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语文课堂教学名师

语文课堂教学名师

发布时间:2020-12-20 03:39:56

『壹』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视频 百度云

你想找一下那个教学实录视频的话,直接在浏览器下一个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就可以。

『贰』 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名师有哪些

好多年没出文学巨匠了,余秋雨出点名?好像也没什么建树。

『叁』 如何利用语文名师的经典课例进行教学

语文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五)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徐光华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文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目的是引领广大教师走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自己自成为名师

【关

词】语文名师;核心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文

专业成长经验和境界人生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总结借鉴:

(一)抓住机遇,不粘跋涉

王崧舟曾以《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为题,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过叙事研究,并引用过鲁迅先生“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形容自己的专业追求王老师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在追求专业成长、人生境界的征途上,既要紧紧抓住大好机遇不放过,又要自我奋起不断跋涉向前进,因为运好运坏,最后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转,所谓“命由心造、运由境生”,说的就是这们道理

王老师将自己的专业成长按五年一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崭露头角”的五年:19岁就成了绍兴市教坛新秀,20岁就成了上虞市实验小学的教学主任,23岁就成了上虞市百宫小学的副校长王老师认为他能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主要因素就是机遇,因为“文革”十年耽误了几代人,而恰好84、85、86届师范毕业生又抢占了先机

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的五年:王老师认为这五年是自己专业成长中最低迷最孤独的时候,翻开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埋头读书、埋头研究、埋头帮助别的老师,自己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抛头露面的机会都给了别人但他认为,这五年自己也在成长、也在发展;成长、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志趣、主要方法是读书和听课他读些什么书呢?他说,无论是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的,还是美学类的,甚至是“老三论新三论”的书,人物传记类的书等等,只要有感觉、有兴趣都拿来读,因为“读诗如饮酒,读散文如品茶,读小说如享佳肴,读历史如聆听沧桑老人漫话如烟往事,读哲学如对视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烛照灵魂”这五年中他还听了各种各样的课不少于200节,而且养成了一边听一边写反思的习惯,很多时候是听完后就马上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也是这个阶段,他开始对当时的课堂进行微格研究,如研究导入、点拨、表达、训练、结课等等,而且这些研究成果都曾发表在《浙江教育》上

老师曾说过,由于这五年的沉潜,肚子里装了近100本书、上了1000节课;在平静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却不断在贯注不断有膨胀,才有了后面的“一鸣惊人”和“独树一帜”

第三个阶段是“一鸣惊人”的五年:在这一阶段,王老师以自己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成了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还上了《中国教育报》;他教的《万里长城》一课一炮走红,声名远播王老师在总结这一段的成长经验时说过,这其中既有机遇的因素,更有才情的因素;才情从哪里来?从不断地学习实践、磨课反思中来他列举了这一个例子:为了上好《万里长城》一课,前前后后修改了12次;他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喜欢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己的才情就这样汩汩地冒着,语文教学也这样不断地超越着━━从《万里长城》到《威尼斯的小艇》,从《鸬鹚》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荷花》到《草船借箭》,从《小珊迪》到《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不断出新、出奇、出彩

第四个阶段是“开创流派”的五年:王老师说过,在这个阶段,机遇已经不再起任何作用;这个阶段的成长,主导因素就是“使命”他为什么对语文教育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呢?我们从他发出的“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的感言中,就不难发现,他对语文教育强烈的使命感,有来自外界的期待、常识和苛求,更有来自内在的热情、抱负与感思实质上就是“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也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使命感,王老师才有了对语文的庄重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更有了充满诗意的浪漫追寻━━他跑遍全国上课?⒔沧孟猿觥熬隆⒑托场⒋笃⒖拧钡暮寂捎镂慕萄Х绺瘢⒃谛∮锝绯镀鹆恕笆庥镂摹闭饷嫦屎斓拇笃欤钩晒侔炝恕叭谝唤焓庥镂慕萄Ч勰帷保谌∮锝绮惴河跋?

