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学大纲及重点解析
教育学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4160106
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本科师范专业
考核目标:
《教育学》是一门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考核内容:
绪论
基本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4,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
3,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的概述
基本内容:1,教育的基本概念;
2,教育活动的特点;
3,教育的历史发展.
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
2,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
3,分析古代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基本内容: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3,教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
考核要求:1,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2,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3,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基本内容:1,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2,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考核要求:1,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辨证分析每一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的原因及其条件;
3,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基本内容: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2,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牍
点;
3,教师的职业素质;
4,学生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5,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考核要求:1,掌握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特点;
2,掌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3,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4,分析如何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基本内容: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考核要求:1,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
2,分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3,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现行学制.
第六章 教育目的
基本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述;
2,我国的教育目的.
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
2,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
3,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4,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素质教育.
第七章 教学(上)
基本内容:1,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与内容;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核要求:1,识记教学的概念;
2,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3,理解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几对矛盾关系.
教学(中)
基本内容:1,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实际教学案例;
2,了解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异同;
3,了解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掌握教授法及其运用要求;
教学(下)
基本内容:1,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考核要求:
1,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点;
2,了解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
3,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德育(上)
基本内容:1,德育的概念,功能,任务,内容;
2,德育过程的规律.
考核要求:1,识记德育的概念;
2,了解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3,理解分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第十一章 德育(下)
基本内容:1,德育原则;
2,德育途径与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知行统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等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
2,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
3,了解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行为训练等主要德育方法.
第十二章 班主任工作
基本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工作原则;班级活动的组织与领导以及班集体的创建.
考核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及班集体的创建
第十三章 课外活动
基本内容:课外活动的特点,意义,基本要求,内容与形式.
考核要求:了解课外活动的特点.
五,考试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笔试;
六,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阅卷采用密封改卷方式,统一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仅表示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结业成绩总评分的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平时作业,小论文,考勤及课堂表现等)
七,考试双向细目表(供命题教师参考):
B. 教育学 第八章 第五节 什么是知识
普通专升本《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涵盖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内容,偏重研究幼儿教育一般活动规律及指导理论等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和继续进行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参考书目:朱宗顺、陈文华主编,《学前教育学》(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考核内容:
绪论
考核要点:1、学前教育学的含义。2、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与发展趋势
考核要点:1、学前教育的含义。2、学前教育的三个组成要素。3、学前教育的类型。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则和任务
考核要点:1、学前教育的特点。2、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
第一节 学前教育和儿童关系概述
考核要点:1、儿童发展的含义和特征。2、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3、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儿童观的演变与建构
考核要点:1、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 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考核要点:1、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2、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3、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核要点:1、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概述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师的含义。2、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师素质概述。2、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3、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4、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5、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五章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目的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含义。2、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内容与特点。3、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实施。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内容
考核要点:1、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2、幼儿园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六章 幼儿园生活活动
第一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考核要点: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含义。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指导
考核要点:1、入园与离园的指导。2、餐饮指导。3、盥洗的组织与指导。4、睡眠的组织与指导。5、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指导原则。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含义、特点和意义。2、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与常用方法。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指导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2、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
