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读书计划有哪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进步,读人明理,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甚至使我们终身受益。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阅读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昌理,读书使人善辩。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读书不仅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也能通过这样的途径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让自己能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如下的读书计划。
一、读书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读书活动,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读书活动,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二、在我的读书活动中我将遵循以下思路:
1、坚持“读书促进思考,思考促进成长”的原则,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读书时及时记下自己的读书体会,将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参与网络与周围的读书沙龙交流,积极发表自己的读书点滴体会。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电子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
4、将读书融入教学的相关环节和步骤,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5、通过读书活动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
三、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措施:
1、要使读书计划不流于形式,落到实处,关键在坚持,不把繁忙没时间读作为推脱之词。把读书作为每天必做的功课,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直至这样的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2、每天要保证至少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即使再忙,这段时间也不能省去。这一个小时内要避开外界的纷扰,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从而读出意味、读出情趣来。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同时,要力争作点读书笔记,或标注,或摘录,或质疑,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智慧的人生从读书开始,且读且思,且思且行,这一路必将书香四溢,笑语满怀!
Ⅱ 读书和实践的计划
读书计划
读书使人进步,使人明理,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甚至使我们终身受益。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阅读应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与书结缘,以书为友,走进书本,终生与书为伴。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读书活动中,努力通过读书来滋养精神,提升品位,不断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努力做家长满意的,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一、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读书,增加自身的课外阅读量,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4、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5、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 读书内容
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经典阅读:《三字经》《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选读书目:《做最好的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华礼仪全书》《生命化教育丛书》 《守护孩子的生命》
三、读书学习的形式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书籍。
四、我的读书措施和方法
1、根据学校安排的读书要求,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积极和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而且能促使自身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Ⅲ 陶行知关于读书的理论或名言(强调语文教学中读书的重要性)在线等,急~~~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 陶行知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 陶行知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 陶行知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 陶行知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 陶行知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 陶行知
Ⅳ 为何现在的老师都教学生怎么去读书,而不教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中国的教育系统是一样的。尽管实施了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有许多不可消除的根源。现在,尤其是在更好的学校,我们应该从小学开始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童年锁在学校里,等待初中入学考试。在初中,情况是一样的,还有一系列自我情愿或不情愿的枷锁,如为高中入学考试辅导。高中也是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既然学习结果决定于学生的真实经验,那么教师的基本工作就不是教材内容的灌输,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尽可能适合学生情况又符合教学目标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动起来,不但手要动起来,而且头脑要动起来。这是相当艰难的工作,比照本宣科当教材的传声筒要难多了,比随便搞一个什么热闹活动自己当主持人难多了。教师的创造性就在这里。教学的艺术就在这里。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正面学习经验的艺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这也应该是一个主要标准 .
Ⅳ 求几篇关于教育教学专著的读书心得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寒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的真谛。
我们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Ⅵ 《民本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5000字
一、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于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所学校是他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际上,实验学校就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实际应用,通过教育实践为写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材料。他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把学生从教师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杜威主张新“三中心”——儿童中心、课堂活动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这个提法在20世纪初是巨大的进步,即使现在仍意义深远。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杜威一生始终不渝地关注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他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教育与民主主义的关系,并不只是杜威个人所关心的,也不是一个与其他无关的孤立问题,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和学者已经把这个问题列为他们在社会及教育方面进行探究的主要课题。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概述
1.概况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所以,该书既有消极的、应该批判的东西,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2.书中关于教师的作用的论述
首先,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第十四章中提到:“教师仅有学问是不够的。事实上,除非教师的习惯态度关心教材和学生本人的经验互相影响,否则,教师的学问或他所熟练掌握的教材,孤立地看,它的某些特点反而有碍有效教学。”教学的问题在于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专家已知的东西前进,所以教师既需懂得教材,还需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从教师施教方面来说,杜威要求“教师直接从事教授的时候,对于教材,要完全精熟,运用自如;这个时候,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于学生的态度与反应,了解学生与教材有何相互的影响,这是教师的事情”。为了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教材对于学生的需要与能力,符合他们智力的发展水平。
其次,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
再次,杜威认为,要让儿童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作业,自由地开展“活动”,并从“活动”中获得知识。所以,他反对教师按照他的“命令”去做的办法,认为这种教育是“盲从”,因而是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的。正因为如此,在教育改革中,他认为应该让儿童自由成长与自然发展。因为,儿童顺从成人和教师的“命令”而做事与学习,是受外部力量的压制而为的,他们没有兴趣,像做“苦工”一样,这样他们所进行的“活动”就不会有良好的结果。
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有它的不足,它将儿童的经验强调到高于一切的程度,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同时相对于传统教学论它是不小的进步,它批判了传统教学论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同时强调学生活动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仅仅能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还可以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课堂民主化学生中心是利于教学的,教师还可作为协助者。这在教育史上是首次重新定位教师,教师的作用不是单一的,提出教师的其他角色作用,对现代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和启示作用。
二、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一)辅助者(facilitator)角色
以现在所广为推崇的杜威所倡导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为例,合作学习就是学习活动以团体的形式组织,以学员间互相交换信息为主,学生不但为自己还要为他人的学习负责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中心,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批判性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不是竞争意识,这正是现在学生所缺乏并且将来所必须的。教师在这一学习模式下起到辅助作用。首先,教师要创造一个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在学生或小组需要时随时提供帮助。在此期间,教师要进行互动、重申、质疑、支持、扩展、表扬、强调,还要给出反馈,引导学习小组自己解决问题和思考,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顾问(consultant)角色
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是指导者,而是以顾问的身份出现,教师不是教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生学习的手段(包括教师本人的学识、能力、思考方式等)。因为这一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又成为“学生中心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作用,教师仅起到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能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
(三)信息和材料的提供者(supplier)角色
在现在的电子时代,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情形较多,这就使得课上的信息量增大,那么这些信息无疑需要教师去收集。哪些是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哪些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哪些能帮助学生理解,哪些作为知识的拓展,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动画,都需要教师在精心备课基础上进行选择,这不但取决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还取决于教师的品位和修养。
(四)导演(director)和监控者(monitor)角色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剪裁教材和选用材料,在课上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组织活动,所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导演,同时还是监控者,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尤其语言教师更对学生的语言输出给予关注。
(五)艺术家(actor)角色
教学达到一个较高境界,就成为一种艺术,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当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和审美综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地进行学习。作为特殊的艺术家,教师的劳动就是创作,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成功的教学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总之,现代教育强调教师多角色作用,教师是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信息提供者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现在教育目标定位在“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杜威所提倡的学生中心、教师辅助引导的理念大体一致,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很好地去阅读和领会杜威的著作,也要批判地加以吸收,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