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朱慕菊副司长的回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教育思想,不必要每堂课都去贴标签。 我们对朱司长观点的理解: 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爱护,爱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第三,高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新课程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编写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教科书,增加了多元文化主题,如环境、贫穷、缉毒、国防、安全、战争、金融、税收、保险、廉政、爱滋病、中医药等;化学实验初中增加了77%;物理实验初中增加了53% ,高中增加了68%学校终于开门了,学科教育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第四,关注学科的特点与文化内涵。人文类学科与科学类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而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这些都属于数学文化。具体而言,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由于数学并非对客观事物或现象量性特点的直接研究,而是通过相对独立的模式的建构,因而它有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尤具重要意义;其次,数学学习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需要数学地思维,因而其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次,数学看起来似乎与价值判断无关,然而数学依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善,数学学习同样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比如探索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比如论证过程中的务实与谨严;比如数学规则推导过程中的理智与自律;比如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开拓与超越,甚至于耐心、责任感、敬业品质、民主精神等。正是这些,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使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朴素、更为丰富,也更为动人的内涵。
⑵ 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开展价值观教育
发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社会主专义核心价属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的德育课程体系之中。鼓励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内容纳入德育校本课程,让广大青少年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⑶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
首先抄,开展理论学习。教师袭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通过学习,每个教师都认识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制定整体方案,切实树立了整体育人的意识。
其次,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和分析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并积极进行探索。教师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而且还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陆续将研究成果发表,使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⑷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
⑸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有得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国民素质。由此看出“语文天生重要”,而学好语文并不在于仅仅学好基础知识,更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以下几方面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用“爱”实现情感态度教育的培养。
我们知道影响人的三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在精神上我们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爱的环境吗?这样说可能有的人要反对了,“我们还不够爱学生吗?现在的学生多幸福啊!”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我们真的知道学生们要什么吗?物欲的一再满足与需求导致精神更加空虚,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是饥渴的,他们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没有这种共识,研究再多的教材,也是枉然。总的来说,我认为语文教学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最佳阵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学科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总之,只要教师心中有爱,处处把学生放在首位,那“爱”就能浇灌学生,学生带着“爱”的情感读课文,效果明显。所谓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只要从“爱”出发,任何障碍都不再是障碍,任何困惑都不再是困惑。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情感
学生在课堂中对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出现极大的学趣,而为此集中注意力。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灌输,是很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有兴趣就能抗击干扰,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做到“寓教于乐”,指导学生表达情感。如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播放了由王菲演唱的这首词,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悟作者的美好祝愿,学习作者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才能从字里行间去洞悉作者的情感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鲁迅的《雪》这篇做着的散文诗,教师可以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时要语速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让学生从听中感受作者对北方雪白赞美和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愿意成为一名勇士为国献身的爱国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三、激活自我意识,满足学生希望的心理
情商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充满希望心理。有希望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苏姆霍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存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作保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希望心理呢?通过教学发现了“激活自我,改变自我,创造自我”教育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描绘成功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目标,学习也有了动力。有研究证明,创造性的人材必须具有两方面的素质:(1)是创造能力;(2)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材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其自立、自制、自主的独立性,是情商教育的内容之一。青少年要养成自我依靠的能力,养成自我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心理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希望心理,就会感到人生渺茫,没有前进的动力。而让他如果时常看到成功的希望,时常享受实现目标的快乐,那他就会在希望心理的鼓舞下走向成功。
四、 教学价值取向应避免 “政治化” “程式化”
传统语文教学总是借助文本中的典型形象来达到感化人、影响人的目的,文章的解读动辄与爱国主义、反抗精神等政治因素联系起来,使许多描写人之常情的的文本演变成政治说教工具,学生理解的价值观也是“英雄”式的爱国热情等,唯独缺少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程式化、政治化,教学价值取向应满足于“平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是培养“应声虫”要有自己的独特认知。
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取向首先应从现实要求出发,立足学生本身,情感主要靠学生已有经验去发生。而在教学时也要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借助作品典型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如《丑小鸭》一文,教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丑小鸭经历的种种磨难,立足于丑小鸭悲惨遭遇的客观因素,却忽视了丑小鸭经历磨难却能蜕变成白天鹅的主观因素,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对典型形象的切身体验,就更谈不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基于学生自身现实状况,要让他们具有健康的身心,才可能为身后实现其社会价值打下基础。文学作品对学生身心的陶冶远大于对其思想的禁锢,教育培养的也是合格的公民,学生认识清楚了,了解了美和是非,也就符合了这一要求。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和方法,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⑹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主体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以它为主线,引发了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的改革,并出现了很多有关的新教育理论,理念。如:生态教育理论,合作学习,多元智力理论…那么,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毫无疑问,能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所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然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那么要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呢?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意志、兴趣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关注。
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落实新课程标准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
(一)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果着眼于目前,则会让学生情通理顺的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会把通过学习、探索当成实现其价值的手段。因此,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学生欣然进入学习之境;如果着眼于长远,在新课程课堂上培养的健康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明确的价值观,会成为学生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动力器、方向盘,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使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在新课程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欣慰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三)使新课程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如前所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的灵魂,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就会使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新课程更会因此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既然新课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就要进一步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开放、生成,让教学精彩起来
所谓开放主要是指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上所蕴含的教学资源。通过“敏锐的捕捉、发现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开放是生成的必要前提,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的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导引。例如,在讲“生态教育学理论”时就可以首先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放”的问题:所谓的生态教育学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容易使学生充分的袒露其情感与态度,接着教师就可适时的创造“生成”的条件,问题:在生态教育学中有个“限制因子定律”,就你认为,你知道的“限制因子定律”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分组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思维的火花、创造性的想法,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恰当引导,就会“生成”很多精彩的解答。
(二)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老师在讲授“合作学习”这节内容时,将我们分成组,然后给一张纸进行实践课,模仿“瞎子,瘸子”生活,进行合作交流,并写出心得。要求:求实,准确,心得有思想,有条理。这样的问题
⑺ 浅谈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实现
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幸福与其价值实现是直接相连的,教师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学专生的健康成长上。当学生属在历史课堂上收获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时,正是其进入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之时,而这种状况会带给教师极大的欣慰满足感。而且,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智力交往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至诚至纯的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影响。这种特有的情感只有在新课程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体验到,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体验。
⑻ 你认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社会价值观有核心有哪些问题
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作为老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首先能够体现出老师爱国敬业。对学生诚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