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汉朝舞蹈教学视频

汉朝舞蹈教学视频

发布时间:2020-12-20 09:59:39

Ⅰ 汉代的舞蹈有哪些

那是在西汉时期,长安宫廷里出了一个舞技绝伦的女子,她叫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她因为容貌姣好,舞技出色,所以深受汉成帝刘骜的专宠,贵倾后宫。赵飞燕父亲赵曼是汉代宫府的家奴,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赵飞燕生下来后,赵曼因为无力抚养,他便将赵飞燕送给别人家抚养。当天晚上,赵曼总是梦见婴儿在哭。赵曼不忍心,他又把赵飞燕抱回家中勉强养活。而赵飞燕因为家穷,很小去阳阿公主家做了一名歌舞伎。赵飞燕天资聪明过人,她练就迷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

汉成帝刘骜喜欢游乐,他经常与富平侯张放出外游乐。有一次,汉成帝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他大为欢喜,很快就召赵飞燕入宫,封为婕妤。

汉成帝极为宠爱赵飞燕,没多久就立赵飞燕为皇后,从此赵飞燕开始显赫一时了。

赵飞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倾倒了汉成帝。赵飞燕的秀丽姿容,轻盈身材和出众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宫嫔妃中如鹤立鸡群。赵飞燕表演的一种舞步,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令汉成帝十分着迷。

当时,长安宫廷中有一湾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间有一个小岛,叫做“瀛洲”。汉成帝命人在上面筑起一个高约13米的台子。

有一次,赵飞燕身穿美丽透明的薄纱在瀛洲台子上跳舞,下面有乐队伴奏。汉成帝亲自指挥,看着高台上的赵飞燕飘飘欲仙的样子,汉成帝格外高兴。

赵飞燕玩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袭来,赵飞燕薄薄的衣袖也就随风飘舞起来了,好像她也要随风飘去一般。

汉成帝很是着急,他赶忙命人用力拉住赵飞燕的衣裙。自此以后,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带走,他特意为赵飞燕建造了一个名为“七宝避风台”的住所。

还有,因为那一次意外,待到风停舞罢后,赵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从此以后,后宫中开始流行了一种有皱褶的舞裙,名为“留仙裙”。

甚至,汉成帝还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他命令宫人托起盘子,让赵飞燕在盘子上起舞,这样倍增飘逸轻盈之美。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这种舞步叫做“踽步”,她走起来花枝颤然,姿势非常优美。

汉代宫廷舞女除了赵飞燕以外,还有一个舞技高超的女子李夫人。李夫人出身于世代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家庭,李延年是李夫人的哥哥。后来李延年因为擅长歌舞受到汉武帝喜爱。有一次,李延年在汉武帝酒宴前献歌道: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了后叹息说:“好歌!但是世上真的有这样的绝色佳人吗?”

李延年便将自己的妹妹李夫人引荐给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便召见李延年的妹妹,他发现李夫人果真妙丽善舞,舞技高超绝伦。汉武帝非常喜欢李夫人的歌舞,便立她为夫人了。

后来,汉武帝在宫中时时欣赏李夫人的高超舞技,他也越发喜欢这个绝代佳人了。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李夫人去世,汉武帝无比怀念李夫人的舞技,于是他命令画师将李夫人生前的形象画下来,然后将画像挂在甘泉宫,这样他就可以时时回忆起李夫人昔日美妙的歌舞表演了。

汉代还盛行一种《剑舞》。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中原大地纷争不断,因此习武之风盛行。那时由于金属冶炼的技术不断提高,“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爱戴。

汉代人们大多佩剑,这也逐渐成为一代代文人武士的必备行头,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剑舞》流行于汉代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记载汉代《剑舞》表演情形的史籍中,最有名的当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了,其中《项羽本纪》就讲述了“鸿门宴”的故事,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王,庄不得击。

后来出土的画像石上也有关于此事具体刻画,在汉代,也许是剑器原本就充满了动作性,也许是汉代乐舞的表演者们对舞剑有特别的偏好,所以《剑舞》形象在出土的画像石上所见极多。