在促进专业成长和追求人生境界中,王老师就是这样,既紧紧抓住每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坚持脚踏实地自主跋涉,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他在自主跋涉中的“修炼方式”的追求的“人生境界”,实在值得我们总结借鉴在“修炼语文教育内功”方面: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就是收集名师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录,然后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以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硬功夫”(即既有思想“上得了天”,又有技术“下得了地”);第二招叫“情境填空法”,就是观看经典课堂实录时,抓住一些教学细节,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补充进去,并与大师们的教学处理进行对比思考,以修炼自己的教学机智、通变与智慧,因为“课像是教学具象和教学抽象的统一体,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统一体,是教学细节和教学范式的统一体”;第三招叫“微格解剖法”,就是从研究候课、导入、提问、范读、导读、训练、结课、拓展等细节入手来提高艺术水平;第四招叫“课感积淀法”,就是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载的驾驭,课感包括课的节奏感、课的情味感、课的层次感、课的风格感等等;第五招叫“案例鉴赏法”,就是要学会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弄清作者写案例的价值取向,以使从案例中学到实质性的东西;第六招叫“文本细读法”,就是教师解读文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这是修炼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法门;第七招叫“主题研究法”,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梳理,都会使自己的能量(内功)上升在追求“人生境界”方面:王老师认为,做学问有境界,一个人对待职业、以对等自己的人生也有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功利境界”(赚钱),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责任),第三重境界叫“科学境界”(学问),第四境界叫“生命境界”(享受)他认为,到了这重境界,你上课是一种享受:什么是享受上课呢?就是彻底打开,就是全然进入,让自己的精神生命永远活在每一个当下,永远去体认每一个当下对你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王老师追求的就是第四境界,所以他“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二)追求个性,形成风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细读王崧舟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即:一是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三是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四是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五是归于平谈━━教学风格的超越),认为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自己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他认为,王崧舟既是一位超越者,又是一位被超越者;王崧舟超越着王崧舟,他在超越中死去,也在超越中获得新生;也就是在这种不断地超越中彰显出另具一格、独特个性和哲派风格

王崧舟自己曾说过,“西湖十景”,我最爱“曲院风荷”的精致格局、“柳浪闻莺”的和谐情韵、“双峰插云”的大气境界和“雷峰夕照”的开放胸襟;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慢慢地也磨砺出我“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其具体表现是:

1、在语文课堂上建构“曲院风荷”般的“精致格局”

王认为,一堂好课,如一幅国画,总要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启课、结课,板块、细节,承接、转换,文本、拓展,都要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致

【案例片段】《万里长城》一课,他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

课始,
王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

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以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们的长城真伟大!

生:我真想马上去长城看一看

生:我很兴奋因为有那么多的国家领导人赞美我们的长城

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课终,

老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学生写题词全班交流题词)

生:长城是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伟大奇迹!题词人:张亮

师:超过克林顿(笑声)

生:我爱我们伟大的长城,更爱我们伟大的中华!题词人:鲁平凡

师:感情真挚,表达凝练!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题词人:王晓梦

生:长城是我的骄傲,我们的骄傲,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言:“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题词人:李为栋(掌声)

师:由我到我们再到中华民族,一气呵成、激情彭湃,真好!生: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题词人:任勤奋

师:发自肺腑之言!

生:万里长城下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蕴含、渗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题词人:詹诚

师:“蕴含”、“渗透”,多雅致的两个字眼,用得真好!

生:我爱长城,我爱中华,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题词人:金虹

师:把无比自豪的感受大声地读出来(生再读)

生:这万里长城,不是石砖建的,而是由千万个生命、千万滴血汗组成的坚强、刚毅、庄重的万里长城不是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所能摧得垮的题词人:方毅民(掌声)

师:说得好!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电闪雷鸣,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生:万里长城,你是我国人民的骄傲!你是代表中国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象征一条正在腾飞的中国巨龙!题词人:谭瑛(掌声)

师:巨龙已经腾飞!巨龙必将在你们的欢呼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2、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柳浪闻莺”般的“和谐情韵”


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中国文化重“和合”,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也应致力于“和合”文化的营造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导与放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

【案例片段】《小珊迪》一课,王老师紧扣文中“他不是那种人”的断定,引领学生一起同情着作者的同情、感动着作者的感动、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崇敬着作者的崇敬使人、文、课和谐的交融在一起

师:(出示句子:“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最想强调哪个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最想强调“诚恳”这个词语我觉得小珊迪是个非常诚实的孩子,他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却一定要把零钱找还给那位叔叔(该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时强调了“诚恳”)

生:我最想强调的是“信任”我觉得小珊迪用自己的死来告诉人们,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信任”)

生:我觉得“断定”这个词语必须强调断定是非常肯定的意思,事实证明,小珊迪的确不是那种人他是那样诚实,那样守信(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断定”)

生:我要特别强调“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临死前说的话,足以证明他不是那种人!(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读时强调了“不是那种人”)

师: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你断定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婪无耻的人

师:是啊,小珊迪决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决不是那种骗人钱财的人;决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决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决不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决不是那种贪图小利的人;决不是那种贪婪无耻的人

这样的孩子可爱吗?(生:可爱)

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可敬)

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不会)

永远不会!

