, and subject level. It is important that a teaching philosophy is clearly stated.
要弄清楚教学理念这个概念,先得从理念开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理念”这个概念在大陆的教育文献中使用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在此之前,“理念”一词是一个哲学术语,而且只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哲学体系里的一个哲学用语而已。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指“独立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一般概念,它是事物的原型,事物不过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分有’了理念,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辞海》第1367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大陆与港台学者间接触的增多,大陆学者从港台借用了这个概念。考察港台学术界使用这个概念的历史,最早在1987至1988年间,因为1987年以前的港台教育著作中还没有见到这个术语的使用,当然,也可能因为作者考察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总之,根据现有的考察,我们可以暂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理念”一词的使用港台先与大陆,而港台最早使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最早使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在使用“理念”一词以前,教育界使用那个概念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呢?现在我们说教育理念,以前我们则说教育观念,以前我们强调观念要新,而现在我们说理念要新。
一、 理念的词源学分析
《辞海》(1989)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辞海》第1367页)通过对英文idea的考察发现,-ide有时用作后缀,表示“……化合物”或“合成物”。而idea一词的英文含义却有10条之多,这里仅列出其中的4条用法。(1)主意、念头、思想、计划、打算、意见(A picture in the mind);(2)想象,模糊想法(a guess, feeling of probability); (3)理念,理性概念,观念(a philosophical use, means a perfect and eternal archetype of which reality is an imperfect .);(4)理解(understanding)。
这些用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有一个想法、看法、意见、念头”或“我的观点、想法、意见是……”;二是哲学意义上的观念,或学说。而我们所使用的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点或观念,也就是我们对教育、对教学等的看法,所持有的信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理念”一词的含义,我们从英文中寻找其对等词,或者说我们都把那些英语词汇翻译成“理念”。实际上,我们经常把idea一词译为“观点、看法、主意、想法”,而很少把它译为“观念”。“观念”一词的英文对等词有这样一些: concept、conception、 idea、 notion、 thought、和 impression。在这几个词里面,Concept和 conception用于大范围内的成形的思想,意思是“在脑海中形成的公式化想法;系统而确切的思想或观念”,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其实我们也可译成“新理念英语”,只不过在1980年代时我们不用“理念”这个词表达一种新思想、新思维。idea是综合性最强,应用最广的一个,有时候,它可以表示一种“映像”(image),或者是一种从一点点信息中设想的,而从未觉察的东西。Thought一词是指明显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指经过思考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与单纯的观察、感觉或愿望不同。Notion一般指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是荒谬的想法。Impression则指外界刺激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模糊的观念、记忆或者信念。在英语里,用来表达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的除了上面的词以外,用得最多的是philosophy、perspective和creed这几个词,在一些场合也用rationale。比如 teaching perspectives, teaching philosophy, 或者my philosophy of teaching, 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最为典型的是杜威(1897)的“My pedagogic creed”(我的教育信条)。[①] Philosophy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哲学”的意思,而是对某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Perspective在此种情况下的含义除了“观点、观念、看法、想法”之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
综上,无论是汉语的用法,还是英语的用法,“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比如:“一是认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外在于信息技术的,因此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对象: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前者凌驾于后者之上,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有一种支配作用,教育信息化就变成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其实情况正好相反,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转型’;二是恐惧技术对人的控制,……。”[②] 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将“理念”与“观念”相互借用的。这也说明“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
由此我们可以类推,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很重要,因为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二、教学理念的层次
顾明远(2001)在《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教育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从理论上论述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介绍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③] 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人们既能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同时,这也表明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并不是一回事。相对于教育理念而言,教学理念是一个下位概念,教育理念包涵了教学理念。此外,这种层次划分方法还说明教学理念是处于最低层次的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理念。这种层次划分对人们更好的理解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些绝对化,因为即使是处在最低层次的教学理念,其原理性、指导性和理论性也是很强的,而且我们有时很难将一个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严格区分开来,他们在很多情境下就是一回事,因为我们很难将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区别开来。所以,本文试图依据教学理念的可操作程度以及学科的不同将教学理念分为理论层面、操作层面与学科等三个层次的教学理念。
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
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是人们对知识、教学、学习和学生的总的、一般的看法,它摆脱了具体的一时、一事、个别情景、具体学科的复杂性,达到对教学、学习、学生等的理性的理解与解释。这种理念对教学、学习、学生、知识的理解更综合。有人可能不知道怎样去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但他可以谈他对教学的看法、观点。也就是说他有理论。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当我开始思考教学的时候,我想起了马克▪土温的一句格言:‘不要让学校妨碍教育’。我认为,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不能仅仅靠说教、死记硬背、简单的直线式计划来得到的(即,传统的学校教育)。一句话,教育者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向学生有效学习的模式。帮助学生学会成为具有批判能力的思想者,有效的问题解决者,这样他们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成为有效的竞争者。[④] 这是一个一般意义上,或理论层面上的教学理念,反映出这位教师对学习的看法。理论或观念层面的教学理念对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具有方向性。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自己不迷失方向。现在,大多数的教师都能非常容易地说出很多时尚的新词,比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主、探究、研究、问题解决式地学习”、“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等,但是当他面对学生的时候仍然是控制学生、讲授式教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所拥有的这些新理念仍然是片断的、凌乱的、浅层次的。一方面,没有上升到观念、信念的层次,另一方面,又缺乏操作性,不足以指导他们的教学活动。
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
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运用某些教育学的、心理学的或者学科的理论,把某种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前面所说的那位教师为了能够把教学“转向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而将其理论层面的理念转向操作层面的理念,即怎样具体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
精心准备教学;
熟悉我所教的学科;
了解我的学生;
必要时进行个别化指导;
鼓励学生参与;
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使用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内容的有用性;
