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蒙古族舞蹈教学熊莹

蒙古族舞蹈教学熊莹

发布时间:2020-12-23 03:52:32

① 蒙古族舞蹈的概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内独特。动作多以抖肩、容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然后搬上舞台。以久负盛名的筷子舞为例,它原先是鄂尔多斯的民间舞蹈,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筷子舞自娱性很强,由坐式表演,逐步发展为边蹲、边站、边走、边巧妙自如地打击自己身体,变化不同画面的舞蹈形式,从而真切地抒发了牧民热爱生活,乐观欢快的性格和感情。

② 学蒙古族时,舞蹈老师说我这个动作好像在跳四小天鹅啊,是在委婉地说我这个动作没蒙古族味道吗

—— "踏歌尽醉营盤晚",蒙古族舞蹈特点是浑厚,舒展,豪迈和含蓄;这与他们的版游牧, 狩猎生活有密切关联权。而<四小天鹅舞>则以欢快, 活泼,干净利落的节奏来描绘小天鹅在湖畔嬉戏游玩的田园般诗意形象,体会二者文化内涵,可更好的表现各类舞蹈的魅力。

③ 元代的蒙古族民间舞蹈《踏歌》展现了怎样的场面

这一古老的民间舞形式于蒙古族中也有流传。随着元朝的建立,入主中原大城内市后,蒙古族仍保容留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蒙古族的踏歌是集体舞,绕树而舞(参见《蒙古秘史》)。诗人袁桷《客舍书事》诗描绘:“干酪瓶争挈,生盐斗可提。日斜看不足,踏舞共扶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黄羊尾,文豺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可见,蒙古族人喜欢在帐篷篝火旁,宴饮欢笑中联手踏歌而舞。河南焦作元墓出土的舞俑,身着蒙古服饰,形体粗壮,舞姿健美,显然是元代蒙古族的舞蹈形象。追寻当时蒙古族的舞蹈风貌,由此可见一斑。

④ 帮我写一个蒙古舞蹈开场白

方案1: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而在这56个民族里面最为彪悍的自然是马背上的蒙古族了。而与蒙古族彪悍风格不同的是,蒙古族的舞蹈却是别有一番滋味。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去领略一下蒙古舞蹈的风韵,也让我们鉴赏一下,蒙古族舞蹈的风采~

⑤ 去哪里能受到最好的蒙古族舞蹈抖肩舞

有(蒙古族舞蹈.醇香)高品质舞蹈背景音乐。

⑥ 蒙古族舞蹈教学视频

在土豆网络北舞蒙族教程或者民大蒙族教程

⑦ 求女生跳的蒙古族舞蹈,简单些的

天堂

⑧ 蒙古舞的基本手势 和基本手位 。

平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向正旁打开。

勒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开。

平的鹰式位:平手,双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鹰式位:在平的鹰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开,叉于腰间。

勒马位:勒马手呈下弧形状,向外伸出。

单手为单勒马位,双手在外称双勒马位。

(8)蒙古族舞蹈教学熊莹扩展阅读:

蒙古舞风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

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⑨ 蒙古舞中的抖肩是怎么做的

蒙古舞中的抖肩动作包括耸肩、硬肩、绕肩、碎抖肩、柔肩、甩肩。具体方法如下:

1、耸肩也叫笑肩,是指双肩放松,肩胛骨上下移动起落,同时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开的基础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动的运动形态。抖肩时胸部以上抖,其他地方都收紧,肩部放松,抖的越碎越快就越好。

2、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缩带动肩胛骨前冲后缩,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两个肩膀在交替推收时前后摆动,在摆时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

3、硬肩动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现得非常频繁,是整个肩部动作的基础元素,硬肩动作配合腿部动作以及舞姿节奏,可以展现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两肩左右摆动,幅度不能大,手臂跟随双肩的抖动前后摆动。

4、绕肩是指以胸部为轴心,肩膀做前、后、上、下绕圆的动作,可以单肩也可以双肩交替环绕,做这个动作时头颈要放松,腰部要前后仰合配合肩部动作,同时手臂、手腕也随之做划圆动作,绕肩动作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5、碎抖肩是指双肩放松,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下快速原位颠动的运动形态,做这个动作时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体随肩部的抖动而横摆,碎抖肩动作体现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扬顿挫之美。

6、柔肩是指双肩在背部和胸部肌肉的拉动下,形成连贯的、弧线型的交替柔动,手臂与手腕也随肩慢慢摆动。柔肩动作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优雅端庄、含蓄内敛之美。

7、甩肩分为快甩肩和慢甩肩,是指双肩同时随着手臂向前或者向左右两侧甩出,配合腰部仰合、腿部半蹲的起伏动作,通过快速有力的甩动展示出舞蹈的挺拔向上之美。

(9)蒙古族舞蹈教学熊莹扩展阅读: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种类:

1、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

2、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

3、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

4、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

5、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

阅读全文

与蒙古族舞蹈教学熊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