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审批权力成猎物是怎么回事
招生计划腐败:“实权部门”掌握学校“生命线”,“审批弹性”成“寻租暗门”
“在省级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实权部门"和"冷门部门"的差别很大,"实权部门"白天门庭若市,晚上常有饭局。”安徽省教育厅一名落马官员自述,党的十八大之后,他明面上的饭局少了,暗地里的“权钱勾兑”却“停不下来”。
记者调研了解到,安徽省教育厅腐败窝案中落马的几名官员,都来自手握审批权的“实权部门”。如杨德林和袁文曾先后任领导的计划财务处(后分立为发展规划处和财务处),就负责拟订全省省属高校、中专的招生计划,指导高中制定招生计划,以及学校设置、撤销、更名等的申报和审核等。
“多招一个学生就多一份收入,招生计划可以说是学校的"生命线"。”安徽一所省属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都要报给省教育厅计财处审批,而全省的招生计划有一个总盘子,在学校之间存在竞争性,“给他的多了,给你的就少了,所以很多学校争着去省厅拉关系”。
翻开袁文的起诉书,34所向其行贿的学校几乎都与招生计划有关,有的学校为了多争取计划,更是长期“打点”。如某学院一名副院长从2007年到2016年间,6次在春节前给袁文送现金、购物卡;某大学一名副校长和一名院长,从2010年到2014年“年年不漏”,5次共送给袁文购物卡4.6万元。
学校设立、升格腐败:为获得“金字招牌”,几十所学校“金钱公关”
学校的设立和升格,也成为“审批寻租”的重要方面。据办案机关审查,杨德林和袁文各自收受的最大一笔贿赂,都来自一名叫张明亮的商人,他为了创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向杨德林行贿55万元,向袁文行贿46.5万元、金条10根。
专科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意味着办学能力、教学水平得到认可,含金量更高的“本科招牌”带来的是更好的声誉、生源和收入。起诉书显示,近年来安徽多所民办专科高职院校在升格为本科过程中存在行贿行为。
近年来,全国多省启动“省级示范高中”评选工作,入选的学校相当于获得了一块“金字招牌”。在安徽省教育厅,负责制定“省级示范高中”评估标准及指导实施的部门是基础教育处,该处原处长缪富国在评审过程中先后收受39所中学的贿赂。
行贿、受贿逻辑:学校办学逐利与官员私欲膨胀相裹挟
记者调查了解到,作为教育腐败窝案中的行贿方,涉案学校存在着强烈的逐利冲动,不惜通过行贿的方式“公关审批”,借行政权力之手获取利益。
“评上省级示范高中,校长的级别可以从科级提高到副处级,学校每学期学费从350元提高到850元,招生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好生源。”安徽一所中学的校长说,“示范高中”的金字招牌关系到名气、收入和政绩,因此学校和市县教育系统的领导都积极性高涨,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找关系,送钱只是手段之一。
多一个招生指标就能多招一个学生,就意味着一笔学费等收入。在高等教育资源仍相对稀缺的背景下,不少社会资本“把学校当企业、把教育当生意”,为升本科、多招生大肆行贿。
据办案机关审查,安徽文达集团相关负责人,为旗下的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升本科、搞计划,先后8次向杨德林行贿3.2万元,6次向袁文行贿15.9万元。
“升本”后的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成为文达集团的“现金牛”。2015年,文达集团因负债近20亿元导致旗下多个园林、培训、互联网企业倒闭或停办,文达学院每年的巨额学费成为偿债的筹码。
审批腐败颠覆“教育价值”,专家呼吁“教育简政放权”
安徽省教育厅腐败窝案之所以发生,除了学校公关、个人贪欲,还存在深层次的原因:教育资源的配置管理权力过于集中。
有落马官员接受采访时说,全省所有省属大中专院校的设立、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乃至一些学校教职工的职称评定、教师的调动,都要经过省教育厅审批;上级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教育经费,都归口到教育厅分配,又集中在某几个处室。
长期研究教育问题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教育领域要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核心就是要简政放权,改变政府包揽过多的状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目标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杨东平说,目标很明确,但一些地方的改革力度有限。“安徽教育腐败的案例,再一次提醒我们教育简政放权的必要性。”
2. 为了使学校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达到学校的生命线,陆校长怎么做的
科研促管理陆校长深刻认识到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工作中提出了以科研推版进教学权和管理,以教学质量来确定工作任务和目标的方针。.制定了科学的年度发展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量化考核的制度。每学期初,学校与各处室、各年级以及全体教职工签订工作责任状,使得人人有目标、有动力、有措施;期末对各处室、各年级、各教研组比照责任状条例进行量化考核。
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采取行政干部下年级制度,把常规工作落到实处,既抓教师的教学常规,又抓学生的学习常规,向常规要质量。采取以检查促落实,以考试促落实,以听课促落实,以奖惩促落实,以评比促落实,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落实。
3. 教育审批腐败会造成什么危害
日前,安徽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原处长袁文受贿一案开庭审理,经审查共有34所学校向她行贿。
近期在安徽曝出的系列教育贪腐案,揭露了教育行政审批这一“隐蔽的腐败高发区”。据统计,去年以来落马的袁文、安徽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杨德林、基础教育处原处长缪富国3名官员,向他们行贿的大学、专科高职、中专、中学等各类学校共有近百所,行贿次数达数百次。
储朝晖认为,安徽教育腐败案并不是孤例,要遏制教育审批腐败,一是要限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扩权冲动”,不能随便增加权力;二是要将行政权力行使的过程“公开化”“透明化”。
长期研究教育问题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教育领域要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核心就是要简政放权,改变政府包揽过多的状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目标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杨东平说,目标很明确,但一些地方的改革力度有限。“安徽教育腐败的案例,再一次提醒我们教育简政放权的必要性。”
4.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是坚持党对教
中国共抄产党的优良传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
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思想政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望采纳
5. 学校的生命线究竟是什么