第一节 游戏概述
考核要点:1、游戏的基本特征。2、游戏的功能。3、游戏的类型。
第二节 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考核要点:1、角色游戏的指导。2、表演游戏的指导。3、结构游戏的指导。4、规则游戏的指导。
第九章 幼儿园环境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述
考核要点:1、幼儿园环境的含义与类型。2、幼儿园环境的作用。
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
考核要点: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第十章 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的合作
第一节 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
考核要点:1、家园合作的内涵。2、家园合作的意义。3、家园合作的策略。
第二节 幼儿园和社区的合作
考核要点:1、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意义。2、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一章 幼小衔接
第一节 幼小衔接概述
考核要点:1、幼小衔接的含义与意义。
第二节 幼小衔接的策略
考核要点:1、幼小衔接的策略。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普通专升本《学前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4年2月修订)
课程性质:《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心理学、教育学为该课程的学习提供专业基础,而学前心理学又为后续课程如学前游戏指导、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课程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相关理论和专业指导。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参考书目:刘新学、唐雪梅主编,《学前心理学》(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考核内容: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考核要点:1、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4、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6、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8、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要点:1、观察法。2、实验法。3、问卷法。4、测验法。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考核要点:1、生物因素。2、社会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
第一节 注意概述
考核要点:1、注意的概念。2、注意的外部表现。3、注意的种类。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考核要点:1、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2、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3、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防止。2、慎重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第一节 感知觉的概述
考核要点: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2、形状知觉、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深度知觉。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的视觉、听觉、深度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2、“视崖”实验。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考核要点:1、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2、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考核要点:1、记忆概念。2、记忆种类。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考核要点:1、幼儿期健忘。2、习惯化。3、客体永久性。4、3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特点。5、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
第三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方法。
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
第一节 想象概述
考核要点:1、想象的概念与特点。2、想象的种类。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考核要点:1、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地位。2、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年龄特征。3、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
考核要点:1、幼儿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考核要点:1、思维概念。2、思维分类。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措施。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语言
第一节 语言概述
考核要点:1、语言的概念。2、语言的分类。3、语言的获得理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语言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3、学前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语言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语言培养的措施。3、如何防止和矫正幼儿口吃。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考核要点:1、情绪与情感的概述与分类。2、情绪的功能。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考核要点:1、3岁前儿童情感的发生和发展。2、3-6岁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和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途径与方法。2、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的防止途径与方法。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意志
第一节 意志概述
考核要点:1、意志的概念。2、意志的品质。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2、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2、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力。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与师幼交往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3、依恋类型。4、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2、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培养
考核要点:1、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2、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3、学前儿童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措施。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考核要点:1、个性的概念。2、个性的心理结构。3、个性的特征。4、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考核要点:1、自我意识的概念。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能力
考核要点:1、能力的概念。2、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考核要点:1、气质概念。2、婴儿的气质类型。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考核要点:1、性格概念。2、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一节 游戏的概述
考核要点:1、游戏的概念。2、游戏的理论。3、游戏的分类。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特点。2、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设计
考核要点:1、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作用。2、学前儿童游戏培养原则。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考核要点:1、性别角色的概念。2、性别角色的获得。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差异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2、性别刻板印象。3、性别角色认同障碍发生的原因。
综合文科考试大纲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综合文科包括:《英语》和《大学语文》。其中《英语》占40%,《大学语文》占60%。
一、英语部分
英语考试以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为依据,测试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包括一般性语言内容和涉外业务有关的内容。考试形式为笔试,采用主客观混合题型,以保证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考试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词汇和语法结构:参见《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所规定的词汇和语法项目;2.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所要求的词汇和语法项目的范围内,综合运用语言的技能,如推理、判断、猜测、常识等;3.阅读理解:在所要求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范围内,考查考生的篇章理解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阅读速度;4.翻译(英译汉):考查考生对英语句子及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英汉思维方式的转换能力;5.写作(汉译英):考查考生的英语句子、篇章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格式的掌握程度。
二.大学语文部分
(一)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字号)、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名篇的作者、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篇中的名言警句;著名作品集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中国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主要成员、创作特征、艺术成就与影响。