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得最好;
经常变换教学方法;
创造一个公正但有严格要求的学习环境;
做与教学有关的研究;
使学习成为愉快的活动。[⑤]
再比如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⑥] 这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理念,而要把它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要使其能够操作。怎么实践呢?珀金斯和萨洛蒙(Perkins and Salomon,1988)指出,迁移首先要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将要迁移的情境相似,换句话说,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态度情感的情境要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情境相似,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将会用到这些知识,就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⑦] 其次,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迁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身进行反思,使所学内容能够在真实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记住所学内容。
学科教学理念
学科教学理念既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教学活动等总的看法,也包含了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看法,因为对学科的看法会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经常看到的学科教师间互不相让或互不往来的现象就是由于教师的学科教学理念不同而造成的。毫无疑问,每一个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过分地或者片面地夸大学科的作用、知识的作用,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学科理念,要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单纯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就能达到的理念。同时,还要明确学科教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下面是一位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一般而言,学生从生物课上必须获得三方面的收获,他们应该获得(1)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2)一些科学研究的新发现;(3)如何将科学信息进行交流。”[⑧] 这位生物老师将他对学科和学生发展的理解融合在了他的教学理念中,他没有将教学的目标确定在知识的掌握上,而是定位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学生本身的发展上,可以想象他的生物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总而言之,任何教师都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这些教学理念可以是不同层次的,有时候,教师的教学理念是综合在一起的,既可以是观念性的,又可以是操作性的。学科教学理念在表达对学科认识的同时,必须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理念的表达
教学理念能否指导教学实践,能否成为教师的教学行动指南,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一般而言,表达得越简洁、越有条理,就越能对行为起到向导作用。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反映了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和他对学生需要的考虑,实际上,一个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就是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回答:
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最好用隠喻表示,比如“学习就像……。”
什么是教学?
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达到这个目标?
实现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为什么是这样的目标、用这种方法、达到这种程度?
每个人表达的教育教学理念都不相同,教学理念应该是个性化的,有些比较笼统,有些比较具体。一般来说,都使用第一人称、陈述句。教学理念的表述可长可短,可以是一句话,或一段话。迄今为止,最长的明确表达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要数杜威(1897)的《我的教育信条》。杜威在阐述他的教育理念时在每一段的开始都用了“我相信……”这样的句式。
另外,每一个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并不是要包罗万象,下面的提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为什么我用这种方法教学?
为什么我要当一名教师?
什么动机驱使我选择教书这个职业生涯?
我怎样定义一个好的教师?什么样的经验形成这样的定义?
我对学习和教学的信念是什么?
我希望学生从我的课堂上获得什么?
为什么我选择这样或那样的教学策略、方法?
为什么我要选择特定的作业要学生完成?
我用什么样的隠喻表达学习和教学?为什么?
总之,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而言,教学理念就是他们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知识价值、学生本性的最根本的理性的认识和看法。教学理念有层次之分,观念层面上的教学理念虽然较为笼统、一般,但却更能达到本质,更具全面性、原则性;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更具指导意义,但却比较零碎、片面;学科层面的教学理念不仅是对学科作用的认识,更要包含对学生、学习的认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实际上是对“知识是什么、学习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这几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我的教学理念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工作经验上可以说是不太熟悉的。但我知道,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该不
断的求学,不断的进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来 。我认为:
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起这样的理念:
1. 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教育灵魂的意识。
2. 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本素养。
3. 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4. 必须结合学科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制高点。
5. 必须把教改实验和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
6. 必须强化应用意识,把学科教学置身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科技生活的广阔背景之中。
7. 必须强化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在前瞻性理念的导引下,我们应注意:
1. 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的统一。
2. 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3. 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
4. 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其它学科知识沟通的统一。
5. 传统的媒体教学与现代技术整合的统一。
6. 研究性问题设计与学生民主参与的统一。
7. 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8. 个体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统一。
教师是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研
究者几实践者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教学的新思路,深入研究怎样实施新课程标准。
1. 课标解读、把握理念
2. 备课指导、解剖教材
3. 课堂教学
4. 确立标准
5. 典型示范
6. 观摩研讨
7. 课题研究、敲定方案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课程教学必将使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技术诸方面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作为教研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改革的潮头,跟上课程改革的 发展形式,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培训者。
Ⅶ 教育理念有哪些
(1)以人为本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
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2)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
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3)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
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4)创造性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
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5)主体性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Ⅷ 浅谈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范文
情境抄是一堂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Ⅸ 联系现实论述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下面是对本题的认来真回答。
在教育源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立德树人,尚美求真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在教学中要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情,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要本着公平公正施教的原则,坚决恪守职业道德,不碰底线,不触红线。
以上为本题回答。敬请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