近来有一句话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耳边,而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那就是校长们在近来的大大小小的会议上饱含忧患、大声疾呼的——“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乍听之下,觉得真是绝对的真理,一个学校怎么能不要教学质量呢?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恐怕就是教学质量了。没有教学质量,对一个学校如何评价?企业要产品质量,学校要教学质量,天经地义。但细细想想,又感觉不大对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吗?既然提到生命线的高度,那就很值得进行一番探讨了。第一,教学质量指什么?笔者才疏学浅,不敢私自界定,于是上网“网络”了一通,找到了一个自以为比较权威的解释。现摘录如下:什么是教学质量?我们可以把教学质量定位于三个层面。首先是学生对学科教学所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是我们最关注的内容,平时的检测、考试、作业,所完成也大多是这部分的内容,这是可以用试卷测量的,也是直接有凭据可以来评价的。其次是对所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高点标准说,可以说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点标准说,就是知识、能力相互之间的通用性的联结性的掌握。第三,也是教学质量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掌握与应用的基础上,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这是与教师本人的修养与教学方法直接有关的教学结果。一个好教师,不仅能教给孩子知识,并且懂得用合适的方法让他喜欢和乐于接受,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老师会让孩子在喜欢自己的学科学习的同时,还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摘自《章明工作室》)这里的教学质量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教学内容的掌握,知识的转化与应用,对于学科、生活和人类自身的热爱。而这其中有过半的东西是无法用试卷来检测的,无法进行看似科学的定量分析,这似乎与我们当今普遍执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相去甚远。其实许多人都心知肚明,在我们的局长、校长心里,教学质量指什么呢?就是高考中考的升学率,就是学科竞赛的获奖人数与获奖层次,就是在大大小小的联考、质量调研的排名,就是那些做成了幻灯片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质量评估会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第二,生命线指什么?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比喻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性的因素。”看看其中的三个关键词:“生存”“发展”“最根本性”,就不难体会生命线之何等重要。按照前面的命题推断,学校降低了教学质量,就要弱校乃至亡校;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如果不狠抓教学质量,那就要“岌岌乎殆哉”。第三,教学质量能不能成为学校的生命线?答案很显然,不能。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不仅仅是对教学质量内涵的误读,更会成为应试教育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君不见,正是因为有那么一些人打着教学质量的旗号,干着应试教育的勾当,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把我们的教育引向了一条极为可怕的歧途。应试教育,特别是近来愈演愈烈的对高考和中考的炒作,已经成为危害教育和社会肌体的毒瘤。朱大可先生说:“高考制度已经演化成普遍的应试教育制度,并且掉头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最大肿瘤。”“应试教育就这样塑造了国民的畸形人格,不仅把他们变成滑稽可笑的考试动物,而且对未来民主制度的建构,形成最大的威胁。应试人格一旦进入民主程序,就会把民主当作考试,以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完成投票程序,也即放弃民主的主体性,以顺从威权的方式来应对票选,从而令民主理想和社会进步,化为水中泡影。毫无疑问,应试教育引发的不仅是教育危机,而且是国民和国族的政治危机。”第四,?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质量。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应该是教育质量,而不是教学质量。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保证人的生存和促进人的发展,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定时上交一定的分数和人数”(某校长语)。古人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说明古人就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塑造人,完善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也明确规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1972年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提出,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如果我们把考量的标准定位在教学质量上,那么,很可能是学校生存了,发展了,而我们的学生却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上生存、发展了。第五,在“五严”的形势下,校长们为什么还要大声疾呼“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据笔者臆测,一是惯性思维作怪,二是权力寻租的思想作怪,三是指标压力所迫。在此不想详加分析,只想说一件事:《校长》杂志最近刊登了一组文章《应试教育的“共谋犯”》,行政官僚制度、出版商、老师、媒体、父母,都榜上有名,都是“共谋犯”,但究竟谁是“主犯”呢?这才是真正令人深思的问题。我想,即使现在暂不能给予明确的答案,但历史终将会给予公正的判决。我们一位即将退休的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若干年后,回忆我们的这段教育历史,也许可能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为荒唐的一段历史,我们或许都是民族和国家的罪人。”听来令人唏嘘不已。第六,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出路在改革,应该说“五严”恰恰为我们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有效的改革环境,“五严”为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推行和深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在全省都不延长教学时间,不搞题海战役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成为一个学校着力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也必将成为考评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地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主动发展,才是现阶段学校的生命线。愿我们的教育一路走好!愿我们的改革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