文体常识:诗、词、赋、戏曲、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它应用类文体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二)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常用汉字的读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关联词、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识别并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通感等)。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
侧重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句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文言实词: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特别是古今意义的不同、词类的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文言虚词: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于、乎、者、乃、则、为、所、易、则、何、诸、焉”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句式:辨识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
句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表述,具有综合性特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屈原《渔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魏其武安侯列传》、王粲《登楼赋》、李密《陈情表》、江淹《别赋》、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前赤壁赋》、归有光《项脊轩志》、宗臣《报刘一丈书》、侯方域《马伶传》、张岱《西湖七月半》、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曹雪芹《红楼梦•宝玉挨打》、方苞《狱中杂记》、梁启超《论毅力》,《诗经•蒹葭》、《楚辞•湘夫人》、《陌上桑》(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曹操《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天门山》、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蜀相》、白居易《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李商隐《锦瑟》、孟郊《游子吟》、杜牧《江南春》、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陆游《书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睢景臣《高祖还乡》。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
考查范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及其它文学类文本。文本材料不限于教材和所附篇目。
考查内容:把握文本材料所属文体类别,归纳内容要点并概括主旨,把握结构特点和行文思路,分析主要写作特色,识别所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语境中的作用,理解、把握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和在结构、表达上的作用。
【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篇目: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郁达夫《故都的秋》、梁实秋《谈时间》、鲁迅《伤逝》、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秋雨《道士塔》、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培根《论学问》、梭罗《湖光水色》、爱因斯坦《我的信仰》、R.卡逊《大自然在反抗》、东山魁夷《听泉》、霍金《我们的宇宙图像》。
(五)作文
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写作论述类、应用类、文学类文章。要求符合题意和文体要求(包括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和考生选定的文体要求);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标点恰当;书写工整,行款规范。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普通专升本面试要求
项目: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四项,考生任选一项。
时间:4分钟(其中1分钟自我介绍)。
等级:合格、不合格
要求:
1.音乐:包括声乐或器乐(自带伴奏)。
考试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声乐要求——自选并完整演唱一首中外声乐作品,曲目内容健康,要求有表情演唱,音准、节奏、节拍准确。
器乐要求——器乐类型不限,除钢琴外其它乐器考生自备,要求能够熟练、完整演奏一段歌曲,节奏、节拍准确并富有感情。
主要测试考生:
(1)演唱、演奏方法是否正确以及运用的熟练程度。
(2)音准、节奏、吐字及歌曲内容、风格的表达是否准确。
(3)演唱中呼吸是否自如及音色甜美清脆。
2.舞蹈:包括舞蹈表演或幼儿舞蹈创编,测试考生舞蹈基本素质和基本功。
考试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舞蹈表演体裁包括民族舞、古典舞、幼儿舞蹈等,音乐自备,要求身体协调性灵活,能通过舞蹈表达一定情感与内容。
主要测试考生:
(1)动作的协调性、韵律感;
(2)舞蹈动作连贯,服装适宜;
(3)表演能否体现出舞蹈风格,是否具有表现力。
3.美术:包括素描、简笔画或手工等,要求当场完成、自备材料。
主要测试考生:
(1)作品生动形象;
(2)解读作品内涵。
4.语言:包括有表情地讲述儿童故事、声情并茂地朗诵儿童诗歌等。
主要测试考生:
(1)故事讲述的完整性;
(2)讲述时生动有趣的语言、起伏变化的语气以及神态表情的变化;
(3)讲述时注意语速、停顿;
(4)讲述时按照故事情节带有相应的肢体语言和动作表演。
C. 教育学第七章:杜威的教育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两派的对立与论战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育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赫尔巴特认为,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赫然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赫然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D. 教育学案例分析 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分析
uld like giving up the cro
E. 教育学的重点有哪几章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5、遗传素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6、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8、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执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师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1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及课程的选择性等划分的课程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13、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课程内容:是指个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 15、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16、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较适合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8、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9、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0、德育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的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21、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22、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23、情境陶冶法:指的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 24、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F. 教育学:课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别是什么
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是对我们中小学多年教育教学实践回的总结升华,是对国内外答教育教学理论的借鉴和创新(布卢姆、加涅等都有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分类,国内目标教学也提出要在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有机融合知识、技能、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
但从当前的新课程实验来看,大家对三维目标本身含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清晰。
如:知识与技能维度,知识的概念是什么?如果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概念,知识包括三类: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技能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再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概念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还是包含的关系?过程与方法,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知识观点看,方法可能主要是策略性、程序性知识。
对知识学习的分类,有学习水平分类,如布卢姆,如高考大纲;有认知层级的分类,如加涅等。过程与方法有没有科学、系统的分类?学一个知识点或感受一个情境
G. 研究教育学的过来看一下,教育学中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啊
教育学中的两大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与版社会之权间的关系
从第一点来说,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的身心发展的四个基本特点,教育根据这四个特点所采取的措施,人的身心发展的几大理论,如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论等
从第二点说,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科技发展等社会因素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H. 教育学基本规律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