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踏歌起舞的中国动作分介舞蹈视频
程程扇子舞踏歌起舞的中国分解
② 谈谈对古典舞踏歌的理解和认识,求告知
舞蹈《踏歌抄》,由孙颖编导、词曲。《踏歌》是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的一种自娱舞蹈活动。据载,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踏歌》,历代传承,到了唐代更盛,百姓在茶余饭后,节日、喜庆之时,就围扰在一起踏歌。后来传入宫中,凡“大酺”之日也是群众性歌舞活动最盛的时候。
国家举行特别大典,如登基、立太子、改年号、征服敌国等喜事,允许全国人民饮酒作乐,这就叫作“赐酺”。唐朝盛时国家富强,常有“赐酺”,尤以武则天执政时最为频繁,又以玄宗执政的时候最为铺张浪费。唐玄宗曾在东洛大酺于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内的地方官,...
③ 我要找古典舞《踏歌》的歌词!急用!!!
作词:步博
作曲来:曾思铭
演唱:自未知
古典舞《踏歌》的歌词:
天边飞来美丽的彩虹,歌声荡漾旋转起快乐舞步
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我们踏歌我们起舞
踏歌哟起舞哟踏歌哟起舞哟,踏歌哟起舞哟踏歌起舞
鲜花如海彩旗飘飘,震天的铜鼓狂欢的歌舞
火热的情怀激动的心,感慨不尽为你欢呼
喜洋洋,情真真意浓浓
乐陶陶笑容容,步步高
你自豪我自豪,携手共创那美好幸福
白鸽飞上明丽的天空,芦笙阵阵引来那彩蝶飞舞
在这欢乐的节日里,我们踏歌我们起舞
踏歌哟起舞哟踏歌哟起舞哟,踏歌哟起舞哟踏歌起舞
芒果飘香绿草茸茸,青山秀水浸在那画中
迷人的景色斑斓的梦,多彩的生活欣欣向荣
喜洋洋,情真真意浓浓
乐陶陶笑容容,步步高
你自豪我自豪,携手共创那美好幸福
情真真意浓浓,乐陶陶笑容容
步步高,你自豪我自豪
携手共创那美好幸福
(3)舞蹈踏歌教学扩展阅读:
踏歌属于古代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一边走,一边唱,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是古代一种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歌舞游乐活动,它不拘场地大小,不论人数多少,随时随地都可以聚在一起牵手踏地边歌边舞,即活泼又简单,更可以尽情抒发内心的感受,后来传入宫中,成为盛行一时的宫廷舞蹈。
④ 踏歌舞蹈中的体态是什么
舞蹈中敛肩、含颏、掩臂、摆肩、松膝、拧腰、送胯的体态,特别在“歪头、合肩回、踏足”一顿一提的一答刹那,点线呼应,恰似一个满足的吸气,惬意无限。演员的动态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欲左先右,欲走先留”的对比与反衬,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品味出温存、婉约和汉代古拙、典雅的舞风特征。
⑤ 踏歌的舞蹈形态
《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 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
⑥ 古典舞踏歌舞串词
舞蹈《踏歌》,由孙颖编导、词曲。《踏歌》是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的一种自娱舞蹈活内动。据载,在新石器时代,马家容窑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踏歌》,历代传承,到了唐代更盛,百姓在茶余饭后,节日、喜庆之时,就围扰在一起踏歌。后来传入宫中,凡“大酺”之日也是群众性歌舞活动最盛的时候。
国家举行特别大典,如登基、立太子、改年号、征服敌国等喜事,允许全国人民饮酒作乐,这就叫作“赐酺”。唐朝盛时国家富强,常有“赐酺”,尤以武则天执政时最为频繁,又以玄宗执政的时候最为铺张浪费。唐玄宗曾在东洛大酺于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内的地方官,...
⑦ 踏歌的舞蹈以什么为主
舞蹈始终以“踏”为主,以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肘部动作,将袖子随意抛洒,有时弧线绕转,有时袖锋呈“离弦箭”之势笔直地扬出,“翘、抛、打、搭”各种袖技兼容并用。
⑧ 踏歌原是什么舞蹈
它原是民间俗舞,常常在中秋节或正月十五的时候表演,“踏”表示出踏地为节之意,表演者列队而行,前有歌者,后又舞者,歌者在前引吭高歌,舞者在后相随唱和,其动作“回旋婉转”。
⑨ 古典舞《踏歌》的原版视频和音乐
音乐我有,我发给你吧。请查收
⑩ 元代的蒙古族民间舞蹈《踏歌》展现了怎样的场面
这一古老的民间舞形式于蒙古族中也有流传。随着元朝的建立,入主中原大城内市后,蒙古族仍保容留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蒙古族的踏歌是集体舞,绕树而舞(参见《蒙古秘史》)。诗人袁桷《客舍书事》诗描绘:“干酪瓶争挈,生盐斗可提。日斜看不足,踏舞共扶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黄羊尾,文豺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可见,蒙古族人喜欢在帐篷篝火旁,宴饮欢笑中联手踏歌而舞。河南焦作元墓出土的舞俑,身着蒙古服饰,形体粗壮,舞姿健美,显然是元代蒙古族的舞蹈形象。追寻当时蒙古族的舞蹈风貌,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