3、在语文课堂上追求“双峰插云”般的“大气境界”


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如一盘围棋,最讲究一个“气”字有气则活、无气则死;大气则神、小气则凡气是气量、气度、气概、气魄、气势、气象、气派、气韵气要大,大气的课,总是左右逢源、纵横自如、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案例片段】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以“纹丝不动”为基点,大处落笔、整体勾勒、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鹊馗形蛴⑿鄣奈按笮蜗?

师: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

生:我是从“我们趴在地方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是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现”中读懂的这里的“纹丝不动”指的是战士们在生理上克制自己想动的那种念头

师:你从字面上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事实上,必须做到纹丝不动是有具体原因的你再往前面读一读,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生:(朗读课文)太阳渐渐爬上山头(师插话:原因之一白天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到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到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师插话:原因之二如此近距离的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我们(师插话:原因之三我们在低处,更容易被敌人发现)

师:读得很准,说明你已经完全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但是,你不光要去理解纹丝不动的原因,你更要用心去感受战士们的纹丝不动当你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些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听完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生:潜伏的形势非常紧张

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再次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们都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多近啊!你们要是稍有一个风吹草动,就会被敌人发现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起感受感受潜伏气氛的紧张和严峻(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

生: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纹丝不动”(朗读课文)“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是抓住“挪动”和“呻吟”这两个词来体会的挪动就是轻轻地移动,呻吟就是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这时的邱少云,被熊熊烈火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觉得这就是“纹丝不动”

师:体会得很好你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这段话,如果你仔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在刻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觉得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特别强调,能够更好地反映邱少云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学生自由练读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读出了英雄钢铁般的意志你为什么要将“千斤巨石”读得这样重?

生:我觉得千斤巨石这个词写出了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形象

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你的朗读声中,包含着对英雄无限崇敬的感情,让人感动啊!“一寸地方”、“一声呻吟”,这两个地方你为什么读得这样慢、这样轻?

生:我觉得烈火烧身的痛苦是巨大的,但邱少云却忍住了,直到最后牺牲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不能读得太响、太快

师:还有谁想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抒发对英雄的感情?(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尽管声音比较平淡,但老师能够感觉到,你对英雄的感情却是非常真挚的特别是这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读得特别感人!“半个多钟头”你拉长了,读得也特别重让我们大家都感觉到,这半个多钟头对忍受着巨大痛苦的邱少云来说,实在是太长太长了啊!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敬朗读这段话(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一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有没有同学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也就是说,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生: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如果邱少云做不到纹丝不动,就会被敌人发觉,敌人就会袭击我们,我们的部队就会受到重大损失

师: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做不到纹丝不动,这次作战计划还能完成吗?

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这次作战计划不能完成,391高地这颗毒牙还能拔掉吗?

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391高地这颗毒牙不能拔掉,整个战线还能往南推移吗?生:(齐答)不能

师:如果整个战线不能往南推移,抗美援朝战争还能取得伟大胜利吗?

生:(齐答)不能

师:假如你就是邱少云,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可能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慊嵩趺炊琳舛位埃ㄑ杂闪范梁笥懈星榈乩识琳舛慰挝模?

师:你甘愿这次作战计划全部落空吗?当然不甘愿!所以你才会读得这样沉重(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邱少云,在自我牺牲和整个潜伏部队受到重大损失之间,你选择什么?

生:我选择自我牺牲

师: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后果,是吧?(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宁愿以自己的剧痛、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战友们的安全、来换取战斗胜利的坚强战士同学们,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

4、在语文课堂上创生“雷峰夕照”般的“开放胸襟”

王老师认为,一堂好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包容,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情感的出轨、包容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

【案例片段】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王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解疑,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包容并点化他们的疑问和创见,既尊重学生的真实学情,又不忘教师的引导责任

师: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把提问的次数控制到6次谁有问题?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结实,怎么会“碎”呢?

