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阅读课文《将相和》读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教学设计
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谬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
借助课件、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⑵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重庆市高新区森林小学 陈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语文课我们怎么上?假如有人嘲笑提出这个问题的人,那这个人肯定不是语文教师。因为众多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那就是语文课上得越多越不会上。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众说纷纭,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学习了顾一芹老师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这堂课后,有一位语文老师说:“大家都改行当化学老师吧,多有趣啊!”听到这样的话我深有感触,我们的语文无趣吗?亦或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比顾一芹老师的化学课堂缺少了许多该有的因素呢?一、我们少了点亲切 可能会有老师用“春风化雨、如沐春风”来评价顾老师的课,我也觉得把这样美好的词语用在她的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在以前所听的课中,有些现象是作为老师的我都会讨厌的,譬如:叫学生回答问题不用“请”,学生回答完了把学生晾在座位上,不让学生及时坐下,偶然发现了才让“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学生坐下。再譬如:用过于“抑扬顿挫”的语调刺激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神经,一节课下来让人觉得是上了四十五分钟的刑场。来看我们的顾老师,亲切的语调、舒缓的手势、从始至终的笑容,每一个被叫到的学生就像是被捧在顾老师手心的宝一样,我想她的学生肯定觉得能成为顾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 二、我们缺了点责任心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不能说自己是化学的内行,但我是有着近十年教龄的教师,一堂课有没有造假还是能吃得准的。一堂容量大的课往往跟课前过多的“引导”分不开,流畅,没有疙瘩,学生也是有问必答,答案而且还很准确,这种种怎不令人觉得很假?但顾老师的课我们能感觉到的是学生都想回答问题,抢着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敢于对同学的见解质疑,这如此的种种没有生硬的感觉,只能给人久违的亲切。有一个细节记得特别清楚,一个思维非常活跃的男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顾老师面带笑容地指出了他的不足,这位男同学很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这个细节跟那些生硬地将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答案照搬的做法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顾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复习课,课堂上行云流水的过程是一蹴而就的吗?不是,我们的老师应该有同感,顾老师在平时该是花了多少工夫在这些天资并不算很聪颖的孩子身上啊。我想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有关她的事迹吧,她的责任心是不是我们这些觉得学生很难教的老师所缺乏的呢?学生们都喜欢上她的课,跟她心贴心是她收买学生吗?有这种想法就太幼稚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用在中学生身上同样适用,哪些老师有责任心,讲究方法,学生是看得最清楚的。 三、我们能否多用点方法 说实在的,顾老师的这堂课容量很大,一些化学老师都说,需要两个人分工合作才能真正把这节课的精髓把握住,因为你认真听的话是无法把顾老师的教学思路全部记录下来的。但就是这样容量大的课堂内容学生却能全部“吃”下来,这不能不说是跟顾老师所用的方法分不开的。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这种感觉,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开头可能需要三到五分钟才能让学生定下心来,进入学习的状态,这样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降低了。再来看看顾老师的开场白,那么多老师听课,有些还没坐下来,有些还在找座位,但学生已经被抓住了,是什么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是一个空瓶子!连我都被吸引了,搜肠刮肚地想十几年前学过的化学知识,目的就是一个——瓶子里到底是什么气体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呢?学生的脑筋全部开动,一点也没闲着。自然,早就进入学习的氛围了。
⑷ 余映潮教学《乡愁》课堂实录
需要余映潮的
乡愁》课堂实录请高手回答
⑸ 18课将相和老师上课要讲的重点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