在河南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上,就有3人共同舞剑的生动景象。左侧一人坐胯虚步,右臂扬起,剑锋向下,似乎正在做出击准备。中间一人身形硕大,立掌待势。更加精彩的是画面右侧的舞剑者,手挥双剑,大弓步,与中间一人对峙,极富动感。

其他《剑舞》的形象,有横剑马步蹲裆者,也有平剑蓄势待发者,还有拔剑怒目而立者,这些形象各显神气,有的《剑舞》表演者手持一把剑,还有的表演者舞动双剑。

汉代的《干戚舞》,也被称为《盾牌舞》,这种流传于上古大神刑天的舞蹈在汉代也非常著名。后来山东微山出土的画像石上,就记录了这种盾牌之舞。

在画像右方有一对舞人左手执盾牌,右手执刀,做蹲裆步姿势,两人一攻一守,一进一退,正在对峙比武。两人的盾牌高近一米,宽约0.3米,为长方形。

右方舞人,头挽椎髻,精神抖擞,盾牌移在左侧,露出大半个身体,好像要进攻一样;而左方的舞人戴着面具,他拿着盾牌掩护,身体后躲,刀竖身后,明显他已经呈现败势了。

还有,汉代《建鼓舞》形象也非常多,除了《建鼓舞》之外,多数鼓舞都没有特定的名称,但是在后来出土画像中却极为常见。

《建鼓舞》,也称作《应鼓舞》,是汉代当权者召集号令以及开府问事时礼仪所用的鼓,这些鼓既代表着某种礼乐规格,又象征着使用者的权势地位。根据古籍《礼仪·大射》中记载:

建鼓在阼阶西。建鼓的形制一般是以两根立柱吊悬一面大鼓,立柱脚下有四足,如同卧狮之脚,立柱上方装饰着华盖,并有凤鸟的形象,很是好看。

《建鼓舞》舞者有的是在建鼓伴奏下起舞的,也有边击打建鼓边作舞姿的。

后来出土的画像砖石上与建鼓一起出现的舞者,大多数都是男性,这也许能够说明《建鼓舞》是一种很有阳刚之气的舞蹈表演吧!

《建鼓舞》的舞姿也是各种各样,有骑马蹲裆式,有大弓箭步的,有跨步跳击的,有击打之后向后折腰的。

Ⅱ 汉代以哪些歌舞表演为主

汉代的歌、乐、舞合一的歌舞剧是以角抵、竞技为主的百戏里,也有称为“散乐”的歌舞演出,在其中便演过如《东海黄公》之类的戏剧性故事。

Ⅲ 汉朝的舞蹈是什么舞种

1.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版获及其他一些喜权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2.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3.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4.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相对来说,宗教的在祭祀是会比较常用
当然还有很多民族舞
有的还是根据诗经编排的

Ⅳ 问一下,这个视频中的舞蹈是汉朝的舞蹈吗叫什么名字有完全版吗

这个视频出自于于正的《美人心计》,《美人心计》是讲风姿妖娆的汉室后宫中,版幔帐幕帘之后的美人权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故事。
舞蹈名字叫《长安歌》,因为是出自描写汉朝的电视剧,所以我想应该是汉舞,电视剧中有很多。