师:问得好答案百分之百在书上(板书:破碎?)

生:人类无穷无尽地破坏,地球还能活多久?

师:(板书:地球活多久?)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有着密切联系

生:地球的矿产资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师:一个相当不错的问题可惜书上没有答案,放到课外去研究吧,行吗?(板书:矿产资源形成?)

生: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师:(板书:地球母亲?)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还讨论着呢可能这位同学认为研究得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行!

生:那些人凭什么破坏地球?地球是我们大家的

师:(凭什么?)好一个义正辞严的“凭什么”!好一个充满愤慨的“凭什么”好,还有最后一次提问的机会

生:我们应该怎样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母亲?

师:(板书:精心保护?)一个了不起的问题!一个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把前面的问题都包含进去了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他又引导学生主动解疑:

生:我研究了“地球母亲”这个问题因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是地球提供给我们的,是地球养育了人类

生:我认为,地球从来不向人类索取什么,就像母亲对待她的儿女一样

生:我们的生命是地球给的,所以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

师: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这位母亲的话,你会用上什么词语?

生:慷慨的母亲

生:温柔的母亲

生:和蔼可亲的母亲

生:美丽壮观的母亲

生:无私的母亲

生:伟大的母亲

师:但是,这样一位无私而伟大的母亲,那些无知的、贪婪的人们却是怎样对待她的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书上的一段话随着老师的叙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拿着斧子在砍树木,一棵一棵的大树被砍倒了

师:不久,原来的那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剩下了一个个━━

生:剩下了一个个树桩

师:于是狂风来了,暴雨来了,你又看到了什么?生:哗哗的大雨汇成了滚滚的洪水

师:汇成滚滚的洪水,桥梁被怎样了?

生:桥梁被冲断了

师:庄稼被怎样了?

生:被淹没了

师:人们居住的房屋怎么样了?

生:倒塌了

师: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满面愁容的老百姓怎么样了?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一幅可怜的画面!一幅可悲的画面!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们拿着锋利的刀正在凶?械卦咨币恍┬《?

生:我仿佛看到沙尘暴正在袭击着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漂着垃圾、散发着臭气的河流

师:(播放课件,出示有关资料)同学们,不光是这些啊就在我们美丽的地球母亲的身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臭氧层

每天,地球上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净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地球上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每天,地球上有
55000公顷
的森林被大火和砍伐毁于一旦每天,地球上有800万吨水土在悄然流失

同学们,这是贪婪的、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滔天罪行!想想这些,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愤慨之情,怎能不为她大声疾呼━━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由此可见,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是在立定根基、扬长避短、兼容并包、融会贯通中逐步成就的从教20多年来,他虔诚地模仿过于永正先生的质朴和平实,专注地学习过支玉恒先生的大气和洒脱,刻意地追求过靳家彦先生的奇崛和壮阔,细心地琢磨过贾志敏先生的严谨和机敏但最终,他悟到了自己的教学天性和本真━━课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无课、无为,这是一种“课不异人,人不异课;课即是人,人即是课”的境界,亦即“人课合一”的境界王老师说过,课无止境,我想,我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正是这种永无止境、不懈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王崧舟走上了专业成长、人生境界的巅峰

『肆』 中学语文名师有哪些

名师见过不少,自我炒作的不乏其人。我以为没什么名师。过去的名师不是总烟消云散了吧?

『伍』 哪里有语文名师课堂的教学视频

键入“语文名师课堂的教学视频”,点“视频”搜索,即能找到相关视频

『陆』 小学语文有哪些名师

: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 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 天津市特级教师靳家彦 上海特级教徐善俊 特级教师支玉恒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
斯霞,女,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斯宅乡,取名碧霄;8岁时,进族里办的"斯民小学"读书,改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1929年转浙江省嘉兴县集贤小学工作。次年经人介绍到肖山湘湖师范学校工作。婚后转到南京东区实验小学教书,不久又转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小学(1952年学校改名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工作。1956年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小学一级教师,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江苏教育》、《人民日报》先后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报道,着重宣传介绍斯霞和学生的关系。1973年,江苏省教育厅调她到省教材编写组,编写小学语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师附小,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次年,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辞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职务,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

