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9 13:49:20

Ⅰ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这个说难也不难说易更不易,毕竟中华传统文化被XX党革命了,而且还反反复复地被破坏,但每位中国人的生命深处还埋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上古时期女娲补天泥土造人的神话依旧流传至今,《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等名著依然印在大众的记忆中,
然而要想在课堂上参透传统文化,那就得先知道传统文化源于何处,以下的粗浅阐述还需你的思想观念有个颠覆性的认识。
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在神的护佑下,由历代明君圣主开创历史,奠定铺路,历经几千年延绵不绝流传至今,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带来辉煌。
中国对佛、道、神的传统信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国的传统信仰是神建立的,文化是神传给人的,这是不可改变不可扭曲的事实,因此佛家、道家、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告诉世人什么是佛、什么是道、怎样做人,使人的道德水准不至于下滑得太快。
要想在历史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那就得先升起对佛、道、神的正信,破除无神论狭隘的邪说,这是关键,然而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在社会里,人心糜烂、浮躁恶毒、冷漠自私......在这样的氛围里去说神真的存在,讲神传的文化,他们会怎么看待呢?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有神的护佑,是因为有其特殊的使命和安排,为了在最后这糜烂的社会,没有了对神佛的正信,使人们疯狂的追求金钱、物欲,酗酒、吸毒、赌博、乱性、沉溺网络游戏、迷恋小说,宗教魔变,道德大滑坡......这末法末劫之时救世主来到人间拯救那些还能称得上是人的善良之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让人守住心底的善良,读懂救世主来世救人的真机,而非人的高级动物便是随着红色恶龙被打入无生门在地狱之下偿还业债永永远远永无复出

Ⅱ 谁拷贝了山东威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课件

根据教育部网站1日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并分别针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这是当前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相对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四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根据指导纲要要求,相关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也要相应建立。

Ⅲ 论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版质教育要求教师权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Ⅳ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内化,北京的故宫、山东容的泰山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为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Ⅳ 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案例

融入《唱脸谱》课堂案例:

一、教学准备  

1、《唱脸谱》歌曲MV及京剧《打龙袍》选段; 

2、对应《唱脸谱》中歌词所唱人物,配上京剧中的脸谱图片; 

3、重点介绍包公的脸谱,并对脸谱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简要介绍,配上包公的画像、影视剧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园的图片。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戏曲等传统文艺的兴趣; 

2、通过认识包公,引导学生从包公事例中汲取优秀、向上的道德品质。 

三、课堂引入: 

首先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名是什么,如有活跃学生可请其现场演唱几句。

(生十分活跃,频繁举手报出歌名)而后进一步发问:“除了歌可以唱,还有什么是可以唱的?”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唱戏”。(生答“唱戏”)

随即再提问:“同学们都会唱歌,哪有没有哪一位同学会唱戏呢?”(生不能唱,有答家中爷爷奶奶爱听戏者)

最后导入:“既然大家都不会唱戏,老师也不会唱,不过我们先来听一首有关于戏曲的歌好不好?”(生集体答“好”)。

四、不同人物的脸谱展示:

播放《唱脸谱》MV:(生观看)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唱得是什么呀?”(生不能答)教师将脸谱这一词介绍给学生,点明脸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依次将窦尔敦、张飞、典韦等人物的脸谱图片放给学生观看,看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颜色的脸谱,为什么。

(生讨论,各执看法)待讨论完毕,请学生回答。(生多喜欢鲜艳、夸张的脸谱)学生答后,教师将不同脸谱颜色对应的不同人物性格粗略地向学生讲一讲,以引入下一环节。

五、教学反思

戏曲艺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且其表现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晦涩,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有一个最基础、最初步的了解即可以。

同时,抓住“包公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他出生在合肥”这句话,浅浅地点到思想教育,以免学生不知教师所云。 

总的来说这堂兴趣课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尤其是激发了学生去参观包公园的兴趣,这是开课前我所预料不到的。因此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去集体参观,不啻为一个不错的想法。

阅读全文

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