Ⅳ 汉朝的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有关原始舞蹈的记载。我们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见到了“舞”这个最早的文字,它描绘出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则再现了早期集体舞蹈的风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成了推动当时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统治阶级对声色享乐的追求是这支队伍存在和壮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细腰为美,细腰一时成为审美的时尚,以致出现了“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众人饿饭减肥的现象。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至汉代,纤瘦苗条是汉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在继承前代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又通过对西域乐舞的交流吸收,汉代把中国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后世中国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戏,以及多人共舞、双人对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都很流行,加上伴奏的队伍和各类乐器道具的陈列,丰富多彩,气势恢宏。歌舞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求,不仅是女性,男性能歌善舞者也很常见,“马步”“弓箭步”等英武舞姿一直流传至今。一块汉画像石上刻画的一对双人舞,简朴传神、刚劲潇洒。这种形象和当代的舞蹈几乎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舞蹈艺人的姓名,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因她那出神入化的舞技而被汉成帝所宠爱的“学歌舞,号曰飞燕”的赵飞燕了。传说她“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的舞女正是这种身轻若燕的舞蹈形象,特别有意思的是画砖左上角雕刻的一只飞燕,明白向人们表明了它的主题。除赵飞燕外,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善舞”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舞蹈家。由此也不难推断玉舞人在汉代广为流行的原因了。统治阶级上层对歌舞的爱好和支持是汉代舞蹈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史籍记载,高祖刘邦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乱之后的返回途中,于其老家的沛宫设宴,召集乡亲们饮酒,并亲自击筑,高唱他本人创作的《大风歌》。在歌唱中起身舞蹈,慷慨抒怀,还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皇室亲王们对歌舞的迷恋,后妃们本身便是舞蹈高手,这些对汉代舞蹈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

Ⅵ 汉朝的三种主要乐舞理论

1、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
2、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
3、官府机构:乐府
然而汉画像砖石是最能反映汉代舞蹈形象的珍贵史料,它向我们展示了汉代舞蹈的百态风貌。由于汉代舞蹈经常与“百戏”中的其他节目掺杂或相间演出,偏重技巧表演的杂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同时汉代充分利用舞具、舞服,抒发感情、加强美感,成为我国传统舞蹈的特色之一。汉代舞蹈具有技艺结合、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
从《盘鼓舞》这一节目体现出来。它既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飘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腾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复杂的技巧。《盘鼓舞》不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讲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现内在的诗意,对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众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戏的出现。
《东海黄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师黄公厌服白虎,表演人与兽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黄公的法术不灵,终为白虎所杀,富于讽刺喜剧色彩。
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图腾舞蹈和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东歌》、《东舞》、《赵讴》、《赵舞》、《荆艳》、《楚舞》、《吴歈》、《越吟》、《郑声》、《郑舞》。

Ⅶ 汉朝乐府有哪些舞蹈种类和名家

舞蹈种类:长袖舞、巾舞、七盘舞、剑舞、棍舞、刀舞、干舞、铎舞、鞞舞、相和大曲、百戏;
舞蹈名家:李延年、邯郸姬、戚夫人、赵飞燕、孙锁

Ⅷ “长袖善舞”,袖舞是如何成为汉朝人信仰的

袖舞之所以成为汉朝人的信仰,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统治者的审美所在。汉朝好袖舞,这是从汉高祖刘邦就开始的流行趋势,他喜爱长袖细腰的楚舞,而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特别擅长跳长袖舞,即所谓“翘袖折腰之舞”。而在当时,由于长袖舞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喜爱,基本上每场大型的音乐舞蹈活动当中都会出现长袖舞蹈,因此,这种舞蹈就成为了上层阶级宴饮的必备舞蹈之一。

汉代袖舞受到楚舞的影响,并将其长袖束细腰的形态特征放大,形成了独特的以腰为重点的动作,扭腰出胯,体态婀娜,时而有力,时而柔和,而长袖善舞和翘袖折腰是汉代袖舞的经典特写动作,其中最常见的动作就是伸臂展袖,在如今的电视剧中基本上每个跳舞的场景都会出现这个动作。

Ⅸ 汉朝时期的宫廷舞是汉族的民族舞吗

不是,古抄代宫廷皇室中袭宴会娱乐的舞蹈。大多来自民间,也有宫廷专业艺人加工创造的。内容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歌舞升平,形式上比较工整华丽,结构也比较严谨,一般皆属当时艺术水平上乘者。
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如《踏歌》;而一些现代编创的古典舞,其服装总体来说,也是宽袍大袖、飘逸潇洒,富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阅读全文

与汉朝舞蹈教学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