霍懋征,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试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是我国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她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袁瑢(1923-)江苏南通人。女。交通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上海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校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委。特级教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历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于漪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近二百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暑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21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1999年获全国电化教材师范最高奖。她应邀外出讲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59年于河北体育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上体育课,后由于种种原因,1977年,近40岁时改教语文课。当时他连汉语拼音都认不全,于是虚心地向低年级老教师求教。踢球多年的脚很灵活,而用手写字却很费劲,于是苦练三年,无论写教案、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等,均用小楷毛笔书写。语文教学起步较晚,然而他以勤补缺,刻苦钻研,终于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张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贾志敏,上海市人,汉族人,1939年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市委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浦东区委委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46个春秋。由于他创造性的劳动,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奖。1994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五一”前夕,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奖”。2000年获“浦东名师”称号。现任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浦东新区首届政协委员。贾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几经磨难。文革期间,贾志敏教师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残,但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他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提任校长以后,他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经验获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录制的作文教学系列片《锦上添花》相继在许多省市播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999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录制了《贾老师教小学生作文》的光盘并面世,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前年暑假,贾老师应邀赴新加坡为当地华文老师传授语文教学经验,并获得极好的反映。

于永正,男,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于永正同志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于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课堂教学与经验》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创立“小学语文导读法”,应邀赴3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讲学,做示范教学,受到广泛赞扬。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7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全国及省市奖。《中国教育报》开辟专栏介绍“靳家彦教育教学艺术”。参加多种教材编写,培养徒弟20余名,均取得优异成绩。

张化万,男,江苏扬州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小学语文>编委会主编,杭州市小语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十佳校长、区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4年,倡议并参与组织实施了"杭州市上城区跨世纪园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观摩会上执教示范课;先后带出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曹晓红、王莺,培养了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优秀教师. 曾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上示范课,作学术讲座;有6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编或撰写<写好作文的金钥匙><猪八戒学作文><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小学教育研究入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小学语文典型课示例>等;出版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出版<张化万阅读教学><张化万作文教学><中国名师张化万>等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主编<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1、12册)<现代小学语文><小学语文国情教育补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

孙建锋,男,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曾获江苏乍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近年来,他应邀到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内蒙古等地上课,课堂教学扎实,灵活,富有创意,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河北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春亚,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文本科学历。1964年生于美丽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聪慧灵气,再加上她博采众长、开拓进取,使她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吉老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学,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吉春亚老师就是这所学校的唯一特级教师。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学》一书。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

孙双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

盛新凤,女,1970年生。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湖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她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先后独立进行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30多项研究成果和论文公开发表,80多次在省内外公开示范教学,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事迹曾多次被《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设计》、《浙江教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奉献”、“关注”栏目等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作专题报导。出版个人教学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1995年5月获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1999年获浙江省首届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04年荣获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才艺大赛金奖;2004年被评为上城区首届特级教师。工作10余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应邀拍摄“名师讲坛”、“中国名师”专辑,出版发行。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百余次,获广泛好评。2003年出版个人第一本著作《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参与主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10余年来共有3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柒』 小学语文教育的专家教师有谁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9.4 25.00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8.10 25.00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8.10 25.00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8.10 25.00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 张文质、窦桂梅主编 2008.10 25.00
名师讲坛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王崧舟 2008.10 25.00
名师讲坛 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 余文森 主编 2009.6 25.00
名师讲坛 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支玉恒 著 2009.6 28.00
课堂观察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语文卷) 余文森 林高明许玉兰主编 2009.10 25.00
名师评课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王崧舟 著 2010.5 29.80
名师课堂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 李镇西 2005.1 29.80
名师课堂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窦桂梅 2006.1 29.80

『捌』 高中语文名师有哪些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
0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5月出版。
03.《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0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05.《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06.《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李颖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0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08.《教学技能应用指导》,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9.《教育实习全程解说》(师范院校学生读本),朱绍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
0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2.《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3.《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4.《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0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6.《听韩军老师讲课》,韩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07.《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8.《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9.《听郑桂华老师讲课》,郑桂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语文卷),雷玲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12.《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卷)》,雷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阅读全文

与语文课堂教学名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