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特点(关于蒙族舞蹈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蒙古族舞蹈对于肢体的力量是非常讲究的,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在肢体的动作上面气质坚入磐石,稳健有力。他们的舞蹈节奏上非常的欢快,非常的粗矿彪悍,但是在彪悍中有带一点点的质朴。
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
处理好蒙族舞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是舞蹈意义上的再升华,具体来说,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小结:想要跳好蒙古族舞蹈,是需要一定的体能的,蒙古族舞蹈的肢体语言是非常强的。只有练好肢体的气势之后,之后就是当地舞蹈的气质,之后才是舞蹈的动作分解,舞蹈动作上节奏的把握。
❷ 蒙古族舞蹈教学视频
在土豆网络北舞蒙族教程或者民大蒙族教程
❸ 蒙古舞的动作要领
中音艺校的老师通过教学组合为蒙古族综合马步训练,通过走马步、跟马步、跺掌马步回、软骑、硬答骑、摇篮步等下肢马步动作与双勒马手、单勒马手、扬鞭手等上肢马姿的配合,使学生初步掌握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律动特征,集中体现了蒙古骑士的形象。熟悉并初步掌握双勒马手、单勒马手、摇篮行进马步、走马步的动作要领。1、双手空拳,右弧线曲臂平端于胸口处,左弧线曲臂平端于右手前,双手形成前后的水平面;2、左手叉腰,右手空拳翘腕,右手臂下垂于右胯前。3、左脚踏步,双膝半蹲,左手空拳翘腕,左手臂下垂于左胯前,右手空拳,食指翘起,右臂提起至后大三位的位置,上身前倾45°,平视前方;4、右脚向左脚前交叉迈大步,上身右倾,双勒马手,立头、视前进的方向;5、保持姿态,左脚紧跟踏至右脚后;6、保持姿态,右脚继续迈步。7、总结本课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蒙古人的气质与性情,
❹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蒙古族舞蹈以节奏鲜明、热情奔放为主要特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动律是蒙古舞蹈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命律动的形象化,又是舞者性格、气质、风貌的显现。
拓展资料: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二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三是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❺ 如何学好蒙古舞蹈
不管学哪个民族的舞蹈都得先去了解这个民族!还有就是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与环境!版光想怎么学好,那不权一定能学的到!给你说实话吧,我同学汉族学了十一年蒙古族舞蹈到现在还是拿不到蒙古族舞蹈的顶峰而她的孔雀舞是有名的!主要是蒙古族看了怎么也不是很完美,别人看了都说好!呵呵别失望,我是说实话!人人都不一样,感觉也不一样,所以多了解了解会有好处,如果不了解那真的学不好!
❻ 学习蒙古族舞蹈需要什么基本功吗
民族舞的形体(柔韧性)都要求比较严格的。但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应该对柔韧性要求不会很高。
1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
2、动作韵律特点: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3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4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叉腰为一字叉腰。
三、基本动作练习
硬腕:(1)双手同时提压腕(2)双手交替提压腕
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
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
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
❼ 蒙古舞的基本手势 和基本手位 。
平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向正旁打开。
勒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开。
平的鹰式位:平手,双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鹰式位:在平的鹰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开,叉于腰间。
勒马位:勒马手呈下弧形状,向外伸出。
单手为单勒马位,双手在外称双勒马位。
(7)蒙古舞蹈教学扩展阅读:
蒙古舞风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
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❽ 蒙古舞里抖肩的正确做法
蒙古舞中的抖肩动作包括耸肩、硬肩、绕肩、碎抖肩。具体方法如下:
1、耸肩也叫笑肩,是指双肩放松,肩胛骨上下移动起落,同时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开的基础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动的运动形态。
2、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缩带动肩胛骨前冲后缩,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两个肩膀在交替推收时前后摆动,在摆时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
3、硬肩动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现得非常频繁,是整个肩部动作的基础元素,硬肩动作配合腿部动作以及舞姿节奏,可以展现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
4、绕肩是指以胸部为轴心,肩膀做前、后、上、下绕圆的动作,可以单肩也可以双肩交替环绕,做这个动作时头颈要放松,腰部要前后仰合配合肩部动作,同时手臂、手腕也随之做划圆动作,绕肩动作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5、碎抖肩是指双肩放松,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下快速原位颠动的运动形态,做这个动作时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体随肩部的抖动而横摆,碎抖肩动作体现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扬顿挫之美。
(8)蒙古舞蹈教学扩展阅读:
一、基本动作:
1、动作韵律: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2、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3、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叉腰为一字叉腰。
二、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
❾ 怎么才能学好蒙古舞蹈啊
跳好蒙古族舞蹈的三个环节:
http://www.ccerp.net/lunwenzili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774
http://05005.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893
蒙古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❿ 蒙古舞的动作要领
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内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容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
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10)蒙古舞蹈教学扩展阅读